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屢打敗仗,為何評價還很高?

月明人倚樓30882774


張郃是魏國五子良將之一,早年響應國家號召參與鎮壓黃巾起義,積累了寶貴的軍事經驗。後來跟隨袁紹,成為袁紹手下大將,河北四庭柱之一。官渡之戰,許攸叛變,曹操偷襲烏巢,張郃建議迅速救援烏巢,未被袁紹採納。之後找到郭圖誣陷,被迫投降曹操。深為曹操重用。攻打鄴城、柳城等地,討伐管承、陳蘭,馬超等人,都取得了勝利,可謂戰功赫赫。到了諸葛亮北伐時期,五子良將僅存張郃一人,成為魏國重柱。整個蜀漢除了魏延,恐怕沒人是張郃對手,深為諸葛亮忌憚。

街亭之戰,就是張郃打破馬謖,使得諸浩浩蕩蕩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徹底失敗。可惜由於它是外姓降將,並未得到魏國朝廷真正信任。雖然多次立下戰功,卻始終只是副將,不能獨自授任一方。曹真在時,張郃為其部將,司馬懿掌握兵權時,張郃又成為司馬懿的部將。張郃感激曹操知遇之恩,對魏國忠心耿耿,又熟讀兵法。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是張郃預料到諸葛亮剩下的糧草屈指可數,果然不出張郃所料,魏軍還沒到陳倉,諸葛亮就糧盡而退了。第四次北伐諸葛亮糧盡而退,司馬懿強行下令張郃追擊,在木門道中埋伏而死。

第四次北伐一開始是諸葛亮圍攻祁山,司馬懿只讓郭淮、費曜、戴陵留四千精兵守上邽,自己準備率領大軍救援祁山。這時候剛剛成為司馬懿副將的張郃就提出了與司馬懿安排不同的建議:分兵去雍、郿二城作為後鎮。沒必要所有部隊都救援祁山。司馬懿說:“如果估計前面的部隊能夠獨當一面抵禦諸葛亮,將軍的建議就是正確的,如果不能獨自抵抗諸葛亮,而分兵前後兩部分,這是楚國三軍之所以被黥布擊潰的原因。”拒絕了張郃的建議。司馬懿的決定也並非沒有道理,他也有自己的考慮,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很大幾率會被各個擊破。但是事情發展的結果著實打了司馬懿的臉,印證了張郃分析的正確。

司馬懿使費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餘眾悉出,西救祁山。張郃欲分兵駐雍、郿,懿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資治通鑑

原來諸葛亮所謂的強攻祁山,只不過是調虎離山之計。司馬懿主力救援祁山的同時,諸葛亮卻只是佯攻祁山,真正的主力跑向上邽,強搶隴右小麥。上邽區區4000守軍當然不是諸葛亮主力部隊的對手,很快擊潰郭淮、費曜,奪取隴右小麥。

如果司馬懿聽從張郃的建議,不要把所有主力都調向祁山,諸葛亮還能成功麼?

亮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於上。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懿遇於上之東。懿斂軍依險,兵不得交,亮引還。——資治通鑑

被打臉的司馬懿還是沒有吸取教訓,很快,又一次被張郃打臉。張郃對司馬懿說:

“諸葛亮遠道而來迎戰我軍,想要和我們正面作戰卻達不到目的,一定認為我軍不敢應戰,想要和他長期對峙。而且祁山方面知道我們大軍已經來救援了,軍心自然穩定了。我們可以停下來在這裡,分出一支奇兵,出現在他們的後路,不應當只敢尾隨而不敢追擊,使得民眾失望。而今諸葛亮孤軍深入,糧草又不夠,一定會撤退的!”

