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南京長江大橋全線亮燈!你知道“天塹飛虹”背後的故事嗎?

再次點亮的299盞白玉蘭燈,將長江大橋點亮成夜空裡最美的天塹飛虹;橋頭堡上的五星紅旗,在燈光的投射下也“動”起來,迎風飄揚……南京長江大橋迴歸日期越來越近,由南京市城管局路燈管理處負責實施的夜景提升工程即將完工。

剛剛,南京長江大橋全線亮燈!你知道“天塹飛虹”背後的故事嗎?

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大橋建築原有風貌,此次照明提升遵循文物“修舊如故”改造原則,同時全面應用LED燈具,通過各種創新技術,為大橋照明注入新內涵,讓金陵夜色中的“天塹飛虹”煥發新活力。日前記者冒著冬雨,走上南京長江大橋,在現場為大家揭秘此次照明提升背後的故事。

玉蘭燈“修舊如故”, 嵌“碎鑽”增亮

“亮了!好看!壯觀!”南京長江大橋陪伴了幾代南京人的成長。12月6日晚上,在冬雨裡,74歲老南京人謝如壁指著一排排站列整齊的玉蘭燈激動地說。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和老婆相識相愛,從戀愛到結婚到退休,半個世紀以來經常在大橋上漫步。“那時候大橋燈光很暗,都看不清迎面走來的人的臉。”謝如壁說等這次大橋正式開通後,要帶老伴來看看“亮堂堂”的大橋樣子。

剛剛,南京長江大橋全線亮燈!你知道“天塹飛虹”背後的故事嗎?

“正橋筆直的公路上,一對對玉蘭花燈柱,像等候檢閱的隊伍,站得整整齊齊”,小學課本里這篇《南京長江大橋》是幾代人共同記憶。作為南京的標誌性建築、江蘇的文化符號、共和國的輝煌, 長江大橋2014年7月入選“不可移動文物”。而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造型的玉蘭燈更是重點保護對象。長江大橋上共有299根玉蘭燈,原來是漫反射發散式的照射方式,大部分光線朝夜空散去了,路面照明效果並不理想。如何既保護玉蘭燈的文物性又凸顯功能性?

剛剛,南京長江大橋全線亮燈!你知道“天塹飛虹”背後的故事嗎?

“一開始,我們想在大橋防撞護欄上開槽加裝LED燈珠。”南京市城管局路燈管理處江北建管中心負責人邱躍虎告訴記者,施工團隊通過10多次反覆試驗,達到了預期照明效果。此時有關專家提出,護欄上開槽會降低防撞強度,第一套方案就這樣被否了。模擬試驗後效果也不錯的第二套方案,最終因文保要求放棄。最終採納的第三套方案,是在玉蘭燈環形燈架下方內嵌LED燈珠。“但是燈架很窄,既要裝上足夠亮的燈珠,又不能影響原有外觀,非常困難。”邱躍虎說,施工技術人員通過10多次模具的設計、製造、安裝,終於成功地在每根玉蘭燈的環形燈架下方鑲嵌了8顆燈珠,同時玉蘭燈每個燈罩內各裝了6顆燈珠。內嵌的LED光源就像戒託上的碎鑽,雖小但閃耀。這些閃耀的“碎鑽”凝聚成光,大大提升改造後的大橋路面照明效果。實測數據顯示,大橋路面平均照度由改造前的約3勒克斯,提升到了25-30勒克斯之間,亮度提高了近9倍。由於LED燈替代了以前的高壓鈉燈,整體能耗下降了80%左右。

剛剛,南京長江大橋全線亮燈!你知道“天塹飛虹”背後的故事嗎?

攻克數“難” ,讓紅旗迎風飄揚

南京長江大橋的亮化工程作為點睛之筆,歷史上自上世紀60年代建成以來共有三次提檔升級,分別在1970年、1989年和2005年。1970彩燈裝飾,通過紅色白熾燈勾勒橋身的形態;1989年泛光照明裝飾,通過泛光照明凸顯大橋雄偉的體量;2005年橋頭堡點光源裝飾,採用新型LED點光源勾勒三面紅旗造型。

剛剛,南京長江大橋全線亮燈!你知道“天塹飛虹”背後的故事嗎?

