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和華為,哪個公司更厲害?

體育健身培訓


這個對比是沒有什麼實質意義的,因為各自專注的領域以及行業不同。

華為的基石是技術開發,創新能力,華為是做基礎設施建設的,華為的基站,通信技術等等這些都是他的核心業務;華為要改變的是中國傳統的生產格局,成為世界級的製造企業,引領製造行業,華為的手機業務,電腦業務等等,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而最新推出的5G業務,更是為了支持中國的發展,互聯網的快速升級的基礎通訊設施。

騰訊主營的業務遊戲,社交平臺,騰訊的即時通訊社交是所有公司不能匹敵的,美國的臉書和推特等都是同級別的產品;騰訊的遊戲也是業務的核心,但是騰訊的發展是基於互聯網的發展,通訊基礎技術的不斷提升,這些才是騰訊發展的基石。

所以說兩家企業都是各行業的領導者,但是都是相互促進的關係,華為的通訊技術不斷髮展創新,推進互聯網的快速迭代升級;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反推通訊技術以及手機設備的快速迭代。


山終究為峰


騰訊和華為是兩家同樣處於深圳的企業,是深圳的雙子星,每天加班最多的也就是這兩家公司。可以說兩家公司難分伯仲,同樣非常優秀。馬化騰和任正非在各自領域都做到了中國第一,甚至世界第一。



一、市值上騰訊超過華為,但營收華為高於騰訊

騰訊目前市值5000億美元,而根據預估華為估值只會在3000億美元以下。所以資本市場更認可騰訊的價值。

從營收上看,華為銷量超過6000億元,而騰訊收入只有2000億元,可以說騰訊的銷售額遠遠不如華為,但是利潤遠遠高於華為,騰訊利潤724億元,而華為425億元,說明騰訊的利潤率比華為大的多。

二、華為員工數大於騰訊

華為有18萬多名員工,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騰訊有4萬名員工,主要業務在中國。

三、華為納稅遠遠高於騰訊

華為2017年納稅1000億元,騰訊2017年納稅70億億元,華為納稅佔據了整個深圳的20。非常厲害。

四、行業決定華為重研發,騰訊重產品

華為2017年研發投入14.9%,投入金額1000億,是名副其實的研發大戶,而騰訊研發金額17億,但這不是說騰訊不重視研發,而是騰訊產品太強了,通過研發直接產品落地實現。

所以,兩家公司各有所長。

你更喜歡騰訊?還是華為?


毛琳Michael


騰訊和華為目前算是中國互聯網中家喻戶曉的幾個公司之二了,乍一看,似乎這兩個公司都挺牛逼,騰訊的微信超過 10 億用戶,而華為的通信和手機,也是排名中國前列。

但是事實上,這兩個公司沒什麼可比性的。騰訊擅長社交,而華為則以通訊基站和手機而聞名。如果非要比一下,我覺得騰訊和華為都有更厲害的地方。

1、首先,從兩者創立以來的輝煌歷史來看,我以為華為更加厲害。華為在深圳創立於 1987 年,到今天已經超過 30 年的歷史了。

而騰訊同樣也是創立於深圳,成立於1998 年,到今天也不過 20 年的歷史,前後整整差了 10 多年。從這點來看,騰訊能不能活夠 30 年,真不好說,可能明天就倒閉了。

所以從創立的歷史來看,我以為華為厲害點,其他的等騰訊 30 歲生日的時候再說吧。

2、其次,從兩者的主營業務來看,我以為騰訊更加牛逼點。騰訊的社交,以 QQ 和微信為代表,創立的一個個神話,不計其數,不管是從用戶數來看,還是從日活量來看,都是國內頂尖,阿里巴巴都望塵莫及。

而對於華為來說,雖然歷經 30 多年,從互聯網的誕生到如今的繁榮,但是經過多次的轉型,主要的業務其實是不斷變更的,儘管都成功了。

實際上主營業務方面是沒法對比的,騰訊做遊戲,華為做手機,但是非要對比,我想還是騰訊厲害點吧。

最後,從市值上來說一下,雖然華為任正非堅持不上市,但是毫無疑問是騰訊厲害點,畢竟馬化騰憑藉騰訊已經多次成為中國首富了。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你覺得騰訊和華為有可比性麼?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stormzhang


