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書籍如何評價萬曆朝鮮戰役中的明朝軍隊?

見微而知著


對16世紀中朝抗擊倭寇入侵的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戰役(1592-1598),朝鮮稱為“壬辰衛國戰爭”,而日本則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是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組合,也是戰爭的兩個階段。

我覺得需要通過幾次主要戰役的記載來看。日本的史料很多也比較雜亂,但是出奇的一致,對文祿慶長之役記載明朝軍隊基本是菜鳥,被斬殺很多。明明是被打敗了,記載起來卻是大勝。看看幾個主要的戰役的日本記載:

一、平壤之役(1593年正月)

明朝: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徵東提督,兵力43000人,圍攻平壤。

日本:小西行長,守軍約16000。根據日本的記載有15000人的守備部隊加上外圍1000人。

李如松採取圍三缺一的戰術,於正月初八進攻平壤,當日破城,夜間小西行長率軍突圍,中途被中朝埋伏的軍隊劫擊,中朝史料記載這次戰役共殲滅約萬餘人。日本對戰役記載不詳細,好像根本沒有發生一樣,只是一次戰略性撤退。但是通過日本各個方面的記載,小西行長的部隊撤退到漢城的軍隊人數是6600餘人,也就是說平壤之役小西行長的部隊損失9300餘人,和中朝雙方的記載的戰功基本是吻合的。

二、碧蹄館戰役(1593年正月二十六)

明軍:任副總兵孫守廉、祖承訓、遊擊李寧率部3000人,後繼部隊副將楊元、李如柏、張世爵率部2000人,最後增援部隊楊元,率部1000人,未參戰。

日軍:立花部主力,第六軍團主力和第三、第九軍團一部,約36000人日軍指揮官小早川隆景。

雙方混戰一天後各自後退,戰役勝負未分。

經過碧蹄館戰役,根據《日本外戰史》、《朝鮮征伐記》、《朝鮮軍記》、《日韓古蹟》等皆聲稱明軍被斬首超過一萬以上。根據中方和朝鮮方的記載,參戰部隊在5000人左右,最多不超過6000人,中方記載的部隊陣亡364人。日本的記載誇大戰役勝利的言辭,讓人感覺可笑。日方記載中方軍隊人數也是誇大其詞。日軍的損失只有幾百人。可是根據日本史料記載,在漢城統計戰後各個部隊人數時,單單參與作戰的立花宗茂、高橋統增所部僅餘一千一百三十二人 ,比之碧蹄館戰前之時減員一千八百多人,而此戰之後立花軍並未再參加任何有記載的作戰。這一支部隊經過此戰就損失了這麼多,還是自己人洩了底。

經此一戰,日本軍隊撤出漢城,也是此戰的中朝戰略上的勝利。

三、第一次蔚山之戰。(1598年)

日軍加藤正清部在蔚山建設倭城,準備拒守。中朝聯軍得之消息後,於1598年二十九日,明軍楊鎬、麻貴率領明軍四萬四千人,權慄率朝鮮軍一萬一千五百人,第一次攻打蔚山倭城。加藤正清部建城部隊約13000人,被迫守城,十日後,日軍的援軍陸續到達,明軍隨後撤退,由於撤退時在山區遭遇暴雨,部隊損失嚴重,中朝聯軍損失10000人左右,加藤正清部隊損失3000人左右。

根據日本《續本朝通鑑》,加藤清正、毛利秀元等人在第一次蔚山之戰擊敗數十萬明軍,斬首五萬。

但是日本後人在《標記.續本朝通鑑》中覺得水分太大,把五萬改成了五百,哈哈哈,自己人都打臉啊。

四、露梁海戰(1598年)

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侵朝日軍紛紛撤退回國。為了接應被圍困的小西行長部隊從海上撤退,明軍水軍陳麟和李舜臣在露梁海域伏擊救援的日本水軍,明軍鄧子龍為先鋒。1598年12月19日雙方展開激戰,此役中朝聯軍共擊沉日軍艦船450餘艘,數萬餘人戰死或者溺死,但是中方的副將鄧子龍和朝鮮的主將李舜臣戰死。而日本的主要將領小西行長等成功撤退。在日本史料記載中,對於露梁海戰中戰損過大的日本大名,一概不提,拒不承認,而且戰損很少。

另據日本史料記載:“文祿慶長之役”中,日軍戰勝19次,其中大勝5次,中朝聯軍勝4次.

戰後統計日軍共消滅明軍20餘萬,明朝派遣入朝的軍隊滿打滿算也就10萬左右,估計把明朝的軍隊殺了N次,才達到這個數字。

為了佐證日軍的戰力,日本人記載評價了中日朝三方的軍隊裝備比較了一番,日軍的裝備是優於明朝的軍隊,打了勝仗那是必然的。

但是歷史事實打了日本文獻記載的臉。1592年日軍侵入朝鮮,將朝鮮王和朝廷打到了鴨綠江畔的新義州,明軍主力出擊後,一路將日軍壓縮到朝鮮南部的釜山沿海,1597年養精蓄銳的日軍再次出擊,仍未能擊敗中朝聯軍,最後被迫撤離朝鮮。

經過此役中日朝三國經歷了200餘年的和平時期,日本的軍力和財力都受到了嚴重的損失,不敢輕易言戰。日本人雖然戰爭輸了,但是嘴上不承認失敗,評價明朝軍隊當然是一無是處了。


