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裡就有外賣小哥 民國外賣多講究您真的想不到

《清明上河圖》裡就有外賣小哥 民國外賣多講究您真的想不到

外賣生活

如今,動輒叫外賣似乎已經成了都市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尤其是上班族,繁忙的工作讓人無暇下廚做飯,只能用最簡便的方法解決肚子問題,以至於外賣小哥滿街跑,已經成了北京街頭一景,相信其他大城市也基本類似。其實,外賣並不是現代社會發明的,古時候外賣就已經很發達,甚至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其精緻、環保比今天的外賣有過之無不及。

宋朝外賣已經很發達

據考證,宋代已有外賣服務,宋代市民生活相當富庶,北宋都城東京汴梁當時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大城市,所以在都城有錢有地位的階層中,掀起了叫“外賣”的潮流。據史書記載,孝宗皇帝經常派人到市場上“宣索”李婆雜菜羹、賀四酪面、臧三豬胰胡餅、戈家甜食等外賣來招待賓客,而且“直(值)一貫者,犒之二貫”,吃得高興還給小費。

皇帝叫外賣,百姓也一樣。“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菜”。 原來宋代也有不少人不愛下廚做飯,喜歡下館子或叫外賣。當時的飲食店已經開始提供“逐時施行索喚”“咄嗟可辦”的快餐、叫餐服務了。汴京餐飲業極為發達,叫外賣時派個家丁先去飯館、酒樓點菜,“逐時施行索喚”,然後再由專人乘車送上門來,送到家了再給錢。

《清明上河圖》裡就有外賣小哥 民國外賣多講究您真的想不到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所繪一家腳店門前,兼任外賣小哥的店小二,正端著兩隻碗出門送外賣 。在宋代腳店一般指特色經營店,“賣貴細下酒,迎接中貴飲食”,好比如今的中檔餐館,接待中檔消費的客人。這種店通常有外賣服務,不過,大多外賣套餐,設置了起送價,估計沒個百八十塊的,也不會送。

到了清代,外賣服務更為周到。清代揚州畫舫盛行,時常有遊人水裡船中,一漂就是幾整天吃喝睡住全在舫中,飯館瞅準商機,提供“訂菜”,每晚趁船靠於堤上時送來外賣。《揚州畫舫錄》記載:“野食謂之餉。畫舫多食於野,有流觴、留飲、醉白園、韓園、青蓮社、留步、聽簫館、蘇式小飲、郭漢章館諸肆,而四城遊人又多有於城內肆中預訂者,謂之訂菜,每晚則於堤上分送各船。”

《清明上河圖》裡就有外賣小哥 民國外賣多講究您真的想不到

古代送外賣的器具也很講究,一種叫做溫盤,是古代用來保溫食物的器皿,它由上下兩層瓷構成,上層瓷薄,下層瓷厚,中間是空的,在使用時向盤內夾層注入熱水,可以保持菜品的熱度,體現出更佳的口感。另一種是食盒,是古代專門盛放食物酒菜、便於攜帶行走的長形抬盒,有木、竹、琺琅、漆器等材質,其中又以木質的居多,內有數層不等。酒肆飯店以及富貴人家常用。比現在的塑料一次性餐具,不知講究多少倍。

民國時代北京獨有“盒子鋪”

到了民國時代,北京的外賣行業依舊發達,大的酒樓飯莊都有外賣業務,大戶人家可以把一桌酒席叫到家裡。末代皇帝溥儀還在《我的前半生》是提到一樁趣事,“接著,我……又給東興樓飯莊打電話,冒充一個什麼住宅,叫他們送一桌上等酒席。”這個皇帝也真夠皮的,默默同情東興樓10秒鐘。

《清明上河圖》裡就有外賣小哥 民國外賣多講究您真的想不到

連作家老舍也喜歡叫外賣,據舒乙回憶,有一次,菊花盛開,他特意請了好友來賞花,到吃飯的時候,只見一個老夥計提著兩個大食盒走進院來。這種大食盒足有三尺直徑,呈扁圓狀,內分格。打開蓋一看,裡面分裝著火腿、臘鴨、醬肉、燻雞、小肚,都切成薄片,很是精緻。在北京,這叫做“盒子菜”,過去講究的官宦、富戶、文人、墨客,喜歡“叫盒子”,便是購買京城盒子鋪更專業更講究的盒子菜。

美食家唐魯孫先生曾在文中說到過盒子鋪的起源,他是聽北平內二區警察署長殷煥然所說,這位是北平土著,也是小吃名家。據他說:“我家從前就是開醬肘子鋪的,盒子菜是清朝定鼎中原才開始的。滿洲人在東北到了秋末冬初,都喜歡行圍射獵活動活動筋骨。為了狩獵方便,多半是烙幾張餅捲上一些燻滷熟食,揣在懷裡走進深山挖參打獵了。自從清兵進關奠都北京,在飲食方面,仍保留一些舊日習慣,幾經演變就成為現在的盒子菜了。”