張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資治通鑑

可是司馬懿還是沒有聽從張郃建議。依然尾隨諸葛亮後面,形影不離。後來將士們忍無可忍,說司馬懿:“你畏懼諸葛亮就像老虎一樣,要讓天下人笑話麼?”結果在滷城被諸葛亮吊打,魏軍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損失。

夏,五月,辛巳,懿乃使張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按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漢人獲甲首三千,懿還保營。——資治通鑑

後來,諸葛亮就糧盡而退。司馬懿乘機進攻諸葛亮報滷城之仇,可是張郃說:“軍法說,包圍城池一定要留下一條出入,窮寇莫追。”司馬懿不聽,嫉恨張郃多次讓自己顏面盡失,強行下令張郃追擊諸葛亮,結果張郃在木門道中伏而死,可惜一代名將死的如此悽慘。

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諡曰壯侯。——魏略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資治通鑑》

《魏略》


亭殿閣


第一次是官渡之戰,作為袁紹的手下,他早就看透了戰局,覺得袁紹打不過曹操,就投靠了曹操,當時曹操還說“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

第二次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詔命張郃統領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


張頜一生都很令人佩服,從投奔曹魏到三國後期,作為一名老將,仍然能夠上陣殺敵。張頜一直都在升遷(感興趣的可以瞭解一下),為人風雅,我們不能以他打的幾次敗仗就去判斷他的一生。

打個廣告,互粉加關注,互粉加關注,互粉加關注,重要的事說三遍!!!


微愛壹生


張郃應該是屢打勝仗才在名將如雲的曹魏集團站住腳的。

一個降將,又不是曹操的族人,也沒有姐姐或者妹妹嫁給曹操,不打勝仗,不屢立戰功哪能成為曹魏五虎將之一。

你以為張郃是曹操的小舅子。

我們簡單回顧下張郃的一生。

張郃原來是冀州牧韓馥的軍司馬。191,張郃投降袁紹,因從袁紹擊敗公孫瓚有功,升為寧國中郎將,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後任蕩寇將軍。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後屯陳倉。

曹丕稱帝后,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徵西車騎將軍。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張郃一生敗過兩次,第一次主要原因是夏侯淵不聽張郃的勸誡,隨夏侯淵戰敗,名將最為出色的本領是善敗。張郃在此戰中名將本色極為出色。

最後在木門被射死,是司馬懿逼的,司馬懿謀奪曹魏軍權,用權力逼迫張郃追擊諸葛亮,最終戰死。

如果張郃不死,司馬家族很難盜取曹魏軍權。

張郃一生戰無不勝,街亭擊敗諸葛亮,足以青史留名。

乃曹操五虎大將之一。


黑瞳視野


張郃,在曹魏陣營中評價非常高!一度被曹操吹噓為“韓信”!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 張郃率軍投降曹操。曹操意出望外,親自迎接,說張郃此來“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就像商紂王的哥哥微子,離開商紂王而投奔周武王;就像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一樣。


此言一出,曹操儼然把張郃看成了他的“韓信”,隨即表張郃為偏將軍、授“都亭侯”。曹操很喜歡自比劉邦,比如他說荀彧“吾之子房”,把荀彧比著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荀彧是對得起這個稱號的,那麼張郃是否稱得上“韓信”呢?

先來盤點一下張郃的來路:

張郃,字俊乂,河間鄚人(今河北省任丘市)。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張郃應召入伍,在冀州刺史韓馥手下擔任軍司馬,帶兵鎮壓黃巾起義。

其後, 袁紹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而後自殺。張郃便率兵投靠了袁紹。在袁紹與公孫瓚的征戰中,張郃屢立戰功,由校尉升為寧國中郎將,成為袁紹手下“河北四庭柱”之一(其餘為:顏良、高覽、文丑),威名播於中原。


這些戰功都還比較平常,真正讓張郃“名動江湖”的,是他在官渡之戰中的兩次獻策,如被袁紹採納,歷史真的就改寫了。

200年,曹操、袁紹之間爆發了官渡之戰。戰役初期,張郃向袁紹獻策,“公雖連勝,然勿與曹公戰也,密遣輕騎鈔絕其南,則兵自敗矣。”這是很有戰略眼光的奇計,如果袁紹採納,曹操必敗無疑。可袁紹目光短淺,並未採用。

當曹操襲擊烏巢時,張郃又獻策:“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但謀士郭圖卻說:“"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

