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為什麼在臨死之前,把所有的別人借他錢的欠條都燒了呢?

貧道講歷史


1951年8月的香港,一代梟雄杜月笙哮喘病加重,他知道自己即將油盡燈枯,加緊料理身後事。

他將財產分配完畢,又做了一件令子女瞠目結舌之事。他令女兒取來銀行保險箱只有一張張借條。

這些借條最少的5000大洋,最多的竟然是500根金條。如果將錢全部拿回,那將是鉅款。

可是他卻看一張,撕一張,將所有欠條全部銷燬。別說其子女不理解他的行為,相信很多人都會感覺詫異。

杜月笙只給家人留下微薄財產,卻將鉅額外債一筆勾銷,到底為了什麼呢?

有書君覺得,杜月笙此舉毀掉的是錢,留給後人的是人脈,是無形資產。此乃有大格局之人,才有的大智慧。

且隨有書君走近中國式教父杜月笙。

一,人生逆襲的杜月笙。

杜月笙,1888年出生於江蘇。其4歲時就父母雙亡,應該說,他自幼就是苦孩子,受盡歧視。

苦難就是最好的老師,杜月笙通情練達的處事能力,也許就是磨難中淬鍊而成。

杜月笙,14歲獨闖上海灘,後得緣做了黑幫老大黃金榮的手下。

他先給黃金榮夫人林桂生當差。他靠其聰明才智,辦理了幾件棘手幫務,她不打賞,他亦無怨言,更不邀功請賞,居功自傲,甘心做她手下小弟。

杜月笙就是這樣不急不躁,用一顆誠摯之心得林桂生賞識,並被推薦給黃金榮,從此開啟了他人生逆襲之路。

一次杜月笙因功得賞錢二千大洋,他並未將其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全部分給手下小弟。

由此可見,錢在杜月笙心中並不重要,他用錢買下的是以後捨命相隨的小弟。

杜月笙用誠心換機會,用錢財換真心,其不拘於眼前小利,會做人的大格局,為其贏得了人面情面場面。

他亦鹹魚翻身,一步步走到了,足以與黃金榮抗衡的大佬位置。

二,不留禍患只留人脈的杜月笙。

終觀杜月笙一生,真的是人脈極廣,黑白通吃。

無論是前朝遺老,還是達官貴人,亦或文化界名流都能被其征服。靠的不只是心狠手辣的霸氣,更多的是其仗義疏財的俠氣。

杜月笙為人之道就是,錦上添花之事別人做,雪中送炭他來做。

比如張學良、黎元洪被人人唾罵之時,他傾力收留;黃炎培生活窘迫,他每月送錢。

可以說上海灘只要認識他的人,未得過其錢財相助的人很少。別人向他借錢,他很少讓第三人在場,他顧得是欠錢人的顏面。

我們試想錦上添花容易,當時熱鬧,可是轉瞬即逝,很難讓人記住。而雪中送炭卻會令人一生記住恩德。

他花錢如流水,他花的是錢,存的是情義,得的是人脈。

就如杜月笙存了一輩子的欠條,他存的都是別人欠他之情。

他臨終前將其撕毀,就是因為他明白,欠錢之人也非等閒之輩。比如欠500根金條之人,就是原上海保密局特務頭子,這些人也不是一般的心狠手辣。

他知道這些人都是欠自己之情,只怕自己走後,人走茶涼,家人的威望不足以震懾這些人,空惹殺身之禍。

反倒不如將欠條撕毀,將其積攢一生的人脈情義,轉贈給後人,令欠債之人繼而感念其後人一生。

杜月笙縱橫馳聘一生,洞曉人生百態,知曉人性險惡。他做人自有大格局,眼前利益不足慮,他更看重未來。

他撕毀欠條,以誠待欠債之人,破的是財,為後人留下的是“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人脈資產。

