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星球佈滿撞擊坑, 地球上卻很難看到,是這樣嗎?為什麼?

東北小阿呆


答案很直接,以上兩個說法均不完全正確。

但相對來說,地球上肉眼明顯可見的撞擊坑,確實要比其他星球上的少。

這個對比的前提是,其他的巖質或固態行星及天然衛星

撞擊坑,又稱隕石坑,或環形山,為行星、衛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體表面,受到其他更小星體撞擊而形成的環形凹坑。

地球

我們看到很多新聞報道、科普文章、影視作品等有關其他星球的畫面,確實都佈滿了撞擊坑。

其實,地球上的撞擊坑也不少。我們先來了解幾個地球上較為知名的撞擊坑。


巴林傑隕石坑

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是2-5萬年前重約7萬噸的隕石撞入地球形成。坑寬1,264米,深174米,坑的內壁筆直陡峭。因為與月球表面上的環形山非常相像,現成美宇航員訓練場地之一。


沃爾夫溪隕石坑

位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大約有30萬年的歷史,但坑貌保存還非常完好。坑寬約一千米,深五十米。要想看到沃爾夫溪隕石坑,旅客必須先爬過25米高的邊緣。


匹硅魯伊特隕石坑

位於加拿大昂加瓦半島,該坑成型要追溯到140萬年前,於1940年代中期被發現。坑直徑約3.44千米,因雨雪積水形成湖,湖水異常純淨,被當地居民稱為“努納維克的水晶之眼”。


據不完全統計,地球上現存無爭議的撞擊坑約有190個,事實肯定遠遠不止這個數。

地球上撞擊坑之所以相對較為少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大氣層的保護,未形成直接的撞擊

地球有著厚厚的大氣層,一般微/小型隕石在進入大氣層後,經與大氣層摩擦產生高溫,將其燃燒殆盡無法到達地面,或在高空解體成細小碎片不構成規模性的撞擊。

(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 車里雅賓斯克州發生天體墜落事件,它在穿越大氣層時摩擦燃燒,發生爆炸,產生大量碎片,形成了所謂“隕石雨”。)


2、板塊運動和地質重塑

地球上的很多撞擊坑,在經歷漫長的板塊運動及其伴隨的地震、火山等影響,使得撞擊坑失去了原有的構造,直接肉眼或平面圖像很難識別出撞擊坑地貌。

(板塊運動的拉伸或擠壓作用形成造山運動,其伴隨的地震、火山、海嘯等也是地形重塑的直接推手)


3、大氣循環及地質風化

由於氣溫的交替變化,及大氣中的氧氣、水蒸氣、二氧化碳和裹挾的風沙等長期風化侵蝕,使撞擊坑被削平、填充,從而失去其原有的地貌特徵。

(大氣、雨水、風沙等共同作用下的沙漠石觀)


4、冰川、降雨剝離及積水填充


冰川移動的磨損、填埋,融冰及雨水的填充,將撞擊坑被直接磨平、掩蓋,或形成湖泊,都使得撞擊坑不可見或難以直接觀測。

(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直徑約1.8公里的岫巖隕石坑800米高空俯視圖)


5、隕石沒有直接落入陸地上

地球表面超70%是海洋麵積,那些直接落入大洋中的隕石,由於海水的緩衝及覆蓋,沒有形成較大的撞擊,或無法直接觀測到撞擊坑貌。

(地球雖然很“大”,但陸地面積只佔全球表面積的30%(29.2 %)不到,即使隕石殘留能達到地球表面,落入陸地的概率也不到1/3。)

當然,對於已形成的撞擊坑來說,以上的作用也非單一存在,這是地球上撞擊坑不那麼常見的原因所在。而且有些是否為撞擊坑,並沒有統一說法。

其中,太平洋是否為撞擊坑一說,到現在仍然存在爭議。

其他星球

存在撞擊坑的星體

我們常見的一些佈滿撞擊坑的星球,相對於地球而言,它們就不那麼“幸運”了。

1、由於只有極為稀薄(甚至沒有)的大氣層,對星體的保護作用極其微弱,隕石撞向星體的過程中難以被燃燒和解體,造成直接撞擊。

2、其次,由於較少有劇烈的板塊運動,大氣的侵蝕和風化,雨水的沖刷和填充,撞擊後的隕坑在漫長歲月中可以一直較好的保持原貌,且不斷累積增加。

其中相對知名的撞擊坑如:(
上圖,中右側最大的撞擊坑,是月球上知名的“阿方薩斯隕坑”。)(上圖,火星上的目前拍攝到的最大撞擊坑“維多利亞隕坑”。)未經證實數據:月球表面撞擊坑保守估計也在10萬個以上。由於距離因素無法準確觀測,火星、金星、木/土衛星系列等較遠星體隕石坑數量暫無統計數據。

