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江大峽谷的最後一個村落,僅有的8戶人家都是親戚


8戶人家的加拉村分屬兩個大家族:村長達瓦次仁家族有4戶共18人,開了村裡唯一小客棧的布卓家族則包括另外4戶共20人。全村38人中除4人出家外,其餘基本都生活在村裡,過著守望相助的寧靜生活。大多數村民的嫁、娶都在本縣甚至本鄉範圍內。 親屬制度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文化遺產。曾有人類學家說,人的社會首先是根據人和他人之間的兩性關係和血緣關係的遠近來構成的,根據地緣關係構成的區域性社會,其實是後來的產物。

在橫向關聯上,親屬制度則意味著兩性之間的社會交往關係,可理解為“通婚圈”,它代表一個村子與其他村子之間經由男女通婚安排形成的交換關係,這種關係隨著時間推移相對固定化,進而形成了社會紐帶的基本空間。 加拉村通婚圈最遠來自林芝地區波密縣。23歲的上門女婿普布次仁,現在已是兩個分別為5歲、3歲漂亮小姑娘的爸爸。他害羞,雖然能聽懂大部分漢語卻羞於與我們說話,非要拉上同村朋友幫著翻譯。

他能幹,我們自閻羅宮要回村時,在江對岸大喊船家,普布次仁跑出來開動村裡的鐵皮機動船,載我們過江。3天后我們竟然在派鎮又偶遇騎著摩托呼嘯而過的普布次仁,也許加拉村對他這樣的年輕人來說,太安靜了。 56歲的嘎瑪能言善辯,是現任村長達瓦次仁的叔叔,出生於江對岸的村莊。上世紀50年代末,4歲的嘎瑪跟著家人沿雅魯藏布江峽谷向下,邊討飯邊走路,半年後到了墨脫縣境內。


最初,孤苦無依的一家人只能依靠討飯為生,後來漸漸開荒種些玉米、稻穀等作物,並做背夫勉強維持生計。因為墨脫一直不通路,生活條件太艱苦,嘎瑪在那裡生活了21年後,帶著在當地結婚的從林芝縣遷去的媳婦又回到了加拉村。嘎瑪剛回來時,村子裡還有10戶人家,後來有兩戶搬走了。“到哪裡都不如我們自己這個村子好呢”,當被問到是否也有搬出去的打算時,嘎瑪一個勁兒地搖頭。

根久拉姆是村長達瓦次仁的女兒,有著紅蘋果臉蛋和充沛的精力。她剛滿6歲還沒像小學4年級的哥哥那樣住在派鎮上學,每天在村子裡跑來跑去,是個小瘋丫頭。IBE調查昆蟲的叔叔引起了小拉姆極大的興趣,每天很早就守在攝影師張巍巍的身邊,乖乖地看著叔叔給各種她經常玩的蟲子照相。一個黃昏我們看著小拉姆從家門口的老核桃樹下跑過來,不由感慨:家園,就應該是有房有園有村中小路,還有老核桃樹下親人的氣息和孩子的笑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