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能守住臺兒莊,為什麼沒去守南京?

玄武湖畔的遺憾


李宗仁守什麼地方,可不是他說了算。抗戰全面爆發後,為了應對戰爭形勢,國府最先劃分了五個戰區,其中第五戰區在津浦路一帶作戰,1937年10月,李宗仁就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駐守徐州。

說句實話,南京換誰去,都是守不住的。上海淪陷後,南京岌岌可危,國府高層對是否固守南京產生了分歧。南京背靠大江,前方一片開闊,鬼子機械化部隊一推進,根本無險可守,但是南京作為國府首都,棄城而走,臉面何存?誰也不想接這個燙手的山芋,於是失勢多年的唐生智站了出來,他想通過南京保衛戰重新回到軍界,硬是硬著頭皮率領十幾萬從淞滬戰場潰退下來的軍隊和數萬鬼子精銳抗衡,雖然眾將士奮勇抵抗,奈何實力懸殊,僅僅十幾天南京城就破了,唐生智只好宣佈辭職。

反觀1938年的第五戰區,部隊多達30萬人,雖說大部分都是地方雜牌軍,但是部隊建制基本完整,士氣高昂,都想著為南京犧牲的軍民報仇。這時鬼子過於膨脹,磯谷師團一路冒進,兵力分散,給第五戰區打殲滅戰創造了條件。當時中國上下同仇敵愾,眾派系之間也摒棄前嫌,共同抗敵,給圍殲鬼子贏得了寶貴時間,最終取得了勝利。

李宗仁作為桂系實力派,蔣校長對他還是不放心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原本是由蔣兼任,但是與鬼子作戰眾卻節節敗退,所以才讓李宗仁指揮第五戰區。事實證明,由一個桂系首領指揮其他雜牌軍是再適合不過了。如果讓李宗仁去守南京,估計沒什麼人聽他的,畢竟守南京的部隊中央軍居多,蔣校長也不可能讓李宗仁等軍閥首領通過抗戰影響力變大,威脅自己地位。唐生智也是憋屈,當時在11月24日就被任命為南京衛戍區長官,但直到12月7日蔣離開南京才獲得實權。這一點李宗仁明智多了,臺兒莊戰役前夕就懇求蔣校長不要插手戰事。

鬼子在臺兒莊吃了虧,隨即調集十多萬人合圍李宗仁,於是李只有被迫撤離徐州地區,臺兒莊最終還是落入小鬼子手中。


兵說


李宗仁能守臺兒莊那是有特殊背景的。

第一李宗仁守臺兒莊時,當時中國上下可以說是同仇敵汰,主要是受了南京大屠殺的刺激。

第二,李宗仁做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蔣介石當時給了李宗仁絕對的權利,那時李宗仁和蔣介石在大敵當前放棄了以前的恩怨,而且韓復渠不戰棄山東被被殺了頭起了個警示作用。

第三,李宗仁第五戰區當時的部隊基本都生力軍,其中有桂系的精銳部隊,同時李宗仁對別的戰區都不要的川軍很好,臺兒莊大戰能最終獲勝,川軍起了很大作用。

而南京會戰不同,當時不可能派李宗仁去守南京,守南京部隊基本都是淞滬會戰敗退下來的,能打的精銳部隊不多,而且當時都需要休整,可當時哪有時間休整啊,而南京是國民政府首都,又不能不打,用唐生智的話說,在南京不犧牲一兩員大將怎麼對得起國父,可誰都知道守不住。李宗仁當然也能看出來,同時蔣介石也不能派李宗仁去守。


天宇的文史情懷


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在李宗仁指揮下,中國軍隊在山東棗莊臺兒莊為中心的魯南區域與日寇展開決戰。此一役歷時1個月,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此戰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鼓舞了中華民族的士氣,是中國開展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保衛戰、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也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史稱臺兒莊大捷。


