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他是如何做到不被架空,即使在最後仍然掌握著絕對實權的?

小公子49


哪個朝代皇帝奇葩多,要數朱家大明王朝。

一、文官集團與皇權的衝突達到封建王朝頂峰

自從秦朝大一統之後,中國封建社會形成,到明朝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權。無論是封建社會體制還是官制都是非常成熟。然而文官一直是作為封建皇權的輔佐的角色,希望封建君主能夠成為堯舜之君,自己能夠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尤其明代時期,程朱理學成為儒學的繼承與發揚者,讀書人按照程朱理學的儒家思想來執行,程朱理學構建讀書人的信仰體系,都認為“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法統”的主體儒家思想。那就形成一個突出問題是:道統高於法統,就會出現以讀書人為利益共同體的文官與封建皇權的衝突將會更加的激烈與延續整個大明王朝。

二、明朝官制造成相權的衰落,皇權高度集中,兩者的拉鋸戰越演越烈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因胡惟庸叛亂,讓朱元璋廢除丞相制,設立內閣制,分六部的參政制度。作為讀書人為主體的利益共同體的文官集團上升渠道已經被堵死,設內閣制也僅僅是作為皇帝的參謀角色,六部沒有決策權只有建議權與執行權。證明自秦朝之後的丞相製為代表的相權被消除,皇權高度集中於一身。文官集團與皇權的拉鋸戰越演越烈,皇權佔據上風。

但在明成祖時期,內閣大學士的地位又所回升,直到明英宗,明武宗,明代宗之後,直到明世宗嘉靖皇帝,明神宗萬曆皇帝,四輔臣的權力相對於皇權慢慢地趨於上風。文官集團佔據上風。

比如“禮儀之爭”,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的沒有做過一天皇帝的老爸追封為皇帝尊號,但對於儒家道統是相違背,故出現文官死諫之風與嘉靖皇帝的衝突上升。實際還是程朱理學的主導“道統高於法統”的思想在主導讀書人的思想。最後導致嘉靖皇帝在皇帝位置上撂挑子,回去修仙練道去了。

比如“國本之爭”,按照漢民族的皇帝傳承體制“以嫡為長”的制度,是固國本的基石,不可輕易廢棄。明神宗萬曆皇帝想著把自己的寵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最後文官集團跟明神宗萬曆一直爭爭吵吵地十幾年,最後還是雙方妥協,明神宗以立長為太子而作罷,但也讓明神宗萬曆感覺到處處制肘,自己這個皇帝都無法對立誰說了算,那就“相見不如懷念”從此過起不上朝的日子。

三、殺掉張居正,還是改變不了事實,那就扶持宦官來撐腰

明神宗萬曆前十年都是以文官集團首領張居正為主推“一條鞭”法,使得大明王朝慢慢地恢復許久的生機,社會安定祥和。明神宗親政之後,就把首輔張居正幹掉了,就為了能夠避免明嘉靖皇帝的尷尬局面,為了把皇權重新確立,確保文官集團權力與皇權的天平,往明神宗這邊傾斜。但他發現即使幹掉文官集團首領張居正,皇權還依然無法回到自己大權獨攬的時刻。那就扶持宦官集團作為皇權的鷹爪來跟文官集團鬥上一鬥。

明朝延續到萬曆年間,朝廷的管理是分為內外朝更加成熟。就是內閣與六部對於奏摺有“票擬”的權利,就是在奏摺中寫上自己的建議與意見,然後到內朝司禮監“宦官”為主的“批紅”,簡單就是“圈重點”的奏摺,最後才呈上給皇帝審批的制度。不僅如此還設立東西廠,由宦官為首領的錦衣衛制度,全國到處抓人根本不用審判就處理。這就是讓宦官集團推上臺面上,與文官集團鬥一鬥。皇帝在幕後坐收漁翁之利。

