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趕超太原、濟南等七個城市,合肥到底有多生猛

連續趕超太原、濟南等七個城市,合肥到底有多生猛

文丨西部君

如果留意觀察對比中西部城市,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相對於成都和西安等極具存在感的網紅城市,中部城市整體更加內斂,低調而不張揚,哪怕經濟在高速崛起,過程也是靜悄悄的。

比如兩天前西部君在《長沙覺醒》中提到的長沙:在2007—2017年這十年間,長沙GDP的增速達479%,居全國第二。

再比如合肥。

連續趕超太原、濟南等七個城市,合肥到底有多生猛

2001年,合肥的經濟總量只有363.4億元,但到了2017年就達到了7191億,增長近二十倍,增速拿下全國第一。

打了雞血般的合肥,2006年經濟總量趕超太原,2008年趕超南昌、昆明,2014年趕超石家莊,2015年趕超福州和長春,2017年趕超濟南,位居省會城市第九名。

2018年三季度的名義增速,在重點城市中也是名列前茅。

合肥為什麼如此生猛?

01

政策利好一個接一個

對合肥來說,2006年是個轉折點。這一年,濱湖新區啟幕,合肥迎來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建設時期。

此後的每一年,幾乎都有利好落地。

2007年,安徽提出“規劃建設以合肥為中心,以六安、巢湖為兩翼”的省會經濟圈,這是合肥都市圈的雛形。

2008年,京東方的引入,為合肥帶來了一條龐大的平板顯示產業生產線。

在大建設開始的2006年,安徽明確提出提高合肥的經濟首位度。到2011年,巢湖一分為三,市區居巢區、廬江縣併入合肥。首位度的提升,以一種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完成了。

連續趕超太原、濟南等七個城市,合肥到底有多生猛

省內的政策資源向合肥傾斜同時,合肥都市圈也不斷擴容。

從最初的“一中心帶兩翼”,到目前囊括了淮南市、六安市、滁州市、蕪湖市、馬鞍山市、桐城市。覆蓋了全省43.2%的人口,經濟總量在全省的佔比達到60%左右。

在省外,合肥則跳出中部向東看。毗鄰江浙,地處長三角的輻射地帶,讓它可以為上海等地做產業配套,同時也是產業轉移的首選。

2016年5月,《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審議通過,合肥都市圈被納入長三角城市群,上升為國家戰略,合肥也成為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

02

工業立市,造就最大的家電製造基地

相對同樣地處中部的武漢、長沙來說,合肥的確沾了長三角的光。

但話說回來,合肥能夠避免被江浙滬吸血,並摘得增速頭名,在工業上苦練內功的努力不容忽視。

連續趕超太原、濟南等七個城市,合肥到底有多生猛

其實留意合肥的經濟結構,會發現它是個典型的工業立市城市。

2017年,第二產業增加值3643.0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297.6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8:50.5:45.7。

作為對比,武漢的三產結構比是3.0:43.7:53.3,第二產業比第三產業低近十個百分點;而經濟體量與合肥十分接近的西安,三產結構是3.8:34.7:61.5,第三產業快接近二產的兩倍。

合肥的經濟結構在二線城市中堪稱獨特。而從固投來看,投資拉動型的特徵相當明顯。

固投與GDP的比值常常維持在100%以上,2017年6351.43億的固投體量,也佔GDP的88%,但合肥的投資,大多數流向了製造業,沒有脫實向虛。

連續趕超太原、濟南等七個城市,合肥到底有多生猛

合肥2017工業產品產量,來源統計公報

工業底子打得好,讓合肥能夠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就近承接長三角的產業轉移。

2011年,合肥成為中國最大的家電製造基地。2017年,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四大家電的產量達到7000萬臺套。而且,彩電的產量增幅達到了驚人的61.3%。

