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傅抱石先生?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10月5日是中國“新山水畫”代表傅抱石先生114週年誕辰。 今天我們不妨通過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畫,來體會那不一樣的境界與美。


傅抱石

1904.10.5-1965.9.29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現代畫家,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餘,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藝術系,以山水畫成名。

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他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中年創為“抱石皴”,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著有《國畫源流述概》《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喜歡篆刻的青年畫家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生於江西南昌,父親是一位修傘匠人,然而年幼的傅抱石對修傘卻並沒有太大的興趣,而是偷偷地迷上了篆刻。

1921年,17歲的傅抱石以第一名的成績,免試升入了南昌省立第一師範。這一段求學經歷,使得他有機會能閱讀到大量的古代畫史畫論,並受到了清代畫家石濤的思想影響,這也為他後來在“新山水畫”領域的藝術創作奠定了理論基礎。

▲ 《柳下撫琴圖》1942年

1933年3月,在徐悲鴻的幫助下,傅抱石獲得了公派日本留學的機會,進入了東京帝國美術學院,並拜美術史家金原省吾為師。在求學期間,他巧妙地將日本畫技法與中國傳統畫法相融合,並創立了著名的“抱石皴”畫法。

1935年6月,傅抱石的母親病重,他決定回國,回國之後他並沒有中斷自己的藝術創作,翌年5月,他在南昌舉辦了國內的第一次個人畫展,廣受好評。此後,他應徐悲鴻之邀,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


藝術創作的高峰

1937年抗戰爆發後,傅抱石攜全家從南京返回江西新餘故里。1938年4月,他又受郭沫若的邀請,進入國民革命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後撤至重慶。自此他藝術創作進入了一個高峰期。

▲ 《金剛坡》1942年

定居重慶時,他的居所就在沙坪壩的金剛坡,即他此後常在畫上題署的“金剛坡下齋”。在此期間,傅抱石創作了《畫雲臺山圖卷》,並編撰了《石濤上人年譜》,可以說,傅抱石一方面進入了他史論研究的高峰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從篆刻和史論研究到繪畫創作的過渡。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樂府詩《麗人行》為題,創作了名作《麗人行》。

▲ 《麗人行》1944年(1997年嘉德國際拍賣公司以1078萬元拍出)。


新山水畫的代表

抗戰勝利後,傅抱石攜全家隨學校遷回南京。1947年10月,《傅抱石教授畫展》在上海舉行,畫展受到了郭沫若等人的讚賞。然而,此時的南京,已是風聲鶴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機會,攜全家離開了南京,回到了南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從這一時期開始,傅抱石也進入了充滿希望的新藝術創作生涯。

▲ 《赤壁圖》約1944年

1959年9月初,新中國成立十週年到來之際,中央有關領導邀請傅抱石與關山月兩位畫家聯手為人民大會堂繪製巨幅水墨畫《江山如此多嬌》,這幅畫作,是以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為內容進行創作的。在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創作之後,巨幅山水畫終於完成。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江山如此多嬌,此畫此後一直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正廳上。傅抱石的作品自此也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 《江山如此多嬌》1959年

在此期間,傅抱石還創作了很多社會性題材,在山水畫中融合了很多工業題材的內容,展示了現代山水畫中符合時代潮流發展的特點。

▲ 《芙蓉國裡盡朝暉》1964年

1965年9月29日,傅抱石因腦溢血在家中辭世,享年61歲。


《宋詩選:傅抱石插圖珍藏版》

傅抱石 | 繪 周夢燁 | 注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於2017年4月策劃出版了詩畫系列《宋詩選:傅抱石插圖珍藏版》,一經推出,便廣受讀者喜愛,是繼該系列《聲律啟蒙:吳冠中插圖珍藏版》之後,又一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在這本書中,我們精心甄選,從傅抱石先生的收錄了八十八幅的畫作,用山水之美詮釋宋詩的悠遠之聲,同時邀請浙江大學的周夢燁老師,精心編選了七十九首宋詩,希望能讓讀者在賞畫的同時,讀解古人的心境滋味,感受漢語之美。

▲ 《聲律啟蒙:吳冠中插圖珍藏版版》內頁

眾所周知,中國古詩其實不止於唐詩,宋詩取唐詩各家所長,在前人基礎上精益求精,更求工整穩健,於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不亞於宋詞的地位。今天我們精心挑選了其中的三首,同時配以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畫經典之作,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那獨特的詩情與畫意。

宋詞選·三首

周夢燁(注)

江上·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

曉雲含雨卻

青山繚繞疑無路

互見千帆隱映

低迴:徘徊、縈迴。 隱映:掩映

▲ 《瞿塘峽》1944年


望海樓晚景·蘇軾

青山斷處塔層層

隔岸人家喚欲應

江上秋風晚來急

為傳鐘鼓到西興

西興:渡口名,在今杭州市蕭山區

▲ 《錢塘江》1962年


小園四首其一·陸游

小園菸草接鄰家

陰陰一徑斜

臥遊陶詩未終卷

又乘微雨去鋤瓜

菸草:煙霧籠罩的草叢,亦泛指草木。賀鑄《青玉案》詞:“一川菸草,滿城風絮。” 柘:桑科植物,葉可喂蠶,木汁能染赤黃色。是一種較為名貴的木料。陰陰:指草木廕庇覆蓋。陶詩:指陶淵明的詩。