3、再次,這些星體表面除撞擊坑外大多無其他特別突出的地質地貌類型。很多新聞及科普文章的星球表面照片,均來自航天器的遠景遙感拍攝,除撞擊坑的環形山帶來的突出感光外,其他區域的感光照片對於大眾讀者來說沒有特別大的瀏覽價值,因而也難以被廣泛記住和相互間的傳播。


另外,影視作品的星球畫面絕大多數都是電腦合成圖片,為了給影視作品帶來更好的觀賞體驗,在並不違揹物理常識(星球表面存在撞擊坑)的基礎上,絕大多數都刻意渲染了撞擊坑的視覺效果。

沒有 或難以保留撞擊坑的星體

如開篇強調的“巖質或固態行星及天然衛星”,並非其他所有星體都存在撞擊坑,至少是撞擊坑無法可見或無法長時間得以保留。

如高溫高壓,正發生著核聚變的太陽等系列恆星;

再如木星、土星等系列氣態行星;

還有如白矮星(超固態)、中子星(中子態)、黑洞等超常態的星體等等。


綜合以上,其實我們所看到佈滿撞擊坑的星體,常見的無非就月球、火星、金星等,其他類地星體表面的撞擊坑圖片,多是電腦合成的假想圖。


一週刊


隕石坑大部分是在星球形成初期形成的,因為在宇宙大爆炸後,大量的宇宙塵埃漂浮在星系空間,最終圍繞在體積較大一些的物質周圍,經過幾十億年的磨擦撞擊溶合形成星球,隨著體積的增大,引力也隨之加大,星球周邊的小物質岩石被吸引過來,所以形成大大小小的撞擊隕石坑。

地球和其它星球形成的過程一樣,在形成初期表面也佈滿了隕石坑,現在之所以看不到隕石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地球表面71%的面積被水覆蓋,在形成之初含水量更多,很多隕石掉進水裡,很多隕石坑分佈在海洋中。

第二、地球南北極地區由於引力原因吸引大量的隕石墜入,比如南北極的極光現象,其實就是隕石墜入大氣層燃燒的景觀,北極地區主要分佈北冰洋,隕石同樣會墜入水中,南極地區被數千米厚的冰雪覆蓋,在冰層之下可能分佈著隕石坑。但根據大陸飄移學說,南極洲兩億年前還位於赤道附近,但南極洲地勢平坦,地質活動較弱,所以南極冰層之下可能存在原始隕石坑。

第三、地球地質活動比較活躍,比如火山爆發,地震,洪水等,這都可以改變地球地貌。

第四、地球已形成46億年,現在處於中年時期,太陽系目前很系統穩定,地球周邊星系物質在幾十億年前已被各大行星吸收。尤其是木星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被木星強大的引力束縛,還有月球也可以阻擋部分星際物質,它們就像地球的衛士一樣。

第五、大氣層的保護,地球從形成之初便被濃厚的大氣層包裹,墜入大氣層的隕石基本會被燃燒殆盡,只有少部分較大的隕石才會墜入地表形成隕石坑。

第六、地球上幾億以來的植被蔓延和生物繁殖活動,尤物是近幾千年以來的人類文明建設,這些時刻都在改造著地球的面貌。











蟲草大王


天文愛好者都會發現,太陽系中的小行星上幾乎都佈滿撞擊坑。月球,水星,土星,火星,木衛二,木衛三,土衛二,土衛三…各大岩石星球上都有很多的隕石坑。月球上直徑大於一公里的撞擊坑有33000個,而在它附近的地球也一定難逃厄運。


目前地球上已經確認的有176個撞擊坑,大部分分佈在北美,歐洲,澳大利亞等這些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小行星撞擊得越多。


中國東北遼寧省的岫巖縣也有一個撞擊坑被專家確認,被稱為“岫巖撞擊坑”。為什麼中國其它地方沒有呢?因為在中國研究隕石撞擊坑的人不多,都認為研究這樣的撞擊坑離現實太遙遠,沒有實際意義,研究這些又不能當飯吃。真是這樣嗎?


