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是德國的閃電戰理論強還是蘇聯的大縱深理論強?

獨霸藍星的兔子


這兩種理論只是名字不一樣,其實質內容基本沒有任何區別,都強調集中絕對強大的兵力在某一點或幾個點上進行突破並向縱深挺進,以儘可能的讓對方無法在後方建立起新的防線,並儘可能的包圍那些來不及撤退的敵軍部隊殲滅之。兩種理論都強調突擊兵力的絕對集中以儘可能達成決定性的突破,以殲滅對方的有生力量為最終的目標。



可能有不同的是德軍的閃擊理論強調一開始的突破對方防線即投入相當數量的裝甲部隊來加速突破,達成突破後裝甲部隊繼續向縱深挺進,擴張戰果。蘇軍則由步兵部隊輔以一部分獨立的坦克部隊進行最初的突破防線作戰,待打開突破口後隨即投入大量的裝甲部隊向縱深突擊。蘇軍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儘可能的保留裝甲部隊的突擊能力用於之後的縱深突擊,缺點是由步兵為主力執行對敵軍堅固防線的突破任務不可避免的會遭到重大損失,而且突破速度緩慢,不能達成快速和突然性。


其中兩種進攻模式都有其優劣,這種不同很大程度是由蘇德兩軍各自不同境況所導致的,德國的人力資源遠不如蘇聯,所以對於人力有巨大需要的步兵單位並不充足,他們難以忍受步兵的過多損失,在突破以後的機動作戰中這些裝甲部隊還要仰仗步兵的協同。而蘇軍首先在人力資源上要遠遠優於德軍,更重要的一點是蘇軍的步兵部隊在機動作戰中遠不如德軍,但是在對固定防線的進攻上卻韌性十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哪怕遭遇慘重的傷亡。

隨著戰爭後期蘇軍的大反攻的進行,在不斷的大規模的突破和合圍的作戰中,其作戰經驗和理論都得到了深入的發展,並在戰後形成一套完整而嚴密的作戰理論,已經大大超越了德國的閃擊戰理論。蘇聯的大縱深更加強調戰略上的,而德國的閃擊戰則偏重於戰術性的,當然了並不是說德國的短視,而是他們戰略目標選擇上的經常猶豫,使得戰術性的勝利難以達成戰略上的勝利。


小小狼王


閃電戰是德國希特勒發明的。閃電戰有三個先決條件;首先,要有比強大的制空力量,那就是先進的戰機;其次,要有強大先進而又快速的裝甲部隊,當時的德國的裝甲部隊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然後,就是人,需要陸軍士兵敢於衝鋒陷陣,並且要行動迅速。閃電戰是在戰爭開始之前決定了進攻的目標和方向。希特勒的閃電戰在一開始所向披靡。確實有很大的殺傷力和進攻能力。

而大縱深戰是蘇聯發明的。他們大縱深戰,概括起來就是兩點:一,由合成集團軍和坦克集團軍組成的特擊集團和航空兵,對敵人的戰術縱深同時實施突擊,以便摧毀敵人的防禦;二;用快速部隊和空降兵迅猛行動和航空兵的突擊,將戰術勝利發展成戰役勝利。

但是所有戰爭都是人來決定的,一個好的統帥和有不怕犧牲,敢於衝鋒陷陣的士兵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同時,還有一個真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故事老男孩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管軍事理論多麼先進,工業,國防與武器性能多麼強大。戰爭畢盡是綜合國力,人、財、物之間的總戰力的生死決鬥。人類.至今規模最大的戰役,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蘇德雙方投入了總兵力四百多萬,坦克、火炮與戰機均超過了萬輛(架)。戰役的結果,德軍損失坦克1500輛,傷亡25萬,蘇軍損失坦克6500輛,陣亡14萬,負傷104萬的極為慘重的代價,卻滑稽宣佈蘇軍取得了轉折性的戰略勝利,由此全面展開反攻。足以說明,以德國單獨同時與美、英、蘇進行戰爭,為德國國力根本不相及,失敗僅僅是時間上的問題,此時的德國工業基本炸燬了,而蘇聯源源不斷獲得英美的巨大支援,無後顧之憂。德軍的閃擊戰,實際上是人類近代史上首次的合成軍作戰,由坦克、火炮、機械化步兵與航空兵相結合,打組合拳,威力巨大無比,使得初戰的德軍,風頭出盡。但迅速為英、美、蘇所汲取與適應,接下來,依舊是國與國,或國與數國之間綜合總體的人力與物力的競爭來定最終勝負了。這一點,德國從開始就輸了


