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什麼不在乾隆時期入侵中國?

上海兄弟電子


看了所有回覆,基本上都是在說廢話,沒有一個說到點子上,乾隆時期美洲流入中國的白銀還是比較充沛的,可是乾隆晚年法國發生了大革命,緊接著拿破崙征戰歐洲,美洲各國又紛紛鬧起獨立,所以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為首的美洲各國白銀非常緊張,這就導致中國白銀緊缺,認為主要是進口鴉片導致白銀外流,所以才開始禁菸,才有了後來的鴉片戰爭,其實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鴉片進口量遠遠大於禁菸之前,但是歐洲美洲都頂過了最困難時期,所以中國的白銀貿易又一度復甦,甚至出現洋務運動等等,獲得大量外國資金,這些深層次原因不是什麼乾隆時期中國很強,道光時期中國很弱來簡單粗暴解釋的,要知道為什麼乾隆那麼奢侈國家還很有錢,嘉慶道光那麼節約為什麼國家還那麼窮,一定要結合世界大勢來看


如是我聞7458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回答前面的兩個問題,那就是: 英國為什麼要入侵中國?英國什麼時候才具備了入侵中國的能力?

讓我們先看兩段歷史吧。首先,乾隆皇帝的執政時期,具體來說是從1736年到1795年。然後我們再看,這段時間在英國究竟發生了什麼。



從世界史上我們可以發現,這段時間正好是英國進入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前後。1760年代,英國進入了第一次科技革命,那就是機械化革命。隨著珍妮紡織機和瓦特蒸汽機的誕生,人類第一次從手工業時代跨入了大機器生產時代。



從1760年代到1860年代的這100年,科技革命從英國誕生並擴展到歐洲各地的100年,也是歐洲各國進入工業化、城市化,並進而引發社會矛盾和階級革命的100年。



就經濟領域而言,由機械化革命而導致的大機器生產極大的推動了人類的生產力。然後幾十年,金融業的誕生又使大機器生產如虎添翼。在這基礎上大機器生產又獲得了進一步的高速發展,最後進入了當時西方經濟史的最後一個環節,那就是外貿。



從上述的簡單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這100年裡每一個環節的升級,都包含著科技革命的因素。在這個發展鏈條中,外貿顯然是最後一個環節; 而這個環節的成熟顯然已經到了1840年代了。

為了外貿,當時的英國需要打開東方古國 - 中國的大門。而由於當時的清政府還正處於閉關鎖國,自我陶醉的過程中,英國的帝國主義的一面就顯現出來了,開始用船堅炮利打開中國的國門。當時,與中國經歷相同考驗的還有同樣閉關鎖國的日本 - 1853年,日本被美國的佩裡艦隊打開了國門。



從歷史發展上看,當乾隆執政的頂峰,也就是1760到1780年代,當時正是科技革命在英國產生並發展的年代,英國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都還沒有展開; 外貿作為這個發展鏈中的最後一環還沒有出現,而英國的國家實力顯然也還沒有達到入侵中國的程度。


邱震海


1840年的夏天草長鶯飛,一切看起來和往年似乎沒什麼區別,然而就在6月份48艘英國軍艦突然封鎖了珠江口並向岸上的清軍炮臺開火。在此之前自視為天朝上國的清王朝對外洋事物幾乎一無所知,這場戰爭對當時北京城內的決策層而言:就像是突然從天而降一樣意外。儘管當時的清政府對這場戰爭頗感意外,不過這卻是一場深刻改變了整個中國歷史進程乃至整個東亞地緣政治的戰爭,我們今天將其稱之為鴉片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不足兩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從南往北幾乎席捲了漫長的中國海岸線,清政府的百萬雄獅在這支不足兩萬人的遠征軍面前屢戰屢敗,最終不得不以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結束了這場戰爭:戰後香港島脫離了祖國的懷抱,中方還需要向英方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中國就此進入了跌宕起伏的交織著屈辱與奮鬥的近代史。

