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孩子才能有教養、有氣質、有風度?

鍾勇180607335


首先家長要做到有教養有氣質有風度,孩子在什麼樣的家庭中成長,長期的耳濡目染,孩子就會有教養有氣質有風度。

一、從小要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孩子多接受傳統教育,多讀書,讓孩子成為有思想有頭腦有大智慧的人,腹有詩書氣自華。

二、父母在孩子六歲前有意識的教孩子有禮貌、懂禮節,有愛心,懂感恩、善良、大度,懂得尊老愛幼,凡事不斤斤計較,處事大氣。六歲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階段如果教育缺失,孩子已經形成不好的習慣,以後就不好改正了。

三、多帶孩子出去見世面,並教會孩子在不同場景的禮儀。比如在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譁、在莊重的場合著裝與言行舉止要與場景相符,知道考慮別人的感受等。讓孩子見多識廣,不要小家子氣。

經過這樣有意識的培養,加上每天在父母身邊的薰陶,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有教養有氣質有風度的謙謙君子,將來成為一個有大成就的人。


淡月輕風2006


什麼樣的人最悲哀?

電影《瑪麗和馬克思》中,借用馬克思的嘴說道:

“我想成為任何一個人,除了我自己”

《瑪麗和馬克思》是一部豆瓣8.7的高分電影,粘土定格電影。

鑑別電影好壞,定格電影是個保票——因為定格電影沒有花哨的場景和3D渲染,唯有靠故事和情感取勝……它漫長的製作週期和浩大的成本,也讓急功近利的導演望而怯步。

《瑪麗和馬克思》由212個黏土人物,478個微縮道具,1026張嘴巴,132480個獨立畫面製作而成。這些造型醜醜的粘土小人,一遍一遍把我惹哭,讓我陪著大家再次回顧下。

2

片子自始至終都是黑白灰色調:

兩個城市:黑白的紐約,褐色的澳大利亞,這是兩個主角各自生活的地方,到處充斥著拙樸的造型,簡陋的道具,也都是沒有色彩的……

也許這正象徵著現實世界的泥濘灰暗混亂。

唯一的顏色就是頭頂的紅絨球,代表心情好壞的戒指,還有嘴唇。

澳大利亞女孩瑪麗長著一張平平,甚至醜的馬臉,額頭上一大塊屎黃色的胎記。性格自卑、敏感且憂慮。

她酷愛甜食,喜歡看《諾布萊一家》動畫,羨慕動畫裡的主人公擁有如此多的朋友,而自己卻沒有朋友。

父親是一個流水線工人,唯一的樂趣就是在地下室製做鳥標本。

母親是一個相貌古怪、尖酸刻薄的婦人。

有三大愛好:抽菸、喝酒、偷竊(不是燙頭)。當著小瑪麗的面公開偷盜。

平日裡,陪伴在瑪麗身邊的只有一隻雞。

是的,一隻雞!

大叔馬克思獨居在美國紐約的公寓。他集焦慮、固執、暴食、社交恐懼、強迫症於一身。

他的不正常源自不幸的童年:

剛出生,父親就拋棄了他們娘倆,6歲時,母親又自殺身亡。

他沒機會感受父母的陪伴,家庭的溫暖。只有巧克力帶給他一份慰藉,於是他患上了暴食症,每天痛苦地在戒食所戒掉他唯一的安全感。

和瑪麗一樣,他也愛看《諾布萊一家》,他羨慕諾不萊擁有眾多朋友,更喜歡劇中那個紀律分明的社會結構,所有人都能和諧融洽的相處。

陪伴他左右的有一隻名叫亨利X號的金魚,一隻獨眼貓,一個幻想出的在角落讀書的人。

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就要相遇了。

3

相識

一天媽媽帶著瑪麗去郵局“借”信封,瑪麗無聊至極,翻開黃頁,突發奇想要寫信結交筆友。

她隨手撕了一個地址,躲在被窩裡,寫下了第一封信,她做了自我介紹並提出自己問題,還隨信寄出了一塊美味的巧克力,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分享給這個陌生的朋友。

那年,她8歲。

信件來到了馬克思的手中,他閱讀信件時的狀態是這樣的:

馬克思習慣於一成不變的生活模式,任何突如其來的意外都會讓他感到緊張焦慮。這封信打破了他刻板的節奏。

做出改變對於馬克思來說是困難的,在經歷了18個小時的遠眺後,他決定回信!