關注我,獲取更多深度解讀


華為和騰訊不好類比,兩者擅長不同的領域,一樣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大量便利,也給國家稅收做了很大的貢獻。


騰訊是產品驅動型互聯網公司


騰訊做社交起家,在探索變現模式的過程中,延伸了遊戲、會員、文娛等等各種領域。不過大本營還是社交,並且由於騰訊的社交流量巨大,導流效果非常好。

大量社交用戶在QQ上無處可去時,騰訊推出遊戲平臺,大力推廣遊戲,此後,遊戲也成為騰訊的一大業務支柱和收入來源。

之後的微信、王者榮耀、絕地求生、騰訊視頻,騰訊的產品有一大特點,就是依賴社交導流,同時社交屬性也非常強,微信就不說了,社交必備。王者榮耀日活數據下滑,用戶自主拉朋友開黑為其貢獻了巨大的活躍用戶數據。

除了電商做不好,騰訊流量驅動單個產品都是非常成功的。



華為是硬件技術型公司


華為給我們最大的印象是賣手機的,但其實華為是做交換機起家,是那種通常被人稱為“小總機”的用戶交換機,就是早年間裝電話座機需要用到的,當時很多企業、單位有這種需求。

由於當時國內郵電系統尚未分家,郵電部下屬的企業效率較低,因此市場在1987-1989兩年當中,沒有國內廠商供應小交換機。因此鉅額的需求都被集中到了香港和與之毗領的深圳,以轉口貿易的形式出現。

到現在,華為做手機、研發芯片、為運營商供應移動終端、甚至在2018年咪咕視訊公有云採購項目中擊敗騰訊、阿里,成功中標。

可以說華為的硬件和技術實力是非常強的,並且華為的海外市場,無論是手機領域,還是通信技術領域,護城河也是很深的。


華為和騰訊合作


華為雖然手機市場份額很大,但是它並不擅長研發和運營軟件產品,騰訊同理,騰訊雖然技術也不差,但讓他做手機,它不一定能拼得過華為。

華為和騰訊雖然擅長領域不同,以往似乎並沒有什麼交集,並且還經常作為競爭對手,比如上文提到的競標2018年咪咕視訊公有云採購項目。說來,華為和騰訊當年也沒少在移動手底下討生活。

如今,它們由於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網絡傳言,華為騰訊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騰訊為華為機型進行王者優化。

無論消息真假,相信未來如果有機會,二者合作也不是沒有可能。


我是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產品經理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專注互聯網科技文娛解讀,更多深度解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吳懟懟


特意查了一下:兩個公司都是世界五百強,華為排名76位,營收890億美元,盈利70億美元。騰訊排在331位。營收351億美元,盈利100億美元。

也就是說華為交的稅比騰訊多多了。但是華為的盈利能力比騰訊弱不少。

兩家都是很優秀的企業。如果從老闆的角度來說,可能騰訊更賺錢,但是更希望中國能更多一些華為這樣的企業而不是騰訊。

1.華為對中國通信的發展是有非常大的貢獻的,華為每年投入了巨大的研發經費用於基礎科研。

2.華為走向世界,質量強,代表中國企業,相當於中國企業的一張名片。

3.華為重視基礎的技術研發,是其他企業值得借鑑的。

1.騰訊一路走來,憑藉自己用戶量大靠抄襲發展起來,對中國互聯網的創新簡直是毀滅性的打擊。

2,騰訊最大的賺錢業務是遊戲,一個王者榮耀讓他們躺著賺錢。




華為的研發狗


騰訊有什麼值得厲害的?

也不對,她在馬化騰這個抄襲大王帶領下確實是牛。

OICQ是從ICO扒下來的,本來想說逆向研發的,但是我實在是騙不了自己的心。

有了OICQ的用戶群,推出n款遊戲。但是總是模仿卻從未被超越這點屬實牛逼!

依託OICQ的強大,順勢造就了自動通訊的神話。有人說微信總會是原創了吧!畢竟是那麼大的公司,總是模仿確實是不好的。

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那請你好好查閱一下什麼是米聊。米聊的前身是雷軍雷總隨手開發的內部通知的軟件,微信最先就是完全抄襲米聊。依託自己強大的用戶載體,推出的微信。

華為基本都是自己的專利,你說誰更牛?


