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名將李陵率5000步卒與數萬匈奴兵交戰,為何宋兵卻不敢?

劉楚王


李陵以步兵與數倍騎兵交戰,陷入不可退避的局面,在軍事上是反面教材,怎麼能成為敢與不敢的標準?李陵軍行動速度不如騎兵,除了戰與降沒有別的選擇,這在軍事上是被動應戰。

其次,李陵活動的時代相距宋朝有八百年時間,不僅中原帝國在發展,北方民族的經濟制度、軍事制度、武器科技也在進步,匈奴和契丹、金國、蒙古的戰鬥力根本不是一個概念。

沒有馬鐙的匈奴人就靠騎兵的移動速度對敵人進行抄襲作戰,且輕騎兵是很好的偵察兵,散落的騎兵網往往能先敵人一步行動。

但是說到宋軍不敢就不知從何說起了,歷來宋軍擺好陣勢,遼軍都不敢強攻,宋步兵的弩手歷來是遼軍所畏懼的殺器。騎兵對展開陣勢的步兵強攻從來都是要吃虧的。宋軍對遼軍的正面交鋒從來都是勝利較多的,只是限於步兵的移動性總沒法擴大戰果,遼軍的騎兵卻總能在戰略上取得先機。

李陵的漢軍與匈奴之戰有前提,是李陵已經建立好營壘,處於兩山之間紮營,匈奴要主動進攻不能展開兵力優勢,只能跟李陵打消耗戰,打到李陵所有補給都沒有才能夠取勝。從戰術來講,匈奴使用騎兵進攻是沒有意義的,只能打車輪戰。

宋朝的弩威力已經足夠強大,若果敵軍對處於兩山間紮營的宋軍進行強攻,一樣要吃大虧,問題在於沒有人重複同樣的情況。在戰略層面上,一支步兵讓數倍敵人包圍,還沒有增援就等於已經敗了,堅持多久無法改變勝負的結果。

不然跨時代比較戰鬥力,領先八百年的宋步兵戰鬥力,不知道比李陵的漢步兵強了多少倍。李陵的漢步兵還沒有宋步兵那麼複雜的佈陣。

吳璘疊陣:“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敵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併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鉤相連,俟其傷則更替之。更替以鼓為之節,騎出兩翼以蔽於前,陣成而騎兵退,謂之疊陣”

但是談到科技的差距,匈奴騎兵只有輕騎兵,這類兵種的作用畢竟有限。遼軍的部隊是重騎兵、輕騎兵、步兵混戰作用,泛用性遠遠強於匈奴。面對展開陣勢的宋步兵,遼軍一樣能用步兵展開陣勢對壘,至少雙方戰力差距不大。

在宋遼戰爭的時代,契丹人的軍事制度就是漢制與部落制結合,遼國一樣有禁軍體制,簡選天下精銳聚之腹心之中。相較之下匈奴人是散亂的部落制度,是沒有中央精銳一說的。李陵是出身於漢武帝的建章騎,他的部隊也是從中央精銳中抽選出來,漢匈士兵間的質量就有差距。

總結有三點,李陵對匈奴之戰不能作用正面戰例,宋軍並沒有不敢與遼軍正面交鋒,漢匈的戰鬥力差距與宋遼的戰鬥力差距不同。


蘇沉船


李陵不是敢與不敢的問題,是避無可避、必須應戰的問題。如果可能李陵並不想做什麼孤膽英雄,他率領步兵和數萬匈奴騎兵交戰,並不是勇氣可嘉,而是迫於無奈。

縱觀李陵的一生,和“無奈”這個詞有不解之緣。李陵率領步兵孤軍深入,沒有援兵、沒有補給,他和霍去病的待遇是不同的。事實證明,霍去病的神話是不可複製的,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叫做冠軍侯的。


霍去病的身後有一個偉岸的身影,那就是大將軍衛青。有了這個可靠的後援,霍去病可以盡情施展他的千里突襲的策略,對匈奴發動閃電戰,霍去病成為了漢武帝對抗匈奴最有威力的利劍,也成了所有匈奴人的噩夢。

李陵沒有這些,他有的只是家族的榮譽,為家族正名的願望和李廣利的背叛,僅此而已。不過在十分不利的條件下,李陵選擇了最有利於自己的堅守策略,利用有利地形,讓匈奴數倍於自己的騎兵的無數次衝鋒都無功而返。

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李陵無奈選擇了委曲求全,假意投靠匈奴。他的家族和親人都在遠方的京城,說他真心投靠匈奴置家族生死於不顧,我是無論如何都不相信的。不過他沒有選擇“捨生取義、殺身成仁”成就家族之名,就已經決定了李氏家族的悲慘結局。

同樣宋軍也不是敢與不敢的問題,戰爭不會讓你選擇對手,只會讓你適應變化。宋不是軍隊強與不強的問題,而是文官治軍缺乏將才的問題,這和北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作為有很大關係。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路遙lgy


