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為何能在東北搞出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

Camilld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首先張作霖主觀意是否願想建設兵工廠,第二個問題則是,張作霖是否有能力建設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毋庸置疑,張作霖自身是有建設屬於自己兵工廠的野心的。不同於民國時期大多數“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視軍閥,1917年,驅逐段芝貴,獨掌奉天、黑龍江、吉林三省軍政事務,成為東三省統治者後,張作霖並不滿足,他野心勃勃的意圖逐鹿中原,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張作霖

但是顯然,作為逐鹿中原的根本,軍隊的軍火,也就是武器彈藥成為張作霖最大的桎梏。此時的張作霖與多數其他軍閥一樣,麾下軍隊所使用的絕大多數軍火都來自於外購。

而外購軍火,一來價格昂貴,而且補充不及時,二來在戰時也有存在被對手切斷供應的危險,十分容易受制於人,這顯然是張作霖不能容忍的。因此,極具魄力的張作霖決定在奉天建立屬於自己的兵工廠。

1919年,在奉天軍械廠的基礎上,張作霖創辦了東北兵工廠。用了十二年的時間,九一八事變之前,東北兵工廠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巔峰時的東北兵工廠建有八個分廠、四個處和17個單位。

它擁有上萬臺各類機械,25000餘名工人,佔地3200餘畝,能夠製造幾乎當時中國陸軍裝備的所有種類槍支彈藥。正是依仗東北兵工廠,東北軍成為當時中國軍閥部隊中裝備最先進、設備最完善的軍閥部隊。

東北軍裝備的兵工廠製造的大炮

那麼,張作霖是怎麼從無到有,僅用10年的時間,就將東北兵工廠建設成當時中國最大兵工廠的呢?

第一,重視人才。兵工廠作為現代化工廠,掌握技術的人才才是第一位的。雖然沒怎麼讀過書,但張作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首先為兵工廠選擇了最優秀的領導人:他先後委任陶冶平、韓麟春、楊宇霆主持東北兵工廠工作,而這三個人則用事實表明,他們無愧於張作霖的信任。

楊宇霆劇照

而對於兵工廠最重要的技術人員,由於當時中國並沒有專門培養兵工人員的技校,東三省兵工廠專門設立了屬於自己的兵工學校,並分為初中、高中、專門三部,採用三三制,一邊進行專業教育,一邊進行工廠實習。

通過這種最為科學的方式,兵工學校為兵工廠培育了一大批專門技術人才。同時,兵工廠還設立了科學研究會,加強科研和技術攻關工作。比如槍筒鋼最先是由外國進口,但是經過兵工廠科技人員的研究攻關之後,最終攻克了槍筒鋼的技術,替代了價格昂貴的進口鋼,改由廠內自己提供。

日軍佔領東北後獲得的兵工廠武器

同時,兵工廠也培養了一大批既掌握技術,又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最為難得的是,雖然兵工廠也聘請了一大批外籍科技人員,但兵工廠並沒有完全依賴他們,而是不停的培育屬於自己的人才。也因此,在外籍技師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兵工廠的技術卻不斷進步。

第二,捨得花錢。現在實業工廠,尤其是重工業的建設,幾乎就是在燒錢,兵工廠也不例外。中國大多數軍閥並沒有設立自己的兵工廠,除了技術門檻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既不捨得"燒"“,也燒”不起這個錢。

張作霖

而張作霖卻並非如此,在發展兵工廠方面,張作霖不遺餘力的給予了兵工廠百分之百的支持。例如在楊宇霆擔任兵工廠督辦期間,無論是兵工廠想怎麼擴充,需要花多少錢,張作霖都一律支持。

因為兵工廠花錢太厲害,甚至曾將主持東北財務工作的王永江氣走。但張作霖依然不改其志,對於楊宇霆擴展兵工廠的行為繼續大力支持,從中也可看出張作霖的魄力和遠見。

楊宇霆

第三,積極開拓材料來源,用國產代替進口。作為兵工廠,除了資金和技術,最受制約的就是原材料的來源了,同時,這也是最容易受到列強控制和要挾的方面。因此,東三省兵工廠竭盡全力的在國內選取可供替代的供應商。

例如兵工廠使用量極大的生鐵,原本來自日本控制的煤鐵公司供應,後來就用民