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閃電戰”為何敗給了蘇聯?

VIP-linxi


德軍閃電戰的失敗主要是由於其綜合力量嚴重下降,得不到機及時的補充,再加上希特勒的戰略指揮失誤,以及蘇聯實力過於強大,很快德軍閃電戰擊敗蘇聯的夢想就破碎了,陷入了持久的消耗戰。

希特勒在戰爭之前嚴重低估了蘇聯的實力,一方面是由於蘇芬戰爭蘇聯糟糕的表現,讓其過於輕敵,另一方面就是德軍已經橫掃歐洲大陸,希特勒過於自信。因此認為僅僅需要數個月,就能在冬天來臨前擊敗蘇聯,結束戰爭。

但是蘇聯的抵抗意志極為堅決,加上蘇聯兵力和國土上的優勢,屢敗屢戰但是絕不投降,將德國人拖入了消耗戰的陷阱之中。結果在持續且高強度的作戰中,德軍損失巨大,很多部隊幾乎成了空架子,僅有開戰之初兩三成的兵力和裝備,戰鬥力銳減。可是德國並沒有做好相應的戰爭準備工作,其甚至連冬衣都沒有預先準備,更不用說坦克飛機等裝備了,此時德國的閃電戰已經徹底破產。

而希特勒又要求部隊一律不得後撤,結果更導致了大量可以避免的損失。結果到了戰爭中期,德軍在兵力,武器裝備等方面已經開始被蘇軍反超,開始處於不利地位,蘇軍開始處於主動。最終隨著北非,西線等一系列戰事的發展,德國最終走向了失敗。


前沿陣地


說到閃電戰,二戰時期要用的遊刃有餘的就是德國了,德國的勇將古德里安則是是閃電戰之父。

▲上圖為閃電戰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所向披靡的“閃電戰”

下面槍花為大家簡單講解一下何為閃電戰,以及此戰略為德國佔領他國帶來的驚人效率。閃電戰是通過利用坦克飛機,以及機械化部隊的重型火力配置的優勢進行突襲作戰。




上圖為德國發動閃電戰突襲他國

從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戰役,到1940年6月基本結束法國戰役,9個月間德軍迅速擊敗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如果具體一下,27天滅亡波蘭,1小時迫降丹麥,23天征服挪威,5天兼併荷蘭,18天鯨吞比利時,而打敗數百年宿敵,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只用了39天,可見德國將閃電戰發揮的淋漓盡致,閃電戰的豐富勝利也讓德國一雪了一戰的前恥,德國不得不說是歐洲大陸的霸主,德軍的所向披靡只能讓它國臣服。

▲上圖為德國佔領法國後在巴黎境內的照片

漫長的戰線使“閃電”難以有效作用

然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希特勒在“海獅計劃”擱淺後,決定把矛頭對準蘇聯,準備向東線進行戰略進攻,精心策劃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戰鬥之初,蘇軍節節敗退,200萬蘇軍瞬間被擊潰。可見德國的閃電戰在初期對蘇聯還是有顯著地效果。

▲上圖為“巴巴羅薩計劃”戰略示意圖

二戰初期威震世界的“閃電戰”,既可以說是先進戰術思想的產物,亦可以說是無奈的選擇,德國實質上和日本差不多,資源相當匱乏,石油產量每年也就幾十萬噸,消耗量卻高達數千萬噸,雖然瀕臨北海的油氣田,但英國海軍守衛在波羅的海,這對德國開採油田是極大的戰略障礙。

▲上圖為二戰英國“皇家方舟號”

所以說“閃電戰”的本質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打敗對手,因為德國耗不起。德國全是靠僕從國或被佔領國的資源,如羅馬尼亞的普里什蒂耶油田,捷克的兵工廠,瑞典的鐵礦石等,要不是德國人早就被拖死了。