艾世濤


先說華為:

1,納稅大戶,每年廣東納稅第一,民營企業納稅第一,科技企業納稅第一!主動納稅,從不避稅,把納稅作為對國家和人民最大的回饋!對比註冊地在海外的某米、某鵝,滿滿的正能量!

2,利益分配,所有利潤分給員工,員工消費帶動內需,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這一點深圳上海北京西安武漢南京等有研究所的地區都有明顯的感知!對比哪些大股東都是外國人,在海外上市的科技企業,掙中國人的錢,利潤分給老外,華為對國家貢獻大多了。

3,回饋社會,每次搶險救災都衝在第一線,積極捐贈,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時候,他從來不掉鏈子,對比美帝良心企業,他靠譜多了!

4,科技創新,把握自己的命運,不把希望寄託在國外企業身上,堅持可持續的創新,為中國企業樹立了科技企業的榜樣和標杆。

5,打破壟斷,通過技術創新打破國外巨頭對中國通信業的技術封鎖和高價壟斷,讓中國人用的起廉價的通信和流量,這是現代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基礎,華為貢獻巨大!也打垮了北電、阿爾卡特、朗訊、摩托羅拉等巨頭,國外現在只剩下愛立信和諾基亞還在苦苦支撐,美國思科也被拉下神壇!華為貢獻巨大!

6,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華為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是國內每一個企業高管的必修課,任正非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帶來很大的觸動和啟發!

再說騰訊:

1,即時通訊壟斷:不論是互聯網時代的QQ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微信,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也形成了壟斷。

2,抄襲與打壓:每一個互聯網創業公司都會思考同一個問題:如果被騰訊盯上了要怎麼辦?只要創業公司稍微發展起來。就會被騰訊盯上。要麼被收購,要麼被抄襲。多少企業被抄襲後乾死。騰訊對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有巨大的負面作用!多少創業人才被逼的走投無路!

3,遊戲:騰訊遊戲收入佔70%,提升了中國遊戲行業競爭力,殺入世界遊戲產業。也帶壞了很多小孩子沉迷遊戲,甚至花光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的積蓄。

5,隱私安全:騰訊收集用戶各種信息,還收集指紋,不尊重用戶的隱私安全。前一段時間進入歐洲市場因為不遵守隱私條款被罰了。

6,王者榮耀對手機廠家收保護費,這個我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

華為和騰訊一路走來,都是一部殺戮史!不同的是華為以弱勝強,殺的國外壟斷巨頭節節敗退,騰訊恃強凌弱,殺的國內互聯網行業民不聊生!

親愛的你們會支持誰呢?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老油條鑫哥


如果說誰厲害,當然是華為。

騰訊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華為是給互聯網和手機提供通訊設備的。

雖然我們每天都會用騰訊的產品,為這些產品提供支撐的就是華為生產的設備。華為就像一個大海,為所有的魚類提供營養。



美國為什麼老是找華為的麻煩,就是因為華為掌握了基礎技術。這些技術就是信息時代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像華為這樣的設備提供商,2G手機我們都很難用上。

美國不傻,誰的公司是真正掌握核心技術的,誰家是靠時代的機會發展起來的,美國門清。

到今天美國還在調查華為,美國調查華為十幾年了,花的錢也有上億美元。一直想抓住華為的把柄,進行狠狠的制裁。

華為一直沒給美國這個機會,隨著華為的強大美國會不會狗急跳牆,就未可知了。



騰訊也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公司,雖然人們討厭它抄襲和遊戲。如果誰做出了一款新的互聯網通信軟件,並被我們接受使用。騰訊就有可能被替代。