靜了幾十年的橋頭堡上極具時代特徵的紅旗,此次通過亮化提升,從“靜”變動、迎風飄揚。南京市城管局路燈處江北建管中心工程師王兆犢介紹,“過去的大橋亮化,都是以靜為主,現在則以動為主。”一個“動”字,讓此次大橋亮化要克服數“難”。為了最大限度保護大橋建築原有風貌,文保單位提出“修舊如故”的改造原則,對燈具的安裝要求極為苛刻,“不僅要做到見光不見燈,而且橋頭堡上不能打一顆釘子。”為此,施工團隊創新性地採用了光影藝術表現手法,在“三面紅旗”外側以打膠、抱箍等方式安裝動態影像燈,並通過多次的現場試燈、程序調試,甄選出最適合的光色、最適宜的光束角和最適度的節奏變化,最終實現了橋頭堡“紅旗飄揚”,賦予“三面紅旗”新時代的特徵。

剛剛,南京長江大橋全線亮燈!你知道“天塹飛虹”背後的故事嗎?

“夜景照明是讓長江大橋整個維修項目出彩的重要內容,既傳承了大橋莊嚴宏偉的氣勢,又讓它在夜色中熠熠生輝,煥發出青春的風采。”南京市公建中心副主任、長江大橋公路橋維修改造工程現場指揮部指揮長郭建說,尤其是LED新技術和光影造景技術在大橋上的首次應用,凸顯橋頭堡“三面紅旗”的標誌性亮點,形成震撼的視覺效果。

此次長江大橋夜景照明提升依託“一線兩面六節點”,採用先進的技術手法和藝術表現,通過動態燈光烘托整座橋樑,展現出生生不息的城市活力。“一線”即展現線形燈光的燈具隱蔽安裝於護欄外側;“兩面”即為正橋上、下游的兩個展示面佈設燈具;“六節點”分別為南北岸的“工字堡”、“工農兵雕像”和“橋頭堡”。

兩萬點光源 ,亮出橋體“錚錚鐵骨”

在夜景照明調試現場,記者看到長江大橋上層護欄處,一條動態的線形燈光猶如城市的脈搏連接南北;中層鋼樑節點在暖白色燈的投射下,彰顯著結構的力量之美;下層橋墩附近變幻的點光源矩陣,讓歷史的橋樑踏上了時代發展的快行線。

剛剛,南京長江大橋全線亮燈!你知道“天塹飛虹”背後的故事嗎?

作為整體亮化工程的點睛之筆,鐵路橋亮化是長江大橋“一線兩面六節點”中“兩面”的重要所在。提升 “一線兩面”夜景照明,需要在公路橋東西兩邊護欄外側和9座橋墩上安裝燈具,且全部都是臨江涉鐵作業。根據鐵路運行安全的要求,施工團隊只能搶抓鐵路“天窗點”,見縫插針地施工。

1968年出生的臧玉慶,與大橋同齡,是南京市城管局路燈管理處工作人員,參與此次大橋亮化工程。“能夠參與大橋修復感到榮耀”的他,工作中發現難度大要求高,文保修復要達原樣,安裝更要謹慎細緻,深怕自己不能勝任,更害怕出現疏忽留下瑕疵。特別是涉鐵作業時,每週一到週四,臧玉慶都會和同伴提前做好準備,一到“天窗點”就爭分奪秒地施工,有時候可以連著幹一兩個小時,有時候只能幹幾十分鐘,但大家都能齊心協力攻克一道道難關戰。

王兆犢介紹,此次橋體亮化採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燈光投射方式,體現出大橋“錚錚鐵骨”的力量感。即在9座橋墩外側近兩萬個點光源,組成光影變幻的巨大“屏幕”,同時在4.6公里公路橋兩側護欄外安裝洗牆燈和投光燈。

剛剛,南京長江大橋全線亮燈!你知道“天塹飛虹”背後的故事嗎?

在對大橋進行調試時,臧玉慶心裡是滿滿的期待,“期待它換上新裝,閃耀歸來,就像是要見幾十年的老兄弟一樣。‘他’陪伴我成長,我助‘他’換新顏。”漫步長江大橋上,闊別兩年的玉蘭燈再次點亮——點亮的不僅是過往的情懷,也是對未來的期許。

交匯點記者 朱秀霞 攝影 邵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