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遊牧民族征服中原王朝,為什麼元朝沒有剃髮易服?

品明鑑清


首先,元代實行“四等人”的民族政策。

元朝將全國人分為四等:

第一等為蒙古人,又稱“國人”;

第二等是色目人,又稱“諸國人”如欽察、唐兀、畏兀兒、回回等;

第三等是漢人,即原金朝境內的漢族、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較早被蒙古征服的雲南、四川兩省人,東北的高麗人也是漢人。

第四等是南人,即最後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人等,也被成為“南蠻”。

在這種劃分下,漢族人地位極地,備受歧視,卑微至極。

簡單說,蒙古人是高等的,其他人都是低等的,再要求低等人改變服飾髮型就顯得沒有必要,而且改成和高等人蒙古人一樣的,豈不是抬高了漢族在內的那些低等人?

其次,蒙古人是世界征服者,他們有民族優越感、自豪感。

蒙古人縱橫歐亞大陸,滅國無數,因此他們有著極度的民族自豪感,內心極為自信,他們對包括漢族在內的無數被征服的民族報以“王之蔑視”是很正常的。

蒙古人的民族優越感還體現在對漢族文化的態度上,除了個別皇帝對漢化有些熱心外,元代的漢化基本上是停滯,因為他們看不起漢族文化,

既然有蒙古族優越,蔑視他族,他們也不會讓異族在髮型服飾上變成蒙古族,估計也將此視為是被蒙古族的玷汙吧。

這個和後來的滿清不一樣,當時漢人有優越感,滿洲人是有意羞辱你,打掉你的高傲,強迫漢人剃髮。

雖然清朝時期有孫之獬這樣的漢人敗類主動獻計要剃髮,但他也是摸準了滿人的心思,漢人只把怒火發在孫之獬這樣的敗類身上是走了偏路。

最後,我覺得蒙古文化的包容性更強,更有胸懷。

這一方面和蒙古人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係,在廣袤的蒙古高原環境下生存的人有更胸懷,心胸更具有包容性,另一方面蒙古人征服四方也增加了他們的包容性。所以元代統治下的在對等民族文化上也具有包容性,只要你臣服於我不翻盤,你們民族的文化照舊進行。

相對的,滿族人對待異族就缺少這樣的包容性,顯得更加野蠻兇殘,既然征服了你,你就該向我看齊,剃髮留辮。

當然有一點也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元代的短命給後來的滿清一個經驗,那就是要對漢族進行奴役且利用漢族文化進行奴役。


微史春秋


少數民族奪取政權,清朝施行剃髮易服政策,而元朝沒有剃髮沒有易服,這是為什麼呢?



看下元朝是怎麼丟江山的?

元以寬失天下,這是明朝初期的一個共識,皇上朱元璋,大臣劉伯溫宋濂等前元臣子,都表示,元朝的“寬”。這個寬,其實就是寬縱,你們想怎麼玩怎麼玩,我不管你。

元朝究竟有多寬,從一點就能看出來,言論自由,而且超級自由。最典型的就是竇娥冤,竇娥冤就是汙衊朝廷的,朝廷居然不管。歷朝歷代,即便現代,都不能說朝廷壞話,明清兩朝都不例外。那鍘美案,都是換了朝代的,西遊記,含沙射影諷刺朝廷,朝代寫到了唐朝。歷朝歷代一些時期的文人對朝廷都是不滿的,但都不敢亂說,更別說寫個劇本直接罵朝廷了。曾經就有漢臣向皇帝上奏,說不能讓這些文人亂說話,說多了影響不好。皇上嘿嘿一笑,這幫臭老九還能顛覆我大元江山麼,不用管他們。漢臣心裡一陣翻江倒海,這皇上怎麼這樣啊。



元朝統治者,不喜歡漢文化,他們不學漢文化,但同時不反對。蒙古人的國家一直都是很開放的,成吉思汗剛剛建國的時候,土地沒多大,有講好多種語言的百姓,還有一堆各種宗教。蒙古人信薩滿,漢人信道教佛教,一部分人信耶穌基督,一部人信伊斯蘭教。蒙古人大筆一揮,你們隨便信,你們聖經古蘭經隨便念,反正都是我們的臣民,你們的文化,我不懂,我不反對。這放到很多國家,很多朝代,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記得元朝哪個皇帝來著,給大臣敬酒,大臣沒喝,皇上不以為然,漢臣跳出來了“皇上給你敬酒你怎麼能不喝,你這是欺君罔上,你這大逆不道啊”。這事在蒙古人眼裡不算什麼,在漢人眼裡就是個問題了,別人面子可以不給,皇上怎麼能不給呢?