據記載,全世界有十大撞擊坑,大多數分佈在戈壁,荒漠等荒無人煙的地方。其中一個淹沒在海底之下,它位於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它發生於6500萬年前,它就是著名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這次撞擊導致了漫天塵埃衝進地球大氣層,然後通過對流層進入平流層。南北兩極冰蓋擴大,地球迅速降溫到零下幾十度。導致了大規模動植物的滅絕,據統計,大概有90%以上的物種在這次撞擊事件中滅絕,曾獨霸地球的恐龍現在一隻不剩。

6500萬年可能有人認為太遙遠了,用不著整天憂心忡忡的擔心小行星撞擊地球。那現在大家看看100年前的。



1908年6月30日,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爆炸,數千平方公里的森林發生的大火災。樹木都朝一個方向傾倒。當時的沙俄政府和清朝政府都派出調查隊,以為是外星人的襲擊。但調查後發現也是一次小行星撞擊事件。

更近的是1994年,地球人通過望遠鏡觀測到一個震天撼地的彗星撞擊木星。“蘇梅克列維九號”彗星被木星強大的引力撕成21塊碎片。它們的撞擊給氣態行星木星留下了一個個暗斑,每個暗斑都能裝下整個地球。



所以人類在地球上面臨許多重大的天文災難。除了小行星撞擊,還有超級火山爆發,超級地震,海嘯,地球磁場倒轉及超級太陽爆發。人類在這些自然災難面前是毫無抵抗力的。除了這些,更可怕的還有外星人的攻擊。


弄潮科學


所以,地球相比於沒有大氣層的星球要安全的多。此外,有些星球本來就是氣態星球,它的大氣層厚度和氣壓大得驚人,比如說木星。就算是大質量的天體進入木星,可能還沒到內核,就已經消失殆盡了。當年彗星撞木星可是個大新聞,用望遠鏡觀測的時候,看上去火光四射,但其實只是列維九號在氣態表面發生的爆炸罷了。當時推測爆炸當量相當於20億顆原子彈,活生生把木星大氣層炸出了一串比地球還大的空洞。不過到最後還是歸於了平靜。所以說大氣是地球的第一個天然屏障。

此外,還有其它的東西也是地球的天然屏障。其中之一就是月球,它滿目瘡痍的表面就算用肉眼都能看到。而月球,實際上是在幫地球挨刀。在小天體進入地月系統之後,它極有可能被月亮的引力所俘獲,最終墜入月球。所以說,有衛星的天體,被撞擊的可能也會減小。此外位於太陽系內圈的地球,也受太陽系外圈的保護。除了其它行星會幫忙擋子彈之外,太陽系最外層的柯伊伯帶天體也是一道天然屏障,有效防止了外來天體的入侵。說到這裡,你就會明白,地球所處的位置有多麼安全。當然,這樣說,更靠近太陽的金星和水星更加安全。

不過,儘管有這麼多的保護,還是免不了有小天體撞擊地球的可能。所以問題就轉成了,為什麼地球上的隕石坑不顯眼了。這個主要是因為,地球是有地質活動的行星。它有一個活躍的內核,有板塊運動和火山活動。再加上,有水、生物的活動,讓地球的外貌一直在發生變化。因此,地球上的撞擊坑就不像月球那樣明顯了。舉個例子,被認為是終結了恐龍時代的隕石坑——墨西哥尤卡坦隕石坑,人類花了好長時間才知道了它的存在。這個隕石坑的一半都潛藏在海水之下,其它的痕跡,則在6500萬年的地質運動中變得難以察覺了。科學家電腦模擬還原了發生之後的原貌,和現在的尤卡坦半島相比,差別很大。


細思極趣


打個比方,一天存1元錢、10億天也是有10億元,如果你能活那麼大而且不用這個錢的話你也是億萬富翁。為什麼其他星球有很多隕石坑而地球沒有和這是一個道理,很多星球沒有空氣,沒有水,不能形成自然循環,一個隕石坑可以保存幾億年乃至於幾十億年,日積月累、現在我們看他表面遍佈隕石坑,而地球的大氣循環水流不斷,還有地球造山運動和冰河時期都對地表進行改造,能保存的都是一些大的隕石坑,或者比較年輕的隕石坑,不是地球沒有,只是被地球“橡皮擦”擦掉了。

