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秦腔改革的看法如何?

凝思48


秦腔,在新時期文化發展多樣化的現實情況下,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瓶頸,面對劇目失傳嚴重、人才儲備貧乏、演出市場的低迷和觀眾結構的失衡,關於秦腔改革的呼聲此起彼伏。

改革當然是好事,辯證的看改革是一個事物由量變達到質變的必要條件,但是必須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依據,改革的基礎是繼承,否則就會失去事物的本質,變成不倫不類,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自然演變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更不可硬嚥廢食。

縱觀秦腔近些年的改革,可以用大刀闊斧來形容,但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卻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劇目結構上,面對傳統劇目的失傳,秦腔的改革並沒有很好的繼承和發展,而是任由這種勢頭加劇,更有甚者認為秦腔的傳統劇目是糟粕,應該全面的摒棄,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隨之而來的是各個大院團開始樂於創排新戲,從劇本結構、音樂設計以及表演體系上完全借鑑西方戲劇寫實的特點,放棄了秦腔本事的大寫意和程式化,使秦腔失去了原有的基本面貌,讓人不知所云。秦腔的改革應該明白傳統戲是秦腔的根,沒有傳統戲和傳統寫意和程式化,秦腔將會失去它本身固有的藝術基因,從而失去秦腔的根。

二、秦腔在人才建設上近些年開始走入企圖,在所謂“科學發聲”和求新求變的誤導下,現在的秦腔從業者基本的秦腔素養不夠,演員基本功欠缺,人浮於事,只圖名利,不思進取,把一個慷慨激昂的大秦正聲生生的改成了靡靡之音,以至於給人的印象是他們隨表演的是秦歌而不是秦腔。

三、秦腔,它屬於廣大人民群眾,說白了就是“下里巴人”的娛樂文化,近年來很多在秦腔界有一定影響力的人開始附庸風雅,漠視真正需要秦腔廣大人民群眾,頂著各種頭銜混跡於所謂的高雅群體,卻要把秦腔市場的不景氣甩鍋於觀眾的流失,殊不知觀眾的流失和演出市場的萎靡正是由於這些所謂的秦腔改革“急先鋒”附庸風雅,脫離群眾,不遵循秦腔自然發展規律的結果。

秦腔,作為中國戲曲梆子腔的鼻祖,它在中國戲曲界的貢獻是不可抹滅和否認的,事實上,它從一開始就沒有停止其改革發展的步伐,如果不是這樣,我們也就不可能看到現代秦腔的發展,這些改革,比如說秦腔大師創造的秦腔旦角的“貼鬢”和“高蹺”早已成為各個劇種旦角化妝的固定程式。在比如秦腔板胡大師荊生彥根據二股弦的結構和把位,結合秦腔伴奏的需求,改革秦腔板胡,使板胡成為秦腔的領奏樂器。還有秦腔借鑑京劇打擊姐樂如“四擊頭”“急急風”等等豐富了秦腔打擊樂,還有秦腔劇作大家範紫東先上創編的秦腔《三滴血》至今依然是秦腔的經典,凡此種種,都是秦腔緊跟時代的步伐創新的結果,而這些個創新改革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那些改革者尊傳統而不守舊,善改革而尊法,他們遵循秦腔發展的自然規律和內在,所以他們的改革和創新是成功的。反觀現在的創新改革者,之所以不成功被人們所詬病,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遵循前輩改革者隨遵循的客觀規律。


秦腔鬚生


秦腔,流行於西北地區的地方戲曲,源 遠流長,美輪美奐,和豫劇、黃梅戲、 越劇等劇種一樣,在全國成為較有影響力的 地方戲劇。長期以來,紮根於廣袤的黃 土大地,成為西北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 一道豐盛的文化大餐。可是近年來,隨 著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多 元文化的衝擊,群眾文化娛樂方式的多 樣化,人的精神世界空虛狂躁等,使得 秦腔戲劇觀眾群體不斷減少,秦腔戲劇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秦腔冷清的場 面,暗淡的前景,使熱愛秦腔戲劇藝術 的秦腔人感到了困惑和焦慮,力圖通過 改革給秦腔開闢一條通暢的路子。於是 ,以陝西某知名秦腔研究權威機構為龍 頭的秦腔改革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著。