故明神宗萬曆年間,不上朝聽政,但仍然可以通過內朝外朝管理制度,進而掌控整個朝廷的變化趨勢,權力管控在自己手上。

四、萬曆怠政,搞了個“小國寡民”的理想國,別鬧了

內外朝的任何奏摺都需要經過皇帝這一關才能夠實行。皇帝怠政之後,根本就不審批,內閣六部的任何事宜都做不了,普通的日常事務也不敢做。雖然文官集團強大到空前,但它是不敢破壞這樣的皇權制度。就像你想吵架,另一方面不想吵。這樣的形勢你根本發揮不了作用。就像美國一樣“政府停擺”,那就麻煩了。

大家都做不了事,大家都不用做事,想做事也做不了。那就全國的政府機構基本也處於癱瘓狀態之後,就像無政府狀態。

沒有政府幹預中,造成明中期的商品經濟十分發達,被後世稱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狀態。

全國土地兼併更加嚴重,農民生活越來越艱難,就真的造成“富裕的越富,貧窮的越窮”的狀態。並不會出現“人人有飯吃,人人有田,人人富裕”的理想國狀態。反而越來越糟。故被後世評價“明亡於萬曆”。

故明萬曆年間三十年不上朝,仍然能夠掌控朝政,這是明朝政治制度所決定,但也因為制度的慣性持續能夠安穩度過明萬曆年間。

但到了明熹宗與明崇禎皇帝期間,所有的惡果都呈現,快速加劇明朝的滅亡。

明神宗從10歲登基,在位48年,終年58年,葬於定陵。後金崛起,遼東慘敗,也預示大明王朝也快走到終點了。

個人意見,如不當之處,請關注與回覆。


歷史伴讀小二


明朝有兩個著名的不上朝皇帝,一個是萬曆皇帝,一個是萬曆的爺爺嘉靖帝。這爺孫倆人不上朝的時間總共近六十年!佔到明朝歷史的近乎四分之一。

但令人驚訝的是,嘉靖帝和萬曆帝的權力都沒有被架空,不僅沒有架空,而且還牢牢的掌控著權力。

道理很簡單,放過羊的人都知道,放羊不需要把每頭羊都管住,只要管住頭羊就可以。萬曆和嘉靖兩個皇帝管住大臣就是用的這個方法——管制內閣。

萬曆朝的內閣首輔,比較著名的有: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王錫爵、趙志皋、朱庚、沈一貫、方從哲、葉向高等等。這些人除張居正之外,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被萬曆皇帝嚴格控制。

萬曆朝伊始,萬曆皇帝年幼,張居正自己構建了一個由太后(李太后)、首輔(張居正)、權宦(馮保)組成的權力鐵三角。萬曆皇帝被張居正的壓制了整整十年。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第一時間把張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張居正死後,繼任的歷任首輔都已經由皇帝任命。繼任的首輔中,除了王錫爵尚有一絲強勢外,其餘的首輔幾乎沒有任何跟皇帝對抗的資本,唯以聖意為上。萬曆晚年,浙黨首輔方從哲擔任首輔的七年時間裡,幾乎沒有見過皇帝,雙方往來全靠文書,但方從哲幾乎所有的政意處理都由皇帝決定。

而且萬曆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政務尤其是重要政務還是要處理的,對於明朝的對外戰爭,比如“萬曆三大徵”和薩爾滸之戰,都是由萬曆帝自己拍板決定的。這個在紫禁城裡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宮裡決定了整個明朝的命運。


小約翰


大明萬曆皇帝,堪稱千古一帝。

萬曆朱翊鈞,一生缺乏自由於幸福。所以自知不達,乾脆不予朝政。唯有一副儒家風範。以讀書和遊玩為高業。其性不慍不火,中規中矩,深沉內斂,可以說是一位軟弱到了一個極致的皇帝。

萬曆不上朝有其諸多原因,一是躲避朝臣的問責口水。生為儒風之皇帝。手中難掌也實難立生殺大權,要想攬權,必會濫殺,不忍生靈塗炭。任其噴滅也不忍當權,是以避之而後快。二是盡力躲避言官科道的規諫。既然手無權力,說話也不算數,甚之一個湊折都難以批下,那麼幹脆不管閒事,隨他去吧,也免的當他們的眼中釘。其實,這正是聰明的萬曆的高明之處:以求自保。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嗎。只要有人替我管閒事操心國事,只要不犯王法我何樂而不為呢。

萬曆朱翊鈞,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在這四十八年裡,發生了很多事情,還有許多導至明朝滅亡的事件似乎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源頭。因此,史學家們也蓋棺定論:明朝滅亡於萬曆!

