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中醫學者王偉:撥開迷霧學中醫

知名中醫學者王偉:撥開迷霧學中醫

中醫的最大特點為博大精深,古往今來醫書可謂汗牛充棟,很多有志之士都著書留下自己對中醫的體會,這些醫家各領風騷,理論卻相互矛盾,每一位醫家都相信自己掌握著唯一真理,這讓後學無從入手。

很多醫生得出一個結論:中醫理論只要你自己能畫一個圓就是正確的理論,只要這套理論適合你就是好的理論,我不贊同這種說法,因為每個中醫都能將自己的理論畫一個圓,都能自圓其說,可是卻只有少數醫生成為真正明理的臨床大家,應該說正確的理論是畫了一個與經典《黃帝內經》完全重合的圓,只是他們用不同的語言和切入點來描述這個圓,而錯誤的理論是自己畫了一個圓,有的部分與經典重合,更多的是與經典背道而馳。這些紛雜的理論充斥在現在主流的中醫思維當中,如果舉行辯論大賽,我從醫理上都很難將任何一家駁倒。尤其是伴隨資訊的發達,各家理論更是鋪天蓋地,我們甚至方便到不需要出門就可以看到圖書館裡的所有資源,瞭解各家理論。這些誘惑性很強的理論讓我們腦中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可是卻很難去偽存真,細看每一家所言似乎都言之有理,可是他們之間卻相互矛盾。說具體點吧!咱們以現在流行的中醫理論為例來看看這個問題。在舉例之前還需再次聲明,我所反對的中醫醫理僅為以我現在的眼光看為錯誤的,而且只針對事不針對任何人。

前一段時間流行的喝綠豆水可以治百病,我曾經試著說服我的病人不要相信,因為從我的視角里看簡直是荒誕離譜,可是我真的說服不了病人,因為他會拿出一系列理論,人體得病都是因為毒素代謝不出所致,而綠豆可以解毒,因此可以包治百病。

我從理論上說服不了任何一個想要說服我的人,只有臨床事實才會讓人反思。

這種吃綠豆治百病的理論還不算太出格,還有更離譜的醫學理論,如有養生專家認為喝晨尿可以包治百病,並美其名曰:“輪迴酒,還元湯,聞其名,知其香,能補陰,能壯陽”。說簡單了,就是世界上有一種藥,既可以補陰,又可以壯陽,既可以有病治病,又可以無病強身,這種藥就是自己的晨尿。對於深信於其中的信徒,會給你找出一系列科研數據和理論支撐,就是為了讓你相信這個理論的真實,而事實是它並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也許你會認為老百姓沒有分辨能力,作為專業訓練的中醫學院學生應該能分辨出真偽。

那再舉幾個主流中醫的例子看看吧!

我曾經是火神派的狂熱信徒,看完火神派的資料使我熱血沸騰,我狂熱的認為癌症沒什麼了不起,只要溫陽就可以解決;我也曾狂妄的認為溫病學家都是殺人的騙子,理了。

並不是低頭努力學習就能成為明醫的,努力必須以正確的方向為前提。

知名中醫學者王偉:撥開迷霧學中醫

分析出現迷霧的原因

古人誇耀一個人博學多用“學富五車”來形容,然而古人的書為竹簡書,即使是滿滿五車書也沒有現在中醫教材的內容多。我們學習如此多的知識卻達不到古人的醫學造詣,很值得每個中醫反思,我歸納原因如下:

第一個原因是現在社會浮躁。

古代每個醫學大家對經典的研讀均如孔子學習《易經》一樣“韋編三絕”,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學習經典後方有自己的體會,而現在很多人不願意靜下心來研讀經典,總想通過短時間的學習便可領悟出一套獨特的中醫體系。

很多人在打坐中或是看書時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別人想不到的理論,反覆思考後大加感慨,認為自己的理論發前人之未發,很有突破,並運用於臨床。由於其在臨床過程中對這套理論非常有信心,並且臨床的目的就是驗證理論的正確,由於這種內心的期待效應,便會僅記住自己的幾個特效案例,於是就大加宣傳,並希望引起同道的讚賞。由於太多的中醫學習者都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導致現在漫天遍野的各種古怪理論,中醫理論成了深不可測的渾水。

第二個原因為現學中醫思維與古人思維相左。

很多人學了某某醫學大家的理論,可是用於臨床發現不效,於是開始誹謗該醫家,殊不知如果要學習前人的醫術不能只學他的形,更要學他的神,即他認識疾病的思維方式。我們現在見到疾病便會思考這個病怎麼治,就以感冒為例,我們會思考這個感冒病人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通過辨證後用藥,與古人思維相去甚遠,古人講“上醫治人,下醫治病”,就是高明的醫生不關心你得什麼病,而是注重你體內的陰陽五行是否和諧,如果有病是哪裡不和諧引起,糾正人體的不和諧病便自然會好。我認識很多同道師兄弟每讀完一個醫家的書後,便於臨床驗證發現其方時而有效時而不效,便認為該醫家不究竟,於是轉讀別的醫家的書,之後又是同樣認為這個醫家也不究竟,如此往復,孜孜不倦,其根本原因為沒學到任何一個醫家的神,沒有與他們認識人體與疾病的思維一致。如果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看待疾病,那麼任何一個醫家的方劑都不會發揮其最佳效果。

第三個原因為基於思維差異導致辨證方式出現問題。

我們現在的辨證方式為通過病人訴說,列舉病人的一切病證,然後醫生通過望診與脈診綜合分析,辨出一個證,對辨出的證選擇治療方案。而古人並不是這樣看病,看一下漢代淳于意的醫案便知古人如何看病。