沒有改革就沒有活力,沒有改革就沒有發展,改革確實是秦腔戲迷的福音。但問題在於改革的方向是否把握得準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否脫離了戲迷大眾。那些所謂的秦腔改革主 要以改動唱腔為主,在唱腔中強摻雜進現代歌曲似的旋律。一句唱腔中,半像歌曲,半像秦腔。像歌曲,但沒有歌曲流 暢的旋律和動聽的韻味,像秦腔,但沒有秦腔特有的原汁原味和獨特的感染 力。整句聽起來,像是聽結巴人講話, 有幾個字流暢,有幾個字打結,該快的 不快,咿咿呀呀的,像磨鋸子一樣,該 慢的不慢,像狗攆似的,實在難聽極了 ,聽的人怪難受的,怪彆扭的。往往戲 還沒有演到一半,觀眾就提凳子憤憤離場 。

秦腔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是通過 改革,既要留住一直堅守在戲場的老戲 迷觀眾,又要不斷地吸納對秦腔戲劇沒有 興趣沒有熱情的年輕一代觀眾。這些改 革大亨們可能沒有想到,秦腔之所以有 那麼強的生命力,有那麼大的魅力,就在於原汁原味的秦腔唱法,這原汁原味 的秦腔唱法,是秦腔藝術的精髓,丟掉 了精髓,那秦腔就不是秦腔了。這樣 草率的改革,不但吸納不了年輕一代的觀 眾,就連鐵桿老戲迷也會被趕跑的。

不是說秦腔就不能改革,像老一輩藝術 大腕任哲中、肖若蘭、馬友仙、肖玉玲 、李愛琴等名家的秦腔改革,確確實實深 入人心。他們在改革中不但留下了膾炙 人口的秦腔唱段,而且還創造出了自己 獨特的演唱風格,使一代又一代的戲迷 為之傾倒,為之著迷。關鍵是改革的主 要目的是為了使秦腔戲劇藝術更加精彩 更加有味更加吸引觀眾,而不是盲目 的牽強附會,譁眾取寵。最起碼的原則,就是要保留住秦腔的原汁原味。

為了保留住秦腔戲劇藝術的精髓,為了 讓秦腔有著更廣泛的群眾基礎,為了秦 腔的未來,請秦腔改革大腕們一定要站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持認真負責 的態度,慎重改革。

下圖分別為:(1)、秦腔戲劇中的武旦;(2)、秦腔戲劇中的小生;(3)、秦腔《金沙灘》劇照;(4)、戲場觀眾。






山野逸雲


秦腔己改革了多少年,新的唱腔只是在原有基礎上,向歌曲的方向有點邁進,主旋律有了一些共鳴,好不好還是觀眾說了算!

華陰老腔為啥走出了陝西?因它接地氣,著裝打扮有地方特色。

秦腔改革最成功的是樣板戲,巜紅燈記》巜智取威虎山》《洪湖赤衛隊》等。現時主打的唱段基本是樣板戲精彩唱段。

毛主席說過:“古為今用”,秦腔再改革己無路可走,打造新的劇本,讓觀眾賞心悅目為佳!

以上為個人愚見。











Txp笠翁哥


秦腔是我國古老而優秀的戲曲劇種。

它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起源並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一帶。

秦腔的發展,走過了漫長而坎坷不平的道路,經過幾百年的不斷豐富、革新與發展,一直延續到現在,表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古今劇目,數以萬計。



在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裡,佔有一定的地位。

關於秦腔音樂的繼承與發展問題,多年來劇壇上文章不少,爭鳴熱烈,但對秦腔演唱方法的改革則談及不多。

最近,幾位同志談起這一問題,認為秦腔當然還必須姓“秦”,但在不失其“風味”的前提下,吸收些兄弟劇種以及外來的演唱方法和技巧,豐富自己,為我所用,還是有益的。

自古以來,所有演唱藝術都要求聲情並茂。

聲,首先是好的音色,即人們常說的嗓子好聽。

嗓子,是個發聲的“工具”,而發聲方法則是運用這一“工具”的手段。

如何發揮自己嗓子的最好音色以及保持嗓子的青春,那就看你發聲方法這一手


花草養生園


我上了老年大學後學我們秦腔,老師說要把秦腔唱成歌劇一樣美,過去吼秦腔對嗓子的破壞,但許多人習慣那種從胸膛衝出的聲音,說唱的好賣力了,要想唱出那一聲只有在憤怒時吶喊出心聲。

