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了應該放手讓他拼搏,可總是嘴裡放心心裡不放心怎麼辦?

幸會1267


01

母親每天早起為加班到深夜的女兒做早飯,女兒卻責怪母親,一大早吵醒了自己。

女兒想鼓勵孩子自己穿襪子,母親卻跑過來幫忙穿上,因為她覺得孩子做不好。

孩子發燒,女兒卻嫌棄母親隨便給孩子吃藥,而母親只是不忍心看到孩子遭罪,希望孩子能早點退燒。

女兒責怪母親給她打電話太頻繁,不體諒她上班有多忙,其實母親只是擔心她下班晚了是否安全。

視頻中母女最大的分歧就是對下一代的教育觀念,母親捨不得孩子受委屈,每件事都想幫孩子做好,而女兒希望孩子獨立承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於是,女兒忍不住斥責母親:“你這根本不是愛!”而母親一臉失望和難過:“你要是覺得我做得不好,我明天就可以走。”

女兒:“好啊,我請保姆。”爭吵完,女兒看著母親默默走開的背影,落下了愧疚難過的淚水。

這是不是我們很多人和母親相處的真實寫照?

從每一餐飯,到每一句叮嚀,每一次等待……在你不知道的時候,媽媽的愛早已滲透進了你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人生的每一個角落。

大概全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吧,拼盡全力去愛,卻從來不求回報。


02

由於10歲的兒子患病急需肝臟移植,36歲的高紅梅首先想到了用自己的肝臟移植給孩子。

但她患有脂肪肝,為了讓移植手術更加成功,每天狂跑10km,短短20天體重減輕13斤。

頂著大出血和心臟驟停的危險,最終把自己三分之一的肝臟切給了孩子。

最後,有著母親肝臟的兒子,生命得到了延續。

孩子,我給了你第一次生命,但如果你需要,我的骨髓,我的肝,我的眼角膜隨時都願意給你,給你第二次生命,讓你好好活著。

26歲的張麗君,與丈夫結婚不到一年,卻患上了癌症,而肚子裡的孩子才五個月。如果她選擇先處理自己的病症,那麼孩子就不一定保得住。

在確認孩子不會因為癌症而感染之後,她決定把孩子留住。她要賭上自己的性命,讓孩子看到這個精彩的世界。

孩子,因為你,我害怕死去,平生第一次,我對死亡產生了恐懼。不是因為貪戀,而是因為掛念。

2008年8月30日,四川會理縣地震奪去了一對母女的生命。

當消防官兵把她們從廢墟中刨出時,她們的身體緊緊相擁,在死亡的最後一刻,母親依舊保護著她的女兒。

孩子,媽媽愛你就像愛生命,甚至可以超越生死。

媽媽永遠不會慳吝於表達“我愛你”這個血濃情愫。

在孩子面前,媽媽永遠無法從容,無法淡定,只要她一息尚存,就會衝在前面,去做孩子擋風的牆,盡最大的可能,不讓這個世間的悽風冷雨吹到孩子身上。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唯有母愛是以分離為目的。

孩子終會長大,縱使有刻骨之愛,最後也要學會放手。


03

湖南衛視一檔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中男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引發了全網普遍討論:

“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

“不管兒子走到哪裡,我都要給他一個溫暖的廚房。”

“兒子的每一段感情我都知道,我都有干涉。”

……

為了兒子,她把自己活成了菲傭。她擔心兒子吃不好,便把自己變成兒子的“移動廚房”。

當知道兒子會做飯時,她的第一個念頭不是覺得自己的兒子長大了,而是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讓兒子受苦了。

她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每天凌晨4點起床,為兒子熬製敗火的梨湯,而且還得在8點以前做好,因為只有這樣她才有時間準備午飯和晚飯……

除此以外,朱媽媽更是介入兒子的戀情,結果朱雨辰的兩段戀情都以失敗告終,年近40依然沒有女朋友。

因為母親的身影無處不在,朱雨辰甚至說:“將來如果結婚,有50%是為了媽媽。”

面對這樣一個如此愛自己的媽媽,年近40的朱雨辰坦言道:“媽媽給的這種愛,壓力太大了......”

母親愛兒子,本是天經地義,我們能說朱媽媽有錯嗎?但也正因如此,朱媽媽用一張以愛為名織就的大網,把自己的兒子死死的包裹起來,讓兒子的人生充滿著巨大的壓力……

朱媽媽不知道:愛有限度,過猶不及。有時候,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放手和退出。


04

張亞勤,12歲考上中國科技大學,成為當時中國年紀最小的大學生。18歲,被喬治華盛頓大學錄取。23歲以喬治華盛頓大學校史上唯一一篇滿分畢業論文獲得博士學位。現為百度公司總裁。

12歲便離家獨自去合肥上學的張亞勤,在科大自由地成長,他的母親雖關心其學習和生活,但並不過多地在生活細節上幫他照料。

小時候的他經常一個人乘火車,去外地,因為母親曾告訴他:"男孩子,就要到外面跑跑,才能獨立,才能真正瞭解外面的世界。"

在寫給母親的信《放飛的愛》中,他這樣說道:

“世上有一種愛,叫“放飛”。母親對我的愛就屬於這種。

她不會把我捧在手心,許多事情總讓我親自去做,還說:學會獨立,才能放飛......

