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口掘堤是否值得?

鬼知道取什麼名字


花園口,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北郊15公里處。最早這裡並不叫這個名字,只是到了明朝期間,一個朝廷大官在此處修建了一座大花園,方圓500餘畝,且四季花木終年盛開不謝,人們爭相前往觀賞。後來,黃河改道,滔滔洪水把這座美麗的花園淹沒。從此,這裡就成了一個渡口,人們便稱之為花園口了。

自有了文字記載以來就有了黃患的記錄,這條飽經憂患的大河,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沉重的記憶。1938年6月9日,花園口被挖開,洶湧黃河之水似猛獸一般,瞬間淹沒豫、蘇、皖三省44個縣市,造成1200萬人受災,50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命喪黃泉。如果說天災,老百姓只有怨政府治水不力;但如果是人禍,老百姓只能用反抗來對待政府。所以,花園口事件一直是當局高度保密的一件事。直到戰後才有消息傳出,該事件是抗戰時期當局故意所致。

一、迫於形勢緊張,決定以水阻敵。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陷,國軍幾十萬人向豫東、豫南撤退。日本土肥原師團緊隨其後,向隴海線挺進。他們的動機已經很明顯,不僅想支援土肥原兵團,更想進犯平漢路許昌、鄭州一帶。於是,蔣光頭下令,命令程潛立刻停止進攻,主力迅速轉移到豫西山地。

程潛接到命令後,馬上與參謀長晏勳甫、副參謀長張胥行決策西撤步驟。晏勳甫認為:第二十集團軍與土匪原師團已經激戰數日,傷亡很大,一時難以恢復戰鬥力。更何況日寇就在眼前,不容他們有絲毫的猶豫。他對程潛說:“早先曾擬過兩個方案,一個是放棄鄭州,給日寇留下一個空城;二是扒開黃河堤岸,以水淹敵。讓敵人的機械化部隊大部分的裝甲車,卡車在滔滔大水中寸步難行。”\t程潛在一邊一聲不響地吸菸,算是默許。

這個的計劃呈報給蔣光頭後,稍加思索後,決定“以小的犧牲,換取大的勝利”。在召開的最高軍事會議上,蔣表示決定實施。同時他宣佈此為最高機密,必須秘而不宣,也不能事先告知百姓轉移。這時,軍政部長陳誠提出:“事前及進行過程中保密容易,大水淹後,必有記者來訪、報道,必究其原因,屆時如何說法呢?”蔣微微一笑,下巴向上一抬,說:“日機不是到處狂轟濫炸嗎?”於是,以水阻敵的方案就這麼定下來了。

二、方案實施,效果明顯。

6月7日深夜,一批負責警戒的官兵把附近的老百姓叫起來,遷往10裡之外的安全地。拂曉時分,新八師師長蔣在珍下令破土作業,工程進展很順利。9日,堤坎被挖開。頓時,河水洶湧而出,激流沖刷之下,堤坎自行消失。決口成功了。第二天,濃雲翻滾,天又下起了傾盆暴雨。水位猛漲,這時的洪水已像猛獸一般,吞人毀村。

毀堤形成了長400公里,寬數十里的“黃泛區”,成了中日兩軍的“軍事分界線”,南京佔西,日軍佔東。這次放水,致使日軍14、16兩個師團已經攻入中牟、尉氏、新鄭的兩路人馬被洪水圍困,遭到全殲,輜重裝備損失也很慘重。並且進攻武漢的企圖,也被迫推遲了3個多月。

應該說,以水阻敵在軍事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百姓遭殃了。在蔣看來,這些都是因為日寇入侵中國造成的。沒有他們的入侵,怎麼會出此下策?這也是他的無奈之舉。由此,決口的罪魁也就應該是日本人。

三、記者招待會上,混淆視聽。

決口後的第三天,漢口出版的《大公報》、《申報》等大小報紙紛紛刊出消息:敵軍於9日不斷以飛機大炮猛烈轟炸中牟附近黃河堤岸,造成南岸大堤出現決口,造成重大傷亡。至此,日機炸開堤岸形成水患的消息很快傳到全國各地。舉國上下憤怒聲討,同時引起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

但是東京很快作出反應,矢口否認,並稱這是中方嫁禍於他們。6月13日,陳誠在漢口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通報了日軍轟炸經過。有記者問道:“東京方面聲稱,該事件是南京政府自己炮製的,對此,部長先生有何評論?”“無恥之尤!”陳誠正色厲顏,“日本慣用欺騙宣傳,他們不但不知懺悔,反而血口噴人,把毀堤的罪行移解到我們身上。令人憤慨之至!此種誣報,毋庸辯駁……”

英國記者提出請求:希望能到現場採訪,以便把日軍的罪行進一步公諸於眾。在場記者也都表示贊同。陳誠答應道:等到敵機轟炸稍為平靜後,就安排採訪。蔣聽了陳誠的彙報後,點頭讚許,並指示林尉道:“準備一份日機炸堤的書面材料,要詳細些,由守軍軍官向記者宣讀。”同時,他又吩咐林尉準備好現場的佈置工作,安排好人力和物力堵塞決口。

6月22日中午時分,一群記者在中方人員的陪同下,驅車來到決堤處。在新八師中國守軍一名軍官向他們宣讀了準備好的材料,大意同陳誠的說法一致。只是在投彈時間、投彈地點和飛機來去方向等細節方面更加精確。記者們來到現場, 採訪了幾位士兵和民工,問了許多問題,參加採訪的人員都作了令他們滿意的回答。自此,毀堤事件便一直以“日軍轟炸”造成為既定說法。

