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市供銷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綜述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

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力量,晉中市供銷合作社根植農村,聯通城鄉,用擔當承載使命,在助推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服務城鄉群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逐步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農村全面振興、農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實踐者。

在新形勢下,為響應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號召,市供銷合作社積極承擔起全國總社“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專項改革試點任務,以飽滿的熱情、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維、務實的作風,奮力開拓、改革創新,強化示範引領、創新“五種模式”、做到“四社八有”,基層組織屬性不斷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斷壯大,促進了經濟運行態勢穩定向好,走出了一條符合晉中特色的供銷發展之路。

堅持試點先行

趟出新路探索經驗

2017年7月,中華全國供銷總社批准我市實施供銷社綜合改革專項改革試點。

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市秉持試點先行的原則,積極推進平遙、左權兩個省級試點縣率先示範,同時將榆次、太谷、祁縣、介休、昔陽、壽陽六個縣(區、市)作為市級綜改試點縣,致力於試點內容同步推進、試點措施同步落實、試點任務同步謀劃、試點考核同步進行。

在全程跟蹤督查試點縣改革進展的同時,先後在壽陽、榆次、祁縣、平遙組織召開綜改試點現場推進培訓會議,總結典型經驗做法,並以系列專題的方式推廣經驗,全面提升供銷合作社整體發展水平。壽陽縣南燕竹供銷社“社村共建強陣地,兩社融合富農民”、榆次區北田供銷社“資產入股強化組織屬性,合作互利社員成為股東”、昔陽縣趙壁供銷社“自主改造基層社,引領帶動專業社”、左權縣羊角供銷社“圍繞核桃產業合作搞服務,廣泛吸納農民參與強屬性”、和順縣青城供銷社“開展金融互助供銷強農,助農保底增收屬性惠民”、祁縣古縣鎮供銷社“合作全方位,科技新引領,服務全過程”等,這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改革引向深入。

為了推動組織屬性試點工作全面順利開展,我市堅持典型帶動的同時,積極爭取財政部門“供銷社基層組織發展專項資金”的支持與總社“供銷e家”、省社“農芯樂”對接發展電子商務和倉儲物流;爭取農業、教育、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分別在農業社會化服務、新型農民培訓、基層社註冊登記、稅收優惠、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為改革的深入推進提供了保障。

創新“五種模式”

打造為農服務前沿

基層社直接面向農民,是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的前沿陣地。為了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提升服務能力,我市堅持把基層社改造作為重中之重,明確了“基本要求、分類指導、建設標準、考核驗收、資金撥付”五條標準,因地制宜,定向施策,創新舉措,努力加快基層社改造步伐。

自主改造,築巢引鳳。立足自身現有的社有資產,自我加壓,主動作為,採取“自己籌一點,向商戶提前收一點,施工隊墊一點”的方式,完成基層社恢復重建。

兩社聯合,優勢互補。創新發展模式,促成基層供銷社和農業合作社向綜合服務社和專業合作社過渡。一方面,更新基層社行政層級,自下而上逐級組建包含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聯合社、基層供銷社在內的農合聯組織結構,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大領域的實質性融合,為服務“三農”提供專業化指導。另一方面,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充分發揮供銷社組織體系的資金優勢、網絡優勢、區位優勢以及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優勢互補,打造產業經營服務、資本經營服務、承接政府委託服務的為農服務綜合平臺,基層薄弱的局面正在扭轉。

社村共建,聯手恢復。為密切基層社與周邊村民的聯繫,積極與村委合作,將基層社改造融入實施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之中,充分整合村委會和供銷社的力量。

產業融合,“龍頭”帶動。依託當地農業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經濟、人才和資源的優勢與供銷社綜合改革政策和網絡網點優勢互補,帶動基層社恢復重建。股份合作、政府引領。對無名稱、無資產、無人員“三無”基層社,從當地服務輻射的需要出發,由鄉鎮政府選址並尋找合作伙伴,以市縣政府引導資金為股份,吸納社會資本加入,重新註冊恢復基層社。改制後尚有少量資產的評估入股,以參股的方式入股實力較強的合作社,重新組建具有合作經濟組織屬性的基層社。

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創新,基層供銷社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正逐漸釋放。和順縣陽光佔基層供銷社以山河醋業有限公司為依託,新建了集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品超市、農民服務中心為一體的供銷合作社,吸納農民入社220戶,發展有機高寒玉米種植基地3500畝,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帶動周邊860戶農民增產增收。

做到“四社八有”

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

供銷合作社作為合作經濟組織,其本質屬性是經濟屬性。60多年的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堅持經濟屬性,與農民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供銷合作社就會得到振興和發展。

圍繞強化基層社合作經濟組織屬性,市供銷合作社提出“一年見成效,二年再提升,三年全覆蓋”的目標,不斷強化供銷合作社與農民在組織和經濟上的聯結,努力實現農民參與、農民受益。

築牢“兩基”強根本。一方面全面立足“三農”服務,發展當地特色農業,積極改造農村基礎設施,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努力塑造供銷合作社的良好形象。據統計,三年來恢復改造基層社累計投資5264.3萬元,改造面積57021平方米,建立培訓中心63個、莊稼醫院72個,年培訓農民近萬人次。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建設互聯網信息資源平臺,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為各類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目前,全市11個縣級供銷社已基本完成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為當地農民創收、增收開闢了新途徑。

架起“四梁”擴內涵。一是改造基層社。按照“面積達標(300平方米以上)、標識統一、服務全面(經營性、服務性、農化服務)、制度健全、資金使用規範的實施標準,2017年累計完成60個基層社的恢復重建。二是提升專業社。結合當地產業,把社員或者農戶、養殖戶通過資金、土地、畜禽、農機等入股的方式組織起來,通過共同出資、共創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生產發展和服務能力雙提升。三是建好聯合社,積極構建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大力培育為農服務新動能,不斷創新農業生產服務方式,進一步擴大服務半徑,完善服務內容,聯結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聯合廣大社員增強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四是抓好綜合服務社,打通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按照“佈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務全面、機制靈活”的原則,全市共創建1180家農村綜合服務社(中心)。

頂立“八柱”促提升。緊緊圍繞強化組織屬性,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這一根本要求,實施“新建社+專業社”模式,確保有農民社員參加,併發放社員證;採取以財政扶持資金、集體資產、資金統籌、農民個人資產等入股的方式,著力培育農村股份合作社,推動農民變股東,要求在社員證上應註明入股金額或以土地、農機具數量入股的折股金額;要有累計的社員分紅記錄及交易情況;服務內容要涵蓋經營性服務、公益性服務和農化服務三個方面,特別是強調半托管服務功能至少要達到三種以上;要有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的種植、養殖、加工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建立輻射周邊行政村、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流通網絡;平遙、和順兩縣供銷合作社積極開展設立內部資金互助社,探索解決農民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大力推進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社,壯大為農服務實力。

一組組翔實數據、一項項完備功能,印證著我市深化供銷結構改革的硬實力。基層組織體系建設找到了法子,體制機制創新打開了口子,在人民群眾心中贏得了位子,這是供銷社人和基層幹部、農民群眾、合作社社員一起,用心血和汗水交出的沉甸甸的成績單。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為農服務任重道遠,改革依然在路上。我市將高標準完成專項試點任務,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為同農民利益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切實做到“農民得實惠,供銷社得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