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被窮養大的女孩,長大後,為什麼還是畏畏縮縮的。大家有同感麼?

杜杜行了吧


導讀:窮養好還是富養好,逐漸成為新時代的年輕父母最關注的教育方式,有的說窮養好,小小年紀就能懂事,能獨立,不讓父母操心,而有的人則堅持認為富養好,女兒長大後不會輕易就被對方的幾顆糖所哄騙。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文章中的小a,從小被窮養長大,父母呢也不是故意窮養,因為小時候家裡條件真的很艱苦,整個初中都沒有任何一分零花錢,而小a整個初中是寄宿的,媽媽在問清楚小a每天的飯量後,每週給50塊錢的生活費。
而到了高中,家裡的條件好多了,小a還是沒有零花錢,可能媽媽從苦日子過來,已經習慣了這種不亂花錢的習慣,高中時期物價漲了,平時還要買一些水果補充營養,所以每週漲到了70塊,有時候媽媽因為沒有零錢而給了100塊,到了下週媽媽就會只給40,原因是上週多給了30。
這樣的話,很多其他的社交開銷就無法實現,包括上了大學,仍然在錢上被監控的很嚴格,同學聚會無法參加,好朋友過生日沒法買禮物,如果想買一個自己心儀的東西,就要餓著肚子從生活費裡省。類似的問題實在太多,有一次小a的媽媽過生日,小a省吃儉用在生活費裡省出50塊錢給媽媽買了一個漂亮的水晶球擺臺,到生日那天媽媽收到的反應是,怎麼花這個錢買這麼貴的東西,只能擺著,有什麼好看的。讓小a備受打擊。,以後再也不想省吃儉用給媽媽買禮物了。
每次小a想買件漂亮衣服或者買個好吃的蛋糕的時候,媽媽總會說這有什麼好買的,不要跟別人攀比,比你窮的人多的是,不該浪費的錢別花,都攢起來。
而現在小a上班掙錢了,卻沒有一點輕鬆的感覺,從小到大養成了不敢花錢的習慣,有一點錢都要攥在手裡,有時候買了一些不是生活必需品的東西,自己就要內疚半天,無法排解,可是想讓自己過得舒服點,有什麼不對嗎?
故事講完,覺得時間都靜止了,整個人陷入沉思,我們能發現在窮養下長大的女孩往往會有以下表現:
1、在錢方面會算計,從小就知道怎麼買更便宜。
2、性格內向,有甚者很孤僻,內心敏感脆弱,同時內心又很堅強。
3、很容易被感動,有人稍微對你好,或者給你一些小恩惠,都特別的感激。
4、自信心不足,有些甚至很玻璃心,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眼光。
同時,我也認識一個被富養大的女孩,小b,談到對富養有什麼感觸,最多的可能就是在金錢方面的認知,小b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青春期,最不可避免的就是臉上長青春痘,小b的同班同學小c也長了,而小c正是被窮養大的女孩,小c因為長青春痘,關注了很多小道偏方,雜七雜八的護膚品,總之是怎麼便宜怎麼來,結果對痘痘一點作用都沒有,而小b選擇去正規的醫院看皮膚科,雖然醫生給開的藥膏一隻就要300塊錢,但是塗了半隻痘痘就明顯見好,心情也變好,學習過程中也不會被痘痘所困擾。
富養長大的小b面對問題,不會將錢放在首要位置,而是理性地分析怎樣做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所以直奔問題的癥結,從而解決了問題。
當然這都是個別的例子,並不是一味的打擊窮養,而是很多家庭做不到富養,所以窮養富養,都不如教養。
雖然有的家庭在金錢方面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精神層面的關懷與教導切記不可缺少,而富養的女孩,教育的問題上不是隻有錢能解決的,所以大家不要高估金錢的作用。
重點提示:富養有成本,窮養當然也是有成本的,作為家長該付出的文化教育與精神教育都缺一不可。如果父母能做到以平衡的方式教育孩子,窮養富養並沒有任何差別,樹立孩子不卑不亢的自信心,才是關鍵。
今日話題:你是被窮養大的還是富養大的?在教育的問題上,你更贊成哪種養育方式?