不過蘇聯就不一樣了,先不說斯拉夫人在文化傳統上就與大部分歐洲人不同,蘇聯過於遼闊的國土就是最可怕的噩夢。從柏林坐火車出發,八個小時差不多快過兩個國家了,你試試在蘇聯,八個小時弄不好還沒出這個市。這樣德軍不得不把大量寶貴時間用在調動和運輸上,剛剛打下一座鎮子,就要出發去攻擊下一個村子,多遠?50公里!50公里?坦克沒修好,油也不夠,等油上來再說吧。結果等到油上來,坦克修好了,德國人開過去一看,蘇聯人已經在那個村子集結了兩個師等著你。這樣越打推進速度越慢,效率也越低,士兵越來越疲憊,根本談不上實施真正有效的閃電戰,縱使有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這樣的天才,也沒法讓師老兵疲的裝甲部隊發動有效的進攻。

還是石油在德國心臟插上了最後一刀

。1943年盟軍開始對德國實施戰略轟炸,重點關照了克虜伯、梅塞施密特、保時捷、亨舍爾等軍火巨頭的兵工廠,以及各個煉油廠、軸承廠和齒輪廠,最最重要的,包括普里什蒂耶在內的油田都遭到毀滅性打擊,與此同時蘇軍陸續攻克被德軍佔領的高加索諸油田。直接後果就是德國引以為豪的裝甲部隊再也不能馳騁疆場,王牌遍地走的空軍只有有限出動,閃電戰最終要了德國的命。


並非權威解答,歡迎批評指正。圖片來源於網絡,具體來源見圖片水印,若有侵權立即刪除。我是槍與火花,講述硝煙瀰漫中不為人知的故事。


槍與火花


德國的“閃電戰”戰術並沒有敗給蘇聯,在對蘇作戰初期德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殲滅數百萬的蘇軍和上萬的坦克和飛機,除了由於天氣原因而導致失敗的莫斯科戰役,就整個1941年來說,德軍毫無疑問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1942年夏,德軍展開了針對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的“夏季攻勢”,在初期依舊採用裝甲部隊縱深突破,分割圍殲蘇軍的“閃電戰”戰術,再次取得了大勝,蘇軍的南翼防線幾乎崩潰。德軍真正陷入困境是由於未能及時的攻下斯大林格勒,雙方在這裡展開慘烈的巷戰。至此德軍的機動作戰基本結束,取而代之的是靜態的陣地戰。由於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這些重兵集團長期的滯留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其北翼長達數百英里的側翼掩護卻只有意大利、匈牙利等集團軍掩護,這些聯軍戰鬥力很差!最終蘇軍從這裡做出了決定性的突破,決定了德軍第6集團軍的命運!



在此之後德軍再也沒有發動這種做深遠突擊的“閃電戰”,一來是德軍的實力已經不足以支持這次規模的作戰;二來蘇軍的反坦克力量已經遠不是1941年那種狀態了,步兵部隊得到了大量的各式反坦克武器,提高了對德軍裝甲部隊的抵抗能力;所以德軍的“閃電戰”也宣告了終結,其裝甲部隊更多更迫切的任務是作為戰略預備隊去支援步兵部隊的薄弱防線或者反擊已經突入的蘇軍坦克部隊。


所以德軍的“閃電戰”並沒有失敗,失敗的是德軍軍事實力的不足,無力在東線組織新的“閃電戰”,以對蘇軍以致命打擊。這裡著重提到裝甲兵總監古德里安的看法:他認為德軍應當儘快組建強大的裝甲部隊以應對東線和可能開闢的西線戰場,通過對其集中的使用以取得戰略性的戰果。如此需要德軍東線要抽調絕大部分的裝甲師以回國整訓,東線的防禦要由步兵師來承擔。無疑這一觀點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可惜由於前線指揮官的阻撓,最終未能實現。使得德軍至始至終都不能集中出足夠強大的裝甲部隊,一個一個完整的裝甲師都被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分開使用了,最終未能產生決定性影響。假使能夠集中強大裝甲部隊,相信德軍將會在東線再次組織一場大規模的“閃電戰”來摧毀蘇軍的重兵集團。


