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為何歷代皇帝不改正它?

北辰


我個人倒不覺得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字,它原本就沒有那個勾。

下圖是小篆之前的門字,可以看出,從金文到小篆,門字都是方方正正,絕沒有勾。

到了隸書時期,門字仍然是古樸典雅,依舊沒有勾。

哪怕到了唐初,書法大家歐陽詢所題寫的《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楷書“門”字,仍舊是沒有勾的。

下圖即是歐陽詢所題寫的《九成宮醴泉銘》,右下角的“”字的門部首,可以看出,行筆稍有勾的意境,但仍舊缺少勾的形體。

但總體說來,自楷書始,漢字筆畫多了勾挑,到了草書行書,勾挑更甚,說到底,把漢字的書寫速度一提高,勾挑就相伴相生。

作為“”字,體現在書籍中,按照楷書的風格,是要有勾的。但題目中的“門”字則是要高懸於廟堂之上,恰恰是需要方方正正的對稱式的厚重感,採用隸書最是適宜不過,即便採用楷書,那麼也可以把勾挑之類的筆畫處理一下,同樣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裡的匾額上的“門”字,大部分是不帶勾的,為此民間倒是流傳著幾個小故事。

一、它不帶勾,體現的是消防理念,漢字的筆畫都能夠區分出它的五行屬性,“門”字的勾就屬於五行中的“火筆”,皇家宮殿群以土木結構為主,怕的就是這個“火”字,去掉勾,就可以避諱。這個傳說來自於南宋時期,據說南宋的玉牒殿就因為失火造成了很大損失,從此宮殿的門字不敢帶勾。

二、明代中書詹希原所寫的太學集賢門的匾額中,門字帶著勾,朱元璋看到時很不開心,覺得這樣似乎有閉塞言路之嫌,朝廷應該是廣開門路,絕不應該閉塞言路,所以明代的宮殿上的門字就不能有勾。

三、還有一說是皇帝本身就是真龍天子,真龍天子一定是身披龍鱗金甲,每天從大門出入,門字上帶個勾,對這身金甲套裝似乎不利,因此去掉了勾。這個說法有點搞。

就拿午門這塊牌匾說事,從“午”到“”,明明都是隸書寫法,又怎麼會有個勾呢?


歷來現實




(北京故宮)

在南宋宋高宗趙構之前,“門”字書寫都是正規的,就是門字的最後一筆直下帶鉤。發生了一件事後才改了,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次,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的“玉碟殿”不慎失火,損失老大了。原來“玉碟殿”是存放大宋朝的皇帝御旨的地方。好比現在的檔案資料。皇帝很生氣,大臣很緊張。總得找出失火的原因吧,防止以後類似事情的發生。

失火的原因還用找嗎?無非是官員管理不善,安全意識薄弱罷了。可是誰也不想承擔責任,還是宰相王博彥頭腦聰明,他上書道:“陛下,失火原因找到了,都是宮殿匾額上的『門』字惹的禍,按五行學說來看,『門』字最後一筆直下帶鉤屬“火筆”。這樣寫容易招致火災。將這些匾額全部燒掉方能免災。”

趙構覺的說的有理,於是下旨照此執行。從此以後,凡宮殿的匾額“門”字末筆都直下,不帶勾了。 (春秋君認為是官員推卸責任找的藉口)



話說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重修“集賢門,”等修飾一新後,命中書舍人詹希原寫“集賢門”匾額,可能詹希原想賣弄一番。於是末筆微微勾起。明太祖看罷勃然大怒說:“你丫的欺負我學識淺薄吧!“門”字帶鉤容易招致火災,再者說了,學府是人才薈萃之地。這扇門一定要大大敞開,讓各路賢才暢通無阻地進入朝廷。你丫的帶鉤分明是設置障礙下絆子。難道堂堂的集賢門孤芳自賞?就你自己一個賢才嗎?不安好心,簡直自尋死路?拉出去砍了,詹希原稀裡糊塗的丟了腦袋了。