在這次戰役中,除了中國軍隊表現出的同仇敵愾、勇猛頑強的精神之外,李宗仁的指揮有方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既然李宗仁那麼能打會打為什麼當初沒有派他指揮南京保衛戰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身負職責所不在。在盧溝橋事變以後,國民黨因應戰局發展,於1937年8月20日,由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頒佈了戰區及戰鬥序列計劃,對中國境內抗戰區域進行了劃分,共成立五個戰區。其中,南京位於第三戰區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而李宗仁負責第五戰區的魯南及蘇北地區,開始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每個戰區司令長官各司其職,南京的守衛屬於蔣介石負責。李宗仁所負職責就是整個第五戰區的守土抗戰之責,南京的守衛並不在其職責範圍之內。你覺得蔣介石應該用李宗仁嗎?

二是戰役決策所不同。據後來的解密,在南京保衛戰之前,蔣介石親自主持連續召開了三次高級幕僚會議,討論南京守衛問題。在會議上,眾將領意見不一。雖然沒有明確記載李宗仁的態度,但包括俞濟時、何應欽、以及桂系將領白崇禧在內的絕大多數將領認為南京不可守,主張放棄。

只有上將唐生智力主堅守,並豪言:“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之際,誓與南京共存亡”。於是他當即被蔣介石任命為南京保衛戰的總指揮。我想以李宗仁的眼光必然跟白崇禧意見一致——不同意堅守。既然這樣,你覺得蔣介石會用李宗仁嗎?


三是信任程度所不及。
作為桂系的“總舵主”,1929年,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軍閥曾跟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軍之間打的不可開交,這就是著名的蔣桂戰爭。在南京保衛戰前的1936年6月,李宗仁還聯合陳濟棠發動反蔣事變。1936年7月他的桂系軍隊剛剛被蔣介石改編為第五路軍,李宗仁被任命為總指揮。1937年10月,他才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7年8月-1938年)。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衛戰打響,南京作為當時的中華民國首都,如此重要的戰役,蔣介石怎麼可能用一個多次跟自己作對,剛剛才收編的地方桂系軍閥首領來指揮呢?蔣介石對非嫡系的地方軍閥勢力一貫都是不信任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任的情況下,你覺得蔣介石敢用李宗仁嗎?

其實,按照當時南京保衛戰前的敵我雙方態勢分析,絕大多數將領的意見是正確的,南京是守不住的。當時敵我雙方兵力對比是20萬對15萬(非滿編),敵強我弱,日方還佔據空中和水路的優勢,且南京歷史上就是個易攻難守之地。所以,應該有序的組織南京民眾撤離,並相應做好防守和撤退部署,在進行有效抵抗之後,隨即有計劃有步驟的撤離方為上策。即使當時派了李宗仁來防守南京,恐怕也避免不了這樣的結局,取勝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次年3月爆發的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戰役中,敵我雙方軍力對比是29萬比5萬,即便這樣不也才勉強取得了我方5萬傷亡對敵方2萬傷亡的“慘勝”嗎?


無坡居士


臺兒莊大捷是李宗仁一生的主要功績,他曾經在回憶錄中總結說,當時以區區十餘萬疲憊之師,在津浦路上兩面受敵,去迎擊日軍精銳部隊,許多人對此都不很樂觀。但最後我軍先後狙敵於臨沂、滕縣,最後決勝臺兒莊,取得了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李宗仁與白崇禧在臺兒莊

總的來說,之所以取得臺兒莊大捷,與李宗仁的調度、協調和指揮息息相關。作為一名威望和才華兼具的高級指揮官,當時國民政府為什麼委派李宗仁去指揮防守首都南京呢?

