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康熙五妃之一的良妃,為何死後被康熙稱為“辛者庫賤婦”?


並沒有“康熙五妃”這樣的歷史說法,只是康熙朝前中期一共有五位生前晉封妃位的妃嬪。

而對於康熙帝玄燁所說“辛者庫賤婦”也只是出於後來雍正帝時代編纂的《清聖祖實錄》中所記載,康熙帝玄燁對於八阿哥胤祀的斥責,真假與否不能確定

辛者庫,在很多清宮劇中都會出現的一個詞彙。從表面上來看,辛者庫出身似乎非常低賤,其實不然。

清朝的辛者庫中人並非都是罪籍,只不過是包衣的一種。雖然作為奴僕,但是相對於旗外賤民與旗下家奴而言,辛者庫人擁有獨立籍貫、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與良人婚配,甚至可以擁有自己的奴婢


康熙皇帝的良妃衛氏,雖然是辛者庫女出身,但也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其父親是個管領,良妃衛氏的出身比較低只是相對於其他妃嬪而言。即便是同樣宮女出身的德妃烏雅氏,德妃是內務府上三旗包衣出身,身份地位還是高於良妃衛氏的。

良妃衛氏,是清朝第一個出身內管領而被封妃的后妃,雖然一定程度上認為良妃是清朝出身最低的后妃,但是辛者庫與內務府包衣、選秀等一樣,都是皇帝納妃的正常途徑


康熙皇帝作為清朝擁有妃嬪子嗣最多的皇帝之一,雖然多子多福,但是在皇家,也意味著更多的爭鬥與流血。被說成是“辛者庫賤婦”的良妃,主要還是因為她的兒子胤祀,在九子奪嫡中慘敗被康熙帝厭惡,所以可能是當時說的氣話。用這麼一句話,就表示從根本上否定了胤祀的出身,否決了他繼承大位的前提。

其實,清朝出身辛者庫的妃嬪非常多,除了最著名的良妃衛氏之外,雍正帝胤禛的裕妃耿佳氏(弘晝之母)、謙妃劉氏(弘曕之母)都是辛者庫出身。而著名的內務府包衣宮女出身的孝儀純皇后(令妃)、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其祖上也是辛者庫出身

良妃衛氏被斥責說成“辛者庫賤婦”,主要還是因為其子在奪嫡之戰中落敗所導致。


澹奕


康熙的這句話傳播範圍較為廣泛,但是實質上卻少有人能拿出確鑿的證據,更像是民間或者半官方的一種戲說,或許是雍正為了刻意打壓八王爺而造的謠。

下面我就來詳細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良妃為何人?

據史料記載,良妃是康熙五位正式冊封的妃子之一,也是康熙較為喜歡的後宮妃子之一,良妃去世後,康熙皇帝還為其寫了文章祭奠,這種少有的行為也能顯示康熙對這位妃子的喜愛。


辛者庫是什麼?

辛者庫這個詞大家聽起來比較陌生,因為這個詞出自於滿人語言,翻譯過來就和包衣一樣,即包衣奴才。因此,辛者庫就是特指為皇家服務的奴才,社會地位較為低下,可以看做是皇族的傭人。


康熙為什麼怒罵良妃為“辛者庫賤妃”?

這句話是良妃死後說的,也就是說良妃在世的時候,康熙沒有講過這句話。

說到原因,就必須提一下良妃的兒子,良妃的兒子就是九龍奪嫡的關鍵人物——八皇子!也就是八爺黨的靈魂人物。

這句話是八皇子參與奪嫡而惹怒康熙帝時,康熙暴跳如雷的情況下說出的話,因此就算這句話是真的,也是康熙在非理性狀態下說的話,不足為奇!


青年史學家


這句話前後半句都有問題。第一,“康熙五妃”這個說法完全沒道理;第二,康熙說“辛者庫賤婦”是記載在《清聖祖實錄》和《雍正漢文上諭》中的斃鷹事件後康熙訓斥八阿哥胤禩的話,具體場景下的氣話,何況當時究竟有沒有說過其實也是存疑的。

(良妃衛氏劇照)

先說說“康熙五妃”,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突然冒出這麼個說法。一直以來的說法都是“康熙四妃”,也就是惠妃納喇氏、宜妃郭絡羅氏、德妃烏雅氏、榮妃馬佳氏。因為此四人都是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同一批晉封妃位,是康熙後宮除了三任皇后(孝誠仁、孝昭仁、孝懿仁)、兩位貴妃(生前為貴妃的愨惠皇貴妃、溫僖貴妃)外最早獲封妃位的。其他妃子都在她們之後。良妃衛氏雖然是此四妃後第一個晉封妃位的,但實際上相差甚遠。她是康熙三十九年晉封良嬪,此後單獨升妃位(時間不詳,比較大的可能是康熙五十年衛氏病重臨終前康熙特別加恩)。但是如果僅此就把她跟前四妃並列成“康熙五妃”的話,也同樣可以說“康熙八妃”,因為康熙五十七年又晉封了和妃瓜爾佳氏(死後追諡敦怡皇貴妃)、宣妃博爾濟吉特氏、成妃戴佳氏。都是康熙親封的妃位,為什麼這三位不算?