事實上這場在當時的清政府眼中突如其來的戰爭卻是英國方面蓄謀已久的:早在1793年就有一個英國人建議自己的政府打開中國的國門,必要時不惜訴諸武力。在1793年之前歐洲人心目中的中國是"極為神奇的國度"——這種印象一方面來自於《馬可·波羅遊記》,一方面來自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美輪美奐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家庭教師莫特·勒韋耶在禱告時甚至會說“聖人孔子,請為我們祈禱”——已把孔子置於和耶穌同等的地位。德意志數學家萊布尼茲建議西方君主都應該向中國學習,請中國的文人來並派西方的文人去那裡,以便發現普遍真理並從中產生奇妙的和諧。法蘭西啟蒙運動的旗手伏爾泰極其肯定地說:中國君王的身邊都是文人,在人民苛求的目光注視下文人的意見甚至是責備他都認真地聽取。當時整個歐洲都在做著對中華文明充滿豔羨的“中國夢”,那麼西方人對中國的評價究竟是在何時發生轉折的呢?顯然不可能是在1840年,因為事實上在此之前西方已取得了相對於中國的優勢地位,所以英國才敢放心大膽發動這場他們蓄謀已久的戰爭。實際上西方對中國評價的轉折發生在1793年——這一年英國向中國派出了馬戛爾尼使團。

馬戛爾尼使團從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刻開始就發現:所謂乾隆盛世之下的中國和他們印象中那個神秘富足的東方古國完全不是一回事——船員丟棄在水中的變質食物和死去的禽類被當地百姓跳入水中一搶而光,而那些趾高氣揚的大清官員用鞭子隨意抽打平民。隨處可見的是普遍個子矮小、營養不良、衣衫襤褸的男人和女人。馬戛爾尼使團這次來華訪問是打著為乾隆皇帝賀壽的名義,乾隆下旨令各省將使團護送至北京,於是當地官員四處搜尋可以為使團領航的水手,找到人之後也不管人家願不願意直接綁走,然後就強迫找到的水手為英國使團領航,絲毫不提耽誤農時生意的賠償問題。到了晚上英國使團的成員甚至見到領航的中國水手脫了衣服後從衣服上找蝨子吃,英國人不禁疑惑起來:這就是傳說中那個正處於乾隆盛世的東方大國嗎?這個國家的人們為什麼會飢餓到如此程度?到了北京之後馬戛爾尼向乾隆皇帝展示了英國當時製造的具有浮懸彈簧的馬車,然而清朝君臣的關注點根本不在減震的彈簧上,而是集中在車伕的座位上,終於一個老太監向馬戛爾尼指出:"您以為皇上能容忍一個人的座位比他的座位高並把背朝著他嗎?"馬戛爾尼還打算向乾隆皇帝的寵臣福康安展示一下英國的新式火器操練戰術,福康安卻說:“這西洋火器操練沒啥看頭”,於是馬戛爾尼帶來的這批新式火器直接被放入圓明園陳設,在此之後就再也無人問津,直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發現這些火器仍完好無損地放在原處。它們從未被使用過,於是它們被重新運回了倫敦。

馬戛爾尼使團回國後帶回的關於中國的情況使歐洲人之前對中國的豔羨之前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輕視之感。這時的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儘管還處於工業革命的初期階段,不過單純就軍事實力而言:其實這時的英國已然超越中國——當時的英軍已普遍列裝後裝線膛槍,射程200碼,每分鐘4-6發。相比之下清軍自1690年康熙御駕親征葛爾丹後在百年間的承平狀態下軍備建設日漸糜爛:八旗軍早已是不堪再戰的紈絝子弟,綠營兵的情況也在不斷惡化之中。這時清軍的燧發槍射程50碼,每分鐘1-2發,就這也還是清軍最精銳的部隊才有,絕大多數部隊使用的是鳥銃和冷兵器。馬戛爾尼使團已意識到:所謂的天朝上國只是一個外強中乾的龐然大物,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才堅定了他們不惜以武力打開中國國門的決心。不過英國並沒在乾隆年間就入侵中國,而是一直等到了道光年間的1840年,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當時的英國要完成這一跨越大半個地球的勞師遠征幾乎是無法想象的——人類歷史上第一艘蒸汽輪船誕生於1802年,即使在蒸汽輪船誕生後到普及開來仍有一段時間。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仍是乘坐傳統的木製風帆船前往中國的,但如果要用這樣的船運兵攻打世界上人口兵力最多的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究竟有多少勝算英國其實也是沒底的。事實上當時英國一度試圖以印度為基地策動西藏地區叛離中國,但這一企圖被佔據地利優勢以逸待勞的清軍粉碎,也就是說即使這時的英軍儘管已初步具備了武器裝備上的優勢,但要勞師遠征龐大的中國仍無必勝的把握。況且這時英國的主要精力並不在中國身上:在馬戛爾尼使團造訪中國的17年前特拉華、賓夕法尼亞、新澤西、佐治亞、康涅狄格、馬薩諸塞灣、馬里蘭、南卡羅來納、新罕布什爾、弗吉尼亞、紐約、北卡羅來納和羅德島十三個英屬北美殖民地以《獨立宣言》的形式宣佈脫離英國而獨立。在馬戛爾尼使團造訪中國的4年前法國大革命爆發,就在馬戛爾尼使團造訪中國的當年法國前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決,法國大革命以及之後的拿破崙戰爭將英國的主要精力始終牽制在歐洲。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乾隆年間,說綜合實力,毫無疑問大清是世界上實力最強的國家,而當時的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不過那時候工業革命尚未徹底完成,大清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處於領先地位,更確切點說,更處於領先地位的當屬經濟,而當時的軍事力量與英國比較,已無有任何優勢可言。 也就是那個時代,當英國正在進行熱火朝天的工業革命的時候,清政府還依舊沉浸在天朝大國的美夢而遲遲不願意醒來,在歷史發展重要的十字路口,乾隆並未重視科技的力量,科學生產力嚴重低下,所以後期中國很吃虧。 英國當時在軍事方面其實已經超越大清,只所以不敢輕易侵犯,一則當時大清不管怎樣,一直名揚四海的天朝大國,英國方面也是摸不清虛實。不敢輕舉妄動。二則,英國方面軍費準備不充分,遠洋作戰,英國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和把握,絕對不可輕易侵犯,時機未成熟,或者那個時候英國方面沒有侵犯中國的意圖,只是想和大清經商,發展經濟,分享工業革命的成果。