其實,朱翊鈞十歲即位,李太后垂簾,大學士高拱,高儀,張居正輔政。而張居正首輔。軍政大事皆由他與李太后立宰。但是,他們貪權而未奸,他們積極地實行了一套一條鞭法的經濟改革,當時符合民意,收效很大,社會發展很快,民富而國強。儘管皇帝不管事,不上朝但不代表他無能,不代表他無心機,不代表他暗中不作為。其實,萬曆在歷史上才是第一位真正被冤誤的一位人才,不探歷史是看不到的。他的千古一帝的名稱也在於此,然萬曆大業的中興是君臣同力的體現也。

謝謝。



福自福地來wjf


萬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鈞,十歲繼承大統,成為皇帝,到1620年駕崩,共當了48年皇帝。在我國曆史上算不上是長壽皇帝,但可以說絕對是當皇帝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萬曆皇帝讓後人詬病最多的恐怕就是28年不上朝,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懶政怠政皇帝,因此在《明史》明確評價:“明之亡,實亡於神宗”。但是萬曆皇帝為什麼能在28年期間不上朝、28年懶政怠政期間沒有出現權力架空,還能掌控實權、控制朝局呢?根本原因就是在明朝的權利制度設計上。

第一點:廢相權,保障了皇權的穩固和至高無上。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朱元璋在當皇帝后,為了加強皇權,於洪武十三年將宰相胡惟庸誅殺,並嚴格規定以後不再設立相位。宰相廢除後,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雖然明朝後來的皇帝設立了內閣,內閣大學士成為了事實上的宰相,但和以往宰相不同,在制度上始終沒有監督六部、百司執行皇帝詔令之權。

第二點:統兵權和掉兵權分離,防止權臣和將領擁軍自重,保障皇帝對軍隊的控制權。通常人們會認為明朝的兵部掌管了軍隊,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明朝設立了都督府和兵部分掌兵權。都督府僅管理軍籍、軍政,有統兵權;兵部則擁有掉兵權和軍職官員的管理和任用。這種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的軍事體制,防止了權臣和將領的擁兵自重,保障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能力。

第三點:相對完善的監督監察制度和獨特的言官制度。監察御史建立於隋唐,但在明朝得到進一步完善。明朝設立督察院,督察院的督察御史官職很少,權利卻確空前大,不論是戰爭、科舉考試等國家大事,還是皇帝的私事,都是監察御史的監督範圍。例如打仗、科舉、教育等不好的地方需要改進或者有不法之事還是小事,監察御史都可以直接向皇帝報告,建言或彈劾。六科給事中的設立則是為了專門對六部進行業務監督,並對皇帝負責,直接向皇帝報告,防止六部專權。這種相對完善的監督監察制度和言管制度極大限制各部門專權的出現,限制了權臣的出現。就是在張居正當首輔時,權利達到頂峰,單依然受到這種監察和言管制度極大的掣肘。

第四點:從明成祖時形成了錦衣衛和東廠(西廠)宦官勢力,成為皇帝制約文官集團制約的有力工具,也是保障皇帝個人權利的有力工具。當皇帝感覺到自己的個人權利權威受到文官集團制約或威脅時,就會利用身邊的宦官和錦衣衛勢力打擊文官集團。這就是為什麼明朝出現了令人聞風喪膽的東廠、西廠、內廠等宦官勢力和錦衣衛勢力。

第五點:萬曆皇帝不上朝絕對不是不理事,只是有前期的勤政變為懶政吧了。因《明史》是清朝時期所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醜化前朝的現象。萬曆皇帝前期發生的萬曆三大徵:分別為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在萬曆後期,由於皇帝本人身體不佳、精神不濟等諸多原因下,開始懶政怠政。因此有“明之亡,實亡於神宗”的說法。