張郃反駁:“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

結果,袁紹聽從郭圖的建議,派張郃攻打曹營。張郃攻曹營不下,烏巢也燒燬。


事實正如張郃的判斷。 郭圖的計謀失敗後,便誣陷張郃,袁紹心性狹窄,張郃怕被追究,於是率軍投降曹操。曹操對張郃之降非常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後任命張郃為偏將軍、授都亭侯。

曹操把張郃抬到了韓信的高度,曹操自身就是兵家高手,他如此認可張郃,可見張郃確實不同於一般的武將,其戰略戰術是有一定水平的,而且張郃雖然是武將,卻喜歡同儒士交往,其人好儒風雅。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張郃用兵以機謀善變著稱,這個特點確實與韓信有幾分相像。


張郃歸降曹操後,表現不俗:

01.平定袁紹、征討柳城,任先鋒,因戰功而升任平狄將軍。

02.渭南之戰,攻破馬超。

03.討伐張魯之戰,張郃率五千步兵擔任前鋒。張魯降,曹操留下張郃與夏侯淵守衛漢中,並讓張郃藉機攻蜀。

可惜,張郃是個假“韓信”, 與張飛的宕渠之戰讓他現了原形。

218年,張郃率諸軍南下進攻巴東、巴西二郡,並將當地百姓遷徙到漢中。張郃在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佈下營壘,可謂天衣無縫。

但張飛在當地土著的指引下,經小路發起進攻。由於山道狹窄,張郃首尾不能相救,僅帶十餘人棄馬爬山逃跑。

宕渠之戰,“兩張”之戰,張郃慘敗,張飛大勝。張郃現了原形,原本以“料戰勢地形”著稱的名將,恰恰敗於戰勢地形,“韓信”之譽打了大折扣。


(網絡上張飛形象,感謝原作者)

夏侯淵戰死,張郃安頓漢中軍隊,又立一功。

218年,劉備大軍進攻漢中,夏侯淵、張郃迎戰。劉備親自率精兵萬餘人,分為10部,在夜間猛攻張郃。

而張郃率親兵與蜀軍搏戰,劉備一時間不能攻克。

其後劉備退走馬谷,放火燒營,用計引誘曹軍,結果夏侯淵中計被黃忠所斬殺。

劉備輕視夏侯淵而忌憚張郃,感慨說:“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

夏侯淵為曹軍都督,夏侯淵之死引發三軍震動,曹軍十分驚慌。郭淮推舉張郃說:“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

於是,張郃出任主帥,整頓部隊,安營紮寨,軍心才安定下來。

剿盧水胡之戰,封侯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丕即魏王位後,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

等到曹丕稱帝登基之後,又進封他為鄚侯,命令張郃與曹真率領兵馬征伐盤踞在安定一代的盧水胡人(陝甘寧交界處)和東部羌人。

江陵浮橋之戰破吳

隨即,曹丕又派張郃南下,與夏侯尚一起進攻東吳政權的江夏郡。張郃獨自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了百里洲(今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長江中游荊江段首段,是萬里長江第一大江心洲)上的吳軍堡壘,史稱魏吳浮橋之戰。

街亭敗馬謖,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敗。

228年,諸葛亮率10萬蜀軍北伐,隴西三郡(天水、南安、安定)吏民響應蜀軍,諸葛亮借勢兵出祁山,大有威逼長安之意。

魏主曹叡加官張郃為“特進”,總督各路軍馬。張郃判斷準確,千里疾馳,直撲街亭!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佔據城池拒守,而是冒險與張郃對攻。張郃率軍斷絕水源,圍困蜀軍後從四面發起進攻,大敗馬謖,諸葛亮被迫回撤。街亭之戰,張郃大敗蜀軍,算是報了當年敗於張飛之仇。


陳倉料敵

229年,司馬懿荊州訓水軍,準備伐吳,魏主曹叡派張郃率軍支援。此時諸葛亮再度出祁山,攻打陳倉。曹叡急調張郃回軍馳援,為張郃餞行為時問:“等將軍到了前線,諸葛亮會不會已經佔領了陳倉?”