在正常情況下,任何一位將軍都不可能去拿步兵硬碰騎兵,兩種情況除外:一是情勢所迫,不得已只能硬碰;二是這個將軍是個蠢材。李陵屬於第一種情況,而宋朝沒有將軍是蠢材。

李陵為什麼敢和匈奴硬碰?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無論如何,李陵都是逃不掉的。李陵的部隊本就不是主攻部隊,而僅僅是給李廣利押送糧草輜重的。在浚稽山和匈奴主力遭遇,是一場意料之外的遭遇戰,不拼根本贏不了。但凡有可能,李陵絕對不想用5000步兵和匈奴八萬主力騎兵對戰。



而宋軍根本不存在這種情況,既然沒有遭遇戰的話,為什麼要拿步兵去送死?宋朝對付騎兵的辦法也不少,比如在平原地區種樹,限制騎兵的機動性。如果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敢去"拼而拜拜犧牲,豈不是很愚蠢?


庭州行者


沒什麼不敢的,能打起來是關鍵,現在有一股騎兵無敵論,說騎兵對步兵是屠殺,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李陵的事說明在空心大方陣和高水平射手面前騎兵是多麼的無力。

騎兵的優勢是機動性,和較好的信息化能力。在戰場上,不是說勝負是騎兵說了算而是打不打騎兵說了算。騎兵可以通過斥候獲得打開戰爭迷霧的手段。當發現對手部隊很多,他馬上撤退,步兵憑什麼追的上騎兵,當發現對手少於自己,或者戰備不足的情況下就一口吃掉。

就李陵這一戰看來,匈奴單于在確認李陵部隊只有5000人並且沒有後援的孤軍深入情況下,下重注把所有騎兵全部壓上,形成3對一甚至5對一的戰場絕對優勢,在戰術選擇上沒有錯誤,但是李陵憑藉的是置死地而後生的精神,在精良的武器裝備,和極高的戰術素養的加持下可以在運動戰中不斷突破單于的騎兵阻攔。不得不說也是古代中國步兵使用的一次巔峰!


日常刷下線


李陵帶5000兵與匈奴主力部隊交戰並非既定計劃,而是並未預料到的遭遇戰,是不得以才打的一仗。最後,這一仗是以5000漢兵全軍覆沒收場的。別說宋軍,即使漢軍在正常情況下,也不會派處於絕對劣勢的幾千漢兵去進攻匈奴幾萬人。因為軍隊打仗的原則是: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而非逞一時之勇。逞一時之勇對軍隊而言等於自殺。



觀瀾說史


主要區別在士氣和國家的凝聚力。

好多人覺得士氣沒用,這是不對的,舉個例子,漢朝前期,同等數量的漢軍絕對打不過同等數量的匈奴騎兵,但是後期出現了一漢頂五胡的現象,關鍵是一場場勝利積累下來的信心,面對胡人有心理優勢,能夠最大的發揮士兵的戰鬥力。

國家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國家政策的引倒上,漢朝是非軍功不得封候,宋朝的是與士大夫共天下,就可以看出兩個朝代對待士兵的態度不同,戰鬥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大唐雜貨鋪


宋是說的哪個宋?趙宋的時候已經沒有匈奴了。劉宋的時候匈奴只剩了一些散兵,也沒有和漢政權有什麼戰爭。漢時匈奴生產科技水平很低,一個漢兵的戰鬥力相當於五個匈奴,如果匈奴不是打游擊戰和運動戰,早都被滅了無數次了。劉宋時的敵人鮮卑戰力遠勝匈奴,趙宋時金人遼人的生產科技水平與宋的差別也不像匈奴與漢的差別那麼大,所以這不好比較。另外5000人以下的戰鬥也一定有,邊境上非常多,只不過沒有再出一個司馬遷,沒寫成一個精彩的故事,所以不為人所知而已。

補充一下,李凌是西漢名人,不是西漢名將,他父親守邊還行,但也沒打過什麼進攻型的大仗。李氏幾代人都屬於心高氣傲但時運不濟的人,後來有個好運氣的李淵自稱是李廣的後代,但也有可能是冒充的,因為李唐一脈,很可能根本就不是漢人。


石燕然


很簡單的一個問題,漢沒有發明馬蹬,宋已經有馬鐙了!沒有馬鐙的時候騎兵不敢衝擊擺好陣營的步兵,而有馬鐙以後給人馬披甲就可以衝擊步兵,鐵浮屠就是一隻重騎兵!


青玉案i


有一句老話“戰爭是一門藝術” 。 從漢唐到宋時間跨度1000年,中間有兩次大規模胡化的過程,兩晉南北朝,以及唐+五代十國,結果導致了戰爭的指揮藝術感覺是倒退了。戰國秦漢出了多少著名將帥,到了宋以後退化到個人武勇,弄出禁軍這樣的怪胎,這裡面原因多多。 無獨有偶, 歐洲也一樣,昔日的古羅馬軍團隨著羅馬的毀滅到了中世紀也退化了成了騎士比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