關於此事,李宗仁在回憶錄中透露,上海會戰失敗後,蔣介石約請李宗仁、白崇禧、唐生智、何應欽、徐永昌和德國軍事顧問開會,商量南京防守問題。會上眾說紛紜,李宗仁和白崇禧反對固守南京,因為南京在軍事上屬於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北面又有長江阻攔,無路可退。李宗仁提出,不如宣佈南京為不設防城市,以免敵人藉口燒殺平民。國民政府可以趁機將大軍撤往長江兩岸,以阻止日軍沿津浦路北上和沿長江西進。德國軍事顧問也贊同李、白的意見。

但蔣介石認為南京是國民政府和孫中山陵寢所在,不能輕易棄守,何應欽和徐永昌贊同蔣的看法。就在這時,唐生智突然起立,慷慨激昂地說:“南京是國父陵寢所在,大敵當前,在南京如不犧牲一兩名大將,就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也對不起最高統帥。我主張死守南京,血戰到底!”

南京守將唐生智

蔣介石聞言大喜,於是便讓唐生智主持南京防務,唐一口應承,承諾與南京共存亡。固守南京的方案就這樣確定下來。

李宗仁當時就考慮唐生智可能是靜極思動,想趁機掌握一部分兵權,其與城共存亡的話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日軍圍攻南京後,唐生智棄軍而逃,十餘萬大軍不到三四天功夫便全軍潰敗。

南京保衛戰

近來閱讀民國史料,在《陳克文日記》中發現了一則新資料。陳克文是國民政府行政院參事,處理政府實務,交際頗廣,他的日記可信度極高。陳克文在1938年1月3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

君強(羅君強,國民政府軍委會秘書)到四明銀行談唐生智最近曾匯四十萬元到香港,鉅款何來,恐是奉命衛戍首都後所領軍費。首都守衛不足十日,居然撈了四十萬元,豈不又是一件亡國跡象。

看來,李宗仁看錯唐生智了,他自告奮勇守南京,目的不僅僅是撈權,更重要的是撈錢。


民國年間那些事


先不要提臺兒莊,我們先來看看南京。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人狂妄地叫囂三個月內滅亡中國。淞滬會戰時中國軍隊共投入了80萬人,以傷亡20萬人的代價粉碎了日本人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計劃。

按照蔣百里先生制定的戰略,從上海到南京,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在這些區域修建了不少堡壘,準備進行節節抵抗。