張郃判斷諸葛亮孤軍深入,糧草不繼、不能久攻,就道:“估計臣還沒到前線諸葛亮就已經撤走了。臣估算,諸葛亮的糧草支撐不了十天。”張郃晝夜行軍,抵達南鄭,諸葛亮果然已退。曹睿升張郃為徵西車騎將軍。



木門谷殞命

231年,諸葛亮發起第四次北伐,曹叡下詔,命張郃統軍迎敵,諸葛亮以退誘敵。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傷重而死。有韓信之譽而沒有韓信之實的張郃就此殞命,死後被曹魏追諡為“壯侯”。


張郃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一。“五子良將”,是指前將軍張遼、左將軍于禁、右將軍樂進、徵西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徐晃。

陳壽在作《三國志·魏書》時,特意將這五人合併作傳,評論稱:“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張郃一度有韓信之譽,評價甚高,也確實為曹魏立下功勳,但他敗於張飛、死於諸葛亮,確實不能與戰無不勝的韓信比肩而論。

關注(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分享“歷史都是新鮮事”。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我來答你:


張郃屢打敗仗?其實這就是個假命題。


張郃征戰沙場那麼多年,是極少失利。甚至可以算上常勝將軍


張郃,字儁乂,冀州河間國鄚(今中國河北省任丘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五子良將中唯一望族出身的將領。官至徵西車騎將軍,封鄚侯;死後,追封諡曰壯侯。以“臨場巧變”見稱,先隨韓馥,後隨袁紹。在跟隨袁紹時遭到謀士郭圖的誣陷,所以轉投曹操。在曹魏帳下常立功勳,後期抵禦蜀國的表現出色,多次抵禦諸葛亮北伐;蜀國上至劉備、諸葛亮,下至諸將都對其忌憚三分。

投曹操前:


張郃於黃巾之亂的時候,以韓馥的軍司馬身份參與鎮壓叛亂。韓馥死後,效力於袁紹。在攻打公孫瓚時立下不少戰功,升為寧國中郎將。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襲擊烏巢,張郃說:“曹公兵精,往必破瓊等;瓊等破,則將軍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但是郭圖卻說:“郃計非也。不如攻其本營,勢必還,此為不救而自解也。張郃反駁:“曹公營固,攻之必不拔,若瓊等見禽,吾屬盡為虜矣。”結果袁紹聽信郭圖,不聽張郃的勸阻,派他攻打曹操軍營,結果不但沒攻下,缺乏救援的烏巢也被劫了。郭圖將計謀失敗後,誣陷張郃失敗後出言不遜,張郃等將領懼怕被追究,於是投降了曹操。曹操對張郃的投降感到高興,親自迎接並稱“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此後擔任著偏將軍、封都亭侯。


從此可見,張郃在戰場上得戰略眼光是極其獨到,如果當初袁紹選擇得是張郃,而非郭圖,曹操官渡就不好說了



降曹操後:


隨曹操的南征北戰,張郃表現出了他的武將風姿。攻鄴城,渤海敗袁尚、袁譚,徵烏丸,圍雍奴,討柳城,徵東萊,討管承、陳蘭、梅成,平馬超,破韓遂,圍安定,降楊秋,與夏侯淵討鄜賊梁興及武都氐,平宋建,滅張魯,屢建戰功。



漢中之戰


唯一失敗:巴西之戰


曹操在陽平之戰中擊敗張魯,攻取漢中,留夏侯淵和張郃駐守。張郃率數營分兵南下巴西以疏散當地百姓遷到漢中,進軍宕渠、矇頭、蕩石,對抗張飛軍約五十日。張飛率萬餘精兵從另一條路截擊張郃。山道狹窄險峻,張郃軍被分隔,彼此不能相救,為張飛所敗,只得棄馬僅率十餘人爬山沿小道逃脫,撤軍還南鄭。巴地百姓得以安寧