鑑於以上諸多原因,當明成祖朱棣修建故宮的時候,就把各大殿的門匾上的“門”字最後一筆直下不帶鉤了。這就是歷朝歷代皇帝不敢改正“門”字的原因。

【我是秉燭讀春秋,歡迎加關注,點贊和留言評論】


秉燭讀春秋


我覺故官匾額的門字嚴格來說不算錯字,等多算不規範而已,而且這樣寫,反而把皇家大殿的威嚴和方便人們出入的意義表露出來了。

如果此門帶鉤的話,皇家大門氣勢減弱了許多,同時大門帶鉤則多了磕絆,對王朝也不順,而門字帶鉤是火筆,古代皇家宮殿都是木製建築,最忌諱的就是火,因此就有了大殿的門字不帶鉤的約定所成的寫法,這個沒有什麼奇怪的。

其它不規範及故意寫錯的字,中國還有許多,現舉例如下:

象這個2分和2角的大寫2字就不規範,這個二在弋上面的大寫2字在電腦中都打不出來。


這個二在弋下面才是正確的“貳”字。

二堂是平遙古縣城知縣日常辦公的場所,一般民事案件均在此審理。門前楹聯:“與百姓有緣才來到此,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此聯中“愧”字少了一點,“民”字多了一點,意即給民多一點愛,少一點愧。實在是意味深長。 這二個字錯得反而更有意義。

還有這個南嶽衡山“忠烈祠”的烈字就少寫了一點,民間傳聞是蔣介石故意少寫這一點的,意喻為:讓抗戰“犧牲少一點,烈士少一點”。




湘平古珍郵館


首先,要把題目完善一下。故宮門匾上的“門”字,大都都是不帶右下角那個小勾的,如下圖。

但是,也有一部分門匾上的“門”字是帶著右下角的那個勾勾的,如下圖。

這裡面當然是有故事的。不過在講故事之前,我們要先來看一下“門”字的演變,如下圖。



中國漢字大多是象形字,門字就是如此。在最早的甲骨文,金文,篆書中,門字都是沒有右下角那個勾勾的,左右是對稱的。到了楷書時代,門字開始帶勾。

但是為什麼故宮的門匾上的門字大都不帶勾呢?故事要從南宋的第一任皇帝趙構說起。

宋都臨安玉牒殿災,延及殿門,宰臣以門字有腳鉤帶火筆,故招火災。遂撤額投火中乃熄。後書門額者,多不鉤腳。——明朝馬愈《馬氏日記》

就是在南宋趙構年間,玉牒殿(相當於檔案館)發生大火,當時的丞相認為是“門”字帶了一勾,勾屬於火筆,容易招致火災。因此趙構命令重新將門匾上的門字的勾去掉。

到了明朝年間,朱元璋修繕南京的皇宮,命令詹希原寫太學集賢門匾,所寫“門”字,末筆微微勾起。朱元璋見了之後大怒,認為詹希原是故意這樣做的,大發雷霆:

我這個門,是要敞開招賢的,你詹希原卻要用勾把門擋起來,塞我賢路,拉出去斬了!

因此在有明一朝,皇宮門匾上的門字是沒有那一勾的。朱棣奪位之後,遷都北京,皇宮門匾亦是如此。

到了清朝,畢竟不是漢人,哪知道一個門字有那麼多講究,因此最開始紫禁城上的門匾也是有勾的,到了後來吸收了漢文化才把勾去掉。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覺得這個門帶不帶勾其實沒有什麼區別,於是他自己又親自寫了幾個門匾,門字都是帶勾的。所以現在故宮的門匾上,有的門字帶勾,有的又不帶。

其實 ,這個門匾上的門字,不管帶不帶勾,其實都沒有錯。因為最早甲骨文的“門”本來就不帶勾,到了楷書時代才帶勾。

而古人又是比較講究,因此在一些容易著火的地方,門匾上的門字多不帶勾。這並不是一種錯誤,而是一種內心的希望。


胡史亂翔


的確,故宮大多數的匾額上,門的最後一筆是直下收筆,沒有最後的那一勾。試想在明清兩代,紫禁城這般嚴肅的皇室宮殿,如果出現錯了一個筆畫的錯別字,豈不是要天下文人笑掉大牙。所以這個字的創始之初就一定和皇帝有關,只要皇帝覺得這個字應該這麼寫,就沒有人敢說不對,它就是正確的。只是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多少會有些奇怪罷了。

這個門字不帶勾,還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這字來源於宋朝,南宋遷都杭州,玉牒殿突然有一天失火了,一下子將殿門燒了個精光。皇帝追責下來,官員們自是擔當不起的,於是就將這事兒往怪力亂神上靠,希望能將皇帝給糊弄過去。

