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七旬老者章尚遠 孤獨的竹琴傳承人


蓬安七旬老者章尚遠 孤獨的竹琴傳承人


四川竹琴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表演者手持漁鼓、簡板說唱故事。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樂器是竹製的漁鼓筒,故又稱“漁鼓道琴”、“道筒”。竹琴長3尺,直徑2寸,一端用魚皮或豬小腸蒙上。演員斜抱竹琴,用指尖拍擊竹筒下端;另一手持兩塊竹製的筒板,板上端繫有小銅鈴,筒板相碰時鈴響板響,音韻鏗鏘。

唱腔分為中和調、揚琴調。揚琴調又稱“成都派”,其創始者賈樹三吸收四川揚琴的曲調來豐富唱腔,以委婉細緻、韻味醇厚、善於刻畫人物著稱。中河調的代表是重慶的吳玉堂,唱腔樸素深沉,粗獷而有氣勢。

2008年,重慶市三峽曲藝團、四川省成都藝術劇院聯合申報的“四川竹琴”經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於普通人來說,竹琴不算是熱門的藝術表演形式;對於蓬安老人章尚遠來說,小小的竹琴卻陪伴著他度過了三十多個春秋。2013年,蓬安竹琴被評為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為數不多會打竹琴的表演者,章尚遠被評為該項目的非遺傳承人。

作為一名竹琴傳承人,章尚遠卻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竹琴這門藝術得到了重視,憂的是願意學習傳承這門藝術的人寥寥無幾。年過七旬的章尚遠很孤獨,如果沒有年輕人學習竹琴,竹琴這門民間表演藝術到底還能走多遠?

熱愛文藝 自學竹琴表演

日前,記者來到蓬安縣周口鎮章尚遠老人家中,老人小心翼翼地從臥室取出兩把用布袋裝好的竹琴,“竹琴歷史悠久,非常古老了,就是民間說的道琴,八仙過海中的張果老身上背的就是竹琴。”章尚遠一邊打開布袋一邊向記者介紹。

褪下布袋,一把由竹子做成的竹琴就呈現在記者眼前,竹琴長約1米,竹筒直徑約5釐米。不一樣的是,竹琴沒有琴絃,琴體就是一截竹筒。章尚遠告訴記者,竹琴就是將兩節竹筒連接處的竹節清理掉,在竹筒的一個末端,用較為厚實的塑料膜覆蓋,並用結實的繩子緊緊箍住塑料膜。只需簡單的幾個步驟,一把竹琴就製作完成了。演奏者坐著,將竹琴託在懷裡,用手指敲打緊緊覆蓋的塑料膜,只需要輕輕打擊,一陣清脆的樂聲就流淌而出。除了竹琴,演奏者還要製作兩塊竹塊,打擊手法與金錢板相似。竹琴音色清脆悅耳、小竹塊節奏明快,再搭配演奏者唱的唱詞曲調,就構成了一場完整的竹琴演奏。

據章尚遠回憶,在他十一二歲時,一個成都來的藝人在蓬安表演竹琴。“那個藝人唱得好打得也好,欣賞他的表演就是一種享受,我印象太深刻了。”章尚遠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50年代,12歲的他便暫時停學跟著蓬安川劇團老師學戲曲,一段時間後章尚遠再次進入學校學習。雖然學藝的時間短暫,但卻激發了章尚遠對藝術的熱愛。參加工作後,跳舞、吹笛、打金錢板等都成了章尚遠的業餘愛好。

上個世紀80年代初,蓬安竹琴老師張晴初和陳杰經常在縣文化館練琴表演,章尚遠常常去觀看。“我小時候在茶館裡也看過竹琴表演,那時就入迷了。”章尚遠告訴記者,兩位竹琴老師的演出真是“味道十足,餘味悠長”。慢慢的,章尚遠就和兩位老師熟絡了,便開始向兩位老師討教竹琴的表演技藝。雖然當時他並沒有拜師學琴,但兩位竹琴大師對章尚遠也不藏私,經常提點他,本就喜愛文藝的章尚遠一來二去便學會了表演竹琴。

孤獨傳承人 刻錄光盤保存

雖然是半路出家,但章尚遠學習製作竹琴卻一點不含糊。會竹琴的人不多,自然會製作竹琴的也不多。為了製作一把好的竹琴,章尚遠一直在鑽研。為了選擇好的竹子,章尚遠託人在達州買回來一截上好的楠竹。“楠竹製作的竹琴音色好,音質清脆。”章尚遠告訴記者,竹子需要經過鹽開水浸泡,使竹子保持水分,防止竹子乾燥破裂。除此之外,章尚遠還對竹子進行打磨上漆,使外觀更加精美。

“竹琴和金錢板一樣,打竹琴和打金錢板都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是演奏者的曲調唱詞,向觀眾傳遞的內容思想,所以最重要還是嘴裡的吞吐功力。”章尚遠告訴記者,以前竹琴的演奏者大多傳遞孝老愛親的故事,深受群眾喜愛。為了讓大家喜愛竹琴表演,章尚遠自己寫詞譜曲,創作了許多朗朗上口的歌曲。

作為蓬安竹琴的非遺傳承人,章尚遠感到有幾分孤獨。“我願意免費教,但是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章尚遠告訴記者,竹琴雖然簡單,但沒有人去傳承,也許以後就沒有這門藝術了。

“別說竹琴,現在很多戲劇劇種都面臨著傳承乏人的問題。”章尚遠有些落寞,沒有人學習竹琴藝術,他就將竹琴表演刻錄成光盤保存起來。今年79歲的章尚遠表示,如果有人願意學習竹琴,他願意毫無保留地指導教學,只希望有人將竹琴這門藝術傳得更遠。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若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及時更正或刪除。衷心感謝您對四川人民網的關注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