PS:這裡也體現了張飛極其強大得軍事水平,劉備得倆個兄弟,都是萬世虎臣




直面梟雄:張郃對劉備。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進攻漢中,屯於陽平,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迎擊,張郃負責防守廣石。

劉備親自率精兵萬餘人,分為十部,夜間猛攻張郃。張郃率親兵與蜀軍進行對抗,劉備不能攻克張郃


“劉備屯陽平,郃屯廣石。備以精卒萬餘 ,分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親兵搏戰,備不能克。”陳壽後評稱張郃用兵以巧變稱,而此戰則顯示出他的嚴整堅重。劉備起自河北,又曾北從袁紹,對張郃向來應有所知,陽平廣石之役可能給了劉備對張郃的能耐有了強烈的認知



臨危受命:


曹劉兩軍相峙多時,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劉備軍在走馬谷放火燒營,張郃守東圍,夏侯淵守南圍,劉備軍向張郃那面進攻,張郃不利,夏侯淵調一半兵力來增援,並救火,途中遇上劉備軍,被黃忠率軍所殺。曹軍大敗,張郃同敗軍一起退守陽平關東。司馬郭淮和督軍杜襲收斂散卒,推舉張郃繼夏侯淵為魏軍主帥。張郃出任,指揮士兵,佈置營寨,軍心安定。不久,曹操遣使令張郃假節。劉備欲渡漢水來攻,見魏軍在漢水以北列陣相迎,劉備於是放棄渡河,隔水相持。曹操親自進攻漢中,不能取勝,於是撤出漢中的部隊,令張郃屯兵於陳倉。



夏侯淵死後,漢中地區的魏軍群龍無首,軍司馬郭淮見狀,便說:“張將軍乃國家之名將,為劉備所忌憚;今日事態緊急,非張將軍不能安定軍心。”於是立刻被推舉為主將,並迅速重整因失去大將而混亂的軍隊。而當劉備聽聞黃忠斬殺了夏侯淵,卻說:“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


外勒戎旅

延康元年,曹丕即魏王位後,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等到曹丕登基之後,又進封他為鄚侯,命令張郃與曹真率領兵馬征伐盤踞在安定一代的盧水胡人和東部羌人。



東征孫權


平定胡人後,曹丕又在洛陽宮召見了張郃、曹真,派張郃南下與夏侯尚一起進攻東吳政權的江夏郡。張郃獨自率領幾路大軍渡過長江,奪取了百里洲上的吳軍堡壘。而《吳主傳》的記錄比較詳細:“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權遣呂範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潘璋、楊粲救南郡。二年春正月,曹真分軍據江陵中州。”

曹叡即位後,派張郃來到南方,駐紮荊州,和司馬懿一起進攻孫權的部將劉阿等人,大軍來到祁口,與吳軍激戰,打敗了劉阿所部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228年街亭一役是張郃一生最成功的戰役,蜀漢丞相諸葛亮進行北伐,其中的街亭之戰,曹叡給張郃加官特進,讓他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阻擋諸葛亮的部將蜀漢馬謖。馬謖依傍險要的南山紮寨,沒有下山佔據城池而守。張郃包圍馬謖於高山上,斷絕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發起進攻,大敗馬謖。此後攻回早先叛降諸葛亮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在防衛諸葛亮的北伐取得功績,《三國志》對張郃的軍事能力評價極高:“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而曹叡亦下詔說:“賊亮以巴蜀之眾,當虓虎之師。將軍被堅執銳,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戶,並前四千三百戶。



PS:當初劉備率領精兵萬人分十部連夜不斷攻打張郃,都拿不下得一個人。放眼整個蜀國有此軍事水平得,恐怕寥寥無幾,派個馬謖。簡直是送人頭。



料敵先機。


不久後,張郃又被調到荊州與吳國作戰,這時諸葛亮又再出祁山,魏明帝急召張郃至魏、漢邊界的南鄭,說:“遲將軍到,亮得無已得陳倉乎!”張郃卻說:“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魏明帝遣南北軍士三萬及分遣武衛、虎賁使衛張郃。張郃當晚趕到南鄭,果然不出所料,諸葛亮糧盡兵退。魏明帝詔張郃還京都,拜徵西車騎將軍