《清明上河圖》裡就有外賣小哥 民國外賣多講究您真的想不到

清醬肉

據御廚傳人王希富先生回憶,北京早年間有不少盒子鋪,以熟肉製品為主,多是山東幫,盒子鋪的熟肉製品不但品質極好,而且品類繁多,足夠善於挑剔的客戶選購。如最有名的醬肘子。醬肘子既可切細條吃春餅,也可切片吃家常餅卷肉,還可以作為冷葷佐食就酒。盒子鋪的肘子有兩大特點:一是爛糊,入口即化;二是香氣襲人而又諸香不露頭。

除了醬肘子,還有醬肉、燻肉。燻肉也是相當講究,所用燻料必須是柏木鋸末,而且要失去木勁已經輕鬆的老柏木。盒子鋪的熟肉還有一種北京特產清醬肉,類似南菜中的火腿。清醬肉實際上是用醬汁醃肉。醬汁是做醬時醬缸上面溢出的一種濃汁,色重,味極香而醇厚。

京城老饕品評外賣之最

盒子菜是不少京城老饕的心頭好,唐魯孫等美食家對京城盒子菜多有品評,認為花色最齊全,貨色最細膩,首推北城菸袋斜街的慶雲齋,不但口味醇正,而且刀工精細,一揭盒蓋就令人覺得色香味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除了北城的慶雲齋外,東城以八面槽的寶華齋最有名,連久居北京的歐美人士都會到寶華齋叫個盒子菜吃,西城以西單牌樓的泰和坊、天福最出色。老北京沒有不知道天福醬肘子特別爛而入味的,南城的便宜坊除了燒鴨子外,盒子菜也不錯。

《清明上河圖》裡就有外賣小哥 民國外賣多講究您真的想不到

醬肘子

晉寶齋據說這是北京最古老的醬肘子鋪了,他家的盒子菜,漆盒尺寸比一般的盒子大而且高,式樣典雅,菜格九份,畫的都是邊塞風光,無垠大漠,調鷹縱犬,馳馬試箭,跟一般盒子上匭的龍紋鳳彩、福壽吉祥完全大異其趣。

晉寶齋靠近菸袋斜街的寸園,寸園是張之洞的別墅,每年正月他家有文酒之會,假如最後菜不夠吃,總是讓晉寶齋送個盒子菜來吃春餅。晉寶齋的東家叫伊克楞克,當然是蒙古人了,最初他家的盒子菜裡材料,全是牛羊肉,是北京城獨一份兒牛羊肉的盒子菜,後來入鄉隨俗,慢慢才改得跟一般盒子菜的花色差不多了。

京城盒子鋪還有一道名菜燻雁翅(就是燻大排骨),本來是西單天福醬肘子鋪最拿手,晉寶齋的燻雁翅則別具一格,是內掌櫃的特製品,燻得火候味道鹹淡都恰到好處。他家賣的叫拆碎燻雁翅,不知是哪位前人留下的規矩,燻雁翅不能上盒子菜,所以他家燻雁翅,均是用盤子裝好另上,後來索性變成他家的敬菜了。燻雁翅一上桌大家總是吃一半留一半,拿到廚房加豆嘴黃醬一炒,等吃完餅,當粥菜,就玉米糝粥來吃,翠豆紅絲,色鮮味美,堪稱粥品種一絕。

據當年北平的美食家品評,醬小蛤蟆(裡脊肉核醬後,插上一隻雞腿骨),天福推第一;打磨廠蘭芝齋的醬小肚味醇質爛入口即溶,為別家所不及;舊鼓樓大街寶元齋素砂香腸爽口不膩,佐粥最妙;前外新闢路有一家六芳齋是南京人開的,有南京小肚、琵琶鴨子,盒子菜的菜樣增添到十七樣,有臉有脯,魚蝦並陳,酒飯兩宜,簡直是一桌南北交融的合菜了。

《清明上河圖》裡就有外賣小哥 民國外賣多講究您真的想不到

民國外賣除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盒子菜,烤鴨也是外賣的主力。梁實秋文中就提到叫烤鴨,“除了專門賣鴨的餐館如全聚德之外,是由便宜坊(即醬肘子鋪)發售的。在館子裡亦可吃烤鴨,自從宜外的老便宜坊關張以後,要以東城的金魚衚衕口的寶華春為後起之秀。在家裡打一個電話,寶華春就會派一個小利巴,用保溫的鉛鐵桶送來一隻才出爐的燒鴨,油淋淋的,燙手熱的。附帶著他還管代蒸荷葉餅蔥醬之類。他在席旁小桌上當眾片鴨,手藝不錯,講究片得薄,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隨後一盤瘦肉,最後是鴨頭鴨尖,大功告成。主人高興,賞錢兩吊,小利巴歡天喜地稱謝而去。”

很多人感嘆,像梁秋實和唐魯孫筆下的那種吃法,即使在夢中也找不到了!隨著人才的流失和技藝失傳,北京的盒子菜恐怕已經成為歷史上的名詞了。但是,那種商家精益求精,童叟無欺的態度,以及精美環保的送餐器具,恐怕都是今天的外賣行業需要借鑑學習的。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資深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