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戰國中最弱的國家,為何能獨自抵擋二十年秦國的進攻?

芘律IzGT6401


戰國時期的韓國可以說是七雄中最為弱小的國家了,雖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出產的劍也是“陸斷牛馬,水截鵠雁”,可是,韓國可以說一直是七國中實際領土最小的一個。



這主要是地理位置所限,韓國位於中原腹地,秦、齊、楚、魏四國夾在中間,是秦東出,齊西進,趙魏南下,楚北上的必經地方,絕對的“四戰之地”。

所以除了早年在昭候時期稍微硬氣了一段時間以外,其餘時候都在捱打。

當時韓昭候啟用法家申不害變法。內脩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沒辦法,周圍都是狠人,韓國惹不起,這是一種間於齊楚的尷尬。他不能像秦國那樣遠交近攻,沒那條件,所以韓國一直沒能強大起來。



那麼韓國是如何堅持了那麼久呢?

首先作為一個小國,找靠山是很必要的,誰要滅他,就去找他的對手幫忙。比如魏國欺負他,他就找齊國。齊魏馬陵一戰,便是圍魏救韓!

後來秦,楚兩國相爭,韓國又在他們面前打太極,誰強跟誰混。



而到了戰國末期,韓國又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爭的緩衝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

再後來,秦國一家獨大,白起把六國都打慫了,韓國被欺負的時候再也找不到幫手。於是打不過就認慫,韓王直接像秦王稱臣。所以,所以許多年來韓國雖然吃了不少敗仗,割讓了不少地盤,但好歹沒有被滅。



至於最後這二十年,沒有滅他,與其說是韓國堅持,還不如說是懶得理他。之前嬴政一直才處理呂不韋和他後爹這些內部家事兒,沒功夫滅他。而後又是一直和趙國死掐,也沒空來滅韓國。

不過後來因為趙國李牧的存在,秦國遲遲拿不下趙國,吃不了肉就先喝湯。畢竟韓國把持著秦軍東進之要道,放那始終是個隱患。

當然,三晉都是當時秦國想要收拾的,都屬於遠交近攻的近攻國家,韓國好欺負一點,就先被滅了。



說到底,韓國之滅亡,主要是因為他有著幾個好鄰居!


白話歷史君


韓國其實不弱,三家分晉,魏國最弱,後魏國魏斯變法,盟三晉,逐漸成為天下霸主,韓國這個時候就是跟著魏趙吊打齊楚秦國,魏國成了霸主 ,韓國吞了鄭國,三家分晉的老大趙國反而啥好處沒撈到,反而成了最弱的一家,後面韓國申不害變法,韓國進一步強大,當時韓國實力可以排到第四,但是地理位置實在太差,周邊都是霸主級別的國,魏楚秦趙,哪個起來了都能暴錘他,先是霸主魏國爆錘了一頓,韓國國力大衰,後面魏國被齊國打衰了,丟了霸主之位,但南面楚國又起來了,又被楚國錘了一頓,等楚國下去了,西面最厲害秦國又起來了,自秦惠文王到秦始皇這一百多年,韓國基本上被秦國年年吊打,再也沒機會強大起來,你要把齊燕放到韓國的位置,估計撐不到多少年就被周邊四個老大給瓜分了


legolass


這個理解是問題的。題主想要問的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30年這段時期韓國面對秦國的事。我們先來看看這20年前發生了什麼樣的大事。

一、這二十年裡發生了什麼

公元前254年,韓王入朝面見秦王,毫無疑問的是求和來了。



公元前247年,秦國進攻魏國,報邯鄲之仇。魏國信陵君組織五國聯軍與秦國決戰,大敗秦軍,攻至函谷關下,使秦國不敢出關。而後秦國十年,秦國處於內政交替時期,無暇東顧,正在內戰中,一直到公元前336年,秦始皇取得朝政大權,才有空開始制定滅六國大計。

公元前241年,以楚國為首的五國聯軍進攻函谷關。楚國孤軍深入,被秦國殲滅。隨後,在函谷關外大破聯軍,此戰合縱五國徹底喪失了與秦國正面對抗的局面。而韓國正是參與了這兩次攻秦大戰。



公元前236—公元前230年,秦國的主力與心思一直在秦趙戰場上,可以說趙國替韓國先捱了幾年的刀。在秦國看來,韓國不足為慮,而趙國的戰鬥力與秦國半斤八兩,生怕趙國恢復元氣。於是,六年的戰爭中,秦趙傷亡都比較慘重,於是秦國暫停進軍趙國,把目光轉向了韓國。

公元前333年,韓王向秦國俯首稱臣,派韓非入秦。公元前331年,韓國向秦國獻南陽地。公元前的330年,內史騰率十萬大軍,突襲韓國,不用吹灰之力滅掉韓國。從這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可見,後期的韓王嚇破了膽,再也不敢與秦國對抗,直接請為藩屬,然而秦國推行郡縣制,自然不會使藩屬存在,出兵滅韓國進軍東方更合適。