淞滬會戰結束後,中國軍隊在撤退中處於無序狀態。除了自己人把自己人踩死打死外,根本就沒有人進入這些堡壘,拖住日本人進攻南京的步伐。

很快日本人就打到了南京城下。日本軍隊裝備精良,南京城無險可守,被攻破,只是時間的問題。

但因為南京是國民政府的首都,如果不堅守一段時間,會嚴重打擊國民的士氣,也會讓國際社會對中國政府有看法。

南京保衛戰只是象徵性的抵抗,給國際社會和中國國民一個交代。象李宗仁這樣的名將,是不可能來趟這趟渾水的。

臺兒莊戰役是徐州會戰的一部分,也是最精彩的一個片段和華章。

李宗仁是第五戰區長官,也是臺兒莊戰役的總指揮官。

鑑於第五軍隊裝備低劣、來源不一的特點,李宗仁儘量給各路雜牌軍以最好的補給和槍支彈藥,贏得了這些軍隊的支持。

處在當時的情況下,想戰勝日本人,真能以多勝少。用當時的說法就是扎口袋陣,用優勢兵力把日本人包圍起來打。

然而就算是這樣,想打勝日本人也不容易。口袋搞不好就容易被錐子扎破,如果負責保衛的軍隊,哪條防線被日本人突破了,那麼整個計劃就宣告失敗。

在臺兒莊戰役中,不管是中央軍還是雜牌軍,都展現出了頑強的戰鬥精神,死戰不退,把日本人擠壓在臺兒莊狹小的區域,給予了沉重打擊。

在南京保衛戰之前,在最高軍事會議上,最終確定要打南京保衛戰。但派誰去指揮就是一個很敏感的話題。

蔣介石當然希望有黃埔軍校生自己的嫡系去指揮,但這些人太年輕,沒有指揮20萬軍隊的能力。

其他眾多保定軍校畢業的早期將領,有能力指揮大軍團作戰。但是他們都知道南京保衛戰必敗,不願意把自己的一世英名毀在南京。

最終,蔣百里的得意弟子,和尚將軍唐生智湖挺身而出,表示願意與南京城共存亡,就這樣確定唐生智為南京保衛戰總指揮。

但在南京保衛戰最後的關頭,原計劃同樣是交叉防守,相互掩護撤退。各路雜牌軍又一次出現了大潰退,許多士兵扔下槍支換上老百姓的服裝逃跑被處死。

只有廣東的軍隊在他們師長的指揮下,向敵後撤退,才得以自保。當時日本人都在全力向西進攻,自己的後方反而兵力薄弱。

這次廣東軍隊先向上海方向進發,然後再轉向南,幾經輾轉,安全退回。

其他那些放下槍支的軍隊要麼被日本人槍殺,要麼被淹死在長江中。

這件事證明了一句話: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著。


新知傳習閣


守南京,只是為了臉面,無論誰來都守不住。

淞滬會戰,蔣介石江浙附近的中央軍嫡系精銳部隊已經消耗殆盡。

淞滬會戰中,蔣介石為了打破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振奮民心,拿出了能用的所有家當。當時,蔣介石向全國下令調兵,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等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收到調令。但是,因為中國落後的運輸能力,實際到達前線戰場是40多萬人。但是,這已經是集中了周邊所有中央軍精銳部隊。另外,中國空軍出動了8個大隊200架飛機,海軍出動了40餘艘艦艇。

日方集中了8個師團外加2個支隊,共計20萬兵力。同時,還有陸航和海航的390多架飛機,海軍的30餘艘艦艇,其中航母4艘。

淞滬一戰,以我軍失敗告終。我軍傷亡慘重:軍隊傷亡30餘萬人,校尉級以上軍官陣亡上千人,少將以上高級軍官陣亡14人(不包括死後追加晉升為少將者)。其中,國軍中將軍長1人(國軍第67軍軍長吳克仁),陣亡師長、副師長4人,陣亡團長28人,陣亡營長44人。

此時,蔣介石政府是沒有兵力去守南京的。

淞滬會戰,中日雙方實際兵力對比是40萬人對20萬人。中日雙方2:1的兵力部署,堅持了三個月。到了南京保衛戰時,雖然宣傳我軍18萬人,其實,這是滿編的人數,因為這些部隊大都是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人員編制肯定不全。按照唐生智估算,也就8萬人,其中還有3萬新兵。第41師及第48師是生力軍,其他部隊都是被日軍打殘的部隊,士氣低迷。

而日軍趁著淞滬得勝之勢,集中了10萬人直接攻城,5萬人迂迴包抄。在兵力,武器和士氣上,日軍都佔有優勢。所以,南京肯定是守不住的。

蔣介石的意思是,“短期固守”!唐生智為了自己“復出”,是唯一一個支持蔣介石作戰計劃的人。

南京守不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南京是首都,要是不守一下太丟人了。所以,肯定要守一下。但是,對於怎麼“守一下”是有分歧的。蔣介石是想留點人“能守一天是一天”,消耗日軍,振奮士氣。這就是要有人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短期固守”,誓死抵抗了。

沒有勝利,只有犧牲。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都是不會去守的,蔣介石也不敢強令某人去守南京。再加上,李宗仁還是第五戰區司令,籌備防守徐州,肯定是沒有時間指揮南京這場註定要失敗的保衛戰。

而唐生智此時站出來,支持蔣介石守南京,主要是為了“兵權”,重新復出。唐生智和馮玉祥一樣,都是蔣介石政府的掛名的將軍,手下沒兵,一直在坐“冷板凳”。就算是後來讓唐生智守南京了,下面部隊的高級將領他也是指揮不動的。不管怎樣,對於唐生智來說,成為南京留守司令,依然是一次復出機會。

當時,在場的李宗仁諷刺性地翹起大拇指,對唐生智說:"孟瀟(唐生智字孟瀟),你真了不起啊!"

