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的演出是否有托兒?

怪島


我也來說一說我眼中的郭德綱,郭德綱為了生存,曾經三上北京。前兩次都鎩羽而歸,為什麼?因為主流相聲的不接納。人家不接納是有原因的。相聲界是有規矩的,你得有個正經八理的出身。郭德綱人都不知道這哪冒出來的。往後看郭德綱確實非常不地道。出名了不認師傅了,要收徒名分時候又拉出來。這什嘛玩意?!這個人能受苦第三次又來北京了,租住在北京郊區。是嚐遍了人生的苦啊,還是到處不受待見,沒人用的上他。想必一般人早放棄了,或者早一頭撞死了。這人臉皮厚,房租都交不起,任由房東唾罵,就是不吭聲。哎那個年代慘到這地步的少見。偶然機會碰到以後成為他的徒弟的幾個孩子(李菁他們幾個當時還是孩子),這幾個孩子在說相聲,還有聽眾。郭德綱就這樣跟幾個孩子混到一塊了。一開始全就靠托拉觀眾。郭德綱當時在北京沒有人緣。跟幾個偶然遇到的孩子慢慢的開始坑蒙拐騙的站住了腳跟,一開始就靠託,所以郭德綱一開始起步的時候就靠托起家,他的創業期間一直是這樣。加上這人臉皮厚能吃苦,慢慢的鹹魚翻身了。現在人家山雞變鳳凰了,人家有話語權了,放屁都可能不帶臭的,誰能說清理明。





茅屋小譚


這些年,郭德綱的商演,可以說是非常火爆,每當看到郭德綱分享他的巡演場景時,都是人山人海、座無虛席。




對此,相信很多人都表示很震驚,為什麼郭德綱每次演出都是爆滿狀態,他真有那麼受歡迎嗎,他的演出是否有託。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確實不能百分百的肯定,因為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託的情況,而且曾經確實有很多明星演出都存在託的先例。但是郭德綱的演出,似乎還沒到要去請託的地步。

首先,演出中託的定義,也就是專門請一些人增加現場的氛圍,用湊人數來展示它的氣派,以虛張聲勢來給人一種假象,讓人感到此演出的主人公非常受歡迎的感覺。

不過,郭德綱的演出,真的不需要託來烘托他的名氣了。

如今的郭德綱,名氣之高早已超出你的想象,雖然他是相聲演員,但名氣絲毫不亞於娛樂圈的一線明星。



對於郭德綱在人們心中的認知度,也是非常高的,相聲的精彩演藝,早已頗受男女老少的喜愛。從郭德綱這幾年的商演來看,幾乎每場都呈現爆滿狀態,座無虛席這四個字,似乎成了郭德綱演出的必備標籤。

前段時間,德雲社的全國巡演中,在山西太原站演出時,開演了門前依舊有眾多觀眾在等票,可想而知,德雲社的演出確實太受歡迎了。



再到近期的世界巡演,即使到了國外,郭德綱的名氣依舊那麼高,演出現場觀看人數絲毫不亞於國內人數。可以這麼說,郭德綱將相聲文化引領走出國門,已開創了歷史的先河,沒有一定的聲望,似乎很難達到如此效果。



再說,如果郭德綱來到你的城市演出,想必對於每一位喜愛相聲的朋友都會第一時間前往觀看。但是,能不能買到票,這就是個問題了。對於他的出演,一票難求的情況下,又何需託呢。

況且,現今郭德綱演出門票已不是個小數目,幾千人民幣一張票,要請託的話,不知要花多少錢,又不知要少賺多少錢。

既然是商演,自然是以盈利為目的,而且現今郭德綱的名氣,已不需要靠演出來宣傳,他的演出,更像是一種相聲的傳播,快樂的分享。



即使是一部新電影的上映,它需要請託來刷口碑、刷評分、刷名氣等,都是起初的一部分,等到名氣上漲了,目的也就達到了,也就不需要再有什麼託了。

此外,現今德雲社的相聲新人後輩們,他們的演出都非常受歡迎,演出場地或許比較小,但每場也是人山人海。他們的演出都不需要託,郭德綱演出就更不用多說了。



所以,郭德綱的演出存在託的概率非常低,因為他的名氣確實太大了,每場演出都爆滿,每次演出都一票難求的情況下,真的不需要用託來襯托他的氣場。

路過的朋友記得點贊哦,
關注小練兒,更多娛樂資訊第一時間與您共享!