老旺民俗傳說


關於萬曆朝鮮戰爭,其評價多出現於有關豐太閣的書籍中。

雖然多以小說形式出現,但也算中肯。比較著名的有司馬遼太郎、山岡莊八、鈴木良一、津木陽等人的。

而近乎統一的口徑,通常是形容豐臣秀吉“夢斷桃山”。之所以這樣說,其實還是有意抬高豐臣秀吉的。

因為1592年的進攻,日本方面可以說是佔了大便宜的,並且俘虜了朝鮮的兩個王子。1593年5月,沈惟敬出使日本,簽訂龍山停戰協定,

與小西行長瞞天過海,將有爭議條款私下改動,使得明廷和豐臣秀吉都以為答應了各自的要求。而事後,小西行長並沒有因此事受到什麼處理,這說明日本方面對於此等拙劣行為的容忍,不過,對沈惟敬,日本人是絕對瞧不起的。

文祿之役,由於佔了些便宜,日本方面自然是竊喜不已。

而慶長之役,卻有頗多說辭。其主要理由,一是出兵於盛產河豚之地,使得很多將士在未出發前,因口腹之慾,先死於河豚之毒;二是,志摩水軍的鐵甲船是近海船,沒能航行到朝鮮半島,而朝鮮的龜船,事實上,戰鬥力是不如九鬼家族水軍所造的真正的鐵甲船的。

《高麗船戰記》中的一份日文資料包含一場戰役的描述,由兩名日軍指揮官於1592年7月9日親身經歷。相關部分如下:

“大約早上8點,由58艘大船和50餘艘小船組成的敵艦隊(李舜臣的艦隊)開始向我方發動攻擊。其中三艘大船是鐵包的盲船(龜船)。”

日本人認為,朝鮮龜船數量少、戰鬥力低,尤其操控性差,所以稱之為“盲船”。如果日方的鐵甲船在,龜船是不堪一擊的。對李舜臣的軍事指揮能力,日本人也頗多微詞。畢竟,李舜臣面對的是以關船為主,少量安宅船為輔的軍隊,而不是真正強悍的鐵甲船隊,且依賴岸炮支援,李舜臣勝之不武,其真實的指揮海戰的能力大打折扣。

露梁海戰中,最先獲悉日軍情報的,是大明水師,負責總體部署的則是提督陳璘,反觀李舜臣,在追擊中身亡,日本人瞧得起大明水師,卻相當看不起僥倖得功、急功近利的李舜臣及朝鮮水軍。

陸戰方面,由於幾乎都是由大明軍隊打主力,思文祿之役,朝鮮軍隊的窩囊勁兒,簡直不堪提及。

日本人最為敬畏、懼怕的,是大明馬軍部隊。日本戰馬本就過海不力,且日本軍馬很少阿拉伯血統的高頭大馬,多是日本本土的矮馬,承重能力差,馱上全副武裝的武士,速度跟常人奔跑差不多。而大明軍馬一律是高頭大馬,承重能力強,速度快。日軍對抗大明馬軍部隊的手段,只有鐵炮,收效甚微。陸上戰爭的所有馬戰,日軍輸了個一塌糊塗。在這方面,不論何等原因,日本人對大明馬師的戰鬥能力,確實是刮目相看的。

總體軍略上,日本人根本不把朝鮮人放在眼裡。朝鮮人自己都寧願朝鮮軍隊由大明將軍指揮。且朝鮮軍隊補給不力,軍事系統相當混亂,更談不上軍紀嚴明,戰鬥力低弱,第一次戰敗後,只能仰仗大明軍隊苟延殘喘,對憑自身力量戰勝日軍不報任何希望,士氣更是跌落到谷底。

而大明方面,不僅想著打勝而已。朝鮮禮曹判書尹根壽等見明朝葛總兵,葛總兵私底下告訴他們說:“這次動員有關內薊州、宣府、大同等處鎮兵及南兵10萬人共7萬人,廣寧、遼東等地鎮兵60萬人共70萬人,……聖旨以為直殺到王京,如果讓倭軍今年逃走,則明年必當再次入侵,當使倭軍片甲不還。”

大明軍隊使用大炮猛轟,馬軍突襲,對日軍燒山焚糧,圍而殲之,這一切軍事行動,都使日軍切身感受到了大明軍隊強大的戰力和戰意。平壤大捷,“在距城5裡許,諸炮一時齊發,聲如天動,俄而花光燭天”,...“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無不焦爛……”。李如松收復平壤、開城,並且進攻漢城,是役,明軍付出陣亡790人的代價,給予日軍超過1萬餘人的損失。

所謂秀吉“夢斷桃山”的“夢”,仍是冀望假以時日,豐臣秀吉病癒,能夠除卻本次作戰的各種不利因素,再指揮千軍萬馬,登上朝鮮半島。不過,就豐臣秀吉個人而言,已經算是親眼見到了大明和日本間巨大的實力差距。

文人做的是再發雄兵的美夢,而身臨其境的人們,卻知道那是一場再也不願、不敢做的噩夢。

從朝鮮半島逃回故土的武將們,包括身後極少受到非議的加藤清正和號稱鬼石曼子的島津義弘在內,在留給後人的史料中,都不願作多描述那場戰爭,誰都不願再提起那段被文人過度美化,但事實卻是吃了大虧,殘酷得駭人的歷史。

日軍最終是被大明軍隊打怕了。

戰後,日軍灰溜溜逃回島國。豐臣秀吉一命嗚呼後,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任其如何長足進步,直至戊辰戰爭,絕不敢對中國土地有半分妄想。


純鈞LHGR


日軍自吹自擂的多!還吹成戰勝十萬明軍鐵騎!事實就是10多萬日本被4萬多明朝聯軍推到朝鮮東南沿海!其他朝鮮軍忽略不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