他亦想告訴後人,錢財是有價的,人脈情義才是無價之寶。

三,注重家風傳承的杜月笙。

杜月笙出身貧寒,沒有進過學堂,可以說是胸無點墨的粗人。

可是他渴望提高自身文化修養,他不但聽評書,從歷史故事中學習做人,他更禮賢下士,結交文化界名流。

就連國學大師章太炎都被其打動,時常為其講學佈道,並將其原名“月生”,改為文雅之名“月笙”。

我們可能很難想象,自幼大字不識的杜月笙,竟然練就一手漂亮的小楷,其簽名都是那麼瀟灑飄逸。我們可以想見,他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方面,真的下了苦功夫。

他人前的形象亦是斯文儒雅,一年四季皆是長衫,不管天氣多熱,領釦絕不解開。他與紋身、大金鍊子痞痞的黑幫大佬形象有天壤之別。

有書君覺得,如果杜月笙不是自幼人生坎坷,他更想成為文人,而非打打殺殺的黑幫教父。

因而,他嚴禁子女涉足黑幫,更注重子女文化教育,他見到子女的第一件事,就是問詢學業成績。其子女因荒於學業,都曾受過重罰。

有書君覺得,他臨終撕毀欠條,也許不想將沾有血腥味的錢財留給子女。他更想告訴子女以後要靠自己打拼,掙乾淨錢,走文化路線。

杜月笙家教是成功的,其子女都學有所成,旅居海外,發展良好。其子杜維善更是將其收藏的無價古錢幣,捐贈給國家,錢財對其子女來說亦是過眼雲煙。

杜月笙傳奇人生,無論功過,他視錢財如無物,令子女獨立奮鬥的家風傳承,確實值得我們借鑑。

斯人已逝,功過是非已如煙,任由他人說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杜月笙晚年,疾病纏身,加上上海被日本人侵佔,他於是就移居香港,但是去了香港沒多久,杜月笙就病危了,在臨死之前,他讓兒女打開保險櫃,拿出了多的像一本書似的欠條,放在火盆裡,當著兒女的面,全燒了。


這些欠條裡面,數額最小的5000美金,數額最大的500根金條,可想而知這是一筆多大的財富,富可敵國有點誇張,富甲一方那是足夠了。

兒女為此特別不解,杜月笙對他們說:“寫這些欠條的人都顛沛流離,生死不知,也是可憐人。我死後,這些欠我錢的人,想還的,看到我的子女過的不好,自然會幫襯一把,不想還的,你們要是拿著欠條去要,不僅要不來,還會惹上殺身之禍,這些欠條就是催命符”。



杜月笙,對人死如燈滅和人走茶涼這兩句話,理解的特別透徹,他在大上海見識了多少浮浮沉沉,對人情交際把控力特別深。

一生富有傳奇性的杜月笙,在臨死之前只給兒女妾氏留下了十一萬大洋的資產,這和當年他在上海灘的錢財相比,簡直連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而正是這種人生智慧,杜月笙的後


代是上海灘三大亨後代之中,下場最好的,不得不說杜月笙看透了人生,風雲人物就算死了,也會被別人津津樂道。

對杜月笙有不同見解的小夥伴,歡迎在評論區評論交流,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貧道講歷史,貧道拜謝了!!!


貧道講歷史


杜月笙赴港後,財產所剩無幾。

杜月笙赴港後,僅帶兩筆財產,一是子女的教育經費10萬美金,二是出售上海別墅30萬美金。

子女經費交給宋子文之弟宋子良保管。在港開銷皆從30萬美金裡出。

杜月笙在香港的開銷很大,每月大概6萬港幣,所以30萬美金很快花光,後來還需要朋友接濟。

杜月笙分遺產時,將留在宋子良處的10萬美金作為生活費,五位太太每人1萬,長子1萬,出嫁女兒4千,未出嫁女兒6千。另外在上海富豪朱汝山處有10萬港幣,第二天朱汝山便打來支票。