娛樂小練兒


有啊,太有了。早期的時候,郭德綱自己還給自己當托兒呢!

那時候北京城也沒誰認識郭德綱,有一次劇場水牌兒寫好了,擺在門外,可是沒有人進來聽相聲。

郭德綱就跟著李菁他們幾個人站在水牌兒跟前假裝遊客,看著水牌兒說,“呦,這兒有相聲啊!小萬人迷郭德綱?這人是誰?看著還挺有意思,咱們進去看看他說的怎麼樣!”

就這樣又當托兒又誘導想盡一切辦法招攬生意。

那時候能有人上座聽相聲就很高興了!

這些趣事兒都寫在郭德綱的自傳裡,只是很遺憾,郭德綱越來越火,德雲社越來越大。已經不愁觀眾了,過去這樣的趣事也很讓人懷念了。

現在德雲社動不動就上海外演出,每次都只去幾個人,湊夠一臺相聲大會的演員也就夠了,實在沒有請託兒的必要。你請託兒不得給托兒們買機票啊?

德雲社如今商演場次往往都是上萬人的大館。

郭德綱自己說過,誰也沒有一萬個親戚,不是嗎?


閒白社


告訴你一個秘密,我是郭德綱的秘書,所有觀眾都是我用ps畫上去的,掌聲也是錄製的主流相聲界的聲音。臺下觀眾從沒超過兩巴掌,託有沒有,郭老師沒跟我說,但贈票佔一半吧


pegasus1


是演出都會有托兒,找托兒來捧場是宣發工作的一部分,沒托兒的演出不是正常的演出。

曾經計劃在一個週六的下午,去湖廣會館的德雲社專場聽相聲,早上在南來順吃早點,看到一個髮型奇特的年輕人帶著女朋友也來南來順吃早點。

下午在大麥網的取票機上取票時,看到那個髮型奇特者匆匆跑到售票窗口,讓給某某留八張票,以及記誰的賬,叮囑聯絡方式等等。演出中知道他是這個對的隊長。

來取票的在交易過程中是貴賓,用來入場的票叫招待票,走進場子和大家一起娛樂,起到的作用就是托兒。


第一時間的速龍



郭德綱說相聲有沒有託應該是個假命題,為什麼怎麼說呢?在這裡舉個例子就足以什麼問題。

德雲社初期在天橋小劇場演出時,有一場臺下只有一位觀眾,當時確實很尷尬。以至於有些演員給郭德綱提議,要不咱別說了!老郭一句話~演,就是一位觀眾我們也不能怠慢人家,這是咱們的衣食父母。

據說,當時這位觀眾也很尷尬,但德雲社愣是給這一位觀眾演了一出全須全尾(yi)兒的相聲專場。如果說德雲社需要託的話,那時候最需要,現在德雲社如日中天還需要託嗎?要知道多一個託德雲社就少一張門票收入,得不償失!


微言戲語


據種種情形判斷,郭德綱演出極可能有“拖”。

一、他親口承認,當年自己常常在門前,做宣傳勸顧客招攬生意。他是德雲社“第一拖”,德雲社還沒出世,他就給德雲社當託。

二、他也說過,說相聲的,誰沒有幾個親戚?

三、老話: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他如今發達紅火了,每個城市,包括最近的四國七城,他從十幾個親戚發展到有五千到一兩萬個親友也有可能。

四、郭德綱演出,常常感謝衣食父母,因不知道能不能算是有“拖”的佐證,故不議論了。

至於他演出後,每次怎麼感謝那些親友,大家也別問那麼清楚。反正是安慰一下對郭德綱羨慕嫉妒恨的人,總得讓人家睡個安穩覺吧!