呵呵哈哈


萬曆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但是掌握著實權這事其實很好理解。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馬雲天天東北西跑,一年也不會有幾天在阿里巴巴總部待上幾天,可阿里同樣賺錢,馬雲之所能離開,是因為他下面有副總裁,有經理,有主管,有人事部門,有考核制度。而明朝一樣,史料上稱,明朝是封建社會制度最完善的,以至於清朝直接照搬,而康乾更是對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發出了“治隆唐宋”的感慨。

朱元璋監督機構(督察院)與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的建立,使得君主高度集權,而宰相職位的廢除,奏章成為了皇帝的唯一專權。外有監察機構與錦衣衛監視百官,內有奏章專權披紅,行駛政務聯繫。。這樣的制度下,百官不敢亂,也亂不起來,而廢除宰相,奏章直接變成皇帝的專權之後,更是無礙,而“萬曆的三大徵”便是明神宗幕後操作的。

說起萬曆皇帝為什麼不上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躲避大臣們的口水。萬曆10歲登基,在位時間長達48年。萬曆剛登基的時候,由李太后,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萬曆在位前十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稱“萬曆中興”。

因為繼位時間過早,萬曆早年一直在太后與大臣的操控之下執政,幸福指數特別低,但是萬曆不氣餒,同樣學習,隨著知識的增多,開始變得寡言少語,甚至看起來可欺。鄭貴妃還老是嘲笑他“像老太太”

因為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建立了言官制度,目的就在於鼓勵大臣直言進諫,以便及時糾正皇帝的錯誤,保障國家的大政方針正確,從而確保朱家江山萬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訓》對後世有絕對的權威,後世的臣子們可以拿著《祖訓》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擔心受到處罰,言官們以此為恃,有恃無恐。

隨著制度實行的時間越來越長,就開始變味了,言官制度,變成了換取名氣的途徑,面對“軟弱可欺”的明神宗,每天的上朝變成了口水戰。

我們都知道解決問題開會討論,並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關鍵人物到場就好,因此萬曆皇帝為了避免口水,開始了無為而治。遇到大事情需要討論時,只需將相關一小部分人叫來議事即可。而“萬曆三大徵”(平定寧夏蒙古哱拜之亂、播州土司楊應龍之亂以及抗倭援朝戰爭)便是這樣完成的。而日常事務,走奏章即可。

不過隨著萬曆的皇帝的年紀越來越大,也開始荒於政事,又無像張居正這樣的人可以督導,明朝開始走向衰落。歷史記載中,把萬曆年作為明朝開始走向滅亡的起點。


笑嘗歷史百態


這完全取決於明朝的內閣制度,在明朝有一個比其他朝代都要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皇帝的權力被內閣所限制。

對於明朝的內閣大臣來說,除了朱元璋和朱棣等有數幾個勤政的皇帝說了比較算的話,其他皇帝都是不必怎麼理會的。

但是明朝還有一套限制內閣的體系,就是硃批是絕對掌握在皇帝手裡的,你可以折騰任何事情,只要你不涉及皇權,我隨你折騰,但你要爭奪大權,不好意思,內閣啥事都會幹不了。

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但是對於萬曆朝代的大臣們來說,皇帝只是個傳說,其實他已經很少過問朝事了,只是,他後來選的幾位首輔大體上海市能夠維持朝局的。而且他還牢牢把握著朝局的動向,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出來警告當朝的內閣。雖然小事不過問,但大事還是要看他的意思的。


柯扶風


不像電視劇裡演的,什麼洪水、旱災蝗災都要找皇帝決策,這類常發性問題內閣已經有一套很成熟的解決流程了。皇帝本人只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如萬曆三大徵。或者只出席一些禮儀性的國家活動,比如祭天、皇帝親耕等等。


總結起來,明朝中後期皇帝對國家事務干預度如下:

清朝皇帝(因為對漢人的不信任從而主動集權)>明朝皇帝(懶得管從而形成的微妙平衡)>現代君主立憲制君主(憲法制約)

各位看官,求贊求評論。◕‿◕。


白雀寺蘭玉


首先要糾正一下題目的錯誤,萬曆不上朝是事實,但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恰恰相反,他雖然人在後宮,依然掌握著朝中大勢,依然穩穩的控制著朝政,國家大的方針政策,包括著名的萬曆三大徵,都有萬曆皇帝的身影。不上朝還能做到這些,可比那些每天到朝堂打卡上班的皇帝們強多了。

