唐朝已經滅亡了東突厥和西突厥,為什麼又冒出來一個後突厥?

一抹憂傷的笑


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確實被唐朝滅掉了,不過東突厥故地(阿爾泰山以東,韃靼海峽以西,葉尼塞河上游以南,長城以北)並沒有被唐朝有效控制。

公元630年,唐朝滅東突厥,俘獲頡利可汗。隨後唐太宗在東突厥故地設置了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不久又增設定襄都督府、雲州都督府,唐高宗繼位後又設置瀚海都護府,龍朔三年(663年)改雲中都護府,麟德元年(664年)改單于都護府。但當時北方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南部有很多遊牧民族,他們對唐朝中央政府只有名義上的臣服,實際上完全處於獨立自治的地位,唐朝對他們只能通過“羈縻府州”制度進行統治。這些遊牧民族大致有兩大族系:一是匈奴、鐵勒族系,包括突厥、鐵勒(敕勒、高車)、回鶻、薛延陀、黠戛斯等,就是今天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諸民族的祖先,也是廣義上的“突厥人”;一是鮮卑(東胡)族系,包括契丹、庫莫奚、靺鞨、扶余、高句麗等,即今天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通古斯語族、朝鮮語族各族(今中國東北地區、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各族,如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雅庫特人等)的祖先。

按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的說法,“羈縻府州”制度就是:“羈縻府州是指唐朝在接受其政治領導的番邦和絕域設立的州和都督府.它們不同於內地的‘正州’,其都督、刺史均為各部落和番國的首領,諸如可汗、葉護、國王等,朝廷發給印信.其轄區不變、自主內部事務的權力和稱號不變,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稱號也與其首領一樣世襲不替.這樣,各部落首領一方面接受唐朝的冊封為可汗或王,另一方面又被授予國家官職都督和刺史.從而使唐朝與周邊建立了更強有力的部族宗主隸屬關係.”可見羈縻府州制度是一種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很鬆散的統治,無法對北部邊疆進行強有力的控制。

唐高宗時期唐朝北部邊疆各族中,最強大的依然是突厥人。因為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唐朝對外窮兵黷武,連續發動對西突厥、吐蕃、百濟、高句麗的戰爭,這些戰爭中唐朝都大量徵調突厥人參戰,引起突厥人強烈不滿。咸亨元年(670),唐朝在於吐蕃的大非川之戰中慘敗,突厥人趁機起來反抗唐朝的統治。永淳元年(682年),突厥貴族阿史那·骨咄祿率領700餘人發動起義,驅逐唐朝駐軍,並佔領黑沙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北)。骨咄祿的這一舉動揭開了東突厥復國戰爭的序幕。

阿史那·骨咄祿通過招集伏念亡散殘部的辦法,使部眾增至5000人,並抄掠九姓鐵勒大批羊馬,從而勢力逐漸強盛,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他任命其弟默啜為“設”,咄悉匐為葉護。於是,後突厥汗國獨立了。本來唐朝一度打算從內地派兵鎮壓骨咄祿的反叛,但此時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崛起,他們滅掉了唐朝的藩屬國吐谷渾,又攻克了今南疆塔里木盆地的安西四鎮(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唐朝不得不把打擊重點放在吐蕃身上。

後來,骨咄祿的勢力更加強大,擁眾數十萬,東破契丹,西擊鐵勒,基本上恢復了東突厥汗國的版圖,唐朝北疆退至陰山稍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病卒,中宗繼位(不久被廢),武則天掌權。她忙於對付國內政敵,更無暇應對突厥人的侵擾了,何況在“裴炎謀反案”中,武則天還殺害了大將程務挺,則更導致唐朝及武周(690~705年)無力對付後突厥汗國。

綜上所述,後突厥汗國(682~745年)是利用唐高宗後期和武則天時期唐(周)內部政局動盪和軍事實力下降成功復國的。經過骨咄祿、默啜可汗、毗伽可汗、伊然可汗、登利可汗、骨咄葉護、烏蘇米施可汗、白眉可汗等的統治後,直到745年才被新興的回紇汗國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