格格巫育兒日記


我自己的一個觀點:自卑、不敢花錢與其說與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方式有關,不如說與生長環境、父母的性格、生活和為人處世的方式相關。

孩子的成長,主要取決於:1.先天性格,這點主要源於生物性遺傳;2.後天環境,即生長和受教育環境。

身邊有一個真實的案例,我覺得可以配合問題中的個案來解讀。一個農村親戚,想要男孩,結果連生4個女孩,不得已把其中1個女孩送人。如今這4個女孩都已長大成人,因為送出去的女孩後來一直跟親戚有聯絡,所以得以一窺遺傳與後天環境對孩子差異性的影響。

送出去的那個女孩,是被送給了當地縣城裡的一個家庭撫養。從小孩子萬千寵愛集於一身,可以說錦衣玉食,屬於典型的富養。而留在親戚家3個女孩子則屬於典型的窮養和放養模式:姊妹們之間的衣服經常換著穿,姊妹們沒有玩具和零食,農忙時節還需要去地裡幫父母勞動等。

5歲以後送養女孩幾乎年年都要到親戚家拜年,跟親戚家的幾個窮養的女孩子站在一起對比,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區別。

那麼,成年後,一母同胞的幾個孩子不同的生長軌跡又給他們留下了什麼樣的人生印跡呢?

送出去的那個女孩,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小美女。雖然從小生活條件優裕,但長大後感覺性格稍顯內向,不夠合群,在待人接物花錢等方面,

明顯感覺不夠大氣。而留在家裡窮養的女孩,卻幾乎無一例外地成了大大咧咧、大手大腳、極開朗極活潑和自信的女孩子,而且,這些女孩子的花錢和掙錢、與人分享的能力似乎成了正向對應關係,我們常說能花錢才能想著去掙錢,由於花錢大手大腳,所以她們想辦法掙錢的能力也超越了同齡人。

為何如此?我覺得源自生長環境,父母性格、生活和為人處世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送養出去的女孩,雖然萬千寵愛集於一身,典型富養,但這種富養只是單純物質意義上的滿足。而精神層面的“給養“,比如為人處世、生活方式和習慣、生活態度和生存哲學,更多是來自於父母耳濡目染式的薰陶教育。也正是在後一個層面,送養女孩和留養女孩長大後的人生出現了“分叉”。

其實我家的故事也是一個例證。出身農村,典型窮養,家裡4個兄弟姊妹。但長大後都屬於性格外向,大大咧咧,在花錢上大手大腳、絕不吝嗇的人。而這種性格,與其說來自富養,不如說來自父母的性格遺傳和後天薰陶更靠譜。

現在人們把“富養”、“窮養”過於“狹隘化”、“物質化”理解了,其實,孩子成長過程中,比起物質層面的“富養”,精神層面的富養才是具有真正決定意義的,而後者則來自父母身體力行的和“榜樣”和“示範”:比如豁達、陽光、自信、開朗、積極向上、享受當下等。一個眼界、做人格局太小的暴發戶很難培養出大格局的孩子,但與此相對的落魄貴族卻可以。

最後有感於現在的種種“育兒寶典”、“教育寶典”等說一句: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育所以也應該千差萬別,適合別人家的不一定適合你的孩子。像這種“窮養男、富養女”等大都是以偏概全,惰性教育思維的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應該是觀察孩子的天性順勢而為,而不是拿著別人家的教科書來邯鄲學步、亦步亦趨地模仿。


孫衛華


我就是窮養的,最大的感受是,窮怕了,也窮習慣了。


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高二的時候,夏天,父母離異,不知道是出於補償還是什麼心理,母親帶我去買了很多新裙子,那是我在小學四年級之後,第一次穿裙子。

買裙子的時候,母親感慨,她年輕的時候生女兒,就是想能夠有個洋娃娃能夠打扮,天天給她穿好看的衣服。而我就像個男孩子,從來不愛穿裙子。

excuse me?

媽你知道小學四年級那條裙子我大夏天捨不得換連著穿了兩天被同學追問是不是有兩條一模一樣的裙子時候的心情嗎?

誰說我不喜歡穿裙子了?

我也得有裙子才能穿啊!