宗教信仰不管,言論自由,蒙古人犯得著剃髮易服費事麼?蒙古人也不缺心眼,成吉思汗時代,對於各個民族文化都是尊重的態度,剃髮易服,並不現實。反倒是清朝,清朝統治階級接觸的漢文化太多,深受漢文化影響,剃髮易服,其實還是漢人的鍋。


御史三大人


這個問題,朱洪武最有發言權,他說:"元以寬失天下。"看到了吧?他並不認為元的統治有多壞,相反,認為"強不凌弱,眾不暴寡…惠莫大矣。"他之所以起兵造反,是因為元的末代皇帝不好,種種弊政使得民不聊生。但他並不否認元是正統王朝,並祭祀忽必烈。

元的統治非常寬鬆,控制只達到省一級,以下都是自治,稅收連明人也承認"前元取民最輕!"更沒有強迫漢人剃髮易服。

元朝有沒有"四等人制度"?說有吧,還真有,確實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等名稱,但若說這四種人分一、二、三、四等,則又言過其實了,查遍元末起義軍文告,沒有斥責"四等人制度"的,可見其不存在。至多就是在科舉取士上對蒙人有所照顧,類似今天的高考加分。再者,蒙古人在元朝,其含義與現在不大一樣,不但包括蒙古族,也包括董文炳、史天澤、鄭制宜等漢族上層分子,可見"蒙古人"實際上是指"貴族"。此外,元廷中漢人、南人佔官員總數百分之六十以上。所以,元廷實際上是蒙漢各族上層的聯合政府,當然不會強迫漢人剃髮易服。

在元朝統治下,廣大蒙古貧民的日子並不好過,史載三十餘年間,蒙古人被賣作漢人、南人作奴婢的數不勝數,甚至被賣到海外的也不少,元廷開始還想贖買他們回來,但後來人數太多,出不起這筆錢了!再後來,元末大起義時,就有許多蒙古人參加起義軍反對元廷。

明、清兩朝吸取了元"以寬失天下",採取了不同政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就下令大批留在內地的蒙古人穿漢服,說漢語,易漢姓,蒙古女子必須嫁給漢人,否則嚴懲;清朝則強迫漢人剃髮易服,企圖以此將漢人滿化。他們以為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元朝的前車之覆,鞏固本朝的政權。


阿斌270202161


瞌睡家來幫您分析分析!

首先我們看看清朝人的剃髮易服。清人自稱大金國後裔,而當年大金國就下令佔領區的漢人不許穿漢服,不按剃髮就要處死,可見他們是有這種一貫的嗜好的。清朝從一開始每佔領一處都要強迫當地百姓剃髮易服,剃髮與否成了是否歸順清朝的標誌。到了皇太極的時代,漢人樣式的衣服也一併禁絕。吳三桂要求多爾袞借兵為崇禎報仇的時候,多爾袞提出的第一條要求就是吳三桂全軍剃髮,直到頂著陰陽頭換了清朝官服的吳三桂出現在自己的面前,多爾袞才下令清兵入關攻擊李自成。

分析其原因,清人一直都處於原始的遊獵時代,入關後男女老幼只有區區二十萬人,面對繁衍了幾千年擁有億萬人民的漢族,無論在實力上還是在文化上都超級的不自信,必須採用強硬手段逼迫漢人的臣服,剃了頭就是一家人了,就是所謂的“滿漢一家”了。

而元庭更像是征服者而不是統治者,他們只在乎現實的利益而缺乏清廷那樣長遠的眼光,蒙古人也似乎更加野蠻和兇殘,他們就從沒有考慮過讓漢人和他們平起平坐。我們都知道蒙古人將老百姓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南宋地區的漢族人是最低等的南人。他們沒有任何合法權益,連生命都無法保障。蒙古人認為自己是主人,世界各國的色目人是客人,中原地區的原來的夏、金、遼等國人是賤民,而南方的漢族人連人都不是,他們應該統統被殺光,他們的土地應該全都變成牧場。整個蒙元一代,漢族人沒有科考可以參見,沒有官可以做,蒙古官員從來不去了解漢族文化,不學習漢語,對漢族只會橫徵暴斂和殺殺殺,不屑於有任何文化交流。在整個的元朝,淮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漢族聚集地區老百姓一直都生活的慘不忍睹,民變起義不斷,最終也是這裡爆發的紅巾軍葬送了大元朝廷。

