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為何一個善終一個卻死的悽慘?

偉大的安格斯


王剪主武,李斯主文,一文一武,左膀右臂,嬴政中間調度,共同完成滅六國之統一大任。然,王剪享田園風光,安享晚年。李斯卻落了個車裂的下場。


如同唐太宗李世民,秦始皇也不是個過河拆橋濫殺的主,兩人結局差異如此之大,為什麼?根本原因在進退上。

一、王剪急流勇退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廉頗,再就是王剪,說明王剪的軍事能力極為出色,是個了不起的武帥。

但他的政治敏感也卓越,貴為四朝元老,呂不韋等人尊重他,嬴政更是稱之為師,什麼大風大浪沒有見過?

殲滅六國的功勞是何等之大?一戰接一戰,他已經表現夠出色了。他深知,一塊蛋糕,眾多瓜分,獨樂不如眾樂樂。最典型的例子是秦滅楚一戰,李信主張二十萬軍滅楚,而王剪要六十萬。一眼就知各將和主嬴政的心思!為此,出關前,三番五次向嬴政祈求賞賜良田,美宅,以打消嬴政之疑慮。

所以,滅掉燕國之後,他即刻祈求告老還鄉,舉薦其他將領擔當剩下的統一大任。若不是後來李信滅楚國失敗,否則王剪是打死也不出山。


王剪識趣,知道什麼時候該退,嬴政自然不為為難。

二、李斯急流勇進

李斯信奉法家,注重踐行法家思想,因一篇《諫逐客書》受嬴政重用,之後,順應歷史大的潮流,輔助統一六國。

公元前221年,嬴政自稱“皇帝”,而其丞相便是李斯。他繼續幫助嬴政廢除分封,推行郡縣,實現度量衡等的統一,鞏固秦朝政權。

但是秦始皇死於沙丘時,他猶豫了,念一己之私心,生怕自個的一切被蒙恬多有,貪一時之權勢,聽信趙高汙濁的話,急流勇進,扶持公子胡亥上位。


最後,諷刺地慟哭,對兒子說道:“吾欲與汝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面對權勢,該進?還是該退?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這是一門學問。而王剪贏在正確地時機急流勇退,李斯輸在錯誤地時間急流勇進了。

所以,王剪安享,李斯被車裂。


非常茴香豆


按照慣例,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這兩個人!

首先王翦,秦國繼白起之後又一大將,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王翦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東方六國,除了最先的滅亡韓國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麼為王翦帶兵所滅,要麼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

除此之外,在秦始皇剷除嫪毐和呂不韋的過程中,也離不開王翦的軍事支持。



王翦不僅能力強,資格也老,他乃是四朝元老,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歷任多位相國,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連秦始皇都得恭恭敬敬叫老師!

從這一點來講,他比白起強!而且或許是有了白起的前車之鑑,王翦為人處事十分低調,從不居功自傲。



雖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立下大功,但他並沒有以此來爭取更大的全力,而是急流湧退,遠離朝堂,一代名將,就此謝幕!

然後咱們再來說說李斯!李斯也是秦始皇時代的重要人物,在秦始皇的政治生涯中,他很好的扮演了一個謀士的角色。



他先是勸說並幫助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而後秦朝建立,秦始皇的所有對內政策的制定,李斯都是參與者。比如廢除分封,推行郡縣!還有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等等。可以說,李斯是一個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人物。

不過,他的結局並不好,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沒想到趙高過河拆橋,陷害李斯,最終他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王翦和李斯對於秦始皇來說,算得上是左膀右臂,但為何最終結局如此之大呢?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秦始皇不是個過河拆橋的人!

都說秦始皇是個暴君,但他卻很少殺自己的臣子!



也沒有像劉邦,勾踐那樣過河拆橋,飛鳥盡,良弓藏!他唯才是用,那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他幾乎都沒虧待過。

當初李斯可是呂不韋的人,可是扳倒呂不韋后,秦始皇不僅沒有對付李斯,還重用他,可見秦始皇這暴君,名不副實!



李斯要是在秦始皇死之前就退了,估計也沒這麼慘!

第二,李斯的過於渴望權力

王翦之所以能得善終,最大原因是他知進退。當初攻打楚國,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以此打消了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這一招很高明!



而李斯呢?他的下場之所以如此之慘,表面上看是因為趙高,但其實是他太渴望權力。當他聽聞扶蘇上位之後會立蒙恬為相,自己地位不保之後,便倒向了趙高。如果當時他支持扶蘇,即使做不了丞相,但以扶蘇的為人,也不至於如此下場。



而且因為權力慾望,他才會成為趙高的對手,並最終為趙高所害!

這也算自食其果吧!