唐生智明知道守不住,軍隊肯定要撤退,卻先下令將各部所有船隻盡數收繳燒燬,以作背水一戰。而且,他還貽誤撤退時機(12月11日蔣介石對他三次下達撤退命令,他都沒有通知部隊撤退)導致部隊錯過最佳時間。12日下午5時,唐生智才開始下令慌亂撤退。

下令“死守”的唐生智跑的很快,登上“提前”留好的一艘汽艇渡江北逃。而部隊因無船渡江,原撤退計劃未能實現,各軍只得冬泳渡江,溺死者不計其數!數萬守軍被日軍殘殺!

國軍是在臺兒莊取得大捷,但是整個徐州會戰還是失敗了,臺兒莊最後也失守了。

臺兒莊大捷只是徐州會戰的一部分,國軍在臺兒莊地區取得殲敵萬人的戰績,確實值得慶賀。但是,對於整個徐州會戰來說,國軍是慘敗的。

國軍集中60萬兵力,對戰日軍24萬人。最終,以損失約十萬人的代價,消滅了日軍2萬6千人。遲滯了日軍的進攻,為武漢會戰爭取了時間。但是,4月6日取得臺兒莊大捷以後,5月16日我軍開始撤離徐州地區。其實,還是失敗了。

最後,其實,我認為。蔣介石“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對日抗戰的主要策略,還是正確的。蘇聯也是這套路數,才拖垮了德軍。正面戰場上的大決戰,反而對日軍有利。日軍是最怕持久消耗戰的。日軍人數有限,早晚會在過長的戰線上消耗殆盡。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臨危守南京,只能說是誰去誰死。要知道在絕對的實力懸殊之下,一切戰術都會被無情的摧毀殆盡。淞滬會戰之後,那一批老兵已經從心裡快被打崩潰了,估計沒崩的也沒幾個了。

面對這樣的局勢之下,南京根本擋不住。兵無鬥氣,戰鬥情緒低落,將無信心,只求拼死一戰來獻身。這樣的情況之下,怎麼可能會贏。

李宗仁是一個出色的將軍,贏得了我們民族的第一次偉大勝利。但是血戰臺兒莊贏來的勝利,是有很大的代價的。也和當時天時地利任何有很大關係。

南京淪陷後,面對殘忍的南京大屠殺,千萬國民心中都憋著一股氣。民且如此,何況是兵呢。一時之間,部分士氣高漲,戰鬥力到達了一個頂峰,這給勝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再者我們講一講臺兒莊戰役中一支出色的隊伍——川軍。那時候,川軍兄弟扛著一支“死”字旗出征,保家衛國。但是由於他們只是召集起來的一些雜牌軍,所以到了戰場後被當做一個皮球被各方將領踢過來踢過去,大家都都不想要這樣一支破破爛爛的隊伍。

最後是李宗仁收留了他們,川軍深感大恩,無以為報,只得血戰到底,一報國,二報將軍知遇之恩。這一戰,成了李宗仁的成名之戰,也成了川軍的成名雪恥之戰。

全國反戰情緒高漲,各方大力支持,將士一心,加上敵方心態放鬆。這一戰,必勝。川軍出征,不破樓蘭勢不還。敵人尚且安好,我軍將士何以為家,灑頭顱,祭忠魂。


看點兒歷史


有網友問:李宗仁能守住臺兒莊,為什麼沒去守南京?其實,從當時的環境來說,南京誰去,都是守不住的。而且臺兒莊最後,也是失守了的。

臺兒莊戰役是日軍2個支隊孤軍深入,進入我國重兵集團的核心區域。而南京戰役是30萬日軍全面進攻,四面包圍了南京。而在外圍的我國軍隊根本沒有能力,擊敗30萬日軍,打破包圍圈。

