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與橋樑(八)丨繞不開的毗河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文 • 旻軒

圖 • 遠近、網絡

成都有岷、沱二江環繞。沿江茂林修竹,村舍亭臺,西嶺晴雪,平原雨霧,天然神秀,構成一幅幽雅的畫圖。江流浩蕩,曲折迴環,千古不廢。泛舟遊覽,喜秀水與蒼空一色,登樓眺望,慕彩霞與白鷺齊飛。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追溯毗河的歷史,源遠流長。相傳,古蜀時岷江在成都平原散漫而流。成都正處於成都平原與川北、川中、川南、川西交往的要衝地帶。同中外歷史文明發源地一樣,成都平原的文明,從治水開始。鱉靈治水、李冰治水、文翁治沱開湔江、高駢府河改道……蜀人一代又一代治水活動延續,一種“崇尚自然、順應自然、因勢利導”的治水理念逐漸由隱晦而明晰。這種理念,就是“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整理岷江扇形水系進行人工分流。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據《四川省志•水利志》沱江記載,沱江是川江左岸一級支流,發源於九鼎山南麓,原有東、中、西三源:

東源綿遠河,河長134公里;

中源石亭江,河長122公里;

西源湔江,河長112公里。

沱江以綿遠河為沱江正源,幹流全長364公里,支流有12條,岷江水注入沱江,沱江流域屬於非封閉型,流域面積為2.79萬平方公里。由此可以推斷,控制岷江水量,變岷江水害為水利,毗河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兩千多年來,歷代對成都平原的水系進行了多次疏浚和開鑿,毗河的面貌與古蜀時早已大相徑庭,但其作用依然明顯。毗河屬沱江水系,是沱江支流。毗河上游是柏條河,柏條河在郫縣團結鎮石堤堰與走馬河分支徐堰河相匯後,左分毗河,向東偏南流經新都區與金牛區交界處,再東偏北流入新都區境。

作為溝通岷江、聯接沱江的重要河流,流經郫都、金牛、新都、青白江、金堂縣(區),全長65.6公里。其中,金牛區段4.2公里,流經天回鎮街道木龍灣、白塔兩個社區。河寬約110米,水深約5米,年平均徑流量27.3立方米/秒,年過境水量8.6立方米,是金牛區過境水量最大河道。

毗河水量充沛,水質清潔,河道彎度較大,素有“九曲迴腸”之稱。兩岸竹木茂密,稻禾盈野,四季風光如畫,生態環境優良。在金牛區境內有上河灣、下河灣、莫龍等自然河灣,形成獨特生態景觀。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毗河曾作過漂木河道。1953年春撤除竹籠攔河壩,在毗河進口用鋼筋混凝土修建左岸兩孔船閘,右岸修建兩孔衝沙閘,中間為混凝土滾水閘,壩高1.8米。

毗河渡口形成於1930年,渡船均為木船,2001年改為鐵駁船,準載20人,日均過渡約200人。2005年11月,在金牛區與新都區交界的原莫龍村4組和6組境內分別設置渡口。2005年撤村建居後,莫龍村改為木龍灣社區。2015年,因修建了萬石路跨河橋,渡口停運。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莫龍堰位於毗河木龍灣社區毗河天回段,南距外環路2公里,始建於清代,當時莫姓人家為了灌溉天回白塔和新都三和等農田而在毗河上修建堤壩,刻木龍以測水位。堰長100米,寬8米,現在依然發揮作用,也是研究成都的水利史的重要依據。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如今,沿毗河木龍灣段,一段郊野、河流、生態的休閒綠道已經呈現。漫步騎行在綠茵滿目的河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怡然自得。

河流与桥梁(八)丨绕不开的毗河

金牛區數字方誌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