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换头 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诗人影响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前言

有人问:诗词中,换头是什么意思?

首先,诗词中的换头当然不是医学上的”换头术“。词的换头很多人都知道,是指上下两阙开头处有所不同,所以叫做换头;但是诗的”换头“很多人就不清楚了,相对来说,诗的”换头“比词的换头历史地位要高得多,因为它奠定了近体诗的基础,并影响到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诗的换头和词的换头完全不一样,下面老街分两段说一下词的换头与诗的换头。

诗的换头 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诗人影响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一、词的换头

词的换头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换头一般人都知道,上下两阙第一句的句式不同,称之为换头。

1、早先的词都是小令,最短小的都是单片,不分什么上下阙,例如《梧桐影》:单调二十字,四句两仄韵

明月斜,秋风冷。○●○ ○○▲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

2、小令中也有不少双片的,例如《采桑子》、《蝶恋花》等,他们的上片和下片句式是一样的,例如《蝶恋花》:

诗的换头 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诗人影响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3、当然,也有上下不一样的,下片的开头一句或两句就被称作换头。例如这首《迎春乐》,先看看柳永的词。

诗的换头 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诗人影响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再看下晏殊的《迎春乐》:

诗的换头 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诗人影响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钦定词谱中说道“此与柳词同,惟换头句多一字,作八字句异。”柳永的换头句是“良夜永、牵情无奈”七个字,晏殊的换头句是“当此际、青楼临大道”,八个字。

注:换头当然不仅仅是小令,老街以小令举例为了简明扼要而已。

诗的换头 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诗人影响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二、词的换头 第二种说法

关于词的换头还有第二种说法,就是指的整个下阕,例如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评价苏轼的《卜算子》:

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胡仔说“至换头但只说鸿”,说的是整个下半阙只说“鸿”。这首词上半阙先说夜景“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后面“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先是点出“幽人”形象,然后从“幽人”转向了“孤鸿”。整个下半阙就只写孤鸿了,不过明显是以“孤鸿”来比喻幽人,这是物我合一的手法。

诗的换头 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诗人影响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三、诗的换头

1、诗的“换头”今古称呼不同

诗的换头知道的人不多,因为诗的换头在今天已经改了称呼,我们今天称之为“黏连”。唐朝的诗歌术语和今天有些不同之处,例如平仄的“仄”在唐人诗话里称为“侧”,日本流传下来的古书中把仄称为“他”。

唐朝诗人王睿在《炙毂子诗格 》中有段话,说“句”这个字应该是平声才合律,结果李端公却用了仄声(侧字),成了拗句(讦调):

李端公诗:“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归寂贾生亡。谁人收得章句箧。”“句”字亦合用平,今用侧字,亦是讦调。

2、南北朝时期 黏连无误的标准格律诗

下面这首《闺怨诗》的作者是南朝梁的大诗人何逊,已经是标准的近体绝句,第二句“栊”、第三句“能”,黏连无误:

闺阁行人断,房栊月影斜。谁能北窗下,独对后园花。

格律诗在永明体诗人的手里,已经渐渐完善了平仄、对仗、押韵三个规则,但是“黏连”这一规则似乎是在唐朝确立的。虽然南北朝也有黏连无误的格律诗,例如何逊和阴铿二人都有标准的近体诗(格律诗)传世,但是并没有见到相关黏连理论的确定。

3、元兢的单换头与双换头

在初唐的上官体诗人中,有一个叫做元兢的不起眼三流诗人,他有一本《诗脑髓》因为东渡日本,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书中提到了“换头”,关于换头还分了双换头与单换头(第二字换头):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 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

.............以上双换头............以下单换头

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

这一段只看文字理解不了,书中引用了元兢的一首五言律诗,老街味道解释一下: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飘摇;次句(第2句)头两字去上入(上去入就是仄声的意思):旷望;次句(第3句)头两字去上入:水共;次句(第4句)头两字平:山随;次句(第5句)头两字又平:桥形;次句(第6句)头两字去上入:石势;次句(第7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欲下;次句(第8句)头两字又平:猿声。

老街另外找一首五律来解释一下“单“换头,看看这首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第一句头两字是“昔闻”二字,昔,入声仄,闻,平声。头两句都是平声叫作“双换头”,“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可见“昔闻”就是单换头了。

“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意思是第二句的第二字用“上去入”都可以,今上岳阳楼中的“上”是去声,所以符合要求。

”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意思是第三句第二字还是必须为”仄“声,”吴楚东南坼”的第二字“楚”是上声,也符合要求。

“次句第二字又用平”,“乾坤日夜浮”第二字“坤”有是平声。也符合要求。“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

诗的换头 一个不起眼的三流小诗人影响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

结束语

上面引用元兢的话看不明白也不要紧,诗的换头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黏连。

元兢说的”双换头“唐诗并不多见,我们看到的黏连多是”单“换头。黏连的规则在元兢以后被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大诗人广泛使用,不久就被科举考试所采纳,进士科五言排律必须满足平仄、押韵、对仗、黏连的四大规则,从此一直到清朝的试帖诗都是如此。

至于换头(黏连)的规则是不是元兢首创,老街就不知道了,因为在他之前确实有很多符合黏连的标准格律诗。例如梁朝阴铿的这首《新成安乐宫》竟然是一首标准的五言排律。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

重櫩寒雾宿。丹井夏莲开。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

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元兢,字思敬,以字行。生卒年不详,龙朔元年(661年)为周王府参军。1200多年后,在 1904年7月4日清政府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从此格律诗跌下了神坛,再也不是读书人必须要精通的文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