杜月笙晚年將他人欠條均燒燬,包括其中一張500根金條的欠條。並不允許子女討債。

正所謂“大恩如大仇”,如果不記得杜月笙好的人,不僅錢要不回來,反而惹來殺身之禍。記得杜月笙好的人,就算沒有欠條,也會幫他家人一把。

戰國時孟嘗君就曾有此舉。杜月笙為自己守義,為家人換義。


五味社


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下等人沒本事有脾氣。杜月笙為什麼在臨死之前把所有人別人欠條都給燒了呢?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杜月笙的的確確是個有大智慧的人。非常的會做人。

杜月笙的一生是非常傳奇的,在舊上海杜月笙用一手遮天來形容也不為過,他一直是黑白兩道通吃的人物,在他輝煌時期,幾乎沒有他不幹的事情,甚至軍火他都敢幹,這樣一個在黑道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會有多少的仇家呢?答案不言而喻,無數人都想要他的命。

那麼杜月笙晚年在幹什麼呢?他跑去了香港,儘量的和以前的一切撇清關係,他一直在拼命的和黑道的人劃清界限,杜月笙的晚年其實是非常悽慘的,因為他走的時候並沒有帶多少錢,可是又有一大家子人要養。根據記載,他還曾嘗試做過蠶絲生意,最終失敗了。實際上他這時候手上還有很多的欠條,把這些錢全部要回來,那絕對是後半輩子衣食無憂,包括其子孫。

杜月笙在臨死之前將家人叫去了身邊,叮囑了許多,最重要的一條是絕對不允許其子孫步其後塵,然後他燒了所有的欠條。看到這裡想必所有人都知道為什麼燒了。

第一個原因,和原來的老朋友劃清關係。第二個原因,寫欠條的人都不簡單,知道這件事,等於欠杜月笙一個情,如果其後人有事,講道義的人會伸出援手。第三個原因,他已經沒落了,這些賬收不收的回來都是個問題,不如燒了,落個人情,落個口碑。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作為上海灘赫赫有名的青幫大佬,在上海時可謂是一手遮天,黑白兩道都走得通,經常在人家發生矛盾時從中調解,同時他也開妓院、放高利貸、走私軍火等業務啥都做,按照我們上海人說的,杜月笙是過去上海攤的老孃舅。後面杜月笙拼命與黑道劃清界線,不僅是四季穿長衫表示文縐縐的樣子,而且還拒絕與日本人合作,遠離上海跑到香港,受到了國共兩黨一致好評。

但問題是杜月笙只拿了10萬美元拖家帶口跑到香港,租了一幢老房子,全家幾十口人,這樣下去要坐吃山空,所以後來杜月笙就想叫人去做點蠶絲生意,沒想到僅連最後一點錢都因投資失敗而沒有了,此時,杜月笙已經很貧困了,唯有一大堆別人借他錢的借條可以催一下款,但是他卻一直沒用,直到最後,他叫家人把這些欠條都給燒了,其中應有這麼幾層含義:

第一,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杜月笙也知道這些欠條就把錢都還給他,他個人也享受不到了,而且這些欠條中也有很多人,現在的日子過得還不如他,與其讓派人去追債,付出去的力氣和精和要遠比討回來的更多。

第二,杜月笙年輕時風光無限,還找了京劇名媛孟小冬為妾,想要啥就有啥的主兒,晚上落得如此光景,他最後一把火把所有別人欠他的欠條都燒了,既是讓這些人念得自己的好處,終生不忘杜先生的寬容,而且杜月笙也希望通過最後這件好事情,上天能夠寬恕他早年在上海灘幹過的一些壞事,後人評價他也是功過相低,一代青幫嫋雄也。

第三,杜月笙知道就算把這些欠條讓兒女們去討,老頭子死了,家庭也敗落了,誰還會認你這個賬?倒不如一把火給燒了,人家還感念杜先生的仗義,後面還對杜月笙的兒女多家照顧,在他後代落難之時,說不定還有欠款人出手相助呢!杜月笙此時不是需要金錢,而是他在社會上的口碑了,口碑好可蔭及子孫和家小。