我跟母親說起的時候,母親輕描淡的說:“你也沒說過你要啊……”

你也沒說你要啊……

因為我不知道原來還可以要啊。

我從來就不知道,原來我是可以提出要求的。

所以我從來不跟母親說我想買衣服,一條闊腿的黑色褲子春夏秋冬穿了幾年,每年最盼望過年的時候,因為會有親戚送我新的衣服。

我舊衣服,難看的衣服穿習慣了,甚至不敢穿好看的衣服。我怕別人用不一樣的眼光注視我,我習慣了縮在自己像烏龜殼一樣的衣服裡面,掩飾自己。

我對美的衣服沒有了嚮往,甚至一度不知道如何搭配才會好看,對衣服的追求只有蔽體,溫暖兩個要求。

直到高三畢業,女伴拖著我去逛街,把我推進了衣服的試衣間。

“管你覺得好不好看,試了才知道。”

我才知道,啊,原來我也能夠穿好看的衣服,而且穿起來還不賴。

因為被窮養,所以活的小心翼翼,從來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價值,也無法定位自己的位置,做所有的事情,都不在乎回報,因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能夠得到什麼,自己值得得到什麼,不會與人討價還價,不知道在確定自己價值的時候,所以乾脆什麼都不提出,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價值,其實就是在一次兩次的討價還價之中出來的,越退步,越退讓,就越讓人看不到價值。

我去景點,從來是啪啪啪拍照,不拍就好像門票錢白出了,昂貴的紀念品永遠是回頭上網買,但是上網就忘了,看著同行的夥伴買了很漂亮的東西,心裡羨慕,又覺得太浪費錢。

看見新奇有趣的東西,我很少再感興趣了,只要提到要花錢,我就什麼都不想去做了。

室友覺得我花錢很大方,想要什麼就買,從來不會像他們一樣糾結。

很簡單,因為我窮習慣了,買的東西都是能夠讓我利益最大化的,囤一箱紙,分開買可能需要更多的錢,看似一時花的多,但是平攤下來反而省了錢。

我窮習慣了,所以再浪費也浪費不到哪裡去。不過可能因為窮養成的唯一優點是,我習慣了沒有錢的日子,雖然永遠都在努力攢錢,願意做辛苦的工作掙錢,但是不容易被財帛之物打動。

我體驗過沒錢的壞處,所以我渴望金錢,但我沒有感受過有錢的好處,所以對金錢沒有慾望。

我意識到錢是個好東西的時候,我三觀已經成型,知道自己掙的錢才是自己的,所以不會為了錢而出賣自己。

在此,希望每一個女孩,不管窮養還是富養長大,都能夠被溫柔以待。


緋寂


我有一對很不靠譜的老爸老媽,老爸很聰明能幹,也很愛玩,掙錢很有門道,可有錢他就拿著瞎折騰,折騰完了再重新掙,老媽不會持家,對金錢沒有什麼計劃,導致我從小生活大起大落,家裡有錢的時候,別的小盆友每天5毛到1塊零用錢,我爸就給我100多揣著,那個年代對於孩子的消費來說可以愛買什麼買什麼,一般大人一個月工資也就200-300多點了,老爸生意失敗沒錢的時候,導致家裡連上街買早點給我吃都捉襟見肘,印象最深的一次,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了,油都沒有了,老媽給我煮麵條吃,沒辦法把麵條擱在空油盆子裡,沾點葷,有一次還學費都交不起了,我媽找我舅舅借了幫我交的,在我成年以前,起落多少回我都不記得了!

有時候我像個小乞丐,窮的可憐兮兮的,有時候又是小爆發戶,導致我現在很分裂,現在老公對我不錯,錢都給我,隨我花,我有時候吧,淘寶買個幾十的衣服還包郵,肉疼的不行,考慮來考慮去,一直在糾結,我到底需不需要,花了值不值,買來覺得用處不大,就會覺得自己亂花錢了,有內疚感,有時候吧,又跑韓國或者香港去花個幾大萬又回來,也不覺得心疼,反而很高興,我想可能跟我小時候的經歷有關吧!汗


JOJO60526666


窮養和富養正好是我和鄰居姐姐的寫照。我就是那個窮養的,人家是富養的,前提條件是我們兩家的父母是收入差不多的。

先說說我這窮養長大的,父母就是那種明明有錢,卻從小給你製造出來一種,咱家窮的感覺。讓我從小就養成了不捨的花錢的習慣,想幹個什麼也總是想著,父母那麼不捨的花錢,我快算了吧,比如考駕照,同齡人都考了只有我想著,報名那麼貴,考下來也不一定自己敢開,再說了,首先父母就認為沒必要花那個錢,所以就到現在歲數越大,越不想考了,只能出門擠公交。特別羨慕敢自己開車的女的。