白話歷史君


從這兩個人的死,看得出秦始皇實在是個不亂殺功臣的帝王。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對秦國對他個人有功的人他都會善待。象李信,伐楚失敗,折了二十萬人,秦始皇大怒之後,暫時不用。過了一段時間,還是用,並沒有一棍子打死封死而再無出頭之日。

王翦,王賁父子為秦始皇平定六國立下了大功。秦始皇建立帝國後都封侯,而且封泰山時,勒石記功的隨從名單中有他們的名字。王翦父子,死在秦始皇駕崩之前,善終。

而李斯,在秦始皇在世時,位列丞相,通侯,一家成年男人全是高官。秦始皇對"碩鼠″李斯非常富厚。對得起李斯。

秦始皇駕崩沙丘平臺。趙高,胡亥與李斯篡改詔書。改變大秦帝國命運,不管怎麼說,李斯對不起秦始皇和大秦帝國。

李斯之死,與秦始皇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死得慘不慘,百分之六十與趙高有關,百分之四十與自己為臣不謹有關。





劉一千五


這個問題要先從李斯這個人的價值觀講起,李斯年輕的時候,窮困潦倒、有一天他上廁所發現老鼠其實也很可憐,吃的是大便,有人來的時候驚慌失措趕緊逃走,連吃頓熱飯都的擔驚受怕。而李斯到了糧倉的時候,發現那裡的老鼠,超級幸福一天悠悠哉哉,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吃的肥肥胖胖,有人來了,它們也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李斯感慨萬千、同樣是老鼠、廁鼠咋就那麼慘,倉鼠咋過滴那麼好暱、李斯要做倉鼠。他也悟到了,環境地位選擇的重要性。從這一點看、李斯是一個功利主義者、他是一個沒有政治原則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首先想到的會是他自己的榮華富貴。後來秦始皇在沙丘去世、太監趙高威脅利誘李斯、


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了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為秦二世。李斯在這件事上、沒有一點政治原則、為了自己的相位而妥協。導致他以後被腰斬於市。李斯臨死前對兒子說“在也不能和你牽著黃狗去城外打獵了!

李斯的死是誰造成的?是他自己!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利、非要聽一個太監的話、最後身死家滅、能怪誰啊!我們在看看另一位主角王翦,王翦不僅是軍事家、我看還是一位政治家。王翦聰明而且善於揣摩人心、
王翦伐楚、出征前問秦王要地要豪宅、出征後又幾次三番派人到咸陽問秦王要地要宅。連他兒子都看不慣了 ,說父親這樣做會不會有點過分、王翦說“秦王生性多疑、他將全國士兵交給我、如今只能多要些東西、才能讓他認為我除了錢、沒有別的想法。才會消除對我的疑慮。王翦滅楚後、急流勇退,辭官歸隱。得以善終。


老張頭zh



李斯和王翦都是秦始皇能統一六國的大功臣,王翦能夠功成身退,而李斯作為丞相,聰明絕頂,還是開國元勳,按說應該也能功成身退,頤養天年的,卻落個被腰斬,滅三族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我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解讀。


李斯師承荀卿,學的是法家思想,就是“帝王之術”,主張君主權利至高無上,而扶蘇則是儒家思想的擁護者,如果扶蘇繼位,將打破現有秩序,自己的心血將毀於一旦,自己的位置也將被蒙毅或蒙恬取代,一生功業煙消雲散,後世也將無人能記得李斯,加上秦國曆史上的宰相最後都沒有落得好下場,還有自己的私心,所以秦始皇在沙丘死後,就夥同趙高篡改繼位詔書,廢扶蘇,立胡亥為繼承者,胡亥人比較二,也好控制,能更好的實行自己的法家思想,不過胡亥的老師是趙高,更聽趙高的話,在與趙高的政治鬥爭中敗北, 所以最後落後腰斬於市,全家老小被滿門抄斬,如果與趙高的政治鬥爭中能贏,估計也能成為人生贏家。



而王翦也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很擅長揣摩人心,深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而秦始皇是個多疑的人,不信任任何人,加上自己也沒有多大的野心,為了明哲保身,所以在秦始皇快要統一全國的時候,急流勇退,歸隱山田,算是極其聰明的做法了。


綠球萬象


為何李斯和王翦的結局不同?