當時南京衛戍軍主力僅有第88師、第36師及教導總隊等部隊數萬人,而且又都是由淞滬戰場撤至南京補充整理但尚未完成的部隊,兵力嚴重不足,因而不得不放棄東南主陣地帶的既設國防工事,僅防守復廓陣地。

雖然又在南京當地緊急徵收了數萬新兵,補足8萬軍隊數量,但是這些新兵戰鬥力都非常薄弱,才都剛剛入伍幾天時間。南京參戰的首都警戍總司令部參謀長處長譚道平將軍曾經說過,因為所有部隊都已經在淞滬會戰當中損失慘重,因此在南京 14個師,實際人數只有81000人,其中3萬人是在南京臨時拉的新兵。

一般人一看在南京有14個師,就直接按照滿編制計算出15萬軍隊是錯誤的。因為這些部隊在淞滬會戰都遭到了嚴重損失以後,直接進入南京的。實際兵力才14個師5萬人,是到了南京才臨時補充了3萬人,湊到了8.1萬軍隊。

在臺兒莊,李宗仁擁有60萬大軍,日軍2個支隊孤軍深入。而在南京,日軍的序列是7個師團又個旅團,還有2個野戰重炮兵旅團,3個重炮兵聯隊,7個攻城重炮大隊,16個高射炮部隊,21個汽車隊。

光是高射炮和壓制大炮就有超過700門,如果計算速射炮,步兵山炮,步兵炮等等超過2000多門火炮。以當時,我國軍隊在整個東南地區的所有部隊加在一起都阻擋不住,更何況南京的8萬殘軍。

比如在12月7日首先迎戰日軍的第74軍,當時已經在上海經歷了近3個月連續戰鬥,疲憊不堪。日軍使用89式150毫米重型加農炮和速射炮直接轟擊第74軍機槍堡壘,結果就是一炮一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1天戰鬥下來,就打廢了2個團,其中第301團,團長重傷,連長損失9個。要知道總共才9個連長。12月12日,第74軍在雨花臺發動敢死隊反擊,又損失3個團長和3000多人,一天時間損失3000敢死隊,在整個抗戰時期,也是絕無僅有的一次。無論是李宗仁,還是唐生智,其實都無力守衛住南京,實力差距太大。


深度軍事


臺兒莊戰役可以說是中國抗戰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它是中國抗日戰爭第一個戰役勝利。臺兒莊戰役歷時一個月,中國軍隊參戰人數29萬,日軍人數在5萬人左右,最終由中國軍隊取得了勝利,雖然是慘勝,但是卻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打破了日本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的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的決心。


臺兒莊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李宗仁卓越指揮的功勞。大家不要看到中國軍隊有29萬,日本人才5萬,就認為勝利是很容易的事,要知道那時候日軍的軍事素質遠遠超過我軍的士兵,並且武器也比我軍強出一大截,例如日本人進攻山西的時候,同樣也是5萬人,卻把擁有40萬人的閻錫山打得落花流水,沒過多久就丟了山西。

李宗仁沒有去守衛當時中國首都南京,有好幾個原因。第一,南京城易攻難守,當時上海已經丟了,日軍正在大量集結準備進攻南京,再加上中國軍隊已經喪失了制空權,此時南京守軍只有十五萬。而日本人為了拿下南京逼迫蔣介石投降,足足調集了二十萬日軍,就是要勢在必得的拿下南京,從而達到早日拿下中國的目的。所以就當時情況來說,南京是絕對守不住的,所以絕大多數將領都主張放棄南京,只有唐生智義正言辭保衛南京,事實也證明了南京確實守不住,沒有幾天就被日本人破了城。所以就算李宗仁來了又如何?依舊沒法守住南京城。



第二,李宗仁並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而且還在多次公開場合反對蔣介石,甚至多次發動反蔣戰爭,後來因為抗日才不得不走到了一起,其實二人是表面是兄弟私下裡卻是仇敵,所以作為最高統帥的蔣介石不用李宗仁也正常,蔣介石一向任人唯親,除了黃埔系和他的浙江老鄉,他就沒有幾個信得過的人。


