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下崗潮來襲,未來幹哪些行業才不會丟飯碗??

從社會大環境來看,人口老齡化嚴重,人工智能發展迅速,未來有發展的職業可以從三方面考慮:

首先,隨著人工智能發展,一些基礎性工作在未來會逐漸消失。

比如打字員,快遞員,農民,司機,餐廳服務員等等。

類似可以被人工智能涉及到的職業都有被代替的可能性,換言之,從事此類工作的人員有失業的可能性。

其次,人工智能的主要參與職業未來會大有可為。

所有對互聯網工程師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增加自己這方面的技能,編碼工程師更不用多說了,一直都是搶手的人才。

除此之外,從社會大環境的發展中還能認識到,人工智能說到底還是機器人,雖然機器人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機器人雖然可以代替人類完成很多的事務,但是相比人類,機器人作為機器是沒有感情的,涉及到感情創作的工作在未來也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比如文創工作者,導演,作家,畫家等等可以通過作品傳情,表達意境的職業都是不可替代的。

第三、從現實角度來看,高級護工類人才未來不可或缺。

由於人口老齡化嚴重,日後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可能會日漸突出,而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所需要的就是專業的看護以及情感的陪伴,未來高級護工類的從業者一定會越來越吃香。

結合時代大背景,努力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別被時代淘汰。

最近我出差多地,無論是北京這種大城市,還是鄭州這種省會城市,還是天津大港這種小城市,我看見大量的商業體,無論世貿天階、朝外SOHO這種地標裡的商業,還是鄭州路邊的餐飲,抑或是天津大港的步行街,要麼門可羅雀,要麼關門大吉。

雖然不想承認,但現實非常殘酷:我們期望的消費升級沒有到來,但是工農的消費降級卻到來了

以中國現在的生產能力,大家豐衣足食是沒問題的,但是隨著中美關稅戰開打,基礎的生活物資、原材料都會漲價;中國的外匯儲備會進一步減少,用以發行貨幣的抵押品和外匯減少後,市場上的「熱錢」在不斷減少,人民幣的購買力會進一步下降:

  • 所以各種私募都募不到錢;
  • 所以各種P2P平臺都紛紛爆雷;
  • 所以上海華信這種幾千億資產的公司,卻連十幾億到期債券都沒錢兌付;大量企業都無法如期兌付債券;
  • 所以央媽和財爸才會為了金融政策大打嘴仗;

這也就意味著實體商業和服務業將會遭遇凜冬。

包括哪些呢?所有非工農階層生活必需品的、所有不被小資產階級欣賞的高逼格商品,以及相關的商品生產商、銷售商,以及相關行業,都會遭遇寒冬。

1、中小型城市的美容院、健身房。這些重資產、租金高、靠忽悠客戶辦卡過活的公司,當消費降級發生時,這些公司將步履維艱。

2、大城市裡不景氣的商業綜合體。就像世貿天階3層、4層的那些健身、體驗、美容之類的店面,員工比客戶還多的那種,風險極高。比如世貿天階4樓,人少到有居民在裡面打羽毛球,你說生意好不好?

新一輪下崗潮來襲,未來幹哪些行業才不會丟飯碗??

那麼什麼行業能逆風發展?工農階層生活必需品、小資產階級欣賞的網紅品、富豪階級的奢侈品,以及相關的生產和銷售企業。0年代是產業工人下崗,現在是第三產業人員開始下崗。馬雲的電商帶來的很多實體店的衰退成為不爭事實,無人超市帶來了眾多服務員的離職,京東的無人送貨車使得幾百萬快遞員前途未僕,如此等等,技術的進步導致越來越多的沒有技能的人員就業成為難題,好在這些大企業還是很有社會責任,開始建立實體店,新上線下的020模式結合,可以承接更多的就業人口。

其實大家也不要著急,從歷史看,農業進化到工業再到信息時代,人類的發展也不會有大的改變,總有事做、總有飯吃。相反,時代的進步帶來了更多的人的素質的進步和技能的提高,只是近幾年的發展過於快速,使得人們焦慮倍增。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現在真正地進入了知識時代,任何工作都賦予了專業的內涵,所以認識到這一點就知道未來發展的方向。首先要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不單單限於專業技術,營銷管理等新技術也需要更新。

未來行業,首選的是教育行業,培養人們的學習技能,增強競爭力,有一技之長成為當下就業的一個重要技能;其次,學習互聯網營運模式,傳統的產業屬於資本密集型,管理複雜,成功難度大,所以要考慮互聯網的市場化效率提升;再其次,從事服務業各類工作,簡單到網約車、服務幫忙等,總歸有出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