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繼承人究竟是誰?雍正是矯旨篡位的嗎?

小余豆


雍正繼承皇位,歷來是清史研究的重大謎案之一,就如題者所問,康熙皇帝心目中的繼承人究竟是誰,雍正是矯旨篡位嗎?有書君在此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對於題者的第一個問題,有書君認為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繼承人是廢太子允礽,原因有以下三點。

1、 因為允礽是嫡子。

廢太子允礽為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乃是正宮嫡出,地位尊貴。

清朝初年並沒有實行嫡長繼承製,但自順治皇帝開始,滿清皇室對漢族文化非常仰慕。

康熙從小接受了儒家教育,潛意識中已經認同“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皇位繼承製度,所以他才會在康熙十四年,把剛剛兩歲的允礽立為太子,可見康熙對嫡子寄予了很大厚望。

2、 允礽比較出色。

自古皇家兒女多聰慧,允礽從小受康熙教誨,在其言傳身教之下生長的出類拔萃,不僅書法、繪畫方面造詣頗深,更在軍事、政務方面彰顯出才能。

康熙患病時說:“朕因違和,於國家政事,久未辦理,奏章照常送進,令皇太子協理,付批辦處批發。”

正是因為允礽表現出色,康熙才會放心把政務交給他處理

3、 康熙對太子廢了再立的心思。

史書記載,康熙第一次廢太子是康熙四十七年,理由是“語言顛倒,憤然發怒”,沒過多久康熙就覺得廢召太於倉促,過了半年時間,康熙四十八年,允礽又被複立為太子。

自古就有“天子一言九鼎”、“君無戲言”的說法,多年來帝王為保持威信,從不做朝令夕改的事情。

康熙卻不顧天子顏面和君子德行,下了廢太子詔書,馬上又頒出復立詔書,可見他對允礽仍然心存希望。

其次,對於“雍正是否矯旨篡位”,題者應該問的是“雍正是否篡改遺詔和篡位”,有書君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不存在篡改遺詔的情況。

1、 太子自作孽為雍正繼位提供機遇。

允礽出身高貴,若是規規矩矩,自是前程一片大好。

只可惜,一手好牌拿在他手裡,卻讓他打的稀爛。

康熙正當盛年,他卻招兵買馬、集結親信、不聽教誨,這樣做不僅把自己逼到廢了再立、立了再廢的窘況,更為雍正繼位打開了豁口,提供了機遇。

2、 鷸蚌相爭,雍正享漁翁之利。

皇位爭奪戰中,廢太子集團和黃八子集團明爭暗鬥,結黨鑽營,爭鬥的魚死網破。

雍正的皇四子集團卻在暗中細心觀察,對兩方既不附和也不做對,只是安靜守分,廣結善緣,把自己的鋒芒斂存起來,等待時機。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在權力爭鬥的平行四邊形中,兩個不同方向的力量鬥爭的結果是產生出了鬥角線的力量。

就如這場皇位爭奪戰,雍正集團就是那個最終產生的“鬥角線”。

3、 皇位遺詔書寫必定規矩。

很多人懷疑雍正將康熙傳位詔書中關鍵一句“傳位十四皇子”更改為“傳位於四皇子”,有書君覺得這應該不是史實。

古代文人書寫多用繁體字,簡化字是近代才開始流行。“於”字為簡化字,這樣書寫不符合當時歷史背景。

另外,史書記載,清朝傳位詔書應寫兩份,其中一份用漢子書寫,另一份用滿文書寫,根本不會存在“十”改成“於”的情況。

綜上所述,有書君認為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繼承人乃是廢太子允礽,只是允礽作繭自縛、得意忘形,才讓康熙選擇雍正成為皇位繼承人。

正是應了那句“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哪個人能笑到最後啊。”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目前發現的康熙遺詔一共有四份,分別藏於臺灣故宮,大陸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檔案館。這些遺詔都是滿漢雙語,絕無可能被修改。那麼這可以說明雍正並非篡位嗎?