那麼,萬曆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先從明朝的制度談起。到了萬曆上臺執政的時候,明朝的內閣體制已經相當完善。內閣幾位閣臣各司其職,首輔總領全局。內閣似乎無比強大,看上去首輔類似於後世責任內閣制的首相,有著絕對的行政權,貌似可以架空君權。

然而,這一切只是貌似,而不是事實。因為內閣不是沒有對手,為了制約以內閣首輔為核心的相權,明朝皇帝們可謂煞費苦心。比如,司禮監就是皇帝用來制約內閣的一個重要機構,司禮監由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組成,他們代表皇帝行使君權,秉筆太監負責起草詔書,掌印太監負責蓋章成文,掌印太監的地位略高於秉筆太監。由於太監是閹人,其權力完全來自於皇帝,如果說皇帝是太陽的話,司禮監的太監就類似於月亮,本身不能發光,他們的光都來自太陽,一旦太陽不發光了,他們就沒有自主發光的能力,所以他們對皇帝的忠心往往超過朝中大臣。反過來說,皇帝要拿下他們,也遠比拿下一個大臣容易。這就是為什麼劉瑾、汪直、魏忠賢儘管權傾朝野,但皇帝只需要一道小小的詔書,就能瞬間要了他們的命。從這一點上說,皇帝用他們來制約內閣比較放心,因為他們可以隨時被拿下。

如此一來,內閣和司禮監相互制約,誰也不服誰,皇帝則隱身其後,當個裁判,哪邊勢力大了,就幫助另一邊打壓,讓他們兩者永遠處於平衡的狀態,這樣形成內閣,司禮監和皇帝的三角狀態,達到了一種平衡。因此,即便皇帝很長時間不上朝,朝政依然被其牢牢掌控,三角關係依然維持一種默契的平衡。

任何事情都有意外,明朝唯一的一次意外,恰恰出自萬曆皇帝,當然是他小的時候。那麼,平衡是怎麼打破的呢?

首先,萬曆皇帝當時還小,是個娃娃皇帝,對於平衡之術不太瞭解。皇權落在他母親李太后手中,李太后輕易罷免了高拱,抬起了張居正,導致張居正身後沒有內閣輔臣對他進行制約(除了高,其他人資歷太淺)。不像嘉靖皇帝權謀高明,見嚴嵩權傾朝野,又在嚴嵩身後安排了一個不對路的徐階,始終威脅著嚴嵩。徐階上來後,又安排了高拱隨時看著徐階。但到了高拱下臺,卻沒有人去制約張居正了。

其次,如剛才所說,本來司禮監也是牽制內閣,牽制張居正的好武器,可李太后偏偏重用了張居正的好朋友兼老基友,絕對的粉絲馮保。這位雙林公公和張居正私交莫逆,政見相同,指望他來制約張居正,就好比讓關羽看著劉備一樣可笑。

最後,就是代表最後裁判權的皇權也對張居正失去了制約。李後本身絕對信任和支持張居正,萬曆皇帝還小,張居正在他眼裡是嚴師,小皇帝還有點怕他的張師傅。這樣一來,皇權也無法制約張居正。結果,形成了張居正一人獨大的局面。

簡單來說,張居正的特殊,是因為外廷無人能治,內廷司禮監掌印和他關係莫逆,後宮皇權又對他絕對信任。三個條件合在一起,才造就了萬曆朝前十年無人能敵的張居正。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經歷了明朝200多年間唯一一段皇權失控時期,萬曆皇帝痛定思痛,才會把皇權看得很牢,即便不上朝也能保證大權不旁落,這真是吃一塹長一智。

終明一朝,不管皇帝是懶惰還是勤政,除了萬曆前十年以外,沒有出現過大權旁落的現象。因為任何一個人在這樣的制度下,都不可能形成獨大的局面,不管是內廷無人可治的魏忠賢,還是外廷權傾朝野的嚴嵩,都做不到。這不是皇帝個人能力決定,而是明朝這種體制決定的。這麼一看,萬曆即便幾十年不上朝,也能控制著大勢,掌握著朝政,也就不稀奇了。