戰死木門道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張郃受命帶兵進駐洛陽,諸葛亮因擔心祁山糧道而帶蜀軍回退。張郃在木門道追上蜀軍交戰,結果右膝中箭,不治而死。據《魏略》記載,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以致張郃身亡。


張郃死後,朝廷賜給他壯侯的諡號,他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張郃征戰多年,屢立戰功,明帝分給他食邑,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關內侯的爵位。



總得而言:張郃真正算被打敗就只有張飛那一次,至於木門道一戰,是諸葛亮戰敗,撤退,張郃追擊得時候,中箭身亡,其實和龐統死於雒城得意義差不多。只能算倒黴


然後《魏略》記載得,司馬懿陰張郃,其實也存疑。


張郃統領三軍由西蜀打到東吳,再從東吳打回西蜀。司馬懿在軍中得地位和威望是遠不及張郃,就官職而言,張郃是以侯爵得身份冊封徵西車騎將軍,地位是僅次於大將軍曹真。


司馬懿得官職是河津亭侯,轉丞相長史。軍中官銜是驃騎將軍


就官銜而言,我不知道司馬懿有什麼資格強行命令張郃追擊???




張郃 在曹營得一生可以說是風光無限,由東吳打到西蜀,再由西蜀打回東吳。把孫權,諸葛亮挨個打了邊,還抽空去平定了一下胡人。我就不知道這樣得武將在《三國演義》裡面成了窩囊廢??



根本不存在什麼屢戰屢敗得,而是常勝將軍。這樣的歷史評價能不高嘛?




飛天琴羅


總的來講張郃戰績勝多於負,平黃巾、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敗蜀軍,此人資歷很深,在曹魏陣營中位為五子良將之一,聲名遠播。




雖然曹魏五子良將在武藝上並不能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名列前茅,但他們的綜合能力極強,這也是曹操用人相較於劉備、孫權的一個特別之處。

曹操並不是張郃的第一任主公,是在官渡之戰兵敗被迫降曹的,雖然是降將,但是忠、信、勇、智皆具備,因此受到了曹操重用。張郃是一位全才,勇敢善戰而且頗有謀略,更是一位忠誠之人,因此深受政治家、史學家的肯定。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由此可見,張郃三國名將的稱謂當之無愧,不能因為個別戰役的失利就否定一個歷史人物,應該客觀評價。


納蘭談史


所謂的評價很高,我猜提問者看到曹操曾經將張郃比作韓信吧!可能很多人看了三國演義覺得張郃並算不上名將,只能算是二流選手,其實這是一個極大地誤區!莫把演義當歷史啊!

張郃早期在跟隨袁紹期間打敗公孫瓚,被提拔成中郎將。之後在官渡之戰中歸降曹操,曹操在迎接張郃時說其就是自己的韓信!張郃也沒有對不起曹操的誇讚,從此開始了開掛的軍事生涯!

徵四方時期其軍功有:

  • 率部隊佔領鄴城

  • 率軍大敗雍奴,擊敗袁軍

  • 白狼山之戰,大破烏桓,俘虜敵軍20萬人,徹底剷除袁軍餘黨!

  • 天柱山之戰,討伐陳蘭、梅城等人,大獲全勝!

  • 渭南之爭中,前後兩次擊潰馬超,平定宋建統治的區域!

巴西之戰其軍功有:

  • 率五千人作為先鋒,直插巴西心臟突破到陽關,後守城時與張飛對弈,被張飛打敗。

江陵之戰戰功:

  • 率幾路大軍渡過長江,一舉拿下吳國上百里的軍事堡壘!後於祁口將吳軍大部隊打敗,吳國至此一蹶不振!