並不能,因為現存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命令大臣起草的,並非康熙親筆所寫。

那麼這是說雍正偽造了康熙遺詔,所以他是篡位嗎?也不能這麼說,因為有兩種皇帝遺詔:

第一種,是皇帝生前親手寫好的。這種遺詔會比較短,寥寥數語,主要是說明由誰繼位,以及一些身後事的安排。比如下圖是道光遺詔:

可以看到,清代皇帝寫重要的文字,會使用滿漢雙語,比如“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這一句,旁邊就有一句滿文。如果康熙真的寫了遺詔,是沒法篡改的。但是康熙到底有沒有留下遺詔,這是一個疑問。他是急病而死,很可能只有口頭遺詔,沒有文字版本。

第二種,是新皇帝登基後,組織大臣起草的。新皇登基後,要把先帝遺詔公佈天下,以示自己的正統地位。真正的遺詔言辭簡略,所以新皇帝要重新起草一份正式的文件,傳抄到各地,這也是發現的康熙遺詔有四份的原因。

在第二種遺詔中,會回顧一下先帝的功績,誇讚新皇帝的人品與才能。假如先帝有什麼明顯的錯誤,遺詔中也可能借先帝之口進行自我批評(比如順治遺詔就被寫成了罪己詔),並改正錯誤。這樣可以為先帝博得好名聲,也讓新皇帝不違反儒家“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孝道,可謂一舉兩得。

現存的四份康熙遺詔,都是第二種,因此既不能證明也不能證偽雍正篡位說。


那麼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呢?我認為不是。最有力的證據是:康熙把十四子胤禵派往西北領兵打仗。而且當時戰事已經勝利,胤禵回到京城向康熙彙報,沒幾個月康熙再次將胤禵派往西北主持善後工作。

中國自古就有“世子不將兵”的傳統,就是說皇帝不會把太子派往邊疆打仗。康熙把胤禵派往西北的時候已經六十多歲了,在醫療條件落後的古代,他已算是高齡。就算此時康熙身子骨硬朗,也隨時有可能突發急病。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把胤禵派往西北,難道不怕自己突然駕崩,胤禵趕不回來,皇位被其他皇子奪去嗎?歷史上秦始皇將太子扶蘇派往北方打仗,結果秦始皇駕崩,趙高與李斯矯詔立胡亥為皇帝。

所以,康熙把胤禵派往西北,證明在他心目中,胤禵並非繼承人。雍正是光明正大的登基,並沒有篡位。



夢露居士


要弄清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是誰,首先得理清康熙選接班人的標準。

康熙的第一個標準:他要是個“孤臣”。

康熙安排四阿哥胤禛追討國庫欠銀,胤禛要帶十三阿哥一起去,康熙不準,他說,要讓胤禛做個孤臣。胤禛不負康熙所望,事情辦得很好,康熙很滿意。

孤臣可以不顧及情面,大公無私,能按照康熙的意思把事情辦好。孤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結黨隱私。在康熙心裡,只有孤臣才是最好的臣子,能很好地為君辦事,還能讓君放心。

康熙讓胤禛做個孤臣,這和接班有關係嗎?有。康熙執政期間,由於戰爭不斷,耗費很大,王公大臣借錢不還者很多,國庫虧空嚴重。康熙寬仁,弊政很多。作為大政治家,康熙清楚,他需要一個接班人來割除弊政,孤臣是最好的人選。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作為黨派首領,你只有封官許願大家才會擁戴你,將來做了皇帝,就需要兌現承諾。兌現的承諾其實就是大清國的國家利益。做孤臣就可以避免這些。

康熙需要的是孤臣,這在後來也得到印證。太子黨被康熙打掉了,八阿哥公認的賢王他堅決不用,十四阿哥是八阿哥黨成員,也斷送了前程。

胤禛雖說不上完全意義上的孤臣,至少表面上也算是孤臣了。四阿哥黨人數少,行動秘密,主要成員年羹堯是他大舅哥,隆科多是他舅舅,外界看四阿哥是個孤臣,沒有結黨。


康熙的第二個標準:“觀皇孫”。

康熙六十年的一天,雍正請康熙到雍王府的後花園觀花散心。不遠處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引起康熙的注意。這時的雍親王胤禛就叫來正在讀書弘曆,和皇爺爺康熙見面。康熙問弘曆在讀什麼書,弘曆說是《論語》,康熙讓他背誦,弘曆背的非常流利,康熙讓他解釋意思,弘曆解釋得清楚準確。康熙很喜歡弘曆,之後就把他養在宮中。



期間,康熙還讓人把弘曆的母親叫來,他要親自見一見。看到弘曆的生母,康熙說出了“有福之人”的話。這在康熙來說是很異常的舉動。之後他又向雍親王胤禛要了弘曆的生日時辰。康熙還說過弘曆是個有“大福”的人。他想讓弘曆當皇帝,這想法已經很清楚了。

康熙是個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從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他對培養第三代接班人非常關注。

康熙對太子胤礽的兒子弘皙也非常喜愛,《李朝實錄》記載,二廢太子後,康熙說,“皇長孫頗賢,難於廢立雲”。這也證明了康熙對第三代接班人的關注。



康熙和弘曆第一次見面是康熙六十年,沒幾個月康熙就去世了。這時能爭皇位的只有兩人,一個是四阿哥胤禛,一個是十四阿哥允禵。允禵兩個條件都不符合,胤禛兩個條件都滿足。如果你是康熙你選誰?!胤禛就是康熙心中的繼承人。


豫有得


自然是雍正。從下面的個人封王的年份:

老四雍正:

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封雍親王。


老八廉親王允禩:

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

雍正元年封廉親王。

在康熙廢除太子、徵求大臣立誰為太子,有人推薦允禩時,康熙就表示:“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賤,宜別舉。”

相比雍正在四十八年被封親王,允禩直到雍正即位後才被封親王。說允禩是康熙中意的繼承人,有人信嗎?


