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佛教的眾多流派中,禪宗能一枝獨秀?

我家在東北嘎啦


看了很多評論師兄們的評論,作為略看過幾本佛經的信徒,有必要談談禪宗。

起始

禪宗起於七佛十五祖,在天竺國一共印證三十五位祖。 第二十八位祖系菩提達磨

達摩師從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達摩告般若多羅尊者曰:我既已得法。應當往什麼國家去傳播佛事呢。尊者曰:你等我寂滅六十七年後。去東土震旦(古印度對我國古代的稱呼)點化上根人。

達摩又問:那邊有人能傳佛心印嗎?尊者回道:你所傳播的地方明心見性者不可勝數。我寂滅六十餘年後,你就去震旦,那邊的南方不要久住。因為那邊有個特別喜歡做有為法而不見佛理的皇帝。你即使到了那邊亦不可久留。聽我作首偈:

路行跨水復逢羊 (暗指坐船渡海到廣州羊城) 

獨自悽悽暗度江  (指偷偷摸摸一葦渡江跑路) 

日下可憐雙象馬 (此句學生未曾參透) 

二株嫩桂久昌昌 (暗指前期人才凋零後期昌盛


達磨大師從天竺出發,坐船三年,剛到廣州,地方官刺史具主禮迎接。把此事上奏梁武帝。梁武帝派使者帶詔書迎請達摩入朝面見。到了金陵(今南京市)。

梁武帝問達摩:朕登基繼位已來。建造佛寺,編寫佛經,勸人出家為僧很多很多。朕有何功德啊?(此時梁武帝應該是沾沾自喜等達摩誇他)

達摩答:並無功德。梁武帝問:為什麼無功德?達摩又答:這屬於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只是世俗的積福德),只是福德並不是功德。


梁武帝又問:怎麼樣才是真功德?達摩答曰。自己心性。這樣的功德不以做世事求到的。梁武帝又問:什麼樣才是做聖人的終極道理。達摩答:那就是沒聖人。梁武帝疑問:那現在對著朕的,是誰?達摩答:不識。梁武帝不領悟(此時達摩在開悟武帝,可惜武帝沒領悟——不應以分辨心見相)。達摩心知此時不是傳道的契機。於是偷偷渡江過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隱居面壁。

時有僧人神光,聞少林寺有達摩大士隱居。前去拜訪。來到達摩跟前,大雪漫天,淹沒過膝,神光在雪地裡站了一晚上,達摩心中憐憫他,問:你來我這裡,想做什麼?神光哭求達摩:願和尚傳道給我。達摩講:道是多少聖賢參透天地,多麼難得到,你就站一夜雪地,就想得到?神光聞言,拔出自帶的刀,一刀砍斷自己的胳膊。達摩心知他求道意志堅定無匹。隨收為徒,改名慧可。慧可問達摩:我心不安,師傅能幫我安心嗎?達摩答:把你的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聞言,左右思量,道:到處找了,不見心在哪裡。達摩答:我已經給你安心了。慧可即時開悟。這就是有名的二祖風雪斷臂求道的典故。


達摩到華夏後屬於華夏禪宗初祖。二祖慧可大師,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及至六祖,終於發揚光大。

盧慧能本是砍柴賣的樵夫,嶺南人,一日,路過飯店聽到有人念金剛經,隨即開悟。聽聞江西蘄州黃梅縣有禪宗大師收衣缽傳人。安頓好家中老母,就隻身前往黃梅。五祖問慧能:你從什麼地方來?慧能答:從嶺南來。(古時嶺南屬於犯人流放之地,未開發地區)五祖問:來我這裡想做什麼?慧能答:想做佛。五祖故意刁難講:嶺南人都沒有佛性的,怎麼能成佛?慧能答:人分南北,佛性也分南北?

五祖一聽,便知道此人不簡單。隨安排他去錘米。

慧能在鍾米房幹了大半年,一日,聽寺裡的僧人到處在唸誦神秀法師的偈子: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撫掃,不使惹塵埃

慧能嘆道:這首偈子還可以,就是未見性。那個僧人就罵慧能:你這個庸俗的人,懂什麼,胡說八道?