小小狼王


這個問題其實挺怪的,閃電戰實際上是一種戰役戰術,德軍運用這種戰役戰術實施的戰役在蘇德戰場有勝有敗,所謂閃電戰為何敗給了蘇聯真不知從何說起……



如果說閃電戰戰術在戰爭中後期開始敗多勝少的話,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蘇聯人已經習慣了閃電戰戰術,相對應的防禦戰術也日臻成熟,蘇軍將帥的指揮能力也日益提高,蘇聯軍工生產也趨於穩定,而英美對蘇租借則有效彌補了蘇聯綜合國力和工業能力上的短板,而另一方面德國國力和德軍實力日漸下降,兵力開始捉襟見肘,加上閃電戰套路又被人掌握,出其不意變成了實力對撼,敗多勝少也就不足為奇了。



實際不管文宣如何說,閃電戰都是一種戰役戰術級別的東西,雖然以其機械化縱深戰術的特質,閃電戰的戰役縱深比以往戰役戰術大大增加,以至於一些措手不及的中小型國家往往在一兩次戰役中就崩潰了(如波蘭就是一次戰役,再比如法國是黃色方案和紅色方案兩次),而蘇聯幅員遼闊,戰略縱深非常大,根本不是一兩次閃電戰戰役的進攻縱深能夠覆蓋的,中路德軍在進攻莫斯科之前就至少實施了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斯摩稜斯克,布良斯克-維亞濟馬三次大規模進攻戰役,而早期德軍進展順利也讓德軍產生了錯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持續進攻能力,補給維持能力),低估了蘇軍動員和重組的能力,最後莫斯科戰役失敗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吧。


DDG的老船塢


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德國對蘇聯的“閃電戰”是成功的。最終敗給蘇聯,是因為軸心國綜合實力和同盟國的差距所致,和閃電戰本身沒有太大關係。

德國對蘇聯的戰爭,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德國對蘇聯的戰爭準備

希特勒對蘇聯做的最大的準備行動,就是和斯達林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通過這份協定,一方面,希特勒得到了蘇聯不會在背後捅刀子的保證, 放心大膽地向西歐的英法等國發動戰爭,迅速佔據了西歐;另一方面,希特勒和蘇聯保持和平狀態,從蘇聯獲得了戰爭所需要的礦砂、石油、煤炭等必備的戰略物資,保證了西線作戰的勝利。

《蘇德互不侵犯協定》除了給自己安定了後院,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給斯達林下套。希特勒利用波蘭和蘇聯的矛盾,在二戰開始時不打英法而是向英法的小弟波蘭下手,迅速佔領波蘭西部。而彷彿是心照不宣,蘇聯也迅速出兵佔領了波蘭東部,蘇聯恢復到了一戰前的佔領區域。

2、第二階段,閃擊戰擊潰蘇聯

斯達林沒有意識到,出兵波蘭實際上是上了希特勒的鉤。為了守住新增國土,蘇聯不得不將大量軍備放到西線,導致蘇軍和德軍緊緊相連,而希特勒希望的,正是蘇聯軍隊在德軍的火力打擊範圍之內,一旦開戰,德軍便可以迅速摧毀蘇聯的有生力量。

而事實也是這樣。在基本搞定了西歐之後,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然出動,以德軍領銜,意大利、奧地利、羅馬尼亞、希臘等僕從國軍隊550萬人,突破蘇德防線,向蘇聯縱深猛烈穿插。

由於蘇聯軍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西線又距離後方太遠,導致蘇聯在德軍進攻初期,通訊完全失靈,群龍無首,上百萬軍隊短時間內被德軍分割包圍,超過70萬的軍隊選擇投降德軍,成為德國進攻蘇聯的偽軍。

可以說,在1941年夏天的戰爭初期,德國的閃電戰取得了奇效,斯達林和蘇聯猝不及防,蘇聯一潰千里,所收復的國土全部丟失,戰火很快延伸到莫斯科附近。

3、第三階段,德國閃電戰失靈,蘇德進入相持

德國從閃電戰初期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最後不得不陷入蘇聯的戰爭泥潭,反應的是希特勒對德國的高估和對蘇聯縱深的低估。

因為意大利獨自搞不定希臘,請求德國出手,結果希特勒臨時抽調軍隊南下巴爾幹,耽誤了至少3個月的時間。所以進攻蘇聯時,已經是盛夏時節,如果在冬天來臨前不能擊垮蘇聯,那麼德國則必然被困到蘇聯。但是錯過最佳時機的希特勒仍舊沒有改變計劃,這導致德軍不可避免的失敗!

