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9旬老人堅守傳統工藝製茶 定“三不”家規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老人名叫王宣芬,今年93歲,安徽省六安人,自幼跟隨父親學習種茶製茶。改革開放初期,六安市組織專家來到獨山鎮百家衝,對百家衝良種茶樹進行單株選育,並託付王宣芬進行繁殖、栽培。王宣芬在自家茶圃悉心扦插繁殖,培育出第一批百家衝六安瓜片原種。後來,經過三代人的培育改良,王宣芬家的茶葉已經在當地小有名氣,外來採購商戶也絡繹不絕。

六安瓜片原產地在六安市獨山鎮周圍山區,清朝列為名品入貢,並暢銷江淮之間和長江中下游一帶,京津地區,曾遠銷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歐、美市場。六安瓜片,為綠茶特種茶類,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在世界所有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唯一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製成。在獨山鎮,有90%的人家與茶葉打著交道,但最終能堅守老手藝,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技藝傳承發揚的並不多,而王宣芬家就是其中之一。

1997年,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開始以試點的方式,進行恢復六安瓜片傳統工藝的工作,以獨山鎮百家衝、冷水衝、磨劍衝、柳樹衝等作為試點。王宣芬一家抓住時機開始大規模種植生產瓜片茶。老人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只用自己茶園或獨山鎮山區原料。圖為已經90高齡的老人仍然堅持親自對出廠茶葉進行精挑細選,嚴格程度可見一斑。


2007年,王宣芬逐漸把茶山和作坊交給兒子馬斌打理。她給兒子馬斌定下“三不”家規:不準用外地買來的瓜片茶原料加工百家衝瓜片,不準為那些不用百家沖茶原料加工瓜片的人搞代加工,不準買賣半成品。老人說:“我公公把我們產品品質和六安瓜片的名聲,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我不能讓六安瓜片毀在了我和後代的手裡。”

“母親告訴我,我們是農村人,農民的孩子,不能忘本。現在雖然富裕了但是周邊還有很多百姓仍然沒有脫貧,我就想著利用自家產銷一體化的成熟模式建立合作化生產的路子,這個想法也得到了當地相關部門的支持和肯定。”隨後,馬斌成立的茶葉生產合作社吸收種植戶200多家,輻射茶農近千戶,集合了茶葉種植加工、茶葉貿易、茶具經營、茶品拍賣、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皖西山貨、物流配送等為一體,年銷售額過千萬,直接帶動就業人數

隨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馬斌的百家沖茶廠年實現茶農人均純增收6000多元。為了吸引更多的遊客,馬斌決定推廣茶園標準化,引導茶農改造中低產茶園,幫助貧困茶農爭取享受政府補貼政策,2017年共為1500多戶貧困戶茶農爭取平均獎補資金3110元。


“我高興啊!看到孩子們現在能把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繼承的這麼好,我也放心了。” 王宣芬老人現在最大的愛好就是品茶,老人現在除了耳朵有點背,眼睛不花,思路十分清晰,不說93歲根本看不出來已經快是百歲的老人了。

“我的思想已經逐漸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這不,兒媳婦學習歸來主動承擔了電商銷售模塊的培訓工作。”馬斌介紹說,為了提高六安瓜片的外銷量,提升外銷能力,拓展貧困戶產品的外銷渠道,增加貧困茶農收入,他們利用有限資源引導成員開展電子商務,建立線上線下營銷網絡、設立網店、在外建立連鎖店等方式。這樣一來,90後的兒媳程曉雅就承擔了一個這樣的角色。

“嫁到馬家3年了,為了完成公公交給我的任務,至今我們也沒有敢要孩子。再等等吧,等把大家都帶上路我們就考慮。”說起奶奶為他們留下的這份產業,程曉雅也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她沒有像很多年輕人那樣留在城裡享受生活,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茶園的建設中去,用她的話說這叫先苦後甜。


如今,馬斌又逐步把公司事務交給兒子和兒媳處理。同為90後的兩個人學校畢業後又研讀了茶學專業,馬濤說:“我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進山採茶、種茶,我發自內心愛茶,一定會用心做好地道的安徽六安瓜片。”

馬家三代人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自己富起來了,還要幫鄉親們富起來。去年,百家沖茶廠被定為省級重點產業扶貧企業,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動80%以上農戶種茶。公司為農戶免費提供種苗、肥料、技術指導等,並以保底價收購茶葉,依靠科技進步帶動茶農戶均純增收6000元以上。

“我們的時代過去了,我希望我的子孫們堅守傳統工藝,把家鄉的茶葉銷往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品嚐到正宗的六安瓜片。”老人拉著筆者的手感慨道。據馬斌介紹說,經過三代傳承,老人的種茶、製茶技藝正在薪火相傳,更多的人也正在慢慢熟悉和掌握更先進的製茶技術。筆者也相信通過他們的努力,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都將品嚐到正宗的六安瓜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