高友峰1


我傾向於德國閃電戰要厲害。只是敗者寇的意識蘇聯勝利了顯得大縱深的理論正確。德國有一戰創傷它一國有多少人口和資源,蘇聯有多少人,蘇聯二戰總共死了多少人,兩千多萬。這勝利硬是人堆出來的。德國在進攻蘇聯時一氣拿下政治中心莫斯科,而不是轉向進攻基輔等經濟城市,事情真還不好說。閃電戰閃電戰就要的動如脫兔,一耗住自己國力又薄弱加上意大利日本倆豬隊友必死無疑。你們知道美國給了蘇聯多少緊急援助,沒這,蘇聯人餓都餓死了。德國橫掃歐洲,德國人口資源都不佔優,蘇聯人口資源和德國比大了不知多少倍,就是個自衛犧牲了那麼多人,還有美英在干擾德國,各方面支援蘇聯。德國則為盟友分兵擦屁股,一正一反我對蘇聯大縱深並不感冒。何況德國在德蘇之戰初期打了幾個大縱深合圍消滅的範例


任心飛翔10


蘇德戰場,雙方決戰主要都是在陸地,不管是閃電戰理論還是大縱深理論, 在當時起決定因素的是坦克和飛機, 當時的陸地霸主是坦克,德國的虎式豹式坦克雖厲害,但生產數量很少,還要應付東西兩線,機械故障也多,工藝複雜,不容易修復,在決戰中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後期投入的噴氣式戰機數量也非常有限,還是在戰爭末期出現,都是用在西線對付盟軍飛機和保衛德國本土,在東線沒能派上用場。 假如在41年開戰時,德國有虎式豹式和噴氣式戰鬥機,不管蘇聯的縱深是多大,也會一潰千里,兵敗如山倒。 但實際上,蘇德戰場無論是坦克決戰還是制空權都是蘇聯佔了優勢。 所以只要拳頭夠硬講什麼理論都強。


談文論史


無論是閃擊戰還是蘇聯的大縱深理論,都是建立在機械化戰爭的基礎上,兩者的共同點都是軍隊要實現機械化,陸戰部隊要大量使用坦克,並且和空軍要緊密的配合。

無論是閃電戰還是大縱深,都是要使用內燃機取代過去的獸力,作為戰場上的機動手段,這樣無論是火力還是機動,都是使用機器代替動物,這樣無論是火力還是機動,都走了質的提高,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的火力輸出手段已經從各種槍械變成了各種火炮,但是當時機動的手段在軍隊中還是馬匹,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是把機動的手段變成內燃機。

無論是圖哈切夫斯基還是古德里安,都認識到了,未來的戰場上,大炮和內燃機的結合將具有巨大的威力。但是閃擊戰和大縱深間還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閃擊戰是一錘子買賣,主張一下子把對方打蒙,趁著對方還在暈乎的狀態,地面的坦克部隊迅速開進,迅速穿插,迅速奪取敵方重要目標,節奏非常快,爭取在最短的時間中結束戰爭。