深藍藏藍


還不夠火候,雖然當時英國的工業革命使其逐漸成為西方強國,但是以英國當時的實力想要通過遠洋運兵到中國,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1793年之前,英國人顯然對遙遠的東方大清國是嚮往而又陌生的,他們從葡萄牙人那裡知道東方的富足,因此想以貿易的方式打開兩國通商之門。但很顯然他們只聽到了“富足”二字,而沒聽懂“羸弱”二字。這個老大帝國,如同一個虛胖之人,看似又胖又壯,實則很空虛。

英國喬治三世派遣馬戛爾尼帶領使團以慶祝大清國皇帝乾隆生日為由出訪大清,此次訪華,是英國人與大清國的第一次正式接觸。師團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夢想中的大清,但是到了港口所看到的一幕,讓他們認為自己迷了路。

這個又髒又破空氣中瀰漫著惡臭的地方真的就是富足的大清?船員丟棄在水中的變質食物和死去的禽類,被當地百姓跳入水中一搶而光,而那些趾高氣揚的大清官員用鞭子隨意抽打平民的一幕也令這些西方紳士們感到驚訝。那些百姓臉上掛滿了不屑一顧,眼神中充滿了麻木不仁,這令馬戛爾尼感覺到這並不是理想中的大清國。

當使團又經過一段長途跋涉到達京城見到了83歲的乾隆皇帝後,這個高傲自大的皇帝根本目中無人,不但為了下跪一事鬧得不愉快,而且乾隆幾乎拒絕了英國使團所有的請求。

一場本來可以友好打開兩國大門的接觸最終不歡而散,馬戛爾尼意識到,大清國根本聽不懂“文明的語言”,只有槍炮才是他們能聽懂的唯一語言。

因此在回國之後,馬戛爾尼到處遊說,既然用和平的方式達不到目的,那麼就用野蠻的方式來教訓對方吧。從此後,英國積極備戰,加速工業革命的腳步,使得國力強盛,科技先進,直到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將大清揍趴下的時候,他們才折返回來,將大清國一通個胖揍,讓清國皇帝為其打開了貿易大門。

其實,在英國使團回國之後,乾隆已經意識到西方人早晚會入侵大清,但是強大的自負心讓其根本看不起對手,他甚至搞不懂除了大清國外,怎麼其他地方還有人類?最終就是這樣令他看不起的對手狠狠的教訓了他的子孫。只不過這個叫乾隆的老傢伙根本就看不到了。


大獅


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標誌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進而大英帝國生產能力飛速提升……

而乾隆時期的中國,還是很強大的,比如1800年英國佔世界製造業總產量的份額是4.3%,而中國是33.3%,但是,1830年的時候英國的這個數據就增加到了9.5%,而中國是29.8%,不過有個更能說明問題的數據,那就是人均工業化水平,如果以1900年的英國為100的話,那麼1750年時的英國是10,1830年就到了25,而中國則從8降到了6。

