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損失幾乎全部主力,孫吳為何不乘機吞併蜀漢?

踏雪尋梅wsy


面對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回顧一下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反擊劉備的。

夷陵之戰中,兩軍對峙期間,酷暑來臨,劉備面對水軍遭到太陽暴曬,軍士疲憊不堪的問題,決定將水軍調派上岸,與陸軍何並紮營休整,準備入秋後再戰,因為山地崎嶇,不便集體紮營,劉備選擇在森林茂密處連營百里。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而劉備水軍又全部撤回岸上,無法與陸軍形成呼應,也解決了陸遜的後顧之憂,所以陸遜抓住這個破綻進行了全面反攻。

反攻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勝馮習。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蜀將張南、馮習及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肜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進駐永安白帝城。由於黃權所部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此戰中,劉備真正損失的是黃權所部的五千餘人,和交戰時戰死的萬餘人馬,而據孫權向曹丕稱丞請援時說劉備支黨四萬,再加上參戰的少數民族沙摩柯的萬餘人馬,劉備參戰總人數應該在五萬以上。但大量軍械輜重是肯定都損失掉了,而全軍多半是擊潰後逃散,並不是集中殲滅,畢竟火勢一起,蜀軍兵士不會坐以待斃,蜀軍本就擅長山地作戰,利用地形逃散者眾多。而在戰前,相信劉備會做戰爭失利後的撤退路線部署。劉備逃到白帝城後,收攏散兵不下萬人,再加上趙雲引援軍抵達永安,永安守軍應該接近兩萬。

劉備進駐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是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的。但陸遜是個明白人,吳軍長途奔襲至永安,補給戰線太長,且永安為蜀國重要戰區,防禦工事完備,糧草供應充足,且背靠蜀國轄區,補給容易,不是一朝一夕能打的下來的,加之顧忌曹魏乘機襲擊後方,所以才停止追擊,主動撤兵。


棍哥觀史


夷陵之戰,不是孫權不想乘機而吞併蜀漢,而是他有餘而力不足,搞不好的話,可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具體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夷陵之戰,為了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劉備帶了數萬精兵,進攻吳國,吳國將陸遜,利用火攻,火燒連營,蜀軍大敗,差一點劉備就成了吳國的俘虜,可謂損失慘重。吳軍一路勢如破竹子,一直達到了白帝城,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援軍的及時趕到,劉備總算是站住了腳步,吳軍喪失了繼續擴大戰果的機會,兩軍處於相持階段。

除此之外,魏國一直虎視眈眈,吳國擔心在自己進軍蜀國的時候,魏國乘機攻打吳國,因此吳國處處也在防備魏國,因此不敢全力攻打蜀國,果不其然,不久後,魏國進攻吳國,吳軍回防。同時,劉備一病嗚呼,諸葛亮主持軍政大事,在曹魏大軍面前,吳蜀兩個家又重歸於好,走上了聯合抗曹的道路,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夷陵之戰,劉備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一命嗚呼,時也命也!


密探零零發


其實說白了,孫權一方不是不想吞併蜀漢,而是遠遠還沒有那個實力,縱然在劉備一方“夷陵之戰”傷亡這麼大的情況下。

首先,孫權一直對劉備這邊是抱有恐懼之心的。

劉備在出徵之前,三國當中勢力最弱的一方,當屬孫權。而劉備這邊又大張旗鼓、聲勢浩蕩的喊著為弟報仇的口號,去討伐孫權。從這剛開始孫權就一直想議和,但無奈議和無果,只能一邊被動防禦,一邊向曹魏求和。後來當劉備大敗向西逃走時,陸遜等人一直在後面趁勝追擊。劉備逃到永安就不逃了,把散兵收攏下,趙雲也趕來支援,這時候陸遜就已經沒有了攻克永安的機會。並且,孫權聽到劉備在永安時,還在滿心恐懼,索性就議和吧。

然後說下孫權乘機吞併蜀漢的可能性,這、這、根本太渺茫了!雖然“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了很多軍隊和大將,可有句俗話說怎麼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劉備一方再不濟,防守孫權的攻擊還是可以的。再說了,蜀漢的國都那可是在“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蜀”,易守難攻,還有諸葛亮坐鎮,吞併蜀漢,談何容易!

還有一點,是雙方都擔心的,就是曹魏政權的攪和!在劉備出發之前他就擔心這點,於是派了鎮北將軍黃權在江北防禦魏軍,後來黃權後路被吳軍斬斷,沒辦法被逼的向曹魏那邊投降了。而“夷陵之戰”中,雖然劉備大敗,但也不是說孫權那邊一點損失都沒有,他那邊傷亡也不小。如果這時候,孫權乘機去吞併蜀漢,而曹魏大軍趁機插上一手,有可能孫劉兩家都得完蛋,畢竟曹魏的實力最強!