再說說鄰居姐姐,人家的父母就完全不一樣了從小都是想要什麼就買什麼,能花錢乾的事絕不動手,剛流行手機的時候,人家已經用三千多的了,我就最多買個一千的,而且用到大學畢業,自己掙錢才換了一部兩千的摩托羅拉。

就因為他們家的花錢是大手大腳的,雖然從小跟他家兒子一起長大,人家也看中我能吃苦耐勞,想讓我嫁到他們家,可我卻最大的擔憂就是,在一起後,消費觀完全不一樣,肯定合不來就沒同意。

結果現在都成家了鄰居姐姐嫁了一個窮老公,結婚的時候,沒房,就給了十萬塊錢,人家就憑著從小大手大腳花錢養成的氣魄,自己開了一所幼兒園,現在已經年薪二三十萬了,什麼都有了。

而我,同樣嫁了一個窮老公,月薪只有三千養活自己都不夠,我卻沒有創業的氣魄只能給人打工,一個月剛夠養活自己和孩子。

所以我一直覺得,我跟人家的差距,就是來源於,窮養和富養的差距。


喵哥說電影


首先我是86的單身女孩!

上大學之前從未出過家鄉的小鎮,高考之前,母親為了給我補充營養,買了一箱過期了許久的牛奶,牛奶喝起來辣辣的味道,母親也沒嘗過一口,她也不知道牛奶真正的味道,第一次喝牛奶覺得牛奶真難喝。

高三也是我第一次穿羽絨服,花了300多買了一件羽絨服,那種摸著羽絨服軟綿綿的感覺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十幾年了羽絨服我也沒捨得扔。

高中時期特別喜歡看書,後來和母親商量能不能一個月給我30元錢買書,我沒有零花錢的,母親狠狠的訓斥了我,從此我沒吃過早飯,都省下來買書了,胃病從那時起便落下了。

上大學報道之前花了13塊錢買了一件大紅的衛衣,一直沒捨得穿,想等著在大學期間穿。去大學報道的第一天,看到室友穿了一身藍色的打著對勾的運動裝,好看極了,再看看自己的衛衣,才知道它有多難看,那件衛衣我一次也沒穿過。

後來和大學室友買生活用品,我穿個拖鞋就要走,她們卻還換衣服換鞋子,才知道外穿的拖鞋和家裡的拖鞋不是同一種。

大一下學期頭髮慢慢留長了,第一次拉直了頭髮,才知道同學的頭髮,那麼美真不是天生的。

後來才知道打著對勾的衣服叫耐克,衣服和鞋子都是有品牌的,那時候在室友的幫助下慢慢認識了一些品牌,只覺得優雅的鞋子達芙妮的最好了,運動的鞋子耐克的最好了,買衣服森馬的最好了。

再後來工作了,我有錢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了,第一次發了工資就去了西單圖書大廈買了一堆書,提都提不動,那種感覺真好,有錢真好。

後來也買了索尼的隨身聽,那是我十幾年學生時期的夢想,雖然我一次也沒用過,因為連磁帶都買不到了。

後來也買過9000以上的羽絨服都沒眨眼,可是羽絨服卻也沒有了那種軟綿綿的讓人欣喜的幸福的觸感了。

買過很多運動的衣服和鞋子,卻一直從沒買過耐克的運動品牌,看到那個對勾都讓我覺得我不配穿它。

在北京工作,每個月那點工資都讓我揮霍一點點完成孩童時期的夢想了,可是我仍然很自卑,現在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北京人,或者外地人有錢有後門的,我一無所有卻因為偶然的機會進入這個單位,同事都很好,可是她們聊天我卻一句也插不上,她們在討論在北京又買了第幾套房,哪款suv性價比高,哪個國家旅遊景點好……

我似乎還是那個剛走出家鄉小鎮去遠方上大學時期的我,我不敢結婚,也沒錢結婚。或者你說家裡窮怪不得別人,其實我的家庭條件在當地應該屬於中上等,父親甚至一時間成為全鎮的知名人物。只是母親的教育理念就是這樣,我每個月都會給家裡打錢,可母親每次打電話卻還會哭窮,錢都存起來也不捨得花。每次回家也只做一小碗菜,母親不吃,看我們把菜吃光她才拿饅頭蘸點菜湯,這樣才能表現她偉大的母愛,其實這樣的感覺很討厭,可是我能怎麼辦。

我有時很討厭現在的自己,第一次看甄嬛傳的時候,真覺得安陵容就是自己,那種小家子氣真的沒辦法去除的。不過努力的我會變得越來越好的,不是嗎?