有一位大臣道:皇上,其實這玉牒殿著火,乃是跟這匾額上的“門”字有關。因為門最後的那一勾不簡單,它是屬火性的,會招來火災。皇帝當然是寧可信其有,立刻下令將所有的匾額都換掉了。所以後來皇宮之中所有的匾額上面的“門”字都不帶勾了,看來皇帝這是被火燒怕了啊。

第二種說法記載在馬撲寫的《談誤》之中。明朝皇宮剛剛建造落成,朱元璋將詹希原喊來書寫“太學集賢門”的匾額。詹希原是當年有名的書法家,書法自成一派。加上皇帝請他書寫,大約是豪情壯志,洋洋灑灑寫下了這幾個字。只是用力過猛,將最後一筆的一勾寫得高了點。

朱元璋向來是喜怒無常,看到這個讓詹希原頗為得意的匾額不但沒有大加讚賞,而是非常憤怒地責備了一番:“朕的集賢門是為了廣納天下賢才而立的,你這一勾是想將賢才阻撓在外嗎?” 詹希原因為這一勾莫名其妙喪了命,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在寫匾額的時候加上這一勾,後來修建紫禁城的時候也遵循了這個傳統。

以上兩種說法是傳播最廣的緣由,其實故宮也有帶勾的“門”字,比如皇極門和錫慶門都是帶勾的。仔細考證的話不難發現,這些匾額都是在乾隆年間,由乾隆或者乾隆的皇后親筆書寫的。看來無論是什麼迷信說法,乾隆是不相信的。後來到了嘉慶帝手上,他在給乾隆皇陵寫匾額的時候,也沒有省略掉“門”字的那一勾(隆恩門)。不過即便如此,這些門也沒有失火過,所以迷信不迷信,還是要看皇帝本身啊。


木劍溫不勝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一個錯別字,為什麼歷代皇帝沒有改正?

必須搞清楚,故宮總共就住了兩朝皇帝,明朝和清朝。入住了經歷了明朝14位,清朝10位皇帝的故宮,為什麼那麼多的“門”字都是錯別字,而且沒有改正,難道皇帝和皇帝身邊的人都是文盲嗎?

漢字的書寫,叫做書法,書法代表的文字含義,遠超過了原本的字面意義。這就是答案。

一,門字的不同寫法。

在繁體字時代,門是這樣寫的:

可以看出,這個門的右下角是有一個很漂亮的鉤子。可是故宮的大多數匾額上的“門”是沒有勾的。

可是你如果看看,更早的隸書,你會發現門是這樣的:

隸書之前是纂書,拿出更古老寫法的“門”你會發現他們是這樣的:

這樣來看,故宮的“門”字,實際上沒有寫錯。只是不符合楷書出現後的主流寫法而已。

二,故宮“門”字的兩種說法。

有種傳說是,古代宮廷“門”字的寫法,從有勾到無勾,有兩種傳說。

第一種說法,來自於南京城裡最愛殺人也最愛才的朱元璋。

馬撲《談誤》裡記載了這個故事:太祖初命詹希原書太學集賢門……遂殺之,而以粉塗其鉤……

這個故事明確提到了朱元璋建設集賢門的時候,塗掉了門右下角的勾。當然,朱元璋的理由十分正當——門下面有勾,怎麼能讓人才進來,這不是要虐待讀書人嗎?

朱元璋為了引進賢才,實現“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霸業,也是操碎了心。

後來,不管是朱棣遷都北京,還是清朝入主中原,都十分崇尚朱元璋這個說辭,這個門字,就沒有改過。

第二種說法是,來自於兩宋之交最懦弱的皇帝趙構。

趙構遷都杭州後,發生了一次宮廷大火,皇帝剛蓋好的房子就燒了,十分心疼。於是追究責任過程中,沒有人承擔責任,就讓老天爺背上了這個黑鍋。事故調查小組一致認為“都是因為我們匾額上的門字有勾子,代表地火,勾動天雷就形成了大火!”

這在愚昧的農業社會,是最完美的解釋。可是,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天雷勾動地火的話,就啥事都沒有了!去看看近代最重要的發明——避雷針,就是要勾你的雷,只要你敢來,全給你勾到地下去!

三,那些書法裡的“錯別字”。

據我說知,很多地方的書法題字都是錯別字。

簡單給你說幾個,看圖:

蘭州火車站的“蘭”字頭重腳輕,這是現代人寫的,據說是書法名家,可是我們看著可真難受!