中國雖然經濟總規模龐大,但是隨著歐洲工業化程度的加深,傳統手工業和農業為基礎的中國經濟實則是衰落了,因為人口多,生產效率低,都在龐大的自我需求中被消耗掉了,所以形成不了資本積累,也就沒有對外市場擴張的能力。



用艾什頓的話來講——“那些只增加其人數而沒有經歷一場產業革命的人”是加劇了國家的貧困,中國和印度等第三國家人口的增加,很可能一代代地減少了他們總的按人口計算的收入。

在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間,英國紡紗業的機械化,使單位生產力提高了300至400北,所以才有了迫切地開拓國際市場和原料產地的需求,所以列強才會千方百計地想要打開中國市場,進行貿易傾銷。

然而,在工業革命資本積累迅速擴張時,無論是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還是後來的拿破崙都牽引著歐洲列強的注意力,所以在乾隆時期並沒有對中國開戰。

另外,擊敗了拿破崙之後,歐洲陷入了“梅特涅體系”的短暫和平局面中,列強並不想對於歐洲本身的領土秩序再做修改的要求,他們自然就將目光投向了外部世界,而英國是工業革命最早,最快的,所以他的市場開拓需求最迫切。



大唐安西節度使


英國深陷拿破崙戰爭和美國獨立戰爭。

馬嘎爾尼訪華時期,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初期。即便如此,以當時英國的軍事力量來說,完全可以碾壓大清帝國。當時英國步兵已經裝配後裝線膛槍,即為“弗格森”新式來復槍,射程200碼,每分鐘4-6發。相比之下,大清帝國的燧發槍,射程50碼,每分鐘1-2發。就是這樣的落後的燧發槍,也還是乾隆的御用之物。清軍僅少數部隊裝配鳥銃。

但是,當時英國深陷美國獨立戰爭,以及法國的拿破崙戰爭。而且,英國當時還有更重要的殖民戰爭,征服印度。

最後,馬嘎爾尼回國後,乾隆已經深深意識到未來戰爭的來臨。因為在馬嘎爾尼訪華的同時,乾隆已經知道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印度孟加拉邦的統治權。馬嘎爾尼回國後,乾隆頒佈諸多加強軍事防禦的政令,嚴守海岸線,防止英國人進攻。


五味社


乾隆年間相當於公元1736-1795年,英國當時是漢諾威王朝(1714-1901)

乾隆年間,英國很忙,無暇東顧,所以沒有侵略中國,而是派遣使團來大清要求通商,我們看看英國當時在幹啥。

由於漢諾威王朝的英王來自德國,不會講英語而處於統而不治的時代,華爾波爾首相推動內閣制和君主立憲制的發展;

1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

2 七年戰爭(1756-1763)主要在歐洲,戰火牽動全球

3 美國獨立戰爭(1774-1783),英國與美國

4 1789年開始法國大革命,英國全面干預法國革命


伊洛河畔看春秋


我回答過一個類似問題,可以去看看,這裡我就不細說了,前面很多人說的差不多,我就補充一下。英國不打中國,主要一個是實力,二個是精力

乾隆主要活動的18世紀殖民主線是英國荷蘭法國爭霸,此時英國又因為美國獨立戰爭失去了北美精華部分,殖民精力才放到印度上。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艦隊就是從印度出發,靠印度補給,船上也有很多印度裔士兵。可以說沒有印度的體量支撐,以英國當時的實力是不足以挑戰清王朝的。


很多人事後諸葛亮的認為清王朝腐敗落後,實際上清朝當時的體量還是能嚇住不少國家,特別是清朝與沙俄爭霸也算是平手中有勝。不能單純把中國隔離出世界史,僅僅是在鴉片戰爭以後才納入,實際上從新航路開闢後全世界已經被納入整體了。


臥家人


別說乾隆時期,就是1840年的時候英國人心裡都沒底,真正讓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是甲午戰爭之後。這是當時體制決定的,清朝封建制度對西方殖民民主,封建制度看君王,君王發奮圖強國力自然強大,日本明治維新就是典型,天皇出錢造軍艦,反之看慈禧那老孃們在幹什麼?在拿海軍經費修園子。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但當時沒人反對,因為制度就是這麼定的,給皇家用錢理所當然啊。清朝都慫成那樣了,可清朝雞的屁在當時卻連西方發達國家都不如,如果有一個稍微英明點的皇帝都不至於爛成狗屎樣。制度就是一種習慣,哪怕是旁觀者覺得荒謬,制度內的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問題最終會爆發,不重視的結果就是整個制度都被推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