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軍旅生涯的最後一戰,本是慘淡收場,為何變成了神勇無敵呢?

戀戀女生


在正史上,趙雲軍旅生涯最後一戰是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年。



當時諸葛亮想突襲祁山,於是採用暗度陳倉之計,明面上宣稱自己將由斜谷道出兵,並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與曹魏大都督曹真的大軍周旋。

由於趙雲是疑兵,並不是主力,雙方兵力有點懸殊,趙雲對抗曹真的大軍很有壓力,但由於趙雲一直將所有能掌握的軍隊都聚集在一起。共同固守箕谷,趙雲並沒有受到很大的損失,只是有小敗。

在失街亭後,蜀軍主力撤退,趙雲沒有固守的必要了,也開始撤退。趙雲親自斷後,阻止曹魏大軍追擊,安然撤退,使得所部損失都不很小。


在回到蜀中後,雖然敗了但諸葛亮對趙雲所部損失很小,並且編制整齊感到很驚訝,從鄧芝處得知趙雲的做法,依舊大加稱讚。

常勝將軍趙雲再最後一戰中雖然敗了,但應該算敗的漂亮!在回到蜀中後,於229年據北伐一年不到的時間,趙雲就因病去逝了。

從正史來看,趙雲最後一戰稱不上慘淡,也不能說是神勇無敵。

倒是在演義中趙雲的最後一戰相當符合這個場景,雖然慘淡,但卻神勇無敵。


演義中的最後一戰也是在第一次北伐期間。當時曹魏駙馬夏侯楙,從長安率兵抵禦蜀軍。其部下有一大將韓德,還有四個武藝高強的兒子,趙雲雖年邁,但他絲毫不懼,先獨戰韓德四子,將其全部斬殺,又戰不三合,刺死韓德,力戰五將告捷!

但後來趙雲被魏參軍程武(程昱之子)用計引進了包圍圈,由於年邁體力不支,即將要面臨死亡了。在絕境時期趙雲感嘆“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趙雲面臨此絕境,應該就是題主所說的慘淡吧!


不過絕境之際,突然有兩人率軍來援,分別是關興、張苞,兩人將救出來了。這個時候趙雲又感慨小將都這麼拼命,自己國家重臣怎麼能落下,於是不顧年邁連續征戰近十二個小時,大破魏軍。

連續征戰十二小時大破魏軍,這應該就是題主所說的變得神勇無敵了!


夏目歷史君


題主可能是以《三國演義》為根據,提出“神勇無敵”的說法,而歷史上趙雲的最後一戰,即箕谷之戰,從史料來看,雖然在敗退中最大程度保護住了軍隊實力,但“神勇無敵”還是說不上的。


比如,趙雲根本沒有力斬五將,韓德和他四個兒子,都是演義虛構的人物,他們被虛構出來的唯一作用和意義,就是給趙雲刷戰績,讓讀者痛快一下,這種手法,在長坂坡七進七出的時候,用得是最淋漓盡致,各大影視劇中為了劇情效果,自然也都沿用,畢竟看趙雲開無雙還是挺精彩的。


那麼我們還是來看看真實歷史上,公元228年的箕谷之戰中,趙雲的表現如何吧。

總的來說,趙雲在他人生的最後一戰,雖然敗軍而歸,但表現還是可以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核心目的不在打勝仗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給趙雲、鄧芝安排的任務是在箕谷充當疑兵,吸引曹魏的主力注意力,而諸葛亮自己是要帶著真正的主力去走祁山大道的,那麼在這種條件下,他能給趙雲、鄧芝分撥的兵馬,可想而知肯定是很少的,恐怕只有幾千人。


而要以這幾千人,去擺弄出一副我有十萬大軍,馬上要從斜谷直逼長安的氣勢來,一般將領恐怕真做不到,但趙雲還是成功把曹魏的主力牽制在了箕谷,從戰略目標上來說,趙雲已經比較完美地達到了任務要求,他核心的目的並不在殲滅地方有生力量。


至於最後,被兵力多自己十幾倍乃至幾十倍的曹真打退,那也不是什麼恥辱,當時街亭已經慘敗,趙雲這邊是疑兵的機密自然暴露,反倒是曹真這麼久才醒悟,打退趙雲的疑兵,倒是他人生的一個小黑點。

二.兵敗而沒有山倒

雖然箕谷之戰最後敗軍而歸,但畢竟是街亭戰敗帶來的連鎖反應,而趙雲在這種有可能全軍潰敗的時刻,竭盡全力,親自斷後,收斂兵卒,利用地勢固守,使得箕谷這一支兵馬損傷極小,大部隊安全退回根據地,這與同時期的街亭之敗如山倒一相比,實在是不幸中的大幸,簡直好得不能再好了。


然而戰敗還是要講軍法的,趙雲被貶為了鎮軍將軍,只是畢竟情況特殊,諸葛亮對於他的士兵還是打算獎賞的,不想趙雲卻說:“軍隊沒有勝利,怎麼能夠賞賜,請封存在庫房,到十月份作為冬賜的物資。”諸葛亮聽了以後,很是讚賞。


說真的,在第一次北伐戰敗後,看到趙雲如此秉公守節的將軍,我要是諸葛丞相,恐怕都要抱著趙雲哭一場了。


不過趙雲的生命也在這次戰役後走到了盡頭,去世三十幾年後,蜀漢追封以前的將軍,姜維按照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於是趙雲被追諡為“順平侯”,算是對他一生的肯定。

——————————————————————————————————————

我是《逆三國志》作者鄭勳,這是我回答的第28個三國問題啦,本號專注三國曆史領域,歡迎小夥伴們長期關注~~~評論留言都會認真回覆的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