不執著財經


杜月笙這個名字,瞭解歷史的都知道,他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生於貧苦階層,靠著自己的膽識和能力崛起與市井,縱橫與黑白兩道之間,最後躋身與上海灘三巨頭之首,成為了稱霸上海灘十里洋場的青幫大佬。




杜月笙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遇到好時候了,俗話說得好亂世出梟雄。儘管杜月笙沒有東北王一代梟雄張作霖張大帥名氣大,但是杜月笙在當時上海的勢力和地位無人能敵,可謂是人中之龍。

杜月笙成功的秘訣就是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這個資源對他來說就是人源。天時地利杜月笙有了。因為上海灘民國時期是最大的冒險家的樂園,這裡最適合闖江湖混社會,也是黑幫的崛起之地。所以杜月笙看上了這塊寶地,他想做人上人,出人頭地,有朝一日能夠光宗耀祖。所以杜月笙接下來就是尋找一個可可以依靠的大樹,然後展翅高飛。




杜月笙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杜月笙不僅成功了,而且他還花巨資在老家修建了規模宏大的杜家祠堂,真正做到了光宗耀祖。杜月笙利用人力資源,別人存錢他存感情,杜月笙不僅學梁山好漢仗義疏財,廣交朋友,招賢納士,而且還儘可能的多做善事。杜月笙曾經說過他只做雪中送炭的事,不做錦上添花的事。因此得到他救濟的人無不稱讚杜月笙是個能人,善人。杜月笙在發跡後借出去的錢財不計其數,究竟有多少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據說在別人打給他的欠條裡面,最低的金額也要5000千美金,還有欠他金條的最多達幾百根,可見杜月笙當年的家產有多雄厚。


然而,杜月笙晚年在香港彌留之際卻做出了一個讓人無法接受的舉動,那就是當著家人的面,居然將當年積攢的欠條一把火全部燒燬。這個舉動讓人無法理解,可杜月笙卻是這麼說的:“我此生不想留下任何遺憾,就讓這些條子隨我而去吧”!

杜月笙為什麼這麼做呢?難道他真的腰纏萬貫不缺錢嗎?

不是杜月笙不缺錢,杜月笙晚年流落香港之後其實他的日子並不怎麼好過,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可每日坐吃山空有多少家底能撐的住。所以杜月笙那時候跟昔日在上海灘那是天壤之別。儘管這樣杜月笙還是在臨死之前燒了所以的欠條,目的就是不想在留給後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什麼麻煩大家可想而知,杜月笙雖然做了那麼多好事,但是身為黑幫大佬流氓頭子難免會得罪一些人。因此,杜月笙想的非常周到,借錢的人如果不還你,就證明他還富裕。如果你非要去討債,就會引起糾紛,往小了說吵兩句拉倒,往大了說遇到混不講理的就會發生爭執。債主就會變成仇家,這樣一來好事變成了壞事,沒準連命都得搭上。


如果欠條沒了,這些人自然知道欠杜月笙的錢不用還了。心中自然沒有任何顧忌,心腸好一點的債主,沒準看在杜月笙慷慨解囊的份上還會資助杜月笙的後人一些。杜月笙無愧於一代傳奇人物,這事做的絕對到位。這件事也只有杜月笙能做到。

所以杜月笙思前想後,最後決定不給自己留下一絲遺憾,也不給後人留下一丁點恩怨。毀了所有欠條,杜月笙生前就用金錢來換人情,死後又為兒女們攢下了一大筆人情帳。九泉之下的杜月笙也可以瞑目啦!