華為如果被美國製裁死了,中國十年二年裡也難有替代的公司。通信行業太難了。每年幾百億的研發投入,十幾萬中國最一流大學畢業的人參與,才有了今天的華為。


百舌說


如果騰迅和華為作民調,相信華為支持率超過80%,騰迅低於50%

華為受到美國政府打壓,激起國人的憤怒,會更加堅定支持華為。

騰迅因“王者榮耀”成功地喚醒所有孩子家長的鬥志,全面抵制騰迅遊戲對小孩的洗腦,騰迅支持率會很低。

得民心者得天下,華為得到了民心,未來會前途光明,現在又與馬雲結盟,將會對騰迅造成壓力。

騰迅和華為總部都在深圳,本應該成為好基友,不想卻成競爭對手,讓人想不通。

華為可以和阿里,支付寶結盟,用5G標準打天下,騰迅卻不能,未來發展會因5G技術應用不行,被阿里全面超越。


光芒萬丈34957



騰訊和華為比較,當然是華為厲害,拿騰訊跟華為比,簡直就是在侮辱任正非。可以這麼說,中國可以沒有騰訊,但一定需要華為這樣的,擁有夢想的企業。

騰訊:看誰做的好就去抄襲山寨人家;華為:努力自主創新。

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這句話送過騰訊是比較合適的。作為互聯網企業的巨頭,騰訊走的就是山寨和模仿路子。

聯眾遊戲一火起來,QQ遊戲上線了;靠收點廣告維持生計的暴風影音一出街,騰訊視頻免費出場;美團做的剛有點眉目,QQ購物登臺亮相……

在每一個創業的風口上,都站著那隻嗜血的企鵝。在網友眾多的評論中,他們送給騰訊的一句話是:“一直在山寨,從未被起訴”。

反觀華為,這麼多年來,爆出紛爭最大的就是與出走華為的李一男的恩怨。這個曾經被視為任正非的接班人的李一男,離開華為後,自主創業的產品直指華為的要害,任正非自然不會妥協,在收購不成的情況下,華為奮起反擊,最後勝出,但任正非用了“慘勝如敗”四個字來形容與李一男的戰役,可見任正非是不願意這樣的事情發生的。



騰訊:只知道在國內嗜血收購創新企業的資本怪物;華為:默默耕耘力圖走出國門賺取外匯的良心企業。

被輿論批評抄襲、模仿和山寨的騰訊,通過碾壓幾乎互聯網上每一個賺錢的遊戲生意之後,騰訊當之無愧地成為互聯的遊戲巨頭,寡頭地位形成的同時,也積累的鉅額的資本。

騰訊的專橫導致了很多創業者紛紛避開與騰訊的行業衝突。據聯眾的創始人親口所說,在敗退聯眾之後,就去投資醫療器械之類的領域,只能繞著騰訊走。

也許是被質疑多了,又也許是互聯網遊戲領域沒有了更好的目標,後來騰訊也慢慢調整了思路,實現了由抄襲,模仿到股權投資的畫風轉變。

收購美團,併購摩拜單車,開展搜索業務等等無所不去涉獵。在騰訊涉足的領域,基本都是等你做的差不多成熟的時候,他就出現了,摘了桃子之後,再圖謀整個市場。

“沒有它不染指的領域,沒有它不想做的產品,這樣下去物極必反,與全網為敵”,新浪網總編陳彤如此評價。

而華為,則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2017年華為不僅把通訊設備市場份額做到了世界第一,還在智能手機領域,在全球賣出了1.53億部,位居全球智能手機前三位。


騰訊:創新能力在逐步喪失;華為:每年百億美元的研發投入。

前不久,一篇《騰訊沒有夢想》的文章傳遍互聯網,不少觀點切中了騰訊的痛點。

簡單地說,騰訊憑藉社交用戶的流量,通過門戶網站、視頻、朋友圈、公眾號、遊戲、文娛等業務獲取了豐厚的收益。但這種賺錢的方式,拼的是流量,跟技術創新,對國家民族的貢獻,似乎毫無關係。

如果騰訊繼續以這種方式存在下去,互聯網的特性決定了某個出奇制勝的創新,一不小心就在某一天突然地幹掉了騰訊。因為你並沒有核心技術,所擁有的僅僅是流量,流量是可以通過創新的模式予以分流的。微信公眾號,就是一個是行將死掉的業務。

華為走的則是一條更為艱難,卻心安理得的道路。每年上百億美元的研發投入,企業在一點點的積累起技術的制高點,或者正在走向制高點的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