我從小生活在鳳翔秦腔的改革命,京劇的改革也是麼樣板戲中體會到的,樣板戲也給我們六十歲的人種下了中國各大戲種。

去掉了冗長的唱腔和歌曲又有本質區別,特別是越劇紅樓夢,天上掉下來個林妹妹,那種吐珠盤圓潤讓我愛上。

黃梅戲天仙配,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夫妻恩愛把家還,你我好比鴛鴦戲水,朗朗上口詩情畫意。

秦腔《八年前,風雪夜,大禍從天降啊》,每一個字都要拖著長腔,字正腔圓,高昂往上走,這個段戲我已練了五十年了,用真假聲也沒唱好過。

那也是個大雪風飛的早上,我在鳳翔西街小學天主教室裡,碩大的歐式教室裡坐了七十個四年級學生,教師在教這段戲,我這聲音天賴之聲穿透力強,又放開嗓子掙著吃力吼,又比別人高了幾度,D大調了,又唱不上去急的我鑽到桌下吼,讓老師把我拉拽到寬敞有大柱子的走廊下,又跟出來一群同學一起訓站。

天寒地凍又加上恥辱從心中湧起,老師又把我們拉到講臺上讓唱,一下子唱的和李愛琴周仁回府一樣美了。

也讓我終生記住鳳翔夏天在滿街飄來高昂的秦腔的尾聲,哦


太陽出來暖洋洋張愛琴


所謂的秦腔改革,不是什麼偏離,而是”自毀長城”。任何古老藝術的誕生都是和它所產生的地域、環境、歷史息息相關的。一味的去迎合觀眾的口味兒必然改變秦腔的原貌和動搖它的根本,甚至成為藝術垃圾。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面前,讓古老的秦腔去適應,猶如雞蛋碰石頭,更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不可為亦不可取!最佳的辦法就是將秦腔珍藏起來,長期供後人欣賞、研究,乃至拜謁。

就著秦腔的話題就再多說幾句,這幾十年來,看大江南北,或拆或改或變或移,我們將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毀壞的太多了,而每一次都有充足的理由,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極端重視,不要再任錢財利益的蠱惑了,而要大喝一聲:老祖先的東西不許動!


木華水清夢


我認為:這些年的改革是偏離方向,一定要保留原有的基本模式,不要藉口沒有年輕市場,學學京劇的傳承,叫秦人羞愧難當!在臺詞、臺架、聲腔、劇情等要變!現在的秦腔改的不倫不類,服裝,版型,唱腔等叫人認不得了!好好聽聽老一輩的秦腔和現在所謂的秦腔進行對比,多看多聽把各縣各市精華挖掘出來,比如能走出去代表陝西戲曲藝術家學學,好好反省反省吧,我相信秦腔走的更遠。


月月鳥飛53735736


可以說,秦腔音樂在近十年來,沒有實質上的改革與突破,而在倒退。主要是原因是秦腔音樂配器方面,簡單乏力無共鳴,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移植秦腔紅燈記,祝福,紅湖赤衛隊,其音樂及配器最為經典。現在舞臺設置,音響等等很現代化沒有得到應有的用場,但是單調的秦腔伴奏樂隊,千篇一律的調式旋韻,是秦腔在走向衰弱邊沿,遂而失去觀眾的重耍因素。


大提琴首席1


不支持改,越改越難聽不能接受,支持傳承經典,還有現在的很多秦腔劇團樂隊板胡上都特意夾個麥克風只聽見板胡的尖音,二胡笛子揚琴等樂器都聽不見效果差,懷念80-90年代的秦腔劇團樂隊水平


夢傳奇66


秦腔的改革,僅提出個人觀點。

1、多提倡正確科學的發音,讓秦腔演出更加優美動聽

2、多編排順應時代發展的著作,併發揚光大

3、發展全民愛秦腔行動,讓秦腔藝術有根基,有新朋友

4、青年演員一定要做好基本功的紮實推進,多學習,刻苦鑽研,讓秦腔傳承不再是一句簡單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