二、韓國面臨的國際形勢

韓國雖小,五臟俱全;韓國雖弱,圓滑至極。韓國自立國以來,就一直處於四戰危機之中。它的地緣政治最差,周邊的鄰居都是有野心有實力的霸主,魏、齊、趙、秦都揍過它。然而,魏、齊、趙只是為了稱霸而征伐,相對來說是小打小鬧,整個戰國時代大多以聯盟關係為主。而秦國不一樣,因為韓國擋在了秦國進軍東方的要道,勢必要發動戰爭。

而韓國本身實力弱小,自然也在秦國欺負的名單內。尤其是範睢的遠交近攻大戰略,直接將韓國列入首要的黑名單。秦國進軍東方的首要對手便韓魏,六國中就屬韓魏割地最多,也是這兩國求和平的主要方式。日削月割下,到了公元前230年左右,韓魏只剩下環都城的幾座城池,最後一戰打得甚是輕鬆。



三、韓國圓滑的外交

韓國地處四戰之地,唯一的自救就是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外交,這也是它主要的手段。戰國初期,韓國完美地學習了鄭宋的牆頭草精神,屁顛屁顛地當霸主的小弟,從而避免連年戰事。蘇秦的到來,簡直就是韓國的救星,緩解了韓國面臨秦國的壓力,因為與六國正式建立合縱聯盟,大家的關係相對比較平等。合縱聯盟核心目標是對付秦國,實現攻守同盟,具體表現為五次五國攻秦,韓國都在積極參與。



秦國張儀在外交上出征,一手促成了連橫集團。首要拉攏韓魏,尤其是公元前312年,秦韓聯軍進攻楚國,一戰殲滅楚軍八萬,隨後藍田大戰,秦魏韓齊聯軍再次擊破楚軍,楚國徹底失去漢中。這段時期,可以說是秦韓蜜月期,韓國在這一階段站隊成功。隨後參與五國攻齊,在國際大勢上緊跟大隊伍

四、韓國的內部自救

韓國的自救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外戰爭,一個是內部改革。對外戰爭主要表現為公元前375年滅掉鄭國,遷都於鄭,地盤上有所擴大,對於失去的領土在前期有所止損。同時,在變法期間,增加對東周、楚國的進攻,獲得不少城邑。



內部改革主要是申不害變法,走富國強兵之路。公元前351年—公元前337年,申不害為相,對韓國進行政治、軍事上改革,加強了韓王的權力。這十幾年裡,韓國國勢太平,兵強馬壯,變法取得了重大成果。同時,韓國擁有天下最大的兵工廠源源不斷地生產最先進的武器。但是兵員素質不行,只能憑藉武器勉強與六國相爭,這也是它保命的王牌。


慵懶國王


戰國七雄裡相對較弱的便是韓國,北臨魏國,西接強秦,南抵蠻楚,夾於列強之中,各國都對他虎視眈眈。然而韓國也有他的過人之處,那就是韓國的強弩,有資料記載稱“天下強弓,弩皆從韓出”,“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可見韓國的武器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

同時韓國任用了當時的發家代表申不害,申不害是術治派的開創者在《申子》中記載“申不害教昭候以馭臣之下術”在《史記·韓世家》中也有“ 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以內治,諸侯不來侵伐”,申不害確實對韓國有重大影響。

最後便是結盟,韓國畢竟是人少地微的國家,沒有盟友他是擋不住秦國的鐵騎的,韓國曾與魏國,齊國有過歃血之盟,這也為韓國多提供了一道屏障。

以上便是韓國能抵擋秦國的原因。


世井之人


這個問題你想問的應該是韓國吧。或許韓國的領土是七個國家裡面最小的,但是韓國到底是經歷過申不害變法的,在戰國中期一度有著“勁韓”的稱呼,而且韓國的兵器製作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國雖小,但面臨國家存亡之時可戰之兵也是有數萬,再加上東方其餘幾國的相助,所以能夠抵抗的下秦國的攻勢!


御天太一


戰國幾百年間,韓國不弱啊,一直跟著老大魏國老二趙國打天下啊,把秦國打殘了,把楚國打怕了,又給燕國當幫兇把齊國打的差點滅國,就是戰國後期幾十年,大哥二哥不行了的時候他才被秦國欺負的。


木衛二1111


你無法選擇你的鄰居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愛無痕7774163


需要說明的是東方六國在對抗秦國時從來沒有說能獨自一國可以抗衡的,即便是強大的齊楚都做不到,要不然也不會有合縱連橫,五國攻秦了…五國伐齊等了………


雲霆277


其一,申不害的變法是術治,吏治清明,雖然新軍失敗,整體結構沒有喪失。

其二,金屬資源充分利用,以及在弩方面的技術革新。

其三,地盤小也是優勢,不用多線作戰。

總體來說,短小精悍,說的就是他,攻不足而守有餘。


望學樓


韓國這個國家其實還是不錯的,,最弱的卻和其他國家一樣堅持的時間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