第一節歷史課


誠邀,如題,竊以為東吳不敢吞併蜀漢,理由有二。

火燒連營七百里

首先,劉備雖敗,諸葛還在。

劉備不聽諸葛亮勸告,大起傾國之兵東伐孫權,但是劉備真的沒有留後手嗎?荊州是劉備的寶貝,可漢中才是劉備的命根,沒了漢中,西川不保,劉備就徹底沒了根據地。所以劉備出發前將自己的文臣武將一分為二,願意跟著自己伐吳的黃忠,關興等人跟著自己走,反對伐吳的,如諸葛亮,趙雲,馬超等人留守益州,所以劉備雖然夷陵大敗,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但是還有力量,東吳沒那麼容易吃的下,也不敢吃。

為什麼不敢吃呢?因為有隻大老虎在中原盯著呢!
這就是孫權和劉備重新修好的第二個理由,曹魏還在中原看戲。

曹魏這隻大老虎雄踞中原,領有青,幽,並,冀,涼,徐,豫等中原九州,天下郡縣六成歸魏。事實上孫劉兩家任何一家都不是曹魏的對手,孫權看得很清楚,如果他趁機伐蜀,曹魏肯定不會閒著,不是趁機伐蜀就是趁東吳主力在西川東征伐吳,所以孫權也不敢亂來,估計孫權同學會很憋取,但沒法,誰讓他是政治家呢。

小編覺得這就是為什麼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孫吳仍然與劉備修好的原因。


電視劇裡看歷史


如果是我就部署好北面防禦,然後趁機快速滅蜀,師出有名,又是趁勝追擊,你有諸葛亮,我有陸遜,誰怕誰呀?滅不掉搶些地盤也好,一直窩在江東,有什麼出息?再說孫權這貨不會打仗啊,一開始打合肥被張遼擊潰我就看出來了,這壽春你打下來也守不住啊,腦子裡都是漿糊吧,同樣是被兩面夾擊,朱元璋就做的很好,一路死守,另一路決戰,哪像孫權前怕狼後怕虎的,還讓劉備跑了,說實話,只要你大兵壓境,對面一定會有叛徒,劉備才收西川多少年?立足未穩,當初劉璋的部下健在,你只要打著替劉璋復位的旗號過去,大把的人投靠做內應,多好的機會,孫權這貨真的不如他哥和他爹!


顧解駿


夷陵之戰是三國期間一次重要轉折點的戰役,此戰中,劉備軍隊精銳損失慘重,但是孫吳想一舉吞併掉劉備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蜀漢所佔據的四川等地,山川險要,只需要少量兵力據險而守,孫吳很難打進去。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佔據絕對優勢,又有現代化武器,飛機,大炮坦克之類的,都對四川無可奈何,更何況是那麼早的冷兵器時代。當然,四川那塊地資源實在有限,雖然很多佔據四川的政權能夠據天險割據一方,但也只能偏居一隅,想要打出來逐鹿中原,爭霸天下也是非常困難的。再就是曹魏的牽制作用,當時曹丕已經磨刀霍霍,攻打孫吳了,孫權如果執意伐蜀,主力不在江東本土留守,四川不一定打下來,江東老巢恐怕就要丟了。


平安讀史


這個原因很簡單:

一、孫權也知道蜀吳同盟的重要性,唇亡齒寒唄!

吳、蜀同盟,是當年孫權、劉備、魯肅、孔明共同訂下的,大家都是明白人!

二、孫權雖襲佔荊州、勝夷陵,東吳也傷痕累累。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東吳在呂蒙、陸遜主持下,表面看來風生水起,多佔了荊州一塊地,又在夷陵大敗劉備,收繳甚多,但東吳也已成強弩之末。

三、曹魏已大兵南下,想趁勢攻吳。

曹丕已率軍南下,虎視眈眈,正準備坐收漁翁之利。

四、劉備雖死,孔明堪稱幹才,蜀漢實力雖大損,但仍不可小覷,況且蜀漢借地形之利,易守難攻!吳即便吞下蜀,自己也幾乎打殘。


蒼茫大地顧煒斌


很簡單,沒有這個能力。劉備雖然損失很大,但依託地理優勢防禦還是沒問題的。考慮歷史問題要了解基本的地理因素。

荊州與巴蜀之間的通道,在古代只有長江三峽,三峽地區地勢險要,無論從荊州進攻巴蜀,還是從巴蜀進攻荊州,都非常困難。夷陵之戰,劉備就是被陸遜堵在了三峽地區進入荊州的出口,陸遜方面有極大的防禦優勢,最終遭遇大敗。