於是,慧能走到了神秀偈子處,叫一個當官的居士幫他寫了一首偈子在旁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眾僧人念後頓時覺得不可思議。五祖知道慧能已見性,怕有人害他,就擦掉了慧能偈子,並說:也是無見性的。晚上就五祖就派了個心腹僧人去踵米房請慧能來。並傳授金剛經,以印心。亦把衣缽袈裟傳給了他。

慧能歷盡坎坷,終於趕回廣東,傳揚佛法。以曹溪作為道場。傳授如來正法眼藏。點化無數禪宗大德。且作了唯一一本華夏的佛經——六祖壇經。正應了達摩那首偈子: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禪宗有云:不見心,修法何益?就是說沒有明心見性,就沒有一條修行明路,修法總是離心外道,實在無益。所以很多漸修的法師僧人居士,都以求明心見性為第一追求。見性起修,以修證果,終成正覺。及至今日,禪宗文化是我國文化的精髓。人人以談禪參禪為高雅。更有歷朝歷代文人騷客附庸推崇備至。

現在讓我們開始參禪吧。各位同修,希望關注並點個贊哈😄。


指月問心248


歷史的氣運,山川草木的節氣,乃至宗教、文化的成住壞空,皆可見於它的動機之始。

以佛教為例,它本是從印度而來的外來宗教。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因為中華文化本身的厚大與韌性,還有佛教教義上也講求隨緣應機,在經過一點時間消化後,很快就被中國本土文化所改造,形成了所謂“八大宗派”——即即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賢首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系統。一時間,可謂飛甍耀日,畫棟連雲,淄流接踵,四海叢林。

可隋唐以後,中土盛行的諸多宗派卻相繼衰微,若存若亡,惟由來自廣東的六祖慧能所實際開創的禪宗卻一枝獨秀,盛行至今,在浮世無常中自有一種風日灑然之智光,不能不說是傳奇。這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禪宗為什麼不會隨同其它宗派一起走向絕境?它憑什麼一躍而為中國佛教之代表?今以俗情揣度,簡單列舉數點。


其一,隋唐之後寺院經濟瓦解與經典文書的毀壞

佛教所謂“八大宗派”,絕大多數都是走“上層路線”、有”學術化“傾向,經濟來源主要依靠“不動產”與錢權之家的捐贈,社會組織的寄生性較強。

隋唐五代,寺院經濟過於龐大,影響到國家GDP,統治者遂多次滅佛,且遭逢戰亂,這些依靠寺院、經教的宗派自然地走向衰微。

而禪宗從教義上講求”不立文字,自悟成佛”;經濟上謀求自力更生;面向上更多的是普羅大眾;一般所處的位置,又多在深山老林,所以無論戰亂還是政治波動,所受的打擊和牽連都是最小化的。


其二,禪宗可說是一種儒學化的佛學,與中國本土文化契合最深

也許,這樣說是會觸犯眾諱的,但多少是一種實情:禪宗在理論上的最大特點,就是運用了儒家的心性、人性學說去詮釋、理解傳統佛教的理論。

之所以說它是“六祖革命”,原因也在此;而它之所以可以歷劫飽難而巋然不動,不是天幸,而是由此,它徹底得以與中國傳統、民間同生共死了。沒有了分別揀擇之心,一下子就判出了天地日月兩儀,風磨水齧,血脈不斷。

對於佛學稍有涉獵的朋友,大概都會有同感,我們看《六祖壇經》和歷代禪宗語錄,並不會感覺像讀傳統佛教經典諸如《楞嚴經》、《法華經》等等,那麼晦澀艱深,裡面的名詞、術語乃至思想表述,更多的與其說是來自原始佛教,不如說是儒家學說的生面別開。


其三,禪宗轉向入世的面向,徹底地與中國社會與民間融為一片

禪宗以前的中國佛教,雖然是棄身出家,但其實就僧人的地位與社會責任而言,還是出世的,也是貴族化的。這一點,我們看現在的日本佛教、東南亞佛教、藏傳佛教,都還可以看到這種端倪。

正因為是出世和貴族化,隋唐時代的中國佛教,除了禪宗,其實都沒有圓滿地解決和人民大眾的關係問題,它與很難得到廣大勞苦大眾的真誠信仰,所以一但有難,很快就會面向傾覆。

而禪宗不同。它和當年西方世界基督教士傳教的路徑有異曲同工,走的是一種平民的、入世的、民間的道路。可以說,在面向方面,禪宗扭轉了原始佛教的基本傾向:它把傳統佛教出世的宗旨,轉向了積極的入世,是“佛法在人間”,是“世間求解脫”,準確而言,是出世與入世被統一起來的。

這種扭轉,也完全地契合了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小農經濟乃至民間大眾的心理需求。它是順應時勢,符合國情、融匯大眾的,這可以說是禪宗可以一枝獨秀,高高山頂立的根本所在。

所以,現代人倡導“人間佛教”,其實禪宗的宗旨本就是人間性的,他不是讓僧人躲進深山老林的宗派,而是強調修習者應該深入紅塵,與世俗世界不隔離,普度眾生的一種法門。這種倡導只能說是迴歸而已,而今需要大聲疾呼,不過就是我們的誤解已經太深罷了。

比如,我們群眾對少林寺“很世俗”的做法只有攻訐;延參法師在頭條以打趣的方式弘法,底下評論一片嘲諷,不都是這種隔膜使然的嗎?