後記

該事件一直是當局的軍事機密,知情者諱莫如深,不敢言及。然而,紙包不住火,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出現有關慘案的文章和報道。1967年,董顯光在他的一本傳記中首次披露了事實。後來出版的一本書中又一次作了更詳細的披露。當年主要參與者,第二十集團軍參謀長魏汝霖在其自傳《生平自述》中作了權威性的評述: “徐州會戰中,蔣決定掘開黃河堤防,造成氾濫,阻止日寇西進,自策劃至完成,悉由汝霖主持之,時值季春,正當枯水期,先在趙口掘堤,失敗3次,最後在花園口成功。”

以水阻敵,從軍事效果來看,確實起到了一定是作用,但造成的災害是巨大的。我們在痛恨日寇侵略行為的同時,也要深刻的認識到近代中國的羸弱,任由列強欺辱和當局的無視是導致黃患的根本原因。


小白楊文化傳媒


就事說事,蔣的做法,戰略上是正確的!從人情上是錯誤的!蔣從抗日開始,不管是內憂外患,不管內部投降派如何猖狂,不管如何敗退,不管自己的中央軍損失多大!從來沒有想過投降!組織大型會戰22次!小型會戰50多次,中央軍損失殆盡!遷都重慶,繼續抗戰!為了打通補給線,出國抗戰!真偉人哉!!再說花園口,除了以空間換時間外!河南,安徽,都是人口大省,土地肥沃,有糧有人,就會有大量的偽軍,就更不好抵抗了!有時候,為了勝利,必要的犧牲是要有的!如果,張在東北頑強抵抗的話,倭寇能不能進中國還不好說了……單說蔣公,有點不公平!


死水中的魚魚


值得個屁!

軍隊死戰了,敵人強的上天了,堅持鬥爭到最無奈的時候了,這時候你組織百姓撤離,決堤,水淹七軍,絕對沒人黑你。

現實是什麼?現實是某光頭的軍隊不戰而逃在先,不通知,不疏散百姓而決堤在後,幾十萬人一夜之間化為冤魂,那是幾十萬活生生的人命啊,不是其他東西。

然後呢?達到目的了嗎?每每說到決堤,果粉給出的理由都是“阻止機械化的日軍”。二戰的日本陸軍都敢說自己機械化了,騾馬化的德軍瑟瑟發抖。在各路光頭嫡系的帶領下,日軍馬不停蹄直逼湖南,於是英明的光頭又來了一個“火燒長沙”。

後來,某光頭製造的這個黃泛區起作用了嗎?起了,四八年的時候,光頭在華中地區最後的主力,純美械軍團,因在黃泛區被死死困住而被全殲,而推著小車為其對手運送後勤的,都是當年黃泛區逃生的倖存者。


扣毛


  中國抗戰史上,蔣府幾次冷酷無情的焦土戰略的實施,給同胞造成的巨大傷亡遠遠大過戰果,大失人心。這其中尤以炸燬黃河花園口壩口,造成千裡黃泛區,百萬人喪生、流離失所的歷史慘劇為甚。其造成的惡劣後果,讓被傷透了心的同胞甚至將“積極救災”的日軍視作救星!“恨官甚於恨寇”!實在是對國家民族的重大犯罪!

  這種可恥低效的罪過,不僅蔣府有過,以冷酷無情施政的蘇聯也有過。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快速深入蘇聯國土,有些束手無策的蘇軍不得不在一些地段,採取和蔣府一樣混賬的“以水代兵”策略。

  

  【第聶伯戰役】

  烏克蘭境內的第聶伯戰役期間,蘇軍節節敗退,不得不決定炸燬剛剛建成沒有多少年、曾經是蘇聯建設偉大成就象徵的第聶伯河大壩。位於第聶伯河上大壩,年發電量30億千瓦時,由美國援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電力直接供應給蘇聯鋼鐵巨無霸——扎波羅熱鋼鐵聯合體,堪稱蘇聯工業化“名片”。

  

  

  【蘇聯炸燬的大壩,德軍空軍俯拍的照片】

  由於蘇德戰爭開打後,德軍高歌猛進,打得蘇軍一潰千里。於是1941年8月18日,蘇軍倉皇炸燬大壩,同時,也對發電機組進行了破壞。這次炸壩行動給下游的烏克蘭人民帶來了滅頂之災,大約10萬烏克蘭百姓死亡,當然對於當時的蘇聯政府來說,同時還有大量蘇軍士兵也被淹死!這樣巨大的代價,僅僅是延緩了德國人幾天的進攻!

  

  

  出乎蘇聯人意料(也可能根本沒有想過),德國人很快就憑藉高超高效的技術,就修復了大壩和發電機組,恢復了電力供應。

  

  1944年蘇聯反攻,德軍也是有樣學樣,在撤退時又一次對第聶伯大壩進行了破壞。這一次德國人就幹得更加徹底,整個大壩幾乎完全炸燬,第聶伯河流域廣大人民再一次蒙受了沉重的災難!這次破壞讓蘇聯政府直到1950年才最終完成對第聶伯大壩的修復工程。


戰爭史


成者王侯,敗者寇。


鄭州時律師


強者生存,沒有不公


志在四方57470


值得,阻擋了日軍的進攻速度,贏得了更多的部隊集結時間


wy8680


應該說延緩了日軍進攻的步伐!進一步打亂了日軍部署,為我軍贏得了時間!


江夏無雙111


咱沒資格說聽專家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