1. 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

2. 朱東潤 :《張居正大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一個關鍵點,那就是明神宗萬曆皇帝雖然長達近三十年不上朝,但並不是不關心國事。萬曆只是小事不關心,但大事並不糊塗。對於國家重大事物,萬曆都會親自進行決斷。

萬曆皇帝從萬曆十四年後,就經常不上朝了,到了萬曆四十三年,萬曆皇帝勉強到金鑾殿露了一臉,期間都是長期居於深宮,十足的宅男。很多朝臣,甚至終萬曆一朝,都沒能見到萬曆一面。

萬曆皇帝之所以長期不上朝,主要來自幾個方面的打擊。

一是他的老師張居正死後形象崩塌。萬曆因為張居正要求他勤儉節約,而張自己卻奢侈浮華深感不滿。

二是對明朝官員的厭煩。萬曆想做個事情,經常會受到大臣們的阻撓。而明朝的御史們還以罵皇帝被處罰為榮,讓萬曆很不願意跟他們面對面的朝議。

三是立儲之爭。萬曆為立太子之事,和大臣們交鋒失敗,沒能立自己喜歡的福王朱常洵為太子,讓萬曆更加不滿。

四是萬曆中後期,的確有點縱情聲色,貪圖玩樂,長居深宮,跟他的祖爺爺武宗正德皇帝正好相反,正德是想方設法的逃出宮城逛。

萬曆雖然長期不上朝,但是,明朝的制度確保了萬曆不會被架空。

太祖朱元璋時期,借胡惟庸安撤銷了宰相制度,所有事宜由皇帝決斷,六部執行。到了成祖朱棣時期,感覺太累,就啟用了午朝制度,皇帝和群臣商議,最後由皇帝決斷。而到了仁宗洪熙帝、宣宗隆慶帝時期,還是感覺太累了,於是撤午朝,設早朝,後來又由張居正等人建議,減少了早朝次數。

由此,明朝的議政制度正式形成了內閣議政、皇帝決策、六部執行的模式,即“廷議(大臣會議,皇帝可以不用參加)-->票擬(內閣整理成奏章)-->批紅(皇帝或司禮監批示)-->封駁(六科)-->執行(六部)”的機制。

具體過程就是內閣組織大臣議政,然後由內閣將決定起草文書呈報皇帝,皇帝用紅筆批示後,交給六科核定。六科即六部的監察稽核機構,決定是否將皇帝批示過的決議進行執行,如果同意就交給六部執行,如果不同意,則退回給皇帝。所以,明朝皇帝批示過的旨意,也會經常被駁回,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濫用皇權的幾率。

但是,如果經常被六科駁回,皇帝會很不爽。於是皇帝為了報復大臣,對於內閣決議,也留中不發,就是扣留文件不做任何處理,就那麼放著、拖著。

皇帝保留了批紅和留中的權力,已經確保了不會大權旁落。那麼萬曆時期,萬曆雖然不上朝,原本也沒有太大必要,但是按照制度,國家的重大事件,都會反饋到萬曆這裡,由萬曆做決定。只要萬曆約束好代替他批紅的司禮監掌印太監,即可確保大權不會旁落。

萬曆的孫子、小木匠天啟帝朱由校因為識字不多,加上忙於木工事業,才經常為太監所欺,被魏忠賢架空。

萬曆怠政最有名的就是缺官不補,根據記載萬曆三十年,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都是要員。其實吧,明朝官員少,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百姓的盤剝,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還是很不錯的。

而萬曆皇帝決策的“萬曆三大徵”,也是萬曆帝並未被架空的實證。為了三大徵,明朝除了戶部撥款外,萬曆可是拿出了內庫的“私房錢”進行貼補的,是堅決支持的。


奕天讀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糾正題目中的一種說法,萬曆皇帝確實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他並非不理政。他其實一直在理政,只是不和大臣們直接見面而已。

萬曆皇帝不和大臣們見面的理政方式,為什麼能夠牢牢地把控朝廷,而不被群臣架空而失位呢?