第三,就是戰區劃分問題,中國進入抗戰以來被劃分為5個戰區,南京城屬於第三戰區的管轄範圍,是在馮玉祥的管轄範圍之內,而李宗仁是第五戰區的司令長官,守衛的區域並不包括南京城。更何況蔣介石根本就不信任李宗仁,如果李宗仁調集軍隊去守衛南京,沒準老蔣會認為李宗仁要發動兵變呢。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就算李宗仁當時去了南京他也是守不住南京的,其實早在守南京之前,國民黨內部就召開了會議討論該不該守南京的問題,對於南京,很多人是堅決表示不死守的,這些人中就有何應欽、白崇禧等國民黨高級將領。


唐生智自告奮勇守南京的原因

在所有人都反對守南京的時候,這個時候卻有一個人站得出來,這個人就是唐生智。

唐生智原本是湖南的大軍閥,但是在被蔣介石擊敗後,他就和馮玉祥一樣徹底失去了自己的軍隊、地盤,成為了一個落寞的失敗者,開始坐上了冷板凳。



(唐生智)

抗日戰爭爆發後,蔣介石因為要藉助馮玉祥名號的原因,給了他一個有名無權的光桿司令的職位,唐生智當時雖然也被蔣介石請出了山,但實際上也沒有什麼權力。

所以他為了找回自己曾經的榮耀,就開始打起了各種主意,在蔣介石討論守不守南京問題時,唐生智是所有國民黨將領中唯一支持蔣介石的,這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高明的決策能守住南京,而是他覺得守南京是他重新復出的機會,自己很有可能在這裡重新奪回失去的兵權。

所以在唐生智的堅決支持下,蔣介石決定了要守南京,而唐生智也得願以償成為了南京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重新獲得了兵權,負責守衛起了南京地區。

蔣介石守南京的臉面問題

雖然蔣介決定了守南京,但並不意味著他要將所有雞蛋放在南京,當時蔣介石守南京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死保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原因是臉面上過不去。


因為當時南京是國民黨的都城,是一個國家臉面的象徵,他不想連打都不打就將自己的都城丟給日本人,所以這才有了給唐生智軍隊守南京的機會。

在派唐生智守南京的過程中,蔣介石已經動用了大量的人手以及運輸工具將許多重要的軍事物資、機器設備、文件陸陸續續轉移到了陪都重慶,而且他下的命令也不是死守南京,而是讓唐生智能多守一天就多守一天,因為守的時間越長,對他的臉面就越發的重要。

所以從一開始守南京就不是一件堅決的事情,在當時就連唐生智本人也不覺得自己能守得住南京。

他們之所以會覺得南京守不住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第一個原因就是地勢問題,南京不適合防守

南京處在一個非常開闊的平原地帶,四周無地勢可依,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四戰之地,與國民黨準備遷移的重慶根本無法相比。

在抗日戰爭時期,除了日本的轟炸機之外,日本的陸軍多年來未曾突破過重慶的咽喉石牌鎮防線,他們連重慶的影子都是看不到的,但是南京就不一樣了,只要日本人願意,他們就能很輕易的兵臨南京城下,所以很多高級將領不支持守南京。


第二個原因才是最主要的,那就是以當時南京的兵力是根本不可能抵擋日本人的

當時剛經歷上海地區的淞滬會戰不久,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在淞滬戰場上損失慘重,如果當時蔣介石堅決守南京的話,他淞滬上已經損失了大半的精銳部隊很有可能都會為南京陪葬。

