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每年生產的糧食數量是怎樣統計出來的?

錢定今生973



所謂糧食產量,是指當年某個地區的作物總產量,又稱作糧食總產量,例如 2013年糧食總產和 2012年河北省糧食總產等。它根據農作物品種的不同可以分為穀物、豆類和薯類等,其中谷物包括玉米、小麥、大米、高粱以及其他 (如蕎麥 、大麥等);豆類包括紅豆、綠豆、黃豆等;而薯類則有甘薯、馬鈴薯等,不包括芋頭和木薯。 對糧食產量的計算也根據作物種類的不同而不同,穀物類和豆類按脫粒和烘乾後的原糧以國家標準含水雜率計算產量,馬鈴薯則按鮮薯重量 5:1折算產量。

中國糧食產量統計方法簡述

1989年之前,主要依靠綜合報表獲取國家糧食生產數據,並在 1989年後抽樣調查數據。國家統計局成立了全國調查總隊,採用抽樣方法計算農民的糧食生產和播種面積。主要的方法是:

①對於農民糧食播種面積,根據按耕地規模成比例原則,統計部門選擇村民小組(村民小組代表),登記農民賬戶,或者由調查人員直接觀察耕地地塊;

②農民單位面積產量的獲取方法是根據主要糧食作物的實際播種面積,統計部門選擇單位區域進行收穫、乾燥、脫粒、水分測定和估計損失的樣本圖,計算該省主要糧食作物平均單位面積產量;

③農民糧食產量的計算,是作物的平均單位面積產量和播種面積數據相乘。以河北省 2013年為例 ,該省糧食播種面積為6315.9hm ,糧食單產為 5327.9k m ,所以河北省糧 食作物產量 =6315.9hm X5327.9kg/hm 。


通過綜合、定期統計報表系統,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向上級統計部門報告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數據,省統計局彙總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糧食總產量。 最後,所有調查總隊收集全省糧食總產量的結果,然後將這個結果和基層數據一起上報國家統計局主管業務部門,國家統計局得出糧食總產量


祥子在俄羅斯種地


我國的糧食產量是由國家統計局自己的“抽樣大隊”完成的。





抽樣大隊通過足夠多的、分佈合理的、有代表性的“固定調查點”,統計各種作物播種面積相對變化;通過實際測產獲得各種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總產量是通過每種作物的播種面積和單產計算出來的(可不是將所有糧食都稱一遍喲)。



所以,一般來說,“平均單產”是較為可信的。公佈的數據比我們“感覺”低的多,如玉米畝產410公斤,而我們“感覺”應該是500-600公斤。這是因為全國有很多種低產田,鹽鹼地,還有受災的地塊,都要統計在內。

年際間產量的相對變化也很可靠。因為調查點相對固定,數據可以較好地反映“比去年多多少”或者少多少。

令人頭痛的是“全國到底種了多少地”。你無法將所有地都量一遍。所以只能根據以前一個普查數據(在冊面積)做基數,再根據抽樣結果估計年際間相對變化。這個“在冊面積”和實際面積會有差別,就像“有身份證的人”和實際人口有差別一樣。例如黑龍江,實際面積比在冊面積大得多。

2018年十月,國家統計局對2017年以前的玉米麵積和總產量做了“修正”,修正幅度達20%,可見誤差之大。



2017年玉米播種面積從5.31億畝修正為6.36億畝,增加了1億多畝,增長20%。單產水平基本沒動,因為面積的增加,總產量加了4318萬噸。

這次修正的根據是什麼,一直沒見到官方消息。最大可能就是將“不在冊”的土地轉正了。

現在突然間多出4000多萬噸糧食,對糧食市場有什麼影響?答案:沒有任何影響。因為這只是個統計“口徑”問題。市場上該有多少糧食,還是有多少。只能說,過去對投放到市場上的糧食低估了,但是消費量也同比的被低估了,缺口不變。不信你就等著瞧,該進口多少糧食還是要進口多少,糧食價格也不會受任何影響。


種田博士後


我同學省x科院的,某省就不說了,每年夏秋兩季就帶著報表下去各縣裡,分管x業的副縣長,x業局局長像招呼老爺一樣招待他們,一條龍服務後,什麼數字都由縣裡報,收了紅包,土特產就返回省城,他說平時閒得死,就那段最風光,他也沉重的說,他也是農村出來的,確實對不起農民,對不起社會,但以個人的力量也很無奈,況且家庭也要他支撐,只能犧牲自己的良知,我們聽了也是陪一陣苦笑。


深山老衲


行業造價編出來的!全國耕地大幅減少,糧賤農民拒種,何來糧食增產?

要靠滅絕人的轉基因提高產量是農業部的惡招,農業部是不吃轉基因的,它們只給國人吃!


用戶我愛涇陽


應該通過各個糧食局上報吧,要不怎麼知道啊得啊


夥棍稀飯陳星


坐在辦公室想出來的


45196389


統計局有一幫先生,會推背圖,能掐會算👊✌👌🤘🖐


紫元29168999


坐在辦公室裡研究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