碧水青山0


郭德綱的演出肯定沒有托兒,只是有一些忠實的粉絲,在一些必要的場合可能會做相應的配合。

郭德綱現在帶領德雲社的一大幫人每次把相聲說得跟開演唱會一樣,甚至比演唱會還壯觀,比如8月11號的上海奔馳文化中心“師徒父子相聲大典”,18000人的場館座無虛席,整個過程中觀眾席上尖叫聲、掌聲都不斷,場面真的是震撼。相聲如今能發展到這種程度,非郭德綱莫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愧是“一代宗師”。



這些心甘情願掏錢買票去聽郭德綱相聲的人,都是郭德綱的粉絲,這麼多年來對郭德綱不離不棄,從他剛開始有了名氣一到現在,從來沒有動搖過。

每次演出他們都會去盡力的捧場,還要送禮物,這樣長期相處下來,郭德綱和粉絲肯定有一些關係比較好的,就像朋友一樣,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況,可能會邀請這些粉絲做一些配合,只是為了讓演出效果更加完美。




比如9月10號的“綱絲節”,到最後面的時候有人送上來蛋糕,郭德綱說要把蛋糕扔到觀眾身上,然後他扔蛋糕的時候,前排的觀眾裡面就有人把雨傘撐起來,很明顯這個都是提前做好的準備,要不然天氣很好的情況下,莫名其妙的會有人帶雨傘去看演出嗎?

這些應該是提前有商量好的,為了帶動現場氣氛,扔蛋糕更好玩一點,但是也不能把蛋糕扔到無辜的觀眾身上吧,扔到提前準備好的傘上好一點。


R娛記


看你提這個問題,就知道你是主流相聲界派來的救兵。因為主流相聲界找託來聽相聲是傳統,不但免票還要發雞蛋。他們一直不明白那些非主流的相聲團體竟然可以讓託自己花高價買票來聽相聲。經過主流相聲界無數次專題研討會討論以後也無法得出結論,所以就派你來頭條提問打探一下。


肉小肥


郭德綱演出中有沒有托兒先不說,春晚演出是肯定有托兒的。

托兒是幹嘛的?是現場演出效果不太好的時候,需要有一個或一些人帶動起現場氣氛,或者帶頭叫好,或者帶頭鼓掌,以帶動其他人跟著一起做。唱歌跳舞還好,中間不鼓掌歡呼臺上演員也不覺尷尬,而相聲小品這種語言類節目不行,如果中間全部冷場觀眾一丁點兒反應都沒有,十幾分鍾演員會難受死的,越演越心虛,事先琢磨的好的包袱兒也都不會響。

看春晚的一些老視頻,總能發現或者聽出有帶頭叫好的人,而那個段落的包袱兒確實好嗎?並沒有。

說回郭德綱。

他和張文順、李菁一起開辦相聲大會的初期,演出情況非常慘淡,最慘的時候臺下只有一名觀眾。在那樣的情況之下,哪天安排個親戚朋友或者後場工作人員坐檯下帶頭叫個好兒鼓幾下掌,應該說是可以理解的。當然當時有沒有這樣的人我不太敢肯定,只是說出想法。

而隨著郭德綱的知名度逐漸增大,他劇場演出開始變得一票難求,再安排托兒帶頭叫好鼓掌,就顯得沒有必要了。從他演出的現場視頻也能看出來,臺下觀眾經常忍不住自己就叫好起鬨,有時候還搭下茬兒,郭德綱有時甚至還要攔著觀眾這麼做,否則會影響演出以及其他觀眾欣賞表演。

這種情況下如果說還要費力安排自己人坐檯下當托兒,就顯得沒有必要了,沒準兒托兒的積極程度還不如個別現場鐵粉高呢。很多綱絲都是自帶乾糧來聽郭德綱的,如果說有托兒,他們就是心甘情願的自掏腰包來叫好的托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