李斯,秦國最著名的丞相。他幫助秦始皇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社稷,修建宗廟;輕徭薄賦,獲取民心,極受始皇信任和依賴!一朝天子一朝臣,你在上一任皇帝那,權勢滔天,那麼必然會受到新皇的猜忌,會受到趙高的擠壓,由於李斯家族的原因,李斯欲離開朝堂,也必然受到家族的牽制,到最後下場悽慘那是必然的。



再看看王翦,作為秦始皇的絕世猛將,為始皇開疆擴土,建立了絕世功勳,但是他並沒有頭腦發昏,老謀深算的王翦深知,秦王以舉國之兵交付自己,疑慮必重,稍有不慎,自己將迎來殺身之禍。於是,每下一城,他總要上書秦王,請求封地、賞賜,以為子孫的基業。以無厭的貪心,表示自己只圖富貴而沒有個人野心的心跡,以堅秦王之志,打消他的顧慮。最後王翦交還兵權在權力達到巔峰之時,告老還鄉,不復出仕,所以能夠得以善終。


智帝輝煌


李斯和王翦可以說是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的左膀右臂,他們一文一武,王翦率領的秦軍戰無不勝,擊潰了楚國最後的名將項燕。李斯獻策謀國,從內部分化瓦解六國勢力,讓他們不戰自敗、土崩瓦解。

李斯在為小吏時,看到了倉鼠衣食不愁,領悟了“倉鼠之悟”,樹立了自己的目標。同時也造就了他害怕失去既得利益,貪戀權勢的性格缺陷。


王翦則出身將門,成為名將超越戰神白起,成為了他的目標。事實上,王翦確實做到了,他輔助始皇帝嬴政搞定了幾個最難啃的骨頭,建立了秦不朽之偉業。

兩個人一個是秦之宰相,一個是國之將軍,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卻各不相同。李斯選擇了繼續,王翦選擇了放棄,李斯執著於權力,王翦著眼於守身。王翦深知在平定六國時,自己是始皇帝手中的利劍,但是在天下已定後,自己就成為了對於始皇帝來講潛在的威脅。如何保護自己和族人,成為了王翦面臨的問題。其實在出徵楚國時,王翦就已經為自己就下了後手,他向始皇帝要了很多錢財和土地,表現出了自己貪財無志的嘴臉。在天下已定後,又主動交出兵權回家頤養天年。面對如此知趣的王翦,始皇帝確實沒有下手的理由。
反觀李斯,做為國之棟樑在韓非子死後,唯一具備改良秦法能力的人,他的精力集中在瞭如何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在沙丘之變中,為了當時扶蘇繼位蒙氏兄弟超越自己,選擇了和趙高合作,從哪一刻起就註定了李斯最後分命運。據理力爭還有一線生機,苟且求利只能自取滅亡。

最後歸結為一句話:“成就人的是目標,毀掉人的是慾望”。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可以肯定的是,秦國能夠完成統一,離不開李斯和王翦。

王翦能夠得到善終,是因為懂得急流勇退。王翦身為四朝元老,歷任多位相國,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當他攻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此時統一大業已經完成一半,但重頭戲還在後頭,但他向秦王推薦由其他將領來完成。而當他再度出山滅楚後,無論秦王怎麼勸都要徹底隱退。


李斯落得個悲慘的結局是因其判斷失誤,看錯了人。嬴政三十七年,秦始皇從咸陽出發,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五次巡遊,也是始皇最後一次巡遊。在沙丘,秦始皇駕崩,傳位於公子扶蘇,也就是未來的二世皇帝。此時,隨侍在嬴政身邊的,有李斯、趙高和胡亥,而最先有篡位念頭的正是趙高。為什麼呢?為了保住性命。趙高曾經得罪過蒙氏,而蒙氏和公子扶蘇向來是密不可分的一體。

當時的情形,趙高和胡亥再怎麼密謀,都還有一個關鍵人物,就是李斯。如今遠離咸陽,嬴政駕崩,眾人都唯李斯馬首是瞻,所以,李斯的態度就成為了這件事成敗的關鍵。於是,趙高去說服李斯。沒有人知道趙高和李斯說了什麼,但是他竟然成功了。據作者推測,應該是趙高認為,公子扶蘇即位,李斯和蒙氏,勢必是擁有兵權的蒙氏位居上位,那麼李斯的地位勢必不如從前。任何交易成功的決定性因素,無非是利益的分配。也有人覺得是李斯和公子扶蘇的政治思想不同,李斯講究依法治國,而公子扶蘇崇尚以仁德為中心。但是,歷史是不可逆轉的,李斯的一念之間,讓秦國的走向發生了新的變化。


其實,讓胡亥即位,李斯未必是一時衝動,而是他始終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嬴政已經駕崩,自己一生的夙願已經達成。此時,李斯想要的,不過是一份權力的保障,他不想有未知的不確定性,他要把權力握在手中,甚至是皇帝也奈何不了他,所以,胡亥是最好的選擇。於是,李斯、趙高、胡亥成為了權力的鐵三角。一紙偽造的皇帝詔書,賜死公子扶蘇。胡亥即位,成為秦二世。