避暑山莊的“避”字,很明顯多了一小橫,這是康熙皇帝寫的。康熙說,這個避不是逃避的避,而是避暑的避。當然,更多人說,這是康熙皇帝平定三番之後志得意滿不小心寫錯的。

這是江蘇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的“風流宛在”匾額,很明顯發現“流”字少一點,而在字多了一點。這個匾額出字近代湘軍領袖兩江總督劉坤一,原因不清楚。後人的解釋“多一點實在,少一點風流”,十分貼切。

這是天津薊縣獨樂寺的一個匾額,據說是慈禧太后的老公咸豐帝寫的。寫完之後才發現少些了一橫,身邊大臣趕快拍馬屁“皇上寫的好啊!佛恩、父母恩、國土恩,哪一樣是報得完的,所以,完字不能寫全!”

你還知道那些匾額上的錯別字,歡迎提出!


歷史知事


這個門匾上的“門”字少了個鉤,這裡面是很比較悲劇的故事背景的,以後習慣就變成了習俗,習俗變成了規矩,宮裡面的門字都不帶鉤了。

馬撲《談誤》裡記載了這個故事:太祖初命詹希原書太學集賢門……遂殺之,而以粉塗其鉤……

涉及到篇幅,就沒有全部貼上來,我簡單的闡述一下這個故事吧。

話說朱元璋做了大明的開國皇帝之後,自然志得意滿,大興土木建設各種皇家宮殿府邸,一些年過去了,這些宮殿都差不多造好了。

接著,朱元璋就找些人給他這些宮殿的門寫門匾,找來找去,他選了當時號稱書法“獨步當代”的中書舍人詹希原去寫門匾。

詹希原是明初最有名的書法家,經常為達官貴人的府邸題字題門匾,大家都以能獲得他的真跡為榮。

接到皇帝的單子,詹希原非常興奮,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啊,可不能給怠慢了,趕緊準備妥當,興沖沖地跑皇宮寫字來了。

不知道是太激動還是不注意的因素,總是,這寫了幾個門匾,那個“門”字的內鉤總鉤得那麼高了大了一些。

詹希原在那興沖沖地揮毫寫著,這邊朱元璋也興沖沖地趕來欣賞,先看了太學集賢門。

一見這“門”字,朱元璋那臉就板起來了,越看越不對勁,越看心情越差。

最後,皇帝怒了:朕這地兒是要召集天下士子賢達來的,你這鉤這麼大,是要堵住賢士進門的路嗎?還是要堵住朕招賢納才的路?

這皇帝說啥就是啥吧,反正這事兒也很符合朱元璋的性格和風格。

總之,可憐的詹希原寫著寫著就被拖出去砍了頭,簡直再是竇娥之冤。

可沒辦法,誰讓他為朱元璋辦事呢?

於是,詹希原寫過的“門”字的鉤都被塗掉了鉤

此後,明朝各處宮殿、衙門、城門的“門”字都不帶鉤,朱棣在北京建都城時也遵循了這個習慣。

從此,明朝一直將這個習慣變成了規矩。

滿清入關取代明朝後,基本上北京城保持了明朝原貌,只是那些城門、宮門等等的名字重新命名或重寫,增加了一定的滿語。

此後,“門“字沒有鉤的習慣就被一直保留了下來。

古時候,門市一個建築物的出入口,誰都要過的,不管什麼門,這都是一個家族、一個城池、一個國家的臉面。

即使今天發生什麼事件,我們也往往用“水門事件”、“通俄門”之類的門來表述。

一個門字充斥了太多的世間無奈,當然了,皇帝希望自己的門都是沒有磕絆的,我們應該尊重皇帝的想法。

當然,還有一個說法是宋代的皇帝覺得這個鉤代表是火,為了防止宮殿再失火,於是將門字全部重新寫,去掉了鉤。

這些和朱元璋一樣,都是皇家的禁忌,現在麼,進入現代社會了,現在寫什麼牌匾也沒人再去掉這個鉤了,皇帝爺的那些破規矩,也沒人管了,畢竟,看起來怪怪的。


雲中史記


這個字本身就是錯別字,硬是被歷代皇帝各種解讀,改來改去,新中國成立後,故宮成了博物館,這個錯別字也成了歷史的承載。

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故宮很多匾額上的門字是不帶右下角那個小勾勾的,比如太和門,午門等等。如今小學生都知道這是個錯別字,古代皇帝文化水平都不低,肯定也認識,但為何歷經數百年卻無人改正呢?