完美,無懈可擊,但其實是自己畫了個死圈。

不僅現代出現的醫理混亂,古代的類似醫理也很多,比如古代有醫家對腎陰、腎陽大發闡釋,強調坎離交通,認為一切病的最原始病因是腎陰或腎陽的不足,因此六味地黃丸與八味腎氣丸這兩個方就可以包治一切病,但是療程需要長一些。醫理還是無法推翻,臨床驗證便知有效率不會太高。還有醫家認為人體得病機理為瘀血內停,任何病都是血液循環不利所致,任何病都活血化瘀,並承諾活血化瘀方的效果神奇。我初上臨床時曾使用過很多活血化瘀的方法,有效率也並不是太高。還有現在大家都公認的理論“久病不愈,責之脾胃”,即如果久病纏綿,可以開一個調理脾胃的方劑,讓病人長時間守方治療,過個一年半載的會有效,而實際臨床就可以知道,沒有病人能堅持下來,就是真堅持下來也未必有效,並且即使有效,那也很難分清是藥物的功勞還是每天服藥時的心理暗示起的作用。很多醫生學來學去自己發明一個方劑,認為這一個方劑配伍達到了完美,健脾和胃、養心益肝、補肺固腎、左升右降、通營和衛,他們的醫理認為該方可以包治百病,我們必須負責任的說,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是如此就不需要醫生了,有病就吃這個方子就行,而且也不需要什麼醫:主症+脈象→推出可能的兼症與病因→通過兼症和病因判斷辨證是否正確→處方,並明確的對預後做出判斷。相比之下現在的辨證方式對經驗的要求較高,而且不確定性較大,而古代的辨證方式對醫理要求較高,確定性很強,並對預後有明確的判斷。

再看一下《蘭室秘藏》分析李東垣的用方思路。“(補中益氣湯)治因飢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時一澀。其證四肢滿悶,肢節疼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澀滯,或夏月餐洩米穀不化,或便後見血,或便見白膿,胸滿短氣,咽膈不通,痰唾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目中流火,視物昏花,弩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臥,不思飲食並皆治之。”

補中益氣湯每個中醫大夫都在用,很多大夫都用一兩黃芪、一兩黨參,加減亦隨意為之,往往時效時不效。觀東垣所用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之量不過一錢,加減有嚴格法度,卻會有桴鼓之效。通過條文分析便知東垣用此方思路,金元時期社會動亂,凡是顛沛流離,飢飽無常的病人,摸脈得“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時一澀”,只要驗證有列舉的症狀中的幾個,便是補中益氣湯證,如法加減,則此方必效。我於臨床常遇此證,常開補中益氣湯原方或輕微加減,此方療效不可輕視。現在醫生開補中益氣湯往往是通過病人主訴身重乏力等症狀,便辨證為脾胃虛弱,故而所開之補中益氣湯即使量大也難以取效。

分析一下古今醫書的書寫體例,現流傳較早版本的《黃帝內經》,一本是楊上善所著《太素》,一本是王冰著《素問》,兩本書的篇章順序均是先言醫理養生,然後是脈理,然後是對各個具體病和症狀的分析。可以看出《內經》作者對脈診非常重視。《傷寒論》的書寫也是先平脈法、辨脈法,然後是辨某某病脈證並治,先脈然後是證最後是治。故而《傷寒論》的很多條文即使症狀完全對上了,用方也往往不效,就是因為沒有掌握核心——脈。金元時期醫書,張元素的《醫學啟源》、李東垣的《脾胃論》、朱丹溪的《丹溪心法》都是先談醫理,後談脈理,最後分談各病的證與治。很多人看了張元素的書,只記得頭痛需用川芎,於是一見頭痛便用川芎,亦是時驗時不驗,原因為只有學會張元素的辨五臟脈法,然後在主方的基礎上按此加減才會有高效。再到明代的《醫宗必讀》、《景嶽全書》等都是如此書寫體例,再往後中醫就混亂了。

撥開迷醫學大家的理論,可是用於臨床發現不效,於是開始誹謗該醫家,殊不知如果要學習前人的醫術不能只學他的形,更要學他的神,即他認識疾病的思維方式。我們現在見到疾病便會思考這個病怎麼治,就以感冒為例,我們會思考這個感冒病人是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通過辨證後用藥,與古人思維相去甚遠,

古人講“上醫治人,下醫治病”,就是高明的醫生不關心你得什麼病,而是注重你體內的陰陽五行是否和諧,如果有病是哪裡不和諧引起,糾正人體的不和諧病便自然會好。

我認識很多同道師兄弟每讀完一個醫家的書後,便於臨床驗證發現其方時而有效時而不效,便認為該醫家不究竟,於是轉讀別的醫家的書,之後又是同樣認為這個醫家也不究竟,如此往復,孜孜不倦,其根本原因為沒學到任何一個醫家的神,沒有與他們認識人體與疾病的思維一致。

如果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看待疾病,那麼任何一個醫家的方劑都不會發揮其最佳效果。

奇古怪的學說興起,而真正實用的還是與經典思維合一的簡單的辨證能力。

明白了方向,我們就要從不同的經典中體會中醫最基本的理法方藥。

知名中醫學者王偉:撥開迷霧學中醫

我們勤習《黃帝內經》所言之天地道理,以及一些診察與糾正人體偏差的法,將這些理與法不斷的加強,則於看病之時不需特意思考而自然浮現。

我們勤習《傷寒論》所言的各病治法與處方,體會每種病證之間的差異,每個方劑之間的差異,將這些瞭然於胸,臨床靈活選方。

知名中醫學者王偉:撥開迷霧學中醫

我們勤習《神農本草經》,體會常用藥之間的微小差異,熟練掌握每味藥的偏性,臨床精準選藥。

中醫療效的好壞,關鍵取決於這基本功的紮實與否,即理法方藥的精深掌握程度,基本功越紮實,臨床療效就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