李斯看錯了趙高和胡亥。對前者是低估,對後者是高估。而在這流血的仕途中,一次的判斷失誤,可能再無挽回的餘地。隨著趙高登上政治舞臺,蒙氏一族被剷除,李斯和李氏一族以謀反之罪被蓋棺定論。李斯死後十個月,趙高弒君,殺死了秦二世胡亥。十一個月後,子嬰繼承王位,車裂趙高。十二個月後,劉邦攻入咸陽,子嬰投降,秦國滅亡。


達文有話說


王翦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功績自不必多說,只需知道他作為秦國的將領,為秦朝統一六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作為這麼一位勞苦功高的將軍,他的結局卻能夠善始善終,這與同時期的李斯相對比,倒是相形見拙了。

那我們就來看一下,王翦為何能夠在功成名就之後得以善終呢?



其實,這個結局也是多種因素所影響的。

第一,秦始皇本就本不是一個濫殺功臣的君王,相反,秦始皇對待自己的臣子一向寬容,因為他知道,如果沒有這些驍勇善戰的將軍與這些謀略超群的文臣們,他也並不能成為這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國家,所以,秦始皇的寬容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與他對比,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開國皇帝便不然了,不過這也是後話,在這裡便不再多作闡述。

第二,王翦自己有著卓越的政治意識,他他謹慎的性格註定了他善終的結局。他善於以不變應萬變,這才有了“以逸待勞”這一充滿智慧的一計。他深知作為君王都會有著將領“功高蓋主”的警惕性,於是他便盡力的去消除秦始皇心中的顧慮,在伐楚時便請求賞賜田地,在秦始皇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當他攻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直接退出秦國的權力中心。

一個如此勞苦功高的將軍還知道歸權於君,實在讓人沒有拿他下手的慾望。

再者,需要提及的是,李斯的死與王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因為李斯的死與秦始皇的關係並不大,準確的來說,李斯的死歸於趙高的忌憚,是趙高假借秦二世的手將李斯處以腰斬。而就在秦始皇臨死的時候,他對李斯都還是特別的倚重的。



李斯在沙丘之變時,沒有選對自己的政治立場,則是導致他死亡最為直接的原因。

我們可以來做一個假設,如果李斯選擇不與趙高為伍,而擁立公子扶蘇為皇帝的話,就算是扶蘇任蒙恬為丞相,可是以扶蘇與蒙恬的人品,必然會給李斯一個相對更好的結局。

可惜,李斯的一次錯誤的選擇終歸要用自己的生命來買單,這著實是有點被別人賣了還為別人點鈔的意味。就是因為他放不下自己的權力,才導致滅亡。

有時候,明哲保身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在政治領域,它恰恰是一種政治智慧。權力是一朵帶刺的玫瑰,若是細細品味,你能夠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番功績,可是如果一直抓住不放,這便是不知進退,必然需要以一種慘痛的結局來作為代價。


歡迎關注我,為您帶來優質的歷史解答~


妙齡老翁


秦始皇算得上是一個無可爭議的“千古一帝”。基於史書上的“暴君”印象,似乎為了帝國的統治或者個人的性格他就一定會虧待、殺戮功臣,其實不然,秦始皇的“暴君”之名主要來自於滅六國、施峻刑,對有功的將領、文臣甚至亡國宗室基本都能妥善安排。比起劉邦、劉徹,他愛惜武將(如李信、王剪父子);比起李世民,他寬待鄭國、李斯,他不殺兄弟、侄子;比起趙光義,他能留亡國宗室;比起朱元璋,他不殺開國功臣。

王翦與其子王賁領軍滅燕、趙、楚,是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司馬遷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但這正是王翦的聰明和智慧所在,王翦選擇功成身退,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危局。

李斯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政治家。作為一個開國第一文臣,他的功勞,比之漢之蕭何等,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不是他的結局不完美,都可以說是“千古一相”了。作為法家集大成者和代言人的李斯,其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史書記載,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是他的出身、他的貪權,甚至是他對政治思想的堅持,導致他在政權更替時失去了理智,作出了錯誤選擇。有一點可以存疑的是,他是否與趙高合謀偽造傳位遺詔(秦始皇應該是要傳位於胡亥,但不是殺扶蘇,而是要扶蘇回咸陽治喪)。秦始皇宣稱“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相信對皇位繼承是很重視的,對二世的安排一定會有相當周密的安排。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巡時,將胡亥帶在身邊,而二年前已將扶蘇發配上郡,如果要傳位只能是傳給胡亥而不是扶蘇。這一情景很象康熙傳位之時,不可能立皇十四子而只能是立皇四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