很顯然,中國禪宗倘要繼續一枝獨秀,它還需要重新上路,再次說服我們。

2018,7,26,午,閒敲

感謝閱讀。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本號、點贊鼓勵,若有其它看法,也歡迎朋友們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禪宗與佛教其它宗派的分歧,明顯表現在對待《金剛經》上。

其它宗派習慣解說《金剛經》。但是,又不能自圓其說。只好用一些無有實義,稜模兩可的說法來掩蓋:什麼不分別、什麼無非有無、什麼如來不說法,等等,與《金剛經》矛盾的語句,還強辯為超邏輯。

禪宗提倡“受持讀誦”《金剛經》,即“不立文字,不離文字”的又一種說法。要求讀出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

慧能把它定義為:“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有關點逗,放對位置。受持讀誦,不立文字。不離文字,無須解釋。

趙州和尚則舉實例以佐證。趙州和尚問:“無門關即非無門是名無門關。”表明無門關有無門?

然後自證:“無門關即非無門。關是名無門關。”


村夫196903617


在中國,禪宗發於達摩,盛於惠能!禪宗與淨宗之所以盛行,主要是不需要研究太多的經典,也沒有嚴格的次第!所以隊伍龐大,人多勢眾!

禪宗講究不立文字,實際是以達摩三論與《六祖壇經》為主!兼修《金剛經》《圓覺經》等,直接從心上修,知幻即離,不著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達到離無所離的狀態,即是真如,即得真我!不離一切,不著一切!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禪宗主要講求悟後起修,但都修而無修,得無所得!事相上認認真真,心中卻不染一塵!般若是其主要方便!下邊這首詩可以助人瞭解禪宗!

修習空花梵行,宴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











逍遙子三陽開泰


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更有智慧,禪宗這個項目就是為他(她)們設立的VIP佛菩薩速成班。至於效果如何,見仁見智了。畢竟喜愛談空說無的聰明人也沒有誰願意承認自己就是二師兄吧!

有一門生意,不需要投入成本,只要你有極高悟性,頃刻間就能收穫成千上百個小意思,登上福布斯封面,你做不做!

有一門武功,不需要勤學苦練,只要你天姿過人,會突然間就內力大增,成就無上絕學,進入兵器譜排名,你動不動心!

以我淺薄的見聞,這樣的生意與武學只存在於桂林合肥城中村的講堂上。

達摩祖師在印度多年苦修,在中國又有9年面壁。慧能大師東藏西躲的日子至少有5年之久。

向你你宣傳一夜暴富的,不是壞就是蠢。

當然,拆遷戶可以表示不服!


輪迴人間經年


因為禪宗與其他宗派都不同。其他宗派,大多數都有基本固定的經典,比如淨土宗的阿彌陀經等幾部經典,其他流派中,幾乎都有固定的經典,而禪宗不同,沒有固定的經典,甚至禪宗連文字都不立,禪宗破除了一切與悟道無關的外在形式,並認為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見性成佛。這為大多數成佛者開闢了一條成佛的捷徑。

禪宗不依附於任何經典,任何形式,因為本來就無一物,因為一切本就清淨。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這也是很多學佛者喜歡禪宗的地方,因為禪宗自見性頓悟為目標,不寄希望與來世,也不求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修禪的人,境界悟慧根都很高,禪宗也最容易產生悟道高人,所以才能成為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的,一枝獨秀,影響深遠。


聖度文化


傳統的佛教講究的是兩個內容,一個是修,一個是證,修就是要多讀佛經,多聽佛法,多悟佛理,證就是要在實踐中把自己從佛經上看到的,從高僧那裡聽來的,和平時自己思考的,結合起來,去踐行佛教的道理,這是一個讀書和實踐結合的過程。

傳統的佛教,還要講求次第,就是成佛是一個過程,要一點一點的來積累資糧,讀佛經來增加自己的智慧,佈施做善事來積累自己的功德,就跟我們從小學讀到中學,再到大學,再到研究生、博士生一樣,修行的過程不但苦,而且長!