門字不帶勾是有說法的,是古代天人感應理論的體現,也反映了古人的迷信。

據說南宋高宗時,臨安行在失火,宮殿被焚,趙構大怒要求追查事故原因,處分責任人,但派去查案的官員和造成火災的當事人是親戚,想要幫他脫罪,於是編了一個瞎話說是由於宮門口牌匾上的門字有個勾,這叫火腳,導致勾動了天雷地火,結果把宮殿給燒了,這是天災,是老天爺的旨意,不是人禍,跟人無關。


所謂天災異變,在古代十分常見,這個解釋成功把矛頭引向皇帝,趙構再牛也不能惹老天爺啊,於是此事便不了了之,還專門讓人把所有宮門上的匾額重寫一遍,門字的勾全數去掉,以免惹得老天爺發怒,再次釀成火災。

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大明建都南京,宮門牌匾上的門字又全都加上了勾,這本身是正確的做法,結果卻引起朱元璋的不滿,認為門字有個勾一點也不常敞亮,有堵塞言路嫌疑,於是明朝宮殿匾額的門字又沒了勾。


到了清朝,門字的勾又重新出現,乾隆皇帝看到後,犯起了尷尬症,嫌這個勾戾氣太重,這不是要把大清的江山勾走嗎?於是故宮匾額上的門又沒有了勾,一直延續至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中國的漢字真的是博大精深,再加上古代人比較迷信,尤其是皇室之中,任何事情都馬虎不得的。那麼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王朝的宮殿。真的會有錯別字,若是真的有這樣的事情,恐怕寫這個“錯”別字的人,早就被拉出去斬首了。

因為故宮這個匾額上的門字的存在,肯定是有他存在的原因。要知道這並不是我們所說的錯別字,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個,關於這個“門”字的故事。

故宮裡的門字的寫法,大部分都是這樣的(如下圖),你看是不是門的最後一筆少一個勾呀?

用現在的話來說,很明顯這就是錯別字了。你要是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個門字是很有講究的。

紫禁城裡之所以寫這個不帶勾的門字,大致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就是來自南宋,就是南宋的開國皇帝宋高宗趙構。因為他的玉牒殿失了火,把門給燒了一個精光。

皇宮裡失火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宋高宗追究起責任來,大臣們怕被處罰,就用一個迷信的說法,來糊弄趙構,他們說這個門字,最後一個勾是火性。所以,玉牒殿失火和這個門字的勾有關係。

宋高宗趙構還真信了,以後他在寫門字的時候,就故意少寫了最後的一個勾。這種寫法後來被傳承下來,用在了紫禁城的門上。

還有一種說法是來自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大明的開國皇帝。他稱帝的地點在今天的南京。當時他在修宮殿的時候,就命令詹希原寫太學集賢門匾上的字。

詹希原是當時的大書法家,朱元璋讓他來寫,可見對這個匾額多麼重視。

但是,當詹希原把代勾的門字,寫上去之後,朱元璋竟然是大怒,他命令手下把詹希原給拉出去殺了頭。

原因就是朱元璋以為,門字最後一筆代勾,有阻塞人才的寓意。他的認知就是門不能關住,關住了門,人才怎麼能進來呢?

所以,以後的宮殿匾額上門字,也就沒有了最後一筆的勾。

不過今天故宮上的門字,並非都是沒有勾的,那是因為在乾隆皇帝時期,他重新寫了一些宮殿上的匾額,乾隆皇帝不迷信,才不管那一套。

所以,他在寫這個門字的時候,就把那個最後一筆的勾字給帶上了。

這大致就是為什麼故宮門字上少鉤的原因。


史學達人


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是個繁體字,但是卻沒有右下角那一鉤,歷代帝王為什麼不加上那個鉤呢?