這種設想到了具體的實踐中,德軍把所有的坦克都編成裝甲師,裝甲師在開戰的第一天就投入戰鬥,以便可以迅速向縱深發展。

而大縱深則是強調,未來的戰爭不會通過一次會戰決定戰爭的勝負,而是需要通過若干次戰役,消滅了敵軍以後才會決定戰爭的勝負。

由於戰爭的長期性,那麼對於敵軍的堅固設防陣地,蘇軍就不能是象德軍那樣直接繞過去,反正過幾天戰爭就結束了,這種堅固設防陣地到時候就投降了,犯不著下死力攻克這些據點,但是大縱深就不同了,所以蘇軍把坦克分成兩類,一類是近戰,一類是遠戰,近戰坦克部隊就是支援步兵突破堅固設防陣地,而遠戰坦克部隊是執行深遠縱深的穿插任務。

由於這個不同點,蘇軍除了把坦克編為坦克師和摩托化步兵師以外,普通的步兵師裡邊還準備編有一定數量的坦克,到了戰爭後期,這些坦克改成了自信火炮就是突擊炮,這樣步兵可以得到坦克部隊的支援,在進攻堅固設防陣地時,步兵就能夠相對快速的突破陣地。

從後來的二戰的歷史情況來看,蘇德戰爭還是按照大縱深的設想來進行的,德國的閃擊戰在面對諸如波蘭法國這樣體量的國家時,由於國家的體量小,地盤有限,所以一錘子買賣的閃擊戰十分奏效,但是在面對蘇聯這種擁有巨大國土面積的國家時,由於蘇聯能夠扛得住閃擊戰的第一擊,而戰爭進入長期化以後,德國體量上的弱點就徹底暴露出來,而用大縱深戰役理論建設起來的蘇軍最終贏得了戰爭。

不過,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有蘇聯那樣的體量,也就是能夠扛住閃擊戰雷霆第一擊的國家並不多,所以在二戰後爆發的局部戰爭中,大部分國家都是採用了閃擊戰的套路,畢竟兵貴勝,不貴久。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有痰


兩種戰略要放在具體實戰中看,比如閃電戰,就適合實施在地勢平坦適合大規模部隊推進同時,國家面積不大的地方,閃電戰實施最成功的應該就是德國,當初德國閃電戰橫掃歐洲基本都符合這兩點,那麼相反大縱深理論就適合那種國家面積很大,地理環境相對複雜,多山地的國家,就像蘇聯,由於國土面積大,導致德國閃電戰,坦克推進再快也無法橫穿蘇聯,這樣就會導致其戰線過長,後勤補給很成問題。


倒帶160829825


簡單區別,德國的閃電戰理論偏重戰術策略,重視戰場態勢。前蘇聯的大縱深理論則是戰略思想,高度凌駕於戰術。

效果而言,戰術針對戰鬥和戰役級,能取得輝煌戰績,卻不一定能積沙成塔,無法導向戰爭的結局。閃電戰贏得了開局,卻受挫於拉鋸戰,自此退出戰場。戰略則針對戰役和戰爭級,設置多級目標,服務於總戰略目標。可能在部分戰場失利,但不影響總體思路和戰局推進。大縱深戰略儘管在中南歐踢到了鐵板,被阻滯了速度,但在總體優勢的影響下,蘇聯稍稍調整了戰術,鋼鐵洪流勢不可擋地殺向易北河。


德齡小居


刀和劍,誰砍不死人。兩種戰略都不錯,統帥對戰局的把握,將士們的用命,還要有後勤保障,任何東西都能對戰局產生作用。要是圖哈切夫斯基元帥不被冤殺,他來統帥蘇軍,德軍一定很麻煩。


亢龍有悔44


閃電戰理論與大縱深理論,是審度時勢結合具體情況採取的有效措施。希特勒的閃電戰運用當初取得了輝煌勝利,蘇聯的大縱深理論是結合閃電戰理論制定的一套理論,曾在戰爭中得到很好的驗證。至於說兩者相比哪個強,只能從付出的代價與所取得的效果兩方面來比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