蔣介石和李宗仁在淞滬會戰上的損失慘重

淞滬會戰是國民黨和日本人的第一次重大會戰,雖然當時國民黨有著對日本人兵力上的優勢,不過在武器方面卻遠遠不如日本人。

在國民黨部隊中有幾門炮基本上就已經是武器精良的部隊了,唯一能和日本師團武器相比的就只有一支第五軍,而且這支軍隊蔣介石還不敢拿出來打,怕折損在了戰場上。

所以很多士兵在面對日本的坦克時,基本是以肉身相搏的,淞滬會戰爆發期間,國民黨和軍閥部隊都在這種武器遠遠不足的情況下,損失慘重。

蔣介石正是在淞滬地區折損了絕大多數的精銳部隊,李宗仁賴以在北伐戰爭中稱雄的最精銳鋼七軍,也在拿著步槍和日本人坦克對戰的過程中被打潰得軍不成軍,很多百戰老兵都埋葬在了上海地區的土壤中,就是這一場會戰,致使了蔣介石和李宗仁最精銳的部隊被日本人打殘。

駐守南京的部隊都是淞滬會戰的殘兵,人數上也有很大的水分

而在無數抗日將士們的誓死抵抗下,日本人的豪言被擊破了,日本人在有武器的壓倒性壓制下,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都沒能拿下上海。

而在這個時候,他們三個月佔領全中國的話就顯得有些滑稽了,雖然當時國民黨雖然遭遇了大敗,但是在戰略上卻獲得了勝利,所以蔣介石才在軍隊死守三個月後,下令讓所有部隊退出了淞滬地區。

這些在松滬地區折損嚴重的部隊後來就成為了駐守南京的部隊,不過這些部隊在經歷過戰火之後,戰鬥力損耗非常嚴重,很多老兵都葬身在了戰場中,大部分兵員都是訓練沒多長時間的新兵蛋子,基本上連槍都摸不熟,以他們的戰鬥力是很難防守南京的。

而且南京當時雖然號稱有10萬士兵,但很多部隊其實是並不滿員的,很多時候一支師的編制其實都不到一個營的兵力,所以讓他們拿什麼去守南京?

如果當時蔣介石決心死守南京不遷都重慶的話,那接下來的抗日戰爭形勢很有可能會變成:

南京在蔣介石的死保下殘存了下來,但是國民黨所有的精銳部隊也在這場保衛戰中折損殆盡,然後日本人開始在全中國長驅直入。

在失去了所有精銳部隊的蔣介石,也沒有了能力支撐起接下來發生的幾次重大會戰。

蔣介石更是失去了遷都重慶的機會,只能一直小心翼翼地死守在南京,於是在失去了國民黨戰力後,全中國就變成淪陷區了。

正在指揮徐州會戰和臺兒莊戰役的李宗仁,不可能調去南京

所以從以上這些方面來說,南京是既不能守又守不住的,如果讓李宗仁去守南京,他第一個是不同意,因為當時幾乎所有有理智的國民黨將領都知道南京的不可守,在這其中李宗仁也不例外。

李宗仁和唐生智不一樣,他雖然也被蔣介石擊敗過,但是廣西和他的廣西狼軍卻一直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不曾失去,所以他不可能會去接替南京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大黑鍋。

而且最重要的是,當時李宗仁正在擔任第五戰區的總司令,為接下來徐州地區的抗戰做著籌備,他根本抽不出空來跑到南京去主持這一場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戰鬥。

在當時只有蔣介石和李宗仁都傻了,才會讓李宗仁去南京,因為李宗仁一旦離開,第五戰區就將會失去總指揮官,就會失去了一個統籌大局的人,然後接下來的所有軍隊都將無法正常的協調,可能後來的臺兒莊戰役就無法取得這麼重要的成功了。

所以說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李宗仁都不可能被調去駐守南京,在這裡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李宗仁最後也沒有守得住臺兒莊,不過李宗仁雖然沒有守住臺兒莊,但是他卻在臺兒莊樹立起了全體中國人抗戰的決心,臺兒莊戰役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在正面戰場上擊敗日本軍隊,也第一次擊敗了日本軍隊戰無不勝的神話,讓中國軍隊洗刷了在淞滬戰場上大敗的恥辱,所以臺兒莊戰役在抗戰史上才有這麼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