▲ 《虎溪三笑》1954年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文藏來答】畫如其人,他的創作態度反映了他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嚴謹作風,從“陶榖(gǔ)贈詞”這一創作題材就得窺一斑~

傅抱石擅長美術史論研究,熟悉文學故事,習慣以歷史典故、文學名篇為題,十分敬佩歷史上的高人逸士,畫面有一種雄渾的意味及飛揚之氣勢。五代故事“陶榖(gǔ)贈詞”也是傅抱石關注的繪畫題材之一。

圖1 傅抱石 陶榖贈詞 1944年 紙本 設色 117×40釐米 江蘇省美術館藏

陶榖(903~970年),本姓唐,字秀實,邠州新平人。早年曆仕後晉、後漢、後周,官運亨通,北宋後任禮部、刑部、戶部尚書等。據文獻記載,後周柴榮意欲一統天下,派遣翰林院大學士陶榖出使南唐,以探虛實。陶榖自恃國勢強大,對南唐不屑一顧。南唐重臣韓熙載忿而設計,命絕色歌伎秦蒻蘭偽裝成驛卒之女,早晚在驛館內灑掃庭院,以美色誘惑陶榖。陶榖終被迷倒,遂“同諧魚水之歡,共效于飛之願”。他又春意萌動,為風情萬種的秦蒻蘭填詞《風光好》留念:好因緣,惡因緣,奈何天,只得郵亭一夜眠?別神仙。琵琶撥盡相思調,知音少。待得鸞膠續斷絃,是何年?數日後,中主李璟在澄心堂設宴款待。李璟喚秦蒻蘭來到席間,命她演唱《風光好》,勸酒助興。陶榖羞愧難當,一時間傲氣頓消。北返時,《風光好》早已傳遍朝野……

陶榖贈詞的風流韻事流傳甚廣,後世多有演繹。1944年7月25日,傅抱石精心創作了一幅《陶榖贈詞》(圖1),題雲:“陶榖贈詞。此擬寫李主宴谷澄心堂,出弱蘭於席,歌《風光好》時情景也”,押角鈐蓋朱文方印“上古衣冠”,以示高古。全畫筆墨瀟灑超脫,輕重徐疾有致,線條洗練靈動,水、墨、色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圖2 傅抱石 陶榖贈詞 1940年代 紙本 設色 32.2×40.7釐米

關注傅抱石其人其藝多年,發現他的一個創作習慣:對於某一題材,他往往會舉一反三,再三經營,精益求精;而一旦探索出一種成功的圖式組合,他則反覆創作,如《琵琶行》、《撥阮》等無不如此,生動地呈現出其創作中真實的思考維度。對於《陶榖贈詞》,傅抱石也不例外。大致就在同一時間,他還繪製了小幅《陶榖贈詞》(圖2),畫面內容比前者增加了侍女,但逸筆草草,應是一件未完成稿。

1945年2月,傅抱石又以“陶榖贈詞”為題進行創作,然在構思上對前者做了徹底的顛覆。他沒有刻畫陶榖,而將場景定格於秦蒻蘭吟唱《風光好》之片段,生動地再現了人物瞬間的美妙神態。此圖未題圖名,筆者依據傅抱石繪畫圖式生成規律,通過仔細比對和綜合分析,慎重地將這件傅抱石仕女佳作明確定名為《風光好》(圖3)。《風光好》通過柱廊、屏風、几案,分割出兩個獨立的空間,營造出一個詩意的氛圍。傅抱石沒有強調歷史典故的諷刺意味,而純粹表現秦蒻蘭的婀娜麗姿和侍女的秀美動人。他只將仕女安排在相對簡單的背景之中,重在顯示出她們鮮活的美妙形象,放達的景物器具亦是反襯出人物的多姿,全然烘托出“風光好”的意境。

圖3 傅抱石 風光好 1945年 紙本 設色 108.5×60釐米 2016年嘉德秋拍拍品

根據葉宗鎬的研究,傅抱石從事仕女創作,始於1940年12月。當時,他為中蘇文化協會主辦“中國戰時繪畫展覽會”創作《唐金昌緒〈春怨〉詩意圖》,突出反戰厭戰之主題。1944年以來,隨著《麗人行》、《琵琶行》、《後宮詞》、《罷阮圖》等一系列描繪唐宋宮怨詩意畫的出現,傅抱石仕女畫風格正式形成。這些女子,也是個性化的“高人逸士”,有著獨立的人格,同樣具有高潔的情操。

所以,傅抱石的仕女畫有美麗、溫婉和端莊,更有一種“精神”,充滿著深情、高貴和智慧。


原文作者:萬新華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6年12月刊《輕歌曼舞好春光——傅抱石讀記》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