他一氣呵成寫完了信,介紹了自己的好惡、工作等情況。這或許是馬克思第一次將自己的事情這麼詳細的講給別人聽。

將信件寄出的那一刻,大叔和小蘿莉的一段另類而珍貴的友誼開始了。

4

相知

在來往的信件中,他們聊自己日常生活瑣事,講述自己對事情的看法。面對小瑪麗的苦惱,馬克思不厭其煩的想辦法為其解決,雖然那些辦法看上去不那麼常規。

看似平淡的聊天中,是兩個悅動紙上的朋友真摯的交流。

當然,信中的內容不總是有趣暖心的。

有一次,瑪麗問道:“你從小被欺凌過嗎?”

這句話喚起馬克思塵封多年的童年痛苦。

馬克思習慣已知熟悉的環境,而排斥恐懼一切未知領域。微小的變化,都會讓他嚴重焦慮。

馬克思有嚴重的社交障礙,他不懂的愛,連人與人最基本的交往都不懂——他不懂得辨別人類的表情,是喜是怒。

過多的刺激所引發的後果很嚴重,馬克思住進了精神病院,接受著隔離、電擊……

5

錯過

兩人斷聯了8個月。

不明真相的瑪麗以為失去了唯一的朋友,傷心的燒掉了信件。

精神病院僥倖回來馬克思終於恢復了往日熟悉的生活,不過厄運又一次找上門來。自家空調鬼使神差掉落,砸死了人行道的小丑藝術家。

幸好法庭駁回了誤殺的起訴,他才得以免除牢獄之災。

就在馬克思黴運連連的時候,幸福竟來眷顧,他多年來只買一組數字彩票,居然中頭獎了!

那一年,他48歲。

如果我們中頭獎,獎金該怎麼揮霍?

馬克思這樣來支配獎金:

買了夠吃一輩子的巧克力(我忍不住會想,不會過期嗎?也許當時的擁有就是最幸福的)

集齊了動畫《諾布萊一家》玩具模型:

贈送鉅款給一直照顧自己的隔壁王大媽:

剩餘的財產全部捐給夜貓救助站,只可惜,貓們沒有享受這些幫助,捐款被老闆貪沒,變成了老闆娘的硅膠胸、跑車。

其實,馬克思是那麼一個感恩和善良的人,卻不被這社會接納。

最終,馬克思還是恢復了中斷已久的通信,那麼接下來還會發生那些意想不到的故事呢?

後半部的故事,留給大家自己去看吧。

6

這是一部講孤獨的電影。

關於它的孤獨,豆瓣上有人講的非常深刻了,我不想再贅述孤獨,只想去聊聊這樣兩個“怪胎”,是如何誕生的?好讓我們能在成長和養育的過程中規避。

片頭就交代了小女孩的成長環境:

爸爸是一個有怪癖的工匠,在工廠裡機械地做茶包,回到家就執迷地鑽到地下室,一心做他的鳥標本。

小瑪麗寫給馬克思的第一封信就吐槽了這件事情:爸爸心裡只有那些“死黨”

它很像我們很多人的現狀——陪伴養育的責任壓到媽媽一個人身上,爸爸在外面忙著賺錢,疏於陪伴,所謂的“偽單親”家庭,“喪偶式”育兒。

如果媽媽懂得教養孩子還好,可這媽媽是個什麼主呢?

一個酒鬼、煙鬼,在少有的沒喝醉的情況下給瑪麗過生日,都能隨手把菸頭插到蛋糕裡。別指望她能敏銳洞察、細心安撫孩子敏感的自卑心,即使孩子的日常生活,她都照料不來:

瑪麗身上的紐扣掉了,總是宿醉的她,醉到沒法穿針引線為女兒把釦子縫上……

就粗暴地找了兩個別針,明晃晃的別在早就有美醜意識的小女孩胸前,以至於讓孩子倍受小朋友嘲笑。

她更不會去關心孩子的紐扣為什麼會掉?

(孩子在學校裡被欺負,被壞孩子拽掉了)

對於瑪麗來說,父母在她成長的關鍵期都是缺位的,她獨自消化著自己的自卑敏感,越來越封閉。

這部分其實還不是最讓人父人母心驚肉跳的,更可怕的後半段的反轉:

瑪麗20多歲時,整形美容去掉了額上的胎記,也上了大學,甚至因為學業優異受到老師的賞識,在25歲就要出版自己的暢銷書,並收穫了夢寐以求的愛情……似乎童年的傷口完全癒合,一切都變得那麼美好,讓人鬆了口氣。

可當她和馬克思友誼破碎的時候,打擊讓她突然變了一個人……

或者說是打回原形。

她在超市裡鬼使神差看到了媽媽曾經手不離瓶的雪莉酒……

之後完全復刻了媽媽的酗酒頹廢——屋子裡一片狼藉,她醉倒在沙發上,歪倒的酒瓶滴下了殘酒,照鏡子的時候,浮現出媽媽那種戾氣厭世的臉……

一切如同魔鬼的輪迴,讓人細思極恐:童年的印記竟如此深刻烙印在骨子裡,讓人沒有反抗之力嗎?

