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虽逝蕴诗情


时光虽逝蕴诗情


时光虽逝蕴诗情


时光虽逝蕴诗情

——赏析《采桑子•叹时光》

付彦忠

采桑子•叹时光

朱书亭

西塘深处枯荷影,

细雨声声。

旧曲重听,

一阙情思似梦中。

梧桐叶上霜风冷,

零落残红。

漫卷帘栊,

暗损韶光寂寞冬。

西塘自古以烟雨如诗似画著称,梅玉荣曾写道:

“白墙灰瓦雨如烟,

古意石桥月半弯。

碧柳丝丝垂旧事,为谁摇落为谁眠?" 江南水乡,烟雨长廊,丝柳夕阳,再加上诗人们的妙笔,叫人如痴如醉,留连忘返。可作者却没有停留在西塘的美境之中,而是笔锋一转,“西塘深处枯荷影,细雨声声。”“深处”既是西塘里面的某个池面,又似乎更是时间的深处,暗示了一切美好都是无言的曾经。

荷花自古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誉为“花中君子”。接天莲叶,映日荷花,自然惹人垂爱。而残秋初冬季节的枯荷又会怎样呢?

一塘残荷,枯叶不堪,雨盖已失。放眼望去,自会顿生伤感之苦和别离之痛。枯荷的美是悲壮的,思是哀怨的,情是不舍的。寂寥的青塘,枯荷静听风雨,对过往的云烟仍然魂牵梦绕,难舍的情思,溢于词中。随着深秋的来临,凭栏远眺,感慨油然而生。“细雨声声”,而此时却“赚他秋雨不成珠”,原来的那种“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周邦彦),现在已经看不见了……枯萎的荷叶,不再成珠的秋雨,展现在读者面前是枯荷微枝倦,临风听暮蝉。残叶飘零,在淡淡的青塘中,早已淘尽了尘世的喧嚣,褪去了往日的葱茏时光,同时也眷生了对未来时光的憧憬。

本已伤感叹惜,却偏偏又 “旧曲重听”,虽然没有明写是什么旧曲,但试想一下,既然是旧曲,必是夏曲、春曲了。也许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更或是“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忆童年时竹马青梅,两小无猜日夜相随。”总之,旧曲恋歌重上心头,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此情此景,“一阙情思”自是应情景而生。此时诗人的情思是哀怨是痛苦亦或是无奈。而面对人到中年的自己,其实多么希望是在梦中啊,但恰恰不是梦,真的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总之此阙情景形成强烈反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曾如烟的西塘却是枯荷细雨,旧曲袅袅,剪剪寒风,相思重重。

“梧桐叶上霜风冷,零落残红。”也许是深秋的季节,一行鸿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眼前园中菊花满地,憔悴不堪,冷清清地独守着窗子,一个人面对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苦雨霜风,落红片片,满目伤感。风萧旗猎,排排归雁,表面为风冷天寒,鸟雀归乡。

“前年鬓生雪,今年须带霜。”(杜牧)实质更是叹人生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韶华已逝,风舞残红。“荷花向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表面再一次写出秋天霜风冷,荷花欲凋零,零落的飘红落入泥沼中。实指作者对芳华已尽,时光催人老,无法挽留的感慨。

“漫卷帘栊,暗损韶光寂寞冬。”紧接着诗人直接由物及人。风卷帘栊,应该立现美人。但是叫人很易想到“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美女面容,形象地抒写了诗人相思之苦,亦或感叹时光的流逝而诗人无法挽回时光的无奈与愁怅。

既然时光一去不复返,而韶华自然会暗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

寂寞空虚的庭院中秋天就要过去,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是孤身独守烛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假如屋外人声喧闹,绿浓红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初冬时节,自然寂寞冬天了。此情既是对时间的离去的哀怨,也许更是对离人思念。

这首词上片重点写对流逝的时光的无奈、叹惜和怀念,而下片重点写美女之愁,对离人的思念。

总之,朱老师这首词《采桑子•叹时光》, 丝丝入扣,款款思情,给人一种带入感,非常容易与人产生共鸣。诗人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韵致、凄清的意境、诚挚的语意,描述了女主人的情思。从室外写到室内,由池塘到闺中,鲜活地烘托出一个追求爱情女子形象,通过对经年往事的回忆,对韶华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思考现状,于淡淡的忧伤中,贴切细腻地抒发主人公的情思,婉约清丽,细致入微!好词,点赞!


时光虽逝蕴诗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