謝謝母親,謝謝您!在四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上,是您教我學習、自立、自信、自強,是您教我怎樣做人,是您教我如何在航行中搏擊風浪,是您的放手,讓我一次又一次的高飛。”

只因母親的“放手”,讓張亞勤有了如今的成就,從小鍛煉出的自理能力讓他不論在什麼環境下都能照顧好自己,並通過學習不斷的進步。

正如北大才女趙婕所說,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


05

楊絳上中學時,學生會要各校學生上街搞遊行宣傳,呼籲革命。

但她不想參加,怕被街上的流氓欺負。學校規定說,只要學生不願意去的,也可以推掉。她還是猶豫不決,於是週末回家問父親,父親說:“你不肯,就不去,別借爸爸來擋。”

楊絳說:“不行啊,少數得服從多數啊。”

楊蔭杭說:“該服從時就服從,但你有理,也可以去說,去不去由你。”他還說“名與器不可假人”,要楊絳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張。

父親既沒有幫她做決定,也沒有干涉她的決定,最終她選擇了不去。

而那天,去的大多數女學生都遭到了壞人的欺負。

楊蔭杭在子女們很小時便從未對他們的生活和學業橫加干涉,他凡事強調順其自然,尊重孩子們自己的意見,只在他們有疑惑時加以提點和分析。

而這種教育環境下教養出來的楊絳,自小便有很強的獨立性,自己選擇所要念的專業和學校,以及自己所要嫁的人。

楊蔭杭曾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在適當的時候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長成獨立的人格,是做父母的最高修養。

心理學家克萊爾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因此,最好的親子關係,莫過於父母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多特兒童專注力


對孩子,該放手時就放手

龍應臺的《目送》裡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時光飛逝,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作為父母,你不可能一直抓著他不放手。

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可以看出杜江和霍思燕的孩子嗯哼就是一個比較依賴爸爸的人。

在前幾期的錄製中,嗯哼離開爸爸一會就會想他,然後開始哭,引得其他小朋友都來安慰他。這可能是因為嗯哼四歲多還沒有上幼兒園的緣故。

他的媽媽霍思燕認為,晚上幼兒園是對男孩子一個最好的禮物,她是想在孩子上學前能多花點時間陪陪他。所以嗯哼比起其他小朋友表現得更離不開爸爸。

《爸爸去哪兒》第一季,kimi的奶音和明媚的笑臉依然歷歷在目,害羞的他也總是粘著爸爸林志穎。

在節目前期他和石頭、Cindy分在一組,需要完成領食材的任務。然而不管石頭和Ciindy怎麼勸,他都不願意離開,甚至崩潰大哭。

無奈之下林志穎只好跟在身後一同前往,當kimi終於成功邁出第一步,問村民:“你們家有沒有吃的”的時候,小志很是欣慰。

他再次鼓勵KIMI去問阿姨家有沒有魚,當Kimi和兩個陌生人說過話並取到食材以後,小志居然偷偷半途開溜,讓Kimi一個人走完剩下的路程。

後來採訪時,小志說:“我相信我離開,他不會有任何問題。”當然,當時小志的內心也是十分不忍的,但同時他又為兒子kimi的進步感到驕傲。

作為一個父親,他該放手時就放手,孩子獨立前進,於是他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又怎麼會不欣慰呢!

放手讓孩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與父母相互依賴,離不開彼此。但是,這份愛不能成為阻擋孩子展翅飛翔的枷鎖,過度保護只會適得其反。

等到了合適的時候,你只要放開緊牽著的手,靜靜地在身後看著他就好。


育兒你造嗎


前幾天,在網上看了皮克斯的動畫短片《鷸》,感觸頗深。

短短的六分鐘,讓我們對母愛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原來,最深情的的母愛,不是寸步不離的呵護,而是“放手”。

1

放手,讓孩子更獨立

我們常常說放手放手,卻總覺得孩子還太小,或是沒有耐心,放不下手。

拿吃飯這件事來說,我們喂孩子吃飯,可能只需要10分鐘,簡單省事,孩子又吃得飽,但如果讓孩子自己吃,可能需要半個多小時,甚至吃得到處都是。

我們在生活上給予過度照顧,卻忽略了對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養,吃飯穿衣、簡單的家務、作業......父母都放不下大包大攬的心。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是可以替孩子做所有的事,但是孩子長大了,我們卻不能替孩子獨立。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放手讓他自己去做,替他做的事情越多,孩子越依賴你。

如果哪天你覺得孩子太依賴、不獨立,首先要反思的是你有沒有拽著不撒手。

2

放手,孩子才能更自信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的自信?