中華大地的埃及豔后




​​女孩富養窮養都是偽命題,因為都有個度,超過了那個度,都會出現嚴重的問題。有個朋友的女兒就是富養出來的,爸爸在醫院工作,母親在政府部門工作,孩子從小就養尊處優,五穀不分四體不勤,吃的好,穿的是名牌,上學有保姆接送,上高中本來都在學校吃飯,父母天天送飯到學校。結果出了問題,上大學和同學搞不好關係,對宿舍室友吆三喝四,不掃地,不值日,在宿舍練歌,從不關注室友看法,室友忍無可忍,把她的東西扔到門外,弄壞她的電子琴,她自己也天天心情不好,最後抑鬱症休學。富養的是物質,性格不能富養,要注意公益心,勤勞,集體協作,忍讓,不是飛揚跋扈唯我獨尊,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是單靠物質,要是單靠物質,豬應該是最好的結果,過度富養的女孩好比溫室的花朵,走到陽光下,會不堪風雨,無法生存。當然物質過度窮養也是不對的,還有一對同事,家裡經商,其實很有錢,母親是一個對孩子嚴格要求的人,女兒每一分錢都有詢問花到哪兒了,女兒上中學一分錢不給,說是在家吃飯,衣服都是家裡買的,結果女兒經常問親戚騙錢,親戚都不好意思說。後來偷同學的錢被發現,學校通知父母去學校面談,才發現她們是經濟條件非常富裕的家庭,但母親說一分錢都不給女兒時候,老師也驚訝了,女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特殊的需求,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買的商品照單全收。有自己的特別需求,對金錢有渴望支配權。所以,富養窮養都不能過度,要給滿足女孩子必要的物質要求,還要給女孩一定的零花錢,滿足個性化要求,但不是攀比,一身名牌,窮奢極欲,性格上要自強自立,學會集體協作,寬容忍讓,尊重別人,這樣才是富養



秋沅


窮養富養是個偽命題。有錢人的孩子,想不富養都不行,哪個爹媽有錢不往孩子身上花?沒錢人的孩子,想不窮養都不行,哪有錢去富養?所以不是怎麼養的問題,而是家境的問題。沒有窮養富養的區別,只有窮人家孩子和富人家孩子的區別。

窮人家孩子,因為環境和物質條件限制,他們出來看世界時,會覺得世界夠不著,因為她沒錢。這自然也會出現不自信,畏首畏尾的現象。但是她們也有優點,我們得善於去發現,比如樸質善良等。



富人家孩子,從小見多識廣,什麼都接觸過,所以什麼都不怕,大大方方,態度自然。這都是優點。但也可能有缺點,我們也不能忽略不計。



評價一個女孩子,不能光看她是否自信,是否不畏懼,是否家境好。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應看她是否善良,是否對弱者有真誠的同情,是否會換位思考,是否會自力更生。只要這樣,無論貴賤,都閃耀著金子般的光輝!


王可期


我是留守兒童,奶奶帶大的。小時候一個月能拿1塊錢都很開心。記得有一年,奶奶給我買了件新衣服,當天就穿上去了,現在都記得是玫紅色,磨砂的料子,帶扣的。現在我經常買19.9包郵的衣服。不過,我對於吃很捨得花錢,可能是小時候粥喝多了,沒吃過什麼好東西,然後就喜歡吃吃吃。我162的個子,體重90斤不到,怎麼吃也不胖。不用羨慕我,因為平胸。從嬰兒時期都沒怎麼喝過奶的人,小時候經常喝白粥拌鹹菜的人,我沒什麼好說的。記得我上高一的時候,我媽給我300塊一個月,還經常說我亂花錢,當時我有一個還在喝奶的嬰兒弟弟,我媽在家帶弟弟,我爹外岀工作,我媽說她當年和我一樣大的時候已經在掙錢了,說我成績不好什麼的,然後,我在高一第一個學期上完就退學去打工了。現在我22?還在拿兩千多的工資。不過,我總相信日子會好的。我想慢慢的存點錢,以後開個小店過日子。我有時候在想,我什麼時候能擁有自己的房子,不用過擔驚受怕的日子。什麼時候能遇到良人,生一個可愛的孩子。窮人,日子再窮,還是要有骨子裡的志氣。我穿廉價的衣服,過廉價的日子,但我的精神是富有的。我一樣捨不得買一件一百多塊錢的裙子,書看的都是9.9一本的,電視看免費的。那又怎麼樣呢。我起碼在這浮誇的社會,守著初心過自己的日子。我很窮,我連岀去旅遊都是吃泡麵,坐火車,但是我捨得岀去看看。人再窮,也要有容納百川的心胸。看過一段話,忘記是什麼內容了,不過一句話能總結:沒有文化深度的旅行是浪費。走再多的路,看再多的風景,擁有再多的人生的閱歷,都沒用。我只想說,那又怎麼樣呢。我就初中畢業,我什麼都沒有。有限的生命,教會我珍惜時下擁有的。我窮於物質,但我富於氣節。