老十四恂勤郡王允昷:

康熙四十八年,封貝子;

雍正元年封恂勤郡王。

老十四允昷如果真的是康熙中意的繼承人,如何連個貝勒都混不上,更別說親王了。


歷史哨聲


篡位說已經被證明是鬼扯了,但我有一些新的發現。

最常見的說法是“改十為於”,“於”字在當時應寫成繁體的“於”,所以不可能改。但是呢,康熙皇帝在位期間,確實曾經既寫過“於”,又寫過“於”。

在江西巡撫郎廷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上奏摺中,康熙帝硃批:

“凡地方大小事關於民情者,必須奏聞才是。近來南方盜案頗多,不可不細心察訪。”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蘇州織造李煦的奏摺上,康熙的硃批如下:

“巡撫宋犖,朕南巡二次,謹慎小心,特賜御草書扇二柄。賜李煦扇一柄。爾即傳於宋犖,不用寫本謝恩,以後有奏之事,密摺交與爾奏。”

在這個硃批裡,康熙把“於”寫成了“於”,更有意思的是,當李煦把皇帝旨意傳達給身為江寧巡撫的宋犖之後,宋犖上了一個摺子以表謝恩,他寫的“於”,同樣沒有用繁體字的“於”。

所以,說康熙皇帝的這個改動不合理,我認為是沒有實質性的證據的。

第二,也有人說,改詔書不成立的理由是,傳位給第幾個兒子,前面必須加一個“皇”字,也就是說,要用“皇四子”“皇十四子”此類書寫格式。若“改十為於”,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比如,道光帝的親筆秘密立儲詔書:

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但是,我們再看順治帝的傳位詔書:

“朕子玄燁……即皇帝位”

還有康熙皇帝冊封太子的詔書:

“授允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

所以,這個理由其實也站不住腳。

最可靠的理由是什麼?!那就是——那時候的書寫是漢文寫一遍,滿文寫一遍,就算漢文可以改,滿文你改一個我試試,我給你們看看皇帝的滿文:

我曾經請教過滿語的專家,在滿語裡,十四子和第四子是完全不一樣的發音。

所以,改詔書是不可能的,雍正肯定不是篡位的。


susie李舒


其一,從康熙對弘曆的喜愛程度,只有雍正當皇帝,弘曆才能真正繼位。

其二,清朝時“於”的書寫是繁體字“於”,根本不存在“十”改“於”。

其三,清朝的皇子都是皇几子,如:皇四子、皇十四子,而不是幾皇子,如:四皇子、十四皇子。也就不存在“十”改“於”。

其四,清朝詔書是由滿、蒙、漢三語書寫。


故祥雲


雍正當然沒有篡奪皇位,民間傳說裡面有大量說雍正是篡位的,還說雍正是被呂四娘給取了首級而死的,甚至還說康熙帝和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都是被雍正給害死的,但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那我們具體來說說,為什麼說雍正並沒有篡奪皇位?

第一,我們先來說民間傳說最廣的說法,據說康熙的遺詔上面是傳位十四子,被雍正改成傳位於四子。這個說法有幾個問題,一,於的繁體字是於,而於是簡體字,也就是說十加一橫是變不成繁體字的於。

二,清代皇帝的遺詔是滿漢蒙三種語言寫的,那麼即使漢字可以那樣改,那麼滿文與蒙文又如何改呢?