很簡單,你讓他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

曾經在游泳池邊上,看到大約3歲的小男孩,一手牽著媽媽,一邊伸出手想去碰水,媽媽一看,立馬抱起孩子:“不能碰,危險!”

我們就像這樣,在孩子想要嘗試一件事情的時候,擋在孩子的面前,從不信任孩子。

孩子端碗,你說:“你端不穩的,別把盤子給打了。”

孩子想玩,你說:“別去,危險,會受傷!”

《人性的弱點》中寫道:“培養自信的方法就是,做你害怕做的事兒,獲取一次成功的體驗。”簡單來說就是:“你做成了一件事,又做成了一件事。”

如果我們總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這也不行,做那也不行,孩子很容易覺得自己無能、沒用。

等到孩子哪天離開父母身邊,進入集體生活,他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挫敗感會常陪孩子左右。

3

放手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在中國很多家庭,孩子一邊想要獨立,一邊又事事依賴父母,父母一邊埋怨孩子沒出息,又一邊拼命付出。

老家那邊有個親戚,兩口子含辛茹苦把女兒拉扯大,女兒有了寶寶後,就去了女兒身邊幫忙帶孩子、洗衣做飯、忙前忙後,按理說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但是生活卻過得雞飛狗跳,女兒一會嫌父母家務不乾淨,一會又嫌父母帶孩子不認真。

前些日子,女兒一家想要買輛車,希望父母出點錢,老兩口拿出了最後一點積蓄,得來的卻是埋怨:

“我爸我媽真行,一點忙都幫不上!”

大家都勸老人家,別管得太多,兒女自己得事情就由他們自己解決。老人家只是搖搖頭說: “放不下心”。

在父母眼中,子女再大,也還是個孩子,總覺得他們經歷少,不成熟,忍不住大包大攬,但是這樣下去,孩子什麼時候才能懂事?

如果從小不培養孩子獨立,最後的結果是,無論你怎麼為孩子兵荒馬亂,孩子孩子依賴著你,又把自己生活的一切不順心歸於你。

日本有部很老的紀錄片叫做《狐狸的故事》,講述著狐狸菲利普一家的悲歡離合。其中有個情節,小狐狸剛剛長大時,身為父親的菲利普,卻義無反顧地選擇把它們從家中趕走。

被趕走的小狐狸,眼神中充滿著憂傷和無助。

第一次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不理解老狐狸的做法,甚至認為它冷漠無情,多年後才後知後覺,其實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一個孩子永遠依靠著自己的父母,那麼他永遠學不會生存,終將會被社會淘汰。

有時候,父母忍痛把孩子推開,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愛得更深沉,也更睿智。


錢志亮工作室


“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為父母,不管孩子多大,總會自然而然地把孩子當做小孩來看待的,這是一種天性。

孩子長大後確實是應該讓他自己去經歷一些事情,放手讓他自己去拼搏,去經歷不然怎麼會成長。

在孩子自己出去打拼的同時,家長可以去參加一些活動,比如各種興趣協會什麼的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一方面讓孩子有更多的自由,一方面也是自我的一種提升,讓自己接觸一些新的事物,這樣也能不在拘束小孩,讓他們更自由地去拼搏,讓自己更放心(❁´ω`❁)。


8090後經典回憶


謝謝!這個問題永遠都是循環對立的,作為孩子當他成年了,他會想掙脫父母的懷抱,追逐自己的腳步和天空,可能會遇到陷阱絆腳石,但是作為父母,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生活了一二十年作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有一天突然孩子要離去,就像最愛的東西被人搶走,就算忍痛割愛,總擔心孩子吃不飽穿不暖,被人欺負上當受騙,可是成才是需要代價的,別讓父母的感情不放心成為孩子成長的一堵牆,其實這個就需要溝通,不管什麼事,孩子需要和父母溝通,二父母也需要給孩子說不管你在外面怎麼拼搏,父母永遠是你回家的港灣!


18號攤攤


如果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恨不下心腸,那麼無疑是斷送了孩子前程。

教育孩子要趁早,別等孩子長大了,讓這個社會的大家庭來替你教育他。


大咖情感屋


所有的相遇都是為了相聚在一起,只有母愛是為了一次次的分離與成長而存在的,只要他們能更好,我們就要學會放手。第一次斷奶,第一次離開我們去上學,我們雖然不捨,但也必須放他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因為我們要他一切都好。



墨155283964


這是人之常情,做父母的心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都是自己的掌中寶。但是孩子大了總是要去拼搏的,所以最主要的還是父母要克服,平日裡就放手讓孩子們自己闖,吃點苦頭可能對他們也是一種成長和歷練,只要在必要的時候給予一些幫助和指導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