在漢中之戰,劉備曾經久攻不能擊敗張郃,讓諸葛亮出兵救援。諸葛亮出兵之後,將夏侯淵和張郃帶領的部隊打敗,並且擊殺夏侯淵,但是劉備聽到夏侯淵被殺了之後沒有一絲高興,並說了一句話:殺夏侯淵沒什麼用,要殺就殺張郃。之後也證明了劉備的先見之明!


之後張郃在街亭之戰大敗馬謖,並數次阻撓諸葛亮出兵大計!終於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因為司馬懿強行要求張郃追擊諸葛亮的軍隊,導致中了計策,膝蓋中箭,後不治身亡!

所以說縱觀張郃一生,雖不及韓信,但是說他是歷史名將好不誇大!


博侃歷史


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因為一次兩次的失敗就否定張郃,何況張郃失敗往往事出有因,而他的勝績更多,功勞也足夠大。

一、張郃的三次主要敗績

張郃的主要三次敗績:一是官渡敗給曹操並投降;二是在漢中先後敗給張飛和劉備;三是木門谷敗給諸葛亮,殞命殺場。

第一次失敗,主要是袁紹內部勾心鬥角,而張郃也曾提出正確的建議,但卻沒被採納。第二次失敗,一是對手過於強勁,二是張郃在戰鬥中本也可圈可點。他曾經與張飛相持兩個月,還曾擊退劉備,直到成都援軍到來,才敗退。應該說漢中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張郃並沒有犯太多錯誤,換其他魏國將領也未必做得更好。第三次失敗,則是死於亂箭,《魏略》更有司馬懿謀害張郃的說法。

可見張郃所有敗績,也都是有難以抗拒的原因,而非犯了重大軍事錯誤。

二、張郃的勝績

張郃的敗績之所以被人銘記,很大原因都是對手太有名(曹操、劉備、張飛、諸葛亮),而這些戰鬥又太關鍵,於是總被提起。但實際上張郃的勝績也不少。

1.比如在河北時,他是袁紹滅公孫瓚的重要功臣,不過是書上只是簡略提及,沒有留下翔實資料。

2.跟隨曹操後,曹操平定四方的戰爭,張郃也都有參與,平定袁氏、烏桓、東海、西涼,都有所建樹。但是這一時期主要是跟隨曹操征戰所以人們往往沒有印象。

3.漢中之戰,張郃其實是居功至偉的。他面對的是全盛時期的劉備軍團,曾經獨立抗拒劉備大軍,劉備十路軍隊輪番衝擊也無法攻克,知道成都方面增兵,張郃才抵擋不住。夏侯淵死後,郭淮等人推舉張郃、劉備惱怒死的是夏侯淵而非張郃,都側面說明了張郃的強悍。

4.跟隨司馬懿鎮守荊州,擊退孫權的部將劉阿,佔領了江夏。

5.張郃人生最輝煌的時刻莫過於街亭戰勝馬謖,挫敗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對魏國震動最大,而張郃無疑是最大功臣。


歷史論


三國演義中很多人對張郃最為熟悉的就是張郃與張飛在漢中交戰,最後張郃完敗。後來張郃有跟隨夏侯淵,結果夏侯淵被黃忠所殺。總之,張郃作戰的成績在很多人眼中看並不是很好。



但是,張郃除了這些之外,其他方面的戰績絕對堪稱為名將。張郃在袁紹手下時就是河北四大將之一,和顏良文丑齊名。在投靠曹操後,跟隨曹操經歷大小多場戰役,破烏桓,打敗馬超、張魯的戰鬥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曹魏的五子良將之一。漢中戰役雖然吃了不小的虧,但是那是劉備實力太強,後來曹操前來,在劉備面前也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最後還是不得不放棄漢中。



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劉備對張郃的評價也是相當高的,在蜀漢軍隊擊殺夏侯淵之後,還認為殺掉夏侯淵不算什麼,如果能夠殺掉張郃才是值得慶賀的事情。可見劉備對張郃的戰鬥力還是相當忌憚的。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明帝派張郃領軍前往迎戰,諸葛亮這邊全軍上下都對張郃非常忌憚,一時之間找不出可以與之相匹敵匹敵的大將來。張郃在正史上是個標準的智將。史書上評價張合“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魏明帝封其為徵西車騎將軍,可謂是五子良將中職位最高的,他也是曹魏後期的擎天大柱。