另外不是所有的其他星球表面都有很多隕石坑,質量較大的星球內部有熔融層,板塊運動和造山活動比較劇烈的不會有很多隕石坑,質量非常大的,例如木星表面沒有隕石坑,因為它是氣態行星,他的表面是液態H。還有例如土衛六表面有湖泊和河流,有自己的大氣循環,那麼它的表面也不會有太多隕石坑。

在宇宙中,地球不是特例。


幸運之神144384211


我們小的時候,有葫蘆娃,孫悟空,黑貓警長等一系列的英雄在保衛著地球和人類。雖然現在我們長大了,英雄們退休了,但是,沒關係,我們還有正義聯盟和復仇者聯盟來保護地球,所以,彗星撞地球的事,那只是電影裡的事,我們有超級英雄在保護,別杞人憂天了。



熠驚經


由於人類科技不斷髮展,為減輕地球負重,人類探索太空,為自已尋找新的家園。遺憾的是直到眼下,還沒發現一個比地球自然環境更優越的星球。

在很多已粗略探索的星球上,都發現了被損落天體撞擊出的大坑,毫無疑問地球也逃不脫被天體衝撞的厄運,可為什麼撞擊留下的痕跡不像其它已知星球那麼明顯和繁多呢?

眾所周知,地球上有高山、平原,有窪地、沙漠,有廣博的海洋,還有數不清的內陸水域,有強大的磁場,還有能將天外來物化成粉未和碎粒的大氣層……

特別夏日,夜空中常見劃過天際,像噴氣飛機那般拖著尾光的流星,這些橫過天際的大小天體,不是來訪地球的,它們都是借路而過,不知會砸向何天體。

可能人們會存有一疑惑,為啥損星極少落入城市,砸向高樓大廈?大家知道,城市大多建在平原或低窪傍水地區,不是有句大家常掛嘴邊的話嗎:“天塌下來高個頂著”,山高不高,沙漠也大都於高原地區吧,即便損星墮落地球,也大多被這些區域承接了,另外地球上還有大過有人活動陸地的海洋和內陸水域,損星若落入這些地方,不旦於人類影響不大,甚至常常會無人知曉,況且損星能過大氣層那關,不化成粉未和碎粒,也早已廋身無度了。甚至我還有一狂想,有的損星含有某種物資,正好是地球磁場排斥的,還沒進大氣層便被地球推向別處去了。

為此,即便有損星墮入地球,砸出大坑,除了荒山、沙漠會留下明顯痕跡,其它地方由於植被強大的修復掩蓋能力,很快就會讓天外落體留下的印跡“消失”,當然特大天體若光顧地球,毀滅性的災難就產生啦!


魯陽揮弋


這不是絕對的。地球表面也有隕石撞擊坑,只是相對少一些。前些年位於俄羅斯的隕石雨就是地球遭受撞擊的有力證據。

另外,古老的墨西哥灣就是外星體撞擊地球所遺留的證據,這次撞擊改變了地球的氣候,使相當大的一批生物滅絕。

地球上隕石坑少見的原因是因為地球上存在著大氣層的原因。從外太空飛過來的體積比較小的隕石和小星體,在撞擊地球前經穿越大氣層摩擦燃燒,被消耗掉了。

體積大些的沒有燒完的隕石就會像流星一樣落到地面,撞出隕石坑。


樂樂161773083


首先,由於地球大氣層含氧量比較高,外來行星進入地球大氣之後產生的劇烈摩擦,會使行星本身發生燃燒。在墜落到地球表面之後,往往已經是體積較小的隕石,對地球的 傷害不大。

其次,地球有生命的存在,植物、人類及其他動物。植物會把一些歷史隕石坑痕跡給消除掉,而人類,動物活動也會破壞隕石坑的存在。

第三,地球70%左右的面積是海洋,一些隕石直接掉進海洋,也不會有隕石坑存在。


清言秋


一是地球有較稠密的大氣層;二是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植被,可以自行修復地表痕跡;三是地球的大陸是處於遊離狀態的,板塊漂移會抹去地表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