三,清代的傳位遺詔一般會說傳位皇十四子,而不會說傳位十四子,所以加一橫,那就是傳位皇於四子,那根本就講不通的。所以康熙的遺詔被改,這是一個很拙劣的說法。

第二,康熙六十年,康熙六十歲慶典的時候,康熙帝派雍正帝到盛京去祭告祖陵,冬至的時候,又派雍正帝到南效祭天,康熙六十一年冬至,又派雍正帝去祭天,而這些行為一般要麼是皇帝本身,或者是儲君代為,所以說康熙帝就是打算讓雍正來繼位的。

第三,有些人說康熙帝是想傳位於十四阿哥的,但是我們知道,一般都是太子監國,如果康熙帝想讓十四阿哥繼位的話,就不可能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時候還讓十四阿哥還在擔任撫遠大將軍,而是在京城中,隨時等待繼位,這個就意味著康熙帝根本無意讓十四阿哥繼位的。

第四,雍正帝繼位有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步軍統領隆科多,而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如果康熙帝不想讓雍正帝繼位,那麼就不會讓隆科多繼續擔任步軍統領這個重要的位置。


歷史簡單說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如果我來回答這兩個問題,那麼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不知道。不止我不知道,大家也不知道,所有的都是猜測。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我認為應該是:雍正得位不正,但不是篡位,或者是他矯詔了但不是篡位。

為什麼說他不是篡位?因為篡位得說是篡誰的位,篡康熙位?但是康熙已死,何篡之有。如果能夠證明康熙是雍正害死的,那就是篡位無疑了。可是目前學術界和民間雖有雍正害死康熙之說,但是證據不足,因此篡位說不成立。

改詔書一說是不成立的,早就比較清楚了。矯詔還是很有可能的,矯詔就是直接以康熙遺詔的名義寫一份詔書,傳位雍正,反正當時就是雍正和隆科多在嘛,而後來很快隆科多下獄而死,很有殺人滅口的意味。

綜上,最有可能的是雍正偽造遺詔繼承了帝位,但是康熙死前沒有來得及明確誰是繼承人,所以雍正不算篡位,只是合法性不夠大,因為那份遺詔存疑!當然我們也很難猜出到底康熙想把帝位傳給哪個兒子了,老四還是老十四?見仁見智吧。




磨史作鏡



這是兩個問題,康熙前半生不用想了心目中真正的繼承人是胤礽,這個是毋庸置疑的。只可惜這位爺是野心十足,能力不足啊,庸招疊出,導致康熙對他十分失望,也使其他皇子看到了希望,畢竟龍椅只有一張,誰不想要,所以就有了後來的“九龍奪嫡”的人間慘劇。




在太子這個問題上,康熙三廢三立,從這些舉動中大家都看到了康熙對胤礽的喜愛,康熙和胤礽的母親赫舍裡可以說青梅竹馬,感情特別深,但是赫舍裡命薄,很快就撒手西去,康熙把對皇后的愛全部傾注在胤礽身上。但最後胤礽為了皇位居然要殺自己的父親,這樣康熙對他徹底失望了,同樣也徹底明白皇權無父子,心中很是淒涼。


關於雍正繼位有不同的說法:一種是改遺詔,當時清朝一般發佈重大任命都是滿蒙漢三種,這樣的遺詔怎麼改;第二種說是康熙病情恢復,但突然間病逝了是胤禛下毒導致的,都不可能的。我們往下看,



在太子第三次被廢的時候,大家都認為機會來了,所有有資格參加皇位競爭的人都對胤礽落井下石,都想表現自己,只有一個人例外,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深知康熙深受漢人文化影響,講究孝道,所以雍正放棄手裡的權力,遠離朝堂,每天吃齋連佛。還出了一個殺手鐧,帶著自己的兒子弘曆去見康熙,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康熙甚是喜愛這個孫子,評價很高,這麼有優勢下雍正會下毒嘛?當然不會。



終上所述雍正的繼位基本上是合法的,出現那麼多版本也有情可原,畢竟一個有作為的皇帝生前一定得罪了很多人,損壞了別人的利益,在雍正活著的時候不敢有動作,只能死後潑潑髒水。


一元復始


康熙臨終遺照是讓雍親王胤禛即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坊間傳聞說是國舅爺隆科多把遺照上的十四改成了於四,這純屬瞎扯淡的,因為你漢文可以改,但是請問你滿文如何去改?



康熙在晚年決定立四皇子胤禛為繼承人,也是經過慎重考慮的,首先是雍親王的個人能力出色,並且沒有拉幫結派,搞個人的小山頭,政治清廉無私。其次是他有一個好兒子弘曆,對於康熙來說,他想讓大清國運昌隆,但又無法預知後世之君是否聖明,當他看到四皇子胤禛的兒子弘曆的時候,心頭為之一亮,原來他可以在有生之年,為大清帝國指定兩位繼承人,並且這兩位皇帝都擁有經天緯地之才。



在英明睿智的康熙手底下,想偷樑換柱,移花接木,私自篡改遺照,上演趙高把扶蘇改成胡亥的那一幕,當真是痴心妄想,雖然康熙的生命已即將走到終點,但是其並未糊塗,也未離開權利的中樞北京,所以他是完全有能力安排好身後之事的,因而雍正的即位是名正言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