孫吳要進攻蜀漢的話,也只能走長江三峽通道,相對來說,從荊州進攻巴蜀比從蜀進攻荊州更困難,防禦方優勢更大。蜀國滅亡時,孫吳想乘機撈一把佔據一些地盤,蜀將羅憲率領2000人在白帝城擋住吳軍近兩年。東吳方面精銳盡出,東吳後期名將陸遜的兒子陸抗領軍三萬圍攻多時也奈何不了羅憲的少數孤軍。

(羅憲)

劉備雖然夷陵之戰損失慘重,但形勢比起羅憲時要好無數倍,蜀國內部基本還算穩定。蜀漢方面堅守抵禦東吳即使舉國進攻問題也不大,東吳不小心的話進攻不利很容易重演劉備的夷陵慘敗。況且孫吳也不可能盡起舉國大軍去進攻蜀漢,孫吳的主要敵人還是曹魏。


仁勇校尉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對於孫權來說,吞併蜀漢是他日思夜想的夢想。因為這樣一來,他不僅可以和曹魏二分天下,且手握荊州,益州等富庶之地。更有吳蜀兩處易守難攻之地,完全有了和曹魏爭奪天下的實力。


可是這也只能想想,根本做不到。

理由有二

一 沒有這個實力

雖然當時劉備夷陵大敗,但是蜀漢國力並未傷及根本。當時趙雲在江州有一部分兵力,魏延在漢中也有屯駐的大軍。危急時刻漢中軍隊完全可以不顧一切回援西川。

而且當時劉備夷陵大敗之後,趙雲立刻就從江州出發救主,憑藉著地理優勢將孫吳軍隊擋在國門之外。況且孫吳軍隊水軍很強大,陸軍卻一般般,夷陵大戰還是陸遜用計贏的,要是正面硬剛,孫吳軍隊還是沒有多大勝算的。



二 大環境不允許

當時孫吳和蜀漢大戰時,曹魏正在北邊虎視眈眈,如果孫吳不顧一切拿下蜀漢,曹魏絕對會趁著孫吳立足未穩之際南下伐吳,當是時,孫吳立足未穩,軍隊分散,且剛剛經歷惡戰,國力還沒有恢復,絕對不是曹魏的對手。打最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必然的事。


守仁看劇


孫權想不想吞掉益州?做夢都想,甚至在周瑜沒死的時候都做過這個夢,夷陵之戰後當然更想。之所以沒乘勝西取益州,並不是孫權有多高尚,只是說明他還沒膨脹到頭腦發熱:一則孫權並沒有吃掉劉備的絕對實力;二則如果攻擊劉備本土,江東老巢可能就被曹魏一鍋端了。

夷陵之戰的高潮部分發生在222年,是不是預示著劉備的此次發飆多少有點犯二?我們先分析一下夷陵大戰前魏蜀吳三方態勢。彼時曹丕剛上位兩年,孫權也剛向曹丕稱臣被封為吳王一年,且魏國君臣已經就是否攻擊孫權經過了大範圍、長時間的反覆討論。

雖然曹丕沒有接受劉曄等人趁蜀國伐吳也渡江攻擊吳國的建議,至少說明曹魏對孫權也蠢蠢欲動了。


再來看看夷陵慘敗後,劉備是不是已經無可戰之兵了?此次劉備帶的兵總數不超過六萬:親自帶了本部四萬,加上蠻夷兵一萬,舍長江在陸路攻擊前進;鎮北將軍黃權率一部駐紮在江北。劉備在秭歸收攏殘部後

逃到白帝城駐防,應該兵力還為數不少,要不然也不至於“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求和”。

估測此時蜀國總兵力應該還不少於七八萬,而陸遜統率參加夷陵之戰的東吳兵力也不過五萬而已。

更重要的是,夷陵之戰後僅僅一個月,曹丕就對孫權出手了。

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今安徽鳳陽),大將軍曹仁出濡須口(今安徽無為),曹真、張頜、徐晃圍南郡,這三大豪華陣容簡直能亮瞎孫權的眼睛,你說他還有心思再去做吞併蜀漢的春秋大夢?

所以,不是孫權不想搞掉蜀漢,是不能,瘦死的蜀漢他也啃不下。相反,夷陵之戰之後,蜀吳聯盟反而更加穩固,再也沒出現過大的裂痕,一直到蜀國最先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