所以元朝沒有剃髮易服令,並不是什麼好事,在元朝,我們漢人連剃髮易服的機會都沒有!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先說一下,說大元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是沒問題的。但是如果是金朝或大清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卻犯了根本性的錯誤——無論是女真還是滿洲基本上都是漁獵起家(而且大清朝開創基業之前之前就已經有了發達的農業),而非遊牧,所以金、元、大清在文化“跟腳”上就有著很大的不同,其作為征服者之後的統治方式和路線都會有極大的不同。

剃髮易服是一種十分沒有必要而且令人難堪的的荒唐暴政。直到近代現代仍舊在繼續給人類的文明抹黑,無論以何種藉口,這種行為都是極為殘酷和卑鄙的。

韓劇《奇皇后》雖然是一部標準的戲說“神劇”,但是卻有些很寫實的細節:比如元順帝既會穿著蒙古的傳統服裝比甲,也會穿著翩翩欲仙的漢衣冠。元朝的帝王“諸王駙馬公侯每”如此,“達達百姓每”也是如此。



推行這種荒政的始作俑者是西夏景宗元昊,此人以党項人為鮮卑之後,由於遷到西北在風俗習慣已基本上“羌化”,或稱“吐蕃化”。於是元昊建國後憋出了發明民族的大招,下令恢復鮮卑舊俗——“禿髮”,但是衣冠基本上仍舊沿襲唐宋之制。到了金源崛起,金國太宗於天會七年下令辮髮。據宋人陳準《北風揚沙錄》中記載金人的辮髮特點是:

“人皆辮髮,與契丹異。耳垂金環、留臚後發、以色絲繋之。富人用珠金為飾。”

——好像比清代的辮子頭漂亮不少。

之後又發生了被俘的宋朝青州觀察史李藐、保義郎李舟、右武大夫郭元邁等人,因拒絕辮髮而遇害的事件。


到了大元朝,蒙古人也有自己特殊的髮型,宋人孟珙的《蒙 韃備錄》前記載:

“(蒙古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小兒。留三搭頭髮。在門者、稍長則剪之。在兩下者、總小角垂於肩上。”

鄭所南《心史》也有類似描述:

“韃主(大元皇帝)剃三搭辮髮(中略)雲三搭者、環剃去頂上一彎頭髮。留當前發、剪短散垂。卻析兩旁發。垂綰兩髻、懸加左右肩衣襖上。曰不狼兒。言左右垂髻礙於囘視、不能狼顧。或合辮為一。直垂衣背。”

曾經覲見蒙古憲宗的法國使臣威廉盧布魯克這樣寫道:

男人在頭頂剃出一個四角形,從這個四角形的前兩角開始往下剃,一直剃到鬢角。腦後也同樣剃到頸窩。前頭留一束髮,其餘的剃掉。留下的一束頭髮任其垂於眉際,頭上左右兩側剩下的頭髮被編起來,散於兩耳邊”。


元人射鵰圖。

雖然有自己的髮型,但是大元朝始終沒有下過命令,強迫人們改易蒙古的髮式或衣冠 。當時的蒙古人色目人漢人蠻子之間不管有什麼不平等,但是穿衣打扮還是很自由的。蒙古人色目人穿幅巾深衣或是幞頭圓領,蠻子戴簷帽穿辮線襖都是很常見的。比如元末高麗王朝的漢語教材《老乞大》中就描述兩個高富帥的打扮是:

“一個舍人打扮的,腳穿著皂麂皮嵌金線藍條子、卷尖粉底、五彩繡麒麟柳綠紵絲抹口的靴子。白絨氈襪上,拴著一副鴉青段子滿剌嬌護膝。衫兒、褲兒、裹肚等裡衣且休說,剌通袖膝欄羅帖裡上,珊瑚鉤子繫腰,五六件兒刀子,象牙頂兒,玲瓏龍頭解錐兒,象牙細花兒挑牙,鞘兒都全。明綠抹絨胸背的比甲,鴉青繡四花織金羅搭護,江西十分上等真結綜帽兒上,綴著上等玲瓏羊脂玉頂兒,又是個鷀鷯翎兒……又有一個舍人打扮的,白麂皮靴子,鴉綠羅納繡獅子的抹口。青絨氈襪上,拴著一對明綠繡四季花護膝。柳綠蟒龍織金羅帖裡,嵌八寶骨朵雲織金羅比甲,柳黃飾金繡四花羅搭護。八瓣兒鋪翠真言字妝金大帽上,指頭來大紫鴉忽頂兒,傍邊插孔雀翎兒。”

可以說大元朝因為自身實力雄厚,而且又一直樂於接受學習各種文明,所以從不強迫被征服的民族完全放棄自我認同。甚至正好相反,作為一超級大國,認同文化多元是其存在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在大元朝的百年間,整個東方是個文化上五色斑斕的社會,中原、江南、閩粵、湖湘等地的都存在著各種外族社群和移民團體,相比較大清朝那種強制同化和教育,把全社會重新格式化、原子化,使百姓都整齊劃一變成沒有抵抗能力的順民,大元朝的統治藝術之先進實在是令多爾袞、康熙帝這些後來者汗顏。相比之下清廷入關時剃髮易服雖然是有明年閹黨餘孽如孫之獬、馮銓這些亂臣賊子的教唆,但以滿洲為主的清廷缺乏蒙古當年的實力和眼界,從而想以這種殘暴的手段強迫漢人不感覺滿洲是異族的陰暗心理也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而令清廷開國君臣萬萬沒想到的是個“以夷猾夏”的暴政不僅僅是對中原漢人的荼毒迫害,也是對大清王朝的詛咒。以至於種種仇恨最終在經歷了三百年的潛伏期後終於爆發為一次又一次的民族主義運動,最終葬送了大清王朝,並開啟了一場無休止的亂世。

波斯細密畫中蒙古武士的形象。


陳大舍


蒙古人的思想是世界最為開放的,人有五個手指,那麼上帝也可能是各種樣子的,蒙古帝國下任何信仰都是被允許的,被征服地區只要繳納十一稅就可以繼續沿其舊法繼續生活,很多地方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變得無比繁榮。杭州在去掉南宋皇室及軍隊的幾十萬人後,在元一代是能夠保持百萬人級別的巨型城市。天下合一,歷史上已經出現過了。


特穆勒1


金人和滿族同屬女真族,金人為生女真,滿族為熟女真,女真族罪孽深重,兩次入侵中原,在金人滅宋,滿族滅明,和太平天國三個時間段裡共殺戮漢族三個億,致使華夏文明兩次大倒退,幾乎回到奴隸制時代,致使在近代文明程度嚴重落後於西方,成為近代遭到西方殖民侵略和日本侵略的根本原因。金兀朮趙構應該跪在岳飛墓前,皇太極崇禎帝跪在袁崇煥墓前。當年皇太極正面戰場打不過袁崇煥,就使用離間計離間崇禎帝和袁崇煥的君臣關係,就像金兀朮打不過岳飛,使用離間計離間趙構和岳飛的君臣關係一樣,女真族善用陰招。


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22


元朝一方面較為開放,認為只要別持武器,聚眾造反就行。你穿什麼,我不管。另一方面其實是出於民族自信,蒙古人不學漢話不學漢字不穿漢服(忽必烈會漢語,之後極個別皇帝會一點點)。他們認為漢人是低等的,他們是高等的,換句話說,漢人想穿蒙古服,都沒機會,因為你身份不符。所以元朝時期,元曲戲曲得到了很大發展,漢人一般沒地位,所以只能發展發展娛樂。而且其中很多情節是反元的,但是他們都聽不懂,也不知道唱的是什麼,所以也導致元不到100年。之後清朝總結了,金朝元朝明朝滅亡的經驗,制定了非常殘酷的,愚民馭民政策。


時實談論


蒙古人認為,漢人規矩多,說法多,事多,讓人感覺很鬧心,索性讓漢人自己玩去吧!憑漢人的戰鬥力根本不能把大元怎樣,大元太狂了,他忘了任何事物都會發展變化的,太放縱,導至大元滅亡。


東來閣公爺


因為他們認為漢人不配穿他們的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