張郃最後被司馬懿逼迫,追擊諸葛亮中伏而死,實在是可惜。


平安讀史


哪來的敗仗呢,具體那些戰功不要列舉,三國志可能也只是簡略寫幾個典型。

張合屢敗主要是演義小說的影響,小說裡特別偏向蜀漢方,曹魏方的人物都是沙包,用來打經驗的。這裡不討論演義和三國志,也別提什麼歷史由勝利者寫的這些偽命題藉口。小說有其文學價值意義,真史則值得推敲。

張合的履歷來看,最初是在韓馥麾下,後來韓馥被消滅成了袁紹部將,袁紹為人是好面那種人,經常提起的就是顏良文丑,但實際在看當時的史實裡麴義,張合的表現更佳。顏良帶兵攻白馬,被關羽砍死了,文丑又去送人頭。

等到官渡決戰時候袁軍主將換作了張合高覽,這裡張合在前,可見當時的張合地位已經很高,天下第一霸主的大將級別。後來郭圖餿主意把張合逼的反叛了。滅袁戰爭中張合作為河北大將,自然是更熟悉袁軍,立功建樹一定不少。相比於其他五子良將,樂進是老曹自己培養的,于禁是自己加入的,張遼在猛人呂布手下過來的,也是高順挑剩下的,徐晃從外邊請來的,但是平臺不高,這裡張合是在最強團體的袁紹手下出來的,大公司來的人才,所以一開始待遇就很高,很受重視,但是後天的發展看個人,同期的高覽慢慢無名,張合擠掉無數競爭對手,成為曹操欣賞的心腹,位列五子良將,外姓將軍領軍人物。這些殊榮是一場場勝仗打出來的。

能提起的敗績大致有三,出自演義。第一個是漢中之戰,被張飛擊敗。落荒而逃,這是實打實的一生之恥,也沒有演義講的那麼雖敗猶榮,和張飛血戰一百回合,就是夏侯淵的爛攤子沒弄好,張飛被低估了。通過張飛敗張合,關羽敗於禁,黃忠斬夏侯,也是側面洗刷了蜀漢集團都是莽夫就會打架吹牛的形象,這一戰張飛揚名立萬,張合來說是一大汙點。然而這場戰役有一些側面聲音,首先是黃忠撿了殘血夏侯淵的人頭,劉備卻說殺夏侯淵沒用,張合更難對付,另一面曹操歸來對張合之敗沒有過多責備,還有一點是張合是當時夏侯淵的副將,張合做主將時徐晃等是部將。劉備對張合的肯定源自在袁紹麾下任職,劉備識人能力極強,一定知道張合是什麼實力,如果單從人才方面考慮劉備百分百願意把趙雲換成張合。

第二敗是偃旗息鼓,成為趙雲背景板,也是小說裡很喜歡的情節,趙雲為救黃忠殺入亂陣,血如梨花,讓小兵掛上趙雲的旗號撤退,張合徐晃兩個人看見趙雲的勇猛,完全不敢與之爭鋒,魏軍追到蜀營時,趙雲匹馬單槍立於營門外,魏軍自覺退去。敘述的可能有差別,原著氛圍燃的不行。實際那場戰爭就是個趙雲擺的空營計,張合不知道在那。

第三敗是木門道之戰,被司馬懿強令追擊蜀軍,在木門道受襲擊回營後身亡。後三國時代英雄遲暮,每每看到這一段感慨萬千,為將者,馬革裹屍,為國捐軀。人們會緬懷項羽,張合這種戰死沙場的豪傑,站在小說作者視角,蜀漢是正統正義,曹魏將士能少一個就減一份負擔,但是國家興亡,權力者鬥爭哪有什麼正義和卑鄙,真史值得推敲的,先人的成就雖已化塵土,但應為後人銘記,亂我華夏者必惡之,忠義壯烈者必敬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