任馳贏天下


從主觀上來講,杜月笙不是死纏爛打追著人要賬的人,從客觀來說,在自己過世後讓子女追著人要債,風險也極大。(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杜月笙作為上海灘流氓三大亨之首,一生涉足不但涉足黃、賭、毒這些吸金如麻的行業,更實在金融、航運以及麵粉業上頻頻發力。

即使再不懂經營的小癟三,能夠鋪排這麼大的場面,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撒出來的渣渣都可以繁榮一個家族。

更何況是杜月笙這般的一代梟雄,當然,杜月笙不是斂財狂,更不是守財奴,作為一個要面子、有面子的人,杜月笙撒錢的或者說撒幣的速度一點不比他掙錢的速度慢,甚至還要快。

杜月笙急公好義,樂善好施在近代史上是出了名的,不說寂寂無名之士,就有姓蔣、復辟狂人楊度、大儒章太炎、軍統一哥戴笠等等民國的政商明星人物受過他的資助。

至於說資助了多少錢?隨這杜月笙臨終前的一把大火,已經很難統計,唯一可以確知的是,杜月笙借人錢竟然打欠條?

而且還不能確定是所有人借錢都打欠條,還是某些有特殊符號的人才需要打欠條。

欠條好打,但賬要起來就比較要命了。

怎麼理解呢?杜月笙借錢給人,正處在自己隻手遮天的年代,能夠與他攀上關係,併發生金錢往來的人,絕非等閒之輩。


自古以來欠錢的是大爺,不但普通人要賬難,就是杜月笙這般的梟雄人物,都知道要賬的難處和痛點。

俠肝義膽的仁義之士還好,若是雞鳴狗盜之徒,他們買杜月笙的賬,卻不會買杜月笙家人的賬,尤其是沒有一代梟雄杜月笙做後盾的家人的賬。

而且一旦發生杜月笙後人要賬事件,很容易引起蝴蝶效應,那些受過他資助的人,恐怕不都是樂見真相大白天下,畢竟,非等閒之輩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為了守住秘密,難保不會有傾而走險,殺人越貨之事。

就以杜月笙的家人來說,關鍵是沒有一個能夠繼承他衣缽,勝任要賬這一角色的社會狠人或者大亨。

因此,欠條燒了也就燒了,總比讓自己的後人終年活在惶恐之下或著危險之中要好。

杜月笙一把火燒的不止是欠條,更是綿延無盡的江湖快意恩仇!


歷史三日談



你要是就看這個發問,還以為杜月笙菩薩心腸,大善人,在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杜月笙為首的青紅幫為蔣介石出錢出力,青紅幫假冒工人糾察隊,假裝挑起內訌,為蔣介石屠殺共產黨製造藉口,隨後青紅幫積極參與屠殺工人積極分子和共產黨員,犯下了累累罪行!在大是大非面前的罪惡,豈能用個人的小恩小惠,小慈小悲所能掩蓋得了的!除了百度‘’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可以看一下最新電影《建軍大業》,腦補一下!

舊時代的上海灘上,杜月笙攀附並勾結外國人,幹了許多壞事。開煙館、賭坊,只是明面的撈錢手段,在暗地裡,還涉足不少令人髮指的罪惡行當,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販賣人口。把中國勞力販賣到西方當‘豬仔’,把小腳女人販賣到西方當舞女妓女!

說白了,那就是殺人放火,掙了很多的昧心錢之後,給自己的良心做個解脫!在大家口中買個大善人的美名罷了!


在路上hhhtzjj


杜月笙,舊上海時期青幫大亨,產業遍佈黑白兩道,勢力影響工商、金融、交通、文化、教育、新聞等各業。1949年4月解放大軍眼看著將打到上海,杜月笙決定搬到香港居住。在離開前杜月笙燒掉了別人給自己寫的所有欠條,裡面欠款額最少的都由500根金條。這是為什麼呢?