(良妃衛氏劇照)

然後就來說說這“辛者庫賤婦”一說。這個出自雍正即位後編寫的《清聖祖實錄》,說的是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巡幸熱河,原本應該隨侍在側的八阿哥胤禩因為要祭奠母親良妃衛氏二週年而缺席,於是送了兩隻上好的海東青給康熙,誰知鷹送到康熙行宮已經奄奄一息。康熙因為大怒,召諸皇子齊聚,訓斥胤禩,其中就說到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然後列舉了胤禩在康熙四十七年廢太子過程中如何結黨營私,聯合大阿哥胤禔謀害廢太子胤礽,聽信術士張明德之言,欲奪儲位。最後說到“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從此胤禩一蹶不振。

(斃鷹事件)

由此我們可知,這句“辛者庫賤婦”不是直接針對良妃的,而是罵胤禩的。他認為兩隻死鷹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所以說出這樣的話。這句話要分兩點看:

首先說明,良妃衛氏確實是出身辛者庫比較低賤,康熙憤怒下說出氣話也情有可原。良妃衛氏確實是辛者庫出身,她是清朝唯一一個出身辛者庫而進位妃位的。但要說明的是,良妃衛氏的出身辛者庫,並不是曾在辛者庫為奴,而是其父為辛者庫宮內管領,也就是管理辛者庫的官員,屬於包衣奴才一類,比起滿洲貴族確實低一點,但不是說很卑賤。

再來,這件事其實是存疑的。有如下疑點:

第一,年份不合理。清宮所有資料都顯示,良妃衛氏死於康熙五十年十一月,所以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巡幸熱河時,胤禩應該是祭祀母親三週年,但這件事卻說胤禩是祭祀母親二週年,本身就很奇怪。

第二,地點不統一。記載這件事的兩份材料對斃鷹事件的地點都說的不一樣。《清聖祖實錄》記載的事康熙前往塞外途中;《雍正漢文上諭》卻說是康熙返回京城途中。

第三,人物對不上。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巡幸熱河,隨駕的皇子是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允祿、皇十七子允禮。而且是康熙“面諭”就是說沒有旨意。但到了《雍正漢文上諭》裡雍正在後來下旨訓斥胤禩時卻說康熙有發過硃批諭旨,並且在皇三子胤祉那裡收著。而後來,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又紛紛作證說康熙當年確實訓斥過胤禩,於是將訓斥內容抄錄下來。這就奇怪了,既然有諭旨,又何需讓他們三人再抄一份?而且三、五、七三個皇子明明不在當時隨駕的皇子中,為什麼是他們三個跑出來作證?

(八阿哥胤禩)

以上三點相當可疑。因此我們說,斃鷹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已經很難考證。即使確有此事,康熙也未必說過“辛者庫賤婦”這樣的話。因為歷史上康熙對良妃衛氏是很看重的,由她能夠單獨晉升妃位就說明了問題。她死後康熙更是親自前往祭奠,還寫下祭文,這不是一般妃子能享有的。所以,很有可能這段所謂康熙訓斥胤禩的話是雍正為了打擊政敵而偽造的,目的是說明胤禩已經被父親拋棄,自己處置胤禩不過是遵循父親的想法罷了。而真相究竟如何,早已不可知了。


伊耆角木


最近,我們看到的清宮劇已經不少了,但這段時間的清宮劇,都是以乾隆時代作為背景的,而我們今天要聊的是康熙年代所發生的事情。康熙也有過很多的妃子,有這麼一位妃子是特別的,起碼對於康熙來說。因為在這位妃子離去的時候,康熙還參加了她的祭祀典禮,因此有人就覺得這名女子,肯定在康熙的心中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吧。

她就是歷史上面的良妃,良妃是出身辛者庫的人,也是清朝第一個辛者庫出身的妃子。那個時候,在辛者庫為奴的基本上都是包衣出身,但並不是罪人,良妃就是如此。當時,良妃出身辛者庫,可後來她參加了選秀,皇帝看到她長相特別出眾,就把她納入了後宮。如果你看過清朝記載的話,就會發現,良妃衛氏好像是和香妃有所相似。

據說,她也是身上帶有奇怪的香味,並且特別的美麗,康熙對她寵幸無比,但是這名女子並沒有所說的那麼誇張,但她的顏值確實是能夠得到肯定的。她在康熙二十年的時候,生下了一個兒子。那就是九子奪嫡當中輸了的八阿哥,我們知道八阿哥名字叫做胤禩。一開始,康熙特別喜歡這個兒子,因為他特別的賢德,很多人都把他稱作是八賢王。

其實,他的賢德只是在拉攏眾臣罷了,可是他太過於干預朝政,這才讓康熙對他再也沒有了好感。原本,康熙是想要立胤禩為皇太子,這樣良妃就很可能會成為皇太后,所以在胤禩失去了爭奪皇太子權利之後,衛氏也沒有辦法再成為皇太后了。不過,她並沒有受到太多的影響,在她的兒子被疑是否要立為皇太子的時候,她已經是良嬪了。

在兒子被否認之後,她也沒有被康熙冷淡對待,而是把她立為了良妃。只可惜就算她身為妃位,也沒有活太長的時間,在康熙五十年的時候她就離去,雖然她很遺憾自己的兒子沒能夠成為皇太子,可她這一生都受盡了康熙的寵愛,也算是比較圓滿了。在她死了之後,康熙還參加了她的祭祀典禮,風風光光的把自己心愛的妃子送走了。

由此能夠看出,良妃絕對是在康熙年間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只不過她沒能夠讓自己的兒子成為皇太子,乃至皇帝罷了。你們有沒有了解過關於良妃衛氏的故事呢,有很多的影視劇當中都有提到過,比如說鄭爽還演過這個角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