而對於蘇聯,希特勒明顯低估了。不僅僅是蘇聯的縱深嚇到了他,更不可思議的是蘇聯的風土人情,希特勒沒有估計到,蘇聯境內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而當時正是雨季,泥濘不堪的道路對於機械化的德軍而言簡直就是噩夢,行軍速度遲緩,這對於以速度見長的閃電戰而言已經失去了意義。再者,因為前期德軍進攻波羅的海三國以及烏克蘭時,受到當地不滿斯達林的群眾的夾道歡迎,這讓希特勒感覺德軍將佔據人心。但是當進攻到蘇聯的核心區域,才發現蘇聯高度集權政體的恐怖動員能力,全民皆兵的蘇聯讓希特勒不得不和蘇聯展開拉鋸戰。

4、第四階段,德軍敗退,蘇聯反攻

從進入相持階段開始,希特勒的閃電戰就失去了意義,伴隨而來的,是蘇聯在閃電戰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大縱深作戰”,勝利天平逐漸倒向蘇聯這邊,由於是主場作戰,蘇聯往往能夠動員數倍於德軍的兵力、人員,這是希特勒不能承受的。

從莫斯科戰役的失敗,再到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再到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每一戰,蘇聯都投入了遠遠超過德軍的軍隊和武器,所以德軍漸漸不支,最後狼狽敗退。

而從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加入同盟國,和蘇聯並肩作戰後,德國勝利的希望更加渺茫,最終勢單力薄的德國走向不可挽回的失敗!

所以,閃電戰對於德軍而言是極其成功的。而德國戰敗,則是因為實力的懸殊,和閃電戰戰術沒有必然的聯繫!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酷愛歷史的妹紙!歡迎關注!


靜夜史




德國的閃電戰應該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實力對比上本身具有一定優勢,而且對方戰略縱深不大。

閃電戰的基本特點就是集中優勢力量於一點,集中突破一個點。防守方不可能集中一個點防守,而是扇形的面防守,在閃電戰的優勢集中攻擊下,力量對比就發生了明顯的傾斜,一旦面被點突破,就對防守方的心理承受造成巨大的打擊,導致軍心士氣的崩潰,最後形成國家意志崩潰。

之所以德國在歐洲屢屢得手,所向披靡,其根本原因在於,德國是主動攻擊方,相對於歐洲其他國家,本身具有實力優勢,而且歐洲國家當時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其實就是心理上害怕德國,不敢與之一戰。而德國又將這種本身具有的實力優勢集中到一個點上,歐洲國家本身縱深較小,在德國的一個衝鋒下,就到了國家的大腦——行政中心,國家意志就崩潰了,整個國家就陷入了徹底的絕望中,再也無法形成規模化的抵抗。

德國對蘇聯的作戰,從初期效果來看,說明閃電戰是非常有效的。儘管蘇軍在斯大林及蘇共中央的強力領導下,進行了殊死抵抗,德國還是在十天內推進了600公里,而且對蘇軍造成了毀滅性的殺傷和打擊。很快德軍便兵臨城下,刀鋒直指蘇聯咽喉——莫斯科。

但是蘇聯不同於歐洲國家,它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的縱深和數倍於德國的人口,還有跟德國一樣的強勢領導。蘇聯的經濟總和、生產能力的總體規模也超過德國。雖然德國的初始進攻打的蘇聯手忙腳亂,但是經過幾個月時間的交戰的時間緩衝,蘇聯敏感的神經已經漸漸適應下來,最重要的是,通過幾個月的時間拖延,蘇聯為莫斯科防禦工事建設、軍事準備贏得了時間。

在齊備的阻擊工事、軍事準備及全面動員、調動下,蘇聯實際上也已經將優勢集中到了一個點上,所謂針尖對麥芒,德國的閃電戰優勢已經蕩然無存。但是蘇聯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主場優勢,德國已經深入蘇聯腹地,德國面對的都是敵人,而蘇聯面對的除了侵略者就是自己的人民。