03

大興科教,讓合肥與京滬齊名

在最近一年的搶人大戰中,合肥表現並不算特別突出。

不過,2006年合肥的戶籍人口為469.85萬人,2017年就增長到742.76萬,常住人口則逼近800萬大關。

即便扣除巢湖轉移過來的不到200萬人,合肥這些年也有將近百來萬的人口入賬。同時期的西安,戶籍人口則從753.11萬增長到845.09萬。

人口總量的不斷擴容,為蒸蒸日上的製造業提供了勞動力。不過2017年合肥之所以能夠獲批成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還有個重要原因——科教發達。

提到合肥,很多人都會想到中科大。1969年合肥力克重重困難,接收了這座一流大學。中科大的到來,帶來了人才、科研體系和實驗室,逐步將合肥改造成重文教氣質的城市。

早在1999年,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VCD的合肥,與北京、上海、西安並列為中國的四大科教之城。

2017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規劃》重點點名合肥,將其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基地:

在北京、上海、合肥等設施相對集聚的區域,建設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設施水平先進、多學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機構匯聚、科研環境自由開放、運行機制靈活有效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合肥能夠具備與北京和上海並列的資本,離不開科教的持續高投入。2017年,其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超過了3%,遠遠高於全國2.13%的平均水平。

不管是科研機構,重點學科,還是兩院院士,合肥都可以傲視西部,和擁有百萬大學生的武漢比也不虛。而對科教的重視,讓領域的高端人才不搶自來:

全市有院士工作站47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200個,其中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16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9個,其中國家級(含分中心)7個;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62個,其中國家級15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286個,其中國家級41個;省級以上創新型(試點)企業218個,其中國家級14個;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49個,其中國家級12個;市級以上眾創空間62個,其中國家級18個。

大興科教,是合肥維持高速增長的秘訣。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科教建設是個長遠過程,但基礎一旦牢固,在未來產業轉型升級中,會形成巨大的助力。

所以可以說,合肥的潛力和前景還相當大,持續多年的增長遠未到頂。

04

三產跛足的合肥,要警惕什麼

合肥全國第一檔發展速度之外,也有一些隱患存在。比如前面提到的三產結構比。

工業城市往往都面臨著增長瓶頸,而高汙染、高能耗的負面效應,往往會要求經濟結構調整。按照經濟發展的規律,第三產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合肥過去將重心放在工業上,好處是實業做的很紮實,產業鏈足夠長,對經濟的帶動效果明顯。

但問題在於,它導致第三產業成為短板,且容易面臨產能過剩的風險。

連續趕超太原、濟南等七個城市,合肥到底有多生猛

來源:《合肥經濟圈經濟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2006年,合肥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是510.59億,第三產業是501.51億;2017年,其二產則變成3643.08億,三產是3297.62億。兩次產業的差額進一步擴大。

十多年間,實現了跨越式大發展的合肥,第三產業的經濟貢獻,卻呈現出下滑趨勢。第三產業發育不足,讓合肥擺脫不掉工業城市的氣質,這會成為它融入長三角的一個瓶頸。

經濟產值都被工業企業拿走了,消費和服務型產業得不到有效提升,這也是合肥雖然發展很快,但是讓人覺察不到的一個因素。

連續趕超太原、濟南等七個城市,合肥到底有多生猛

不過對合肥本地人來說,雖然難以感受到服務業的消費升級,但水漲船高的房價,讓他們清楚地見證了這座城市在大建設之後的代價。

2016年,合肥躋身“全國房價四小龍”,年度漲幅達到48.4%,市場上甚至有“合肥漲幅全球第一”的說法。

與經濟勢頭相比,合肥的房價漲幅談不上絕對的誇張,今年也呈現出降溫趨勢。

但作為一座投資型工業城市,如果工資收入的增幅滯後於GDP增速,經濟發展的主要紅利,沒有落到市民頭上。居高不下的房價,會影響對城市的認同感,不利於長遠的發展。

這一點,合肥顯然需要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