但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你,讀大學不用從小學開始,你只要夠聰明,高考也不用考了,我給你來個面試,你就可以進大學了,研究生、博士生畢業也不用寫論文了,你只需要寫點段子,大家覺得你明白了道理,就可以畢業了,這是多麼好的事啊!而禪宗就是這樣的。

禪宗第一個目標是不立文字,這樣實際上是不需要讀佛經,也不需要做佛學的研究,聊聊天就把佛教的修行全做了,用禪宗的話說,就是行住坐臥、說飯睡覺都是修行,不必讀書,也不必搞什麼佛學的研究。

玄奘為什麼要千難萬險的去西天取經,因為他在讀佛經的過程中發現,不同的佛經之間有些說法不一樣,要把所有的佛經的說法整理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中間有許多自相預先矛盾的地方,所以他懷疑唐代流行的一些佛經可能有問題,所以才要去印度搞清這些佛經本來的樣子。這是一種學術研究的探索過程。

而禪宗不立文字、見性成佛的修行方法出來後,玄奘西天取經就成了沒有意義的事了。事實上也是,禪宗在唐代中期流行以後,玄奘這一派就真的失勢了,他從印度取回的真經,也基本上沒人讀了,他的著作也好,翻譯的佛經也好,也沒人看了,這一派的最有代表性的佛學《圓覺經註疏》,甚至在中國都失傳了,直到近代才在日本發現了再翻譯回來。

禪宗的高僧都是段子界的高手,你去看《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這些禪宗段子彙編,全是很輕鬆活沷的故事,沒有正兒八經地講經說法,禪宗的高僧,從不講大道理,全是腦筋急轉彎式的小故事,這多麼地讓人喜聞樂見啊!你是願意去啃大部頭的《三國志》、新、舊唐書呢?還是願意去聽聽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之類的評書呢?至少大部分人會選擇後者。

這就是禪宗一枝獨秀的原因了。


自題小像:書生白麵瘦矣乎?秋風讀卻費工夫。憑君更著漢裝貌,畫入五陵走馬圖。


大家好,我是只愛潘多拉,專注歷史文化問題的回答。


只愛潘多拉


首先,按照佛教史學者的分類,目前傳世的佛教可以分為三大體系。分別是流傳在中國漢地和朝鮮,日本等地的漢傳佛教,流傳在藏區的藏傳佛教,流傳在東南亞地區和斯里蘭卡等地的南傳佛教。禪宗是漢傳佛教當中的一支,而漢傳佛教又不能代表所有佛教。

其次,禪宗一枝獨秀的說法是錯誤的。自明清以來,漢傳佛教在中原漢地,只有淨土和禪宗兩支生生不息,傳承有序。淨土宗在中下層信眾當中的影響力,實際上是超過禪宗的。說禪宗一枝獨秀,不符合事實。在日本和朝鮮等地,其他各宗依然有傳承,發展並不遜於禪宗。比如日本的真言宗,就是密宗的一支,在日本佛教中的地位很高,發展不遜於禪宗。

其次,文化影響力不等於社會影響力。禪宗以開悟作為修行的主要法門,明心見性的觀念很受士人階層的歡迎。在中上層人士當中,禪宗的影響力確實要超越淨土宗。意味著在社會輿論場當中,禪宗的聲音要顯著高過淨土宗。但這不意味著禪宗的影響力超越了淨土宗。從明清時代開始,為了吸引中下層信眾,禪淨合流成為趨勢。在當代社會,更是如此。這從側面反映了淨土宗對於中下層民眾的號召力。

最後,近代以來,其他各種宗派也在努力復興。比如密宗從日本回傳,法相唯識宗在金陵刻經社復興,律宗也出現了一個著名的代表性人物弘一法師。從近年的發展趨勢來看,密宗由於迎合了當代人的獵奇心理,因此是復興最快的。法相唯識宗由於其理論體系嚴密,雖然修行者不多,但是很受學術界重視。地位也在顯著提升。就當代現實來看,禪宗也絕非一枝獨秀。


zyb38537240


這個問題很簡單。比如同樣要進入一個鎖住門的房子,其他法門得去找鑰匙,兜幾回圈子,禪宗直接一腳破門而入,直接登堂入室。禪宗接上上根人,就在於這個一步到位。一悟即至佛地,沒有點善根福德氣魄,很難相應。



冷中原


禪宗對宇宙人生理解得最透徹,抓住了生命的本質(自性),回應了人們最關心的生死問題,指明瞭人人具足的永恆存在的佛性,至簡的大道法門,放下心中的繫縛即可超脫生死,世事如幻,離幻即覺,看破放下,隨緣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