德國的作戰對象不僅僅是蘇軍,蘇聯卻是對德軍的各種方式全面作戰。包括資源、後勤、天氣、地勢、人心等等。兩廂對比,德國優勢蕩然無存,劣勢面臨一大堆,即便戰神在世,失敗也是必然。



要知道日本當時對於我國,經濟、軍事、科技、製造能力都佔絕對優勢,深入腹地後一樣寸步難行,何況德國對蘇聯原本沒有優勢?這就是德國的閃電戰可以橫掃歐洲,卻兵敗蘇聯的根本原因。


謝金澎


1.德國本土資源不夠,石油來源少,海上航線被遏制封鎖。

2.英國和美國在經濟上不斷的援助輸出蘇聯,使得蘇聯得到很多現有的石油,糧食等。

3.英國和美國在軍事上迫使德國不斷的將兵力抽調,吸走,在北非,在地中海,在巴爾幹,更重要的是需要很多駐西線德軍防止英美登陸作戰。

4.希特勒固然是軍事天才,但畢竟不是軍人出身,做事優柔寡斷,釀下很多致命錯誤,比如史稱八月分兵,本來兵線直指莫斯科,但希特勒為了烏克蘭的糧食,分掉一半兵力,不是軍人出身的他,把戰爭當成了賭博。

5.蘇聯工業實力很強,石油,煤礦等資源極其豐富。特別是政委也很厲害,恐怖的紅色主義政權下3000多萬炮灰。朱可夫的每一場戰爭都是在絕對性優勢情況下打贏的。

6.造物弄人,德軍沒有做好過冬準備,被勝利的喜悅衝昏了頭腦,忽略了很多問題,導致德軍的精銳和王牌的一百多萬陸軍在莫斯科開戰前被凍死了,坦克發動不起來,步槍凍成一個冰棍。

純手工,看過一些二戰的史書回憶錄,比較佩服曼斯坦因的戰略才能。


糖糖大西瓜愛生活


閃電戰必須要給對方閃電般的一擊,攻擊縱深必須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才能湊效。可蘇聯縱深相當大,以當時德軍的作戰能力,根本不可能在上短時期閃擊垮蘇軍,將逐漸演變成持久戰,在持久戰過程中如蘇軍不犯戰略性錯誤,德軍的初期優勢逐漸喪失,德軍是不可能取勝的。有敘述了很多德軍失敗的原因,如天氣多雨寒冷,公路交通較差,希特勒愚蠢指揮等等,可仔細想想,這些理由並不站的往腳,天氣不利,蘇軍同樣處於其自然環境下,老天爺不可能偏向一方,希特勒愚蠢,可對西歐各國他不愚蠢,偏偏對蘇聯就愚蠢了。實際上蘇軍對德軍的優勢,正是希特勒和他手下的將軍們沒察覺的,一是重工業基礎設施完整,二是全民戰爭體系完備,三是政府堅強的領導能力,希特勒發動對蘇戰爭前,也看到了蘇聯國土縱深對德國不利,可他們被在西歐取得的勝利衝昏頭腦,認為蘇聯也會象其它西歐國家一樣,只要佔領了蘇聯的歐洲部分,蘇聯就會投降,戰爭就可以結束。可是蘇聯並沒有象希特勒想的那想,而是拼死反抗,於是希特勒沒轍了,只有失敗。


手機用戶62548063670


個人的理解,德軍的“閃電戰”沒有敗給蘇聯,反而在入侵蘇聯初期把蘇聯打的損失慘重。“閃電戰”的可怕之初在於突然性和短期性,時間一長就不再是“閃電戰”了。蘇聯的版圖實在太遼闊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閃電戰”的突然性沒有了,變成了點燈熬油的消耗戰,德國的綜合國力跟蘇聯比差的可不是一個檔次,而蘇聯又得到了美國大規模的援助。儘管德軍的質量和組織效率比蘇軍強,可是各種作戰所需的資源比如燃料兵源越來越匱乏,而蘇德戰爭又是快速消耗資源的大規模戰爭,蘇聯只要不投降不崩潰的熬下去,熬死德國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