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9旬老人坚守传统工艺制茶 定“三不”家规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老人名叫王宣芬,今年93岁,安徽省六安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种茶制茶。改革开放初期,六安市组织专家来到独山镇百家冲,对百家冲良种茶树进行单株选育,并托付王宣芬进行繁殖、栽培。王宣芬在自家茶圃悉心扦插繁殖,培育出第一批百家冲六安瓜片原种。后来,经过三代人的培育改良,王宣芬家的茶叶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外来采购商户也络绎不绝。

六安瓜片原产地在六安市独山镇周围山区,清朝列为名品入贡,并畅销江淮之间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京津地区,曾远销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欧、美市场。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在独山镇,有90%的人家与茶叶打着交道,但最终能坚守老手艺,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传承发扬的并不多,而王宣芬家就是其中之一。

1997年,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开始以试点的方式,进行恢复六安瓜片传统工艺的工作,以独山镇百家冲、冷水冲、磨剑冲、柳树冲等作为试点。王宣芬一家抓住时机开始大规模种植生产瓜片茶。老人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只用自己茶园或独山镇山区原料。图为已经90高龄的老人仍然坚持亲自对出厂茶叶进行精挑细选,严格程度可见一斑。


2007年,王宣芬逐渐把茶山和作坊交给儿子马斌打理。她给儿子马斌定下“三不”家规:不准用外地买来的瓜片茶原料加工百家冲瓜片,不准为那些不用百家冲茶原料加工瓜片的人搞代加工,不准买卖半成品。老人说:“我公公把我们产品品质和六安瓜片的名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重要,我不能让六安瓜片毁在了我和后代的手里。”

“母亲告诉我,我们是农村人,农民的孩子,不能忘本。现在虽然富裕了但是周边还有很多百姓仍然没有脱贫,我就想着利用自家产销一体化的成熟模式建立合作化生产的路子,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当地相关部门的支持和肯定。”随后,马斌成立的茶叶生产合作社吸收种植户200多家,辐射茶农近千户,集合了茶叶种植加工、茶叶贸易、茶具经营、茶品拍卖、茶文化展示、茶艺表演、皖西山货、物流配送等为一体,年销售额过千万,直接带动就业人数

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马斌的百家冲茶厂年实现茶农人均纯增收6000多元。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马斌决定推广茶园标准化,引导茶农改造中低产茶园,帮助贫困茶农争取享受政府补贴政策,2017年共为1500多户贫困户茶农争取平均奖补资金3110元。


“我高兴啊!看到孩子们现在能把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继承的这么好,我也放心了。” 王宣芬老人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品茶,老人现在除了耳朵有点背,眼睛不花,思路十分清晰,不说93岁根本看不出来已经快是百岁的老人了。

“我的思想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这不,儿媳妇学习归来主动承担了电商销售模块的培训工作。”马斌介绍说,为了提高六安瓜片的外销量,提升外销能力,拓展贫困户产品的外销渠道,增加贫困茶农收入,他们利用有限资源引导成员开展电子商务,建立线上线下营销网络、设立网店、在外建立连锁店等方式。这样一来,90后的儿媳程晓雅就承担了一个这样的角色。

“嫁到马家3年了,为了完成公公交给我的任务,至今我们也没有敢要孩子。再等等吧,等把大家都带上路我们就考虑。”说起奶奶为他们留下的这份产业,程晓雅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她没有像很多年轻人那样留在城里享受生活,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茶园的建设中去,用她的话说这叫先苦后甜。


如今,马斌又逐步把公司事务交给儿子和儿媳处理。同为90后的两个人学校毕业后又研读了茶学专业,马涛说:“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进山采茶、种茶,我发自内心爱茶,一定会用心做好地道的安徽六安瓜片。”

马家三代人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自己富起来了,还要帮乡亲们富起来。去年,百家冲茶厂被定为省级重点产业扶贫企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动80%以上农户种茶。公司为农户免费提供种苗、肥料、技术指导等,并以保底价收购茶叶,依靠科技进步带动茶农户均纯增收6000元以上。

“我们的时代过去了,我希望我的子孙们坚守传统工艺,把家乡的茶叶销往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正宗的六安瓜片。”老人拉着笔者的手感慨道。据马斌介绍说,经过三代传承,老人的种茶、制茶技艺正在薪火相传,更多的人也正在慢慢熟悉和掌握更先进的制茶技术。笔者也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都将品尝到正宗的六安瓜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