1、杜月笙一生信奉“存錢不如存交情”,在上海市只要有各界名人求到杜公館,杜月笙都是大把撒錢幫忙,滿清的遺老遺少、北洋的下野高官、隱居的軍閥、文人墨客、國民黨的政要都受過杜月笙的恩惠。所以杜月笙一直不看重金錢。

2、杜月笙移居香港後曾經龐大的勢力基本煙消雲散了,而當年欠錢的人很多還身居高位,說白了吧杜月笙已經喪失了討債的能力。這些人要是有心還錢,沒借條也會還;要是沒有心還,硬要只會帶來災禍。

3、杜月笙身份背景複雜,涉及到很多恩恩怨怨。杜月笙燒掉所有借條也是表明一種態度,要斬斷恩怨、退隱江湖。

杜月笙妻妾子女眾多,所有的子女都遠離黑道生涯,在金融、銀行、文化等領域有體面的工作。在杜月笙去世後,很多當年受過杜月笙恩惠的人也都出力照顧他的妻女。比如杜月笙的四太太姚玉蘭帶著兒女接受宋美齡的邀請去了臺灣生活。


當狗容易做人難


首先得說,一個人臨死時手裡有別人借錢的一兩張欠條不稀奇,有一大把而且張張金額還不小,這本身就是一件奇事。

到死欠條還沒變回錢,這本身就說明杜月笙根本沒把那些欠條看成還屬於自己的銀錢。

既然如此,那杜月笙為何又把這些欠條鎖在保險櫃中,直到快離世才拿出來當著子女的面一把火燒掉呢?

品味歷史一幕,咱們需要入情入景,入心入境地去看待那一幕中的當事人。

杜月笙一生追求江湖君子人格,在上海灘風雲縱橫幾十年,錢財對他而言是取自黑道,來之不義,但散那些錢財,他又是視如糞土,義薄雲天。錢這東西在杜月笙那裡,歸根到底是他為人的階梯,而非苟安的富貴,因此,在根子上,杜月笙看金錢就是黃金如鴻毛,一點不壓心。

可還是那句話,那他為何又留著那些欠條呢?

要知道杜月笙一生都在泥潭躍龍門,然而光鮮浮華,最終他還是如同一支夜壺般重新墜回了泥潭裡,這對杜月笙其實有點不公平。

可由此可以試想一下,一個幾經沉浮最終又變得幾乎一無所有的江湖中人,垂暮之年還有什麼值得他留念,或者什麼值得他欣慰的?

像杜月笙這樣的人,只能是不枉一世為人,而那些欠條就是一個證明,就是他江湖落幕時最大的欣慰。

至少他這江湖幾十年存下了厚厚一打的交情、恩義。

不主動憑藉條要錢,就是不動那份江湖交情、恩義。

亂世之秋,談錢況且傷感情,何況要債呢!倘若杜月笙早早地竭盡所能地把那些欠條換回了錢,那他真對不起自己行了幾十年的江湖大義。

所以說,品味這一傳奇舊事,說為何不燒欠條前,咱們應好好體會一番杜月笙為何存著那些欠條。

臨終之時那一打廢紙就是杜月笙最大的江湖欣慰。

接著再說他為何臨終前要當著子女的面一把火燒掉?

稍微深刻地想一想,你不覺得這是一位江湖滄桑老父親給自己江湖兒女上的最深邃、最讓人動容的人生最後一課嗎?

據說燒那些少有三兩千,多到五百根金條的欠條時,杜月笙對自己的孩子們說了這麼一段話——

寫這些欠條的人早已顛沛流離,生死不知,他們也是可憐人。我死後,這些欠我錢的人,想還的,看到我的子女過的不好,自然會幫襯一把。不想還的,你們拿著欠條去要,不僅要不來,還會惹上殺身之禍,這些欠條就是催命符。

在杜月笙給自己孩子上的這人生最後一課中,一把火雖然燒掉了欠條,但卻燒出了一個讓孩子們亂世保命的護身符。

其次,這把火又何嘗沒燒出杜月笙一生秉持的江湖大義,原屬於杜家的錢財是燒掉了,但杜家秉承的江湖大義卻從此留在了兒女的心中。

亂世活命的智慧,亂世為人的胸懷,這些東西何嘗是亂世錢財能夠買來的。

亂世梟雄臨終前的這一把火其實燒得太值了!

如果你仔細品讀過杜月笙,你會相信他有這樣的智慧,並且他也未曾刻意!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欠條必須留,也必須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