(萬曆皇帝畫像)

第一,萬曆皇帝有很高的威望。

萬曆皇帝在前十年的時間裡,依靠張居正,勵精圖治。革除積弊,不但整頓了吏治,而且通過“一條鞭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其作為,與正德、嘉靖兩朝形成鮮明的對比,他作為一個賢明君王的形象,深入人心,讓他具有崇高的威望。

除此以外,他還通過兩次運動,把朝廷中的政治寡頭消滅殆盡。第一輪他消滅了高拱和高儀。高拱、高儀及張居正是他爹明穆宗給他選的三個輔政大臣。他上臺以後,利用外臣張居正以及內臣馮保(掌印太監),扳倒高拱、高儀兩人。接著,他依靠張居正和馮保實現了經濟復甦和政治清明。但張居正去世後,也就是在他當皇帝第十年的時候,他不但清算了張居正,對他實行抄家。同時還對馮保實行抄家,貶謫馮保。這樣,他在這一年裡,第二輪消滅了另外兩個政治寡頭。

通過這兩輪的消滅,萬曆皇帝的威望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無人再敢與他爭鋒。

第二,萬曆皇帝有多種制衡群臣的手段。

這個手段,其實是從朱元璋開始就設置好的一種政治模式。這種政治模式確保了明朝後期,雖然皇帝多不成器,明朝江山依然屹立不倒。

(張居正劇照)

這種政治模式,就是朝廷內外,沒有一個人做大。一是因為後宮都選自民間,外戚沒有根基,無法專權。二是取消宰相職位,只設置內閣。而“內閣”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帝家裡,幫皇帝傳話跑腿的意思。內閣根本就無法變成權臣。三是立鐵牌不許宦官干政。朱元璋是立了鐵牌子,不許宦官干政的。不過後來,王振把這塊牌子給取了。但雖然取了,宦官依然受極大制約,無法走上外廷。走不到外廷,就無法干政。四是明朝設置“廠位制度”。可以說,這是朱元璋跟著武則天學的。設置了“廠位制度”,對百官進行著有效的監督。這樣,皇帝不管呆在那裡,對百官的情況都瞭如指掌,因此,即便不上朝,也無所謂。

(當然了,朱元璋這種政治模式,也有一個很大的壞處,就是朝廷朋黨之爭非常嚴厲。可以說,最終明朝打不贏農民起義軍,打不贏清軍,與明朝大臣們互相扯皮不團結,有很大的關係。)

第三,萬曆皇帝一直沒有立太子。

萬曆皇帝不上朝,與和爺爺一樣,都是因為立太子的問題,和群臣發生了很大的矛盾。但不管怎麼說,因為沒有立太子,這就讓群臣們即便不滿意皇帝,想要造反,也找不到主心骨。

這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來看。

一是唐玄宗也是早年勵精圖治,晚年荒淫亂政,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為什麼丟了皇位,因為大家擁立太子李亨為帝。當大家有李亨這個皇帝以後,就不在乎唐玄宗了。二是康熙皇帝兩廢太子後,為什麼直到去世,都沒有再立太子?就是因為他一旦立了太子,就有大臣和太子勾結,謀取他的皇位。所以,康熙雖然晚年怠政,但依然牢牢控制著朝廷。

(馮保劇照)

第四,萬曆皇帝不上朝,反而減少了和大臣們討論的麻煩。

明朝的朝廷,大臣皇帝常常因為對事情有不同看法,爭執不休。但是,當萬曆皇帝不上朝以後,大臣們就沒辦法和他討論了,他只需要直接發佈命令就可以了。同意,還是不同意,直接命令。大臣們對他的話有意見,但是見不到他本人,也沒辦法爭執,只好執行。久而久之,大臣們就形成了聽從他意見的慣性。

第五,萬曆皇帝牢牢把控著軍隊。

這是萬曆皇帝的根本。萬曆雖然不上朝,但是他還利用軍隊完成了“萬曆三大徵”,可見其對軍隊的控制能力。正因為他牢牢把控著軍隊,因此,那些大臣們想要做大,完全是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