在這樣頹廢的生活中,瑪麗連丈夫打包離開都沒有發現,就這樣像命中註定一樣,失去了生活中一切的美好,她一如自己的母親,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loser。

一個更讓人冒冷氣的現實:這部片子,改編自真人真事。

7

我不由想起心理學家哈洛的恆河猴實驗:

哈洛把剛出生的小猴和母親分開,找了兩個代理母親:一個用鐵絲做成的鋼鐵猴,身上有奶瓶;另一個是用柔軟絨布做成的絨布猴;

實驗發現:鋼鐵猴帶的小猴子,雖然奶瓶在鐵猴身上,可小猴子喝完奶之後第一時間會回來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

哈洛把木製大蜘蛛放到籠子裡,小猴子們非常緊張,絨布猴帶的小猴子會立刻跑回“母親”身邊,緊緊抱著“母親”,過了一段時間後,慢慢大起膽子去觸碰這個蜘蛛,每次遇到危險緊張的時候,它都會很飛快跑回“母親”身邊——它把絨布猴當成了安全之源,玩耍時只要回頭看到“母親”在,他就會繼續安心的玩耍。在“媽媽”的注視下它充滿了好奇心,更樂意去探索周邊的環境,

一旦他們回頭時發現“媽媽”不在了,猴子們會嚇得戰慄、搖擺、吃手指、瘋狂的撞頭,大聲尖叫。

這些沒有和真正的母親,和猴群在一起生活的小猴子,長大之後都不合群,它們沒辦法和其他猴子正常玩耍生活,性格孤僻,呈現抑鬱自閉的狀態,或者有攻擊性的外顯行為,經常會自殘,身上總是帶著潰爛的傷口,有隻猴子甚至咬掉了自己的整隻手臂。

安吉麗娜朱莉在自傳中曾經寫她為什麼要自殘:只有割破了手腕,劇烈的疼痛和一滴一滴流下來的鮮血,才能讓她意識到自己是存在的。(朱莉的嬰幼兒時代,同樣沒有父母陪伴,她由臨時保姆帶大,只管餵奶,不管陪伴)

沒有父母陪伴的小猴子,性成熟後都不會交配。所有公猴都沒有養育後代,而母猴即使被強迫懷孕,她們也不知道如何分娩,人工接生後,對於孩子也沒有愛,或者對孩子冷漠毫不關心,或者毆打虐待孩子,甚至直接咬死了小猴……

從小缺愛的影響是長期的,甚至是終生的。

我們愛母親父親,從來不是因為他們只會提供奶水和錢。

真正的愛是:父母能給孩子提供依賴和安全感,孩子對父母形成依賴。

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得不到食物、溫暖柔軟的觸感、和陪伴給於他安全感的人,他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心理有障礙的人……

就像馬克思……善良、感恩、細膩,卻最終那麼悲慘的度過一生。

8

最後結尾時,馬克思終於原諒了瑪麗,他對瑪麗說了一段深情告白:

“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人行道,有的整潔,而有得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菸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沒有我這麼多的裂縫”

有時候,孩子人生之路之所以充滿了裂縫、香蕉皮和菸頭,是因為:身為父母我們,沒有給他們足夠的陪伴和關愛。讓孩子在探索未知時,回頭看到你就在哪裡,從而更放心地去探索未知。


要想孩子做個有教養,善良的孩子,從自身做起就是最好的方法。


單車俠之家


孩子身上要有貴氣,才能得到貴人相助,才能承載大家對他的期望與囑託。一個輕浮、無責任感的孩子很難承載生命的重擔。

 生命的尊貴,是有一種氣質,我們叫他貴氣,這種氣質就是穩重。穩重就是不能著急,不能有急脾氣。

那我們今天介紹三個特別簡單的方法,化解急脾氣,提升穩重之氣,進而來提升孩子身上的貴氣。

這就是三慢訓練法,吃飯慢、說話慢、走路慢。


海福學宮


以提升生命狀態為本,以接受逆境挫敗為用。

凡事不走極端,隨緣面對生活。順四時,特別是日中四時:上午實其腹動其體,下午虛其心維其腦,晚間平其衡觀其息,夜裡松其筋暖其骨。誒!可惜忘記怎麼休息已經很久了。


覺醒的阿龍


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做一個有教養、有氣質、有風度的人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惜才金融研訓院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有教養、有氣質、有風度必然能教出如此之孩子。


開心果165931305



在線靈童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教育


艾思國際幼兒園


父母要做到言傳身教,所以父母平時一定得注意自己的言行,慢慢孩子也會受影響的


豆豆913533115


還是要回歸傳統教育,無論成人還是孩子,先把《弟子規》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