一、首先是兩個相關的歷史傳說


提起皇城的故事自然離不開皇帝,關於這皇宮匾額上門字的傳說,那可都是皇帝惹的禍。


1. 南宋趙構在臨安皇宮去掉了門字的鉤


南宋定都臨安城,也就是現在的杭州,首任皇帝是宋高宗趙構。一次宮中的玉碟殿失火,趙構非常惱火,群臣也被嚇的不輕。因為玉碟殿是個非常重要的檔案資料庫,存放著皇帝平時閱覽的聖旨。


趙構為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下令嚴查嚴辦。下面的官員都心知肚明,失火無非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可是總得有個辦法搪塞過去,不然就得有人受罰,可誰也不想當這個倒黴鬼。


宰相王博彥靈機一動,對趙構一通忽悠,說失火的原因是宮殿匾額上的“門”字惹的禍,因為從五行學來解釋,“門”字最後一筆直下帶鉤是火筆,就是這一鉤招來了火災,只有去掉這個鉤才能不再發生火災。



趙構覺得言之有理,於是下旨所有宮殿匾額的“門”字最後一筆都是直下,不能有鉤。 話說這些官員推卸起責任還真是理直氣壯。


2. 明太祖朱元璋嫌擋了他招賢納士的路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洪武年間重修集賢門,裝修完畢後讓中書舍人詹希原寫匾額。詹同學自作主張的在門字末筆帶一小鉤,誰想朱元璋看了勃然大怒。


他斥責詹希原欺負他不是讀書人出身, 門字帶鉤易招火災,再說學府的門要暢行無阻,給朝廷選拔可用之才。帶個鉤分明是腳下使絆子,難不成讓集賢門只留你一個人才?結果詹希原為此被砍了頭,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到了明成祖朱棣修建故宮時,各大殿的匾額上的“門”字也都統統不帶最後那個鉤了。


3. 清乾隆皇帝怕那個小小的鉤把他的江山鉤沒了


清軍入關後,故宮匾額門字的鉤又重現江湖,直到乾隆皇帝即位,他左看右看都認為這個鉤戾氣過重,這不是要把大清江山給鉤走的節奏嗎?



於是一道聖旨下來,故宮匾額上所有門字的小鉤都不見了,也就成了我們今天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那樣。


二、用易經來解釋


以故宮午門為例,用易經來解釋門字無鉤這件事,首先從時辰說起。


一天之中午時生陰,子時生陽。午時是11點到13點,是一天當中最熱的時候,同時一絲寒氣開始醞釀併產生,之後氣溫逐漸降低。


可見午時是陽氣轉化為陰氣的時刻,人從生到死也是從陽到陰,所以古代都是午時三刻問斬。有句臺詞是“推出午門外問斬”,可見這午門外是行刑的場所。


易經八卦的排列次序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八卦圖中震四在東,東為春天,兌二在西,西為秋天。


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有定數,延伸到漢字就是其筆畫數。古人數文字的筆畫只有橫和豎兩個方向,有拐彎的地方就算第二筆,比如豎鉤“亅”算兩筆。


有了上面的鋪墊,就和有書君一道來看看午門這兩個字有何玄機。午字共四筆,按八卦算是震四,定數為春天,表示生。“門”字按八卦數應是十一筆,去掉最後的鉤為十筆。八卦中超過八就算新的一輪,十折算成定數是兌二,不帶鉤的“門”字定數為秋天,代表死。


可見故宮午門的門字少一鉤不是寫錯了,是為了讓其定數為兌二,使得午門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生死門,而整個故宮有門字的匾額都如法炮製。


三、看官們給出的解釋


關於故宮匾額上門字沒有那一鉤的緣由,看官們也給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


有人說用的是顏體字,原本就是有鉤的,只不過這個鉤看上去不那麼明顯,其厚重感反而更能盡顯皇家風範。



還有人說這個鉤會讓宮中勾心鬥角的事頻發,所以一律去掉,可這皇城裡哪朝哪代少過爭權奪利的事?


又有人說這是當時寫匾額的人故意去掉的,因為門字被掛那麼高,沒鉤比有鉤要好看的多。

也有人說門有兩扇,左右對稱則穩固,寓意江山穩固。


四、門字本無錯,惶惶的都是人心


其實看漢字的演變史,從甲骨文到篆書和隸書,門字原本就沒有那一鉤,都是左右對稱的。直到行書的寫法中,行筆連帶著最後的豎筆末尾出現了鉤,之後楷書寫法固化了門字這個鉤。至此可見故宮匾額上的門字沒有鉤算不得是錯字。



門字有鉤無鉤都不是錯,演變出這種種的故事傳說,只是在彰顯那些妄圖皇權永固之人內心的惴惴不安。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