誇誇其談小姐


朋友的自述,一段不堪回首的陳年往事,絕對真事,我指天發誓。我把它寫出來,想聽聽大家的看法,看看網友們精彩的評論,有木有和她同病相憐的?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

看了這麼多回答 ,我想起我的童年,潸然淚下,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母親。母親這一輩子太不容易了。

在我一歲那年,我的親身父親拋棄了我們母女,全然不顧牙牙學語、扶著床頭學走路的我、還有尚未出生的五個月的妹妹。父親的心早已被另一個妖豔的女同事迷惑了,他打算和她結婚。母親只是個農村婦女,沒有文化、沒有收入,有的只是勤勞、對丈夫唯命是從的愚忠,更不會撒嬌賣萌、風情萬種。父親為了達到離婚多目的,不惜欺騙母親說這是假離婚,不久就復婚。他的父親(我爺爺)逼他離婚,這是緩兵之計。老實的母親信以為真。直到有一天,我的舅舅看見了父親寫給情人的信後恍然大悟。

法院把我判給了父親。母親舍不下幼小的我、加之父親打算再婚,我顯然成了他的累贅,我就跟母親在一起了。

我們母女被父親趕出了家門。母親身無分文,父親拒絕給母親我的撫養費。母親挺著大肚子,站在黃河邊,一手拉著我的小手,一手擦著眼頰是的淚水,思緒萬千:回孃家去吧,可是怎麼面對弟媳婦的冷言冷語、摔盆子打碗?還有我這個小累贅,未出世的妹妹呢?生在孃家嗎?按照我們這裡的風俗出嫁的姑娘不可以把孩子生在孃家,否則不吉利。嫁人 ,可現在誰又會娶她呢?母親慢慢走進黃河的懸崖邊,打算了此殘生,被跟蹤的舅舅一把拉住。

經過別人介紹,母親無奈嫁給了大她二十歲的後父。後父是個有文化的人,在公社裡當幹部。我們娘倆的生活穩定下來。後來妹妹出生了,後父視如己出,關懷備至。對我就顯得冷淡一些。無論如何,我感謝我的繼父,他把我養大了,養活了我們一家人。他已經過世二十年了,我心中無休無止的哀傷無法淡去。春節我會去看看他 ,給他掃墓,給他寫一封長長的信,談談心裡話。

母親心中始終有個願望,我們要好好活下去,要給自己掙一口氣。所以我們從小艱苦樸素,吃苦耐勞,沒有什麼不好的嗜好。

一次一件小事,我和母親吵了起來,母親說了一句話我傷感了好幾天。母親說“早知道你這樣,還不如把你扔在劉家(親生父親家)。我們母女相依為命的這樣過你還不滿意”。相依為命!是啊,這個意味深長的四個字,讓我想起母親站在黃河邊的傷心欲絕的身影,想起了母親因為日夜操勞疲憊的臉,想起了皴裂的像樹皮的雙手,我泣不成聲。

現在我的生父老了。他曾經讓他的哥哥(我的大大)來我家認我們姐妹,傳話說他還有我們兩個姑娘,想我們。我想是他老了,很多事情看開了,是想如果那天臥床不起了讓我們去看看他,伺候他吧。

我怎麼能認他?當年他將我們掃地出門時何等絕情!何曾盡過父親的職責,養育過我們!哪怕是一天!從來不曾抱抱幼年的我!哪怕是一次!就算今天他站在我面前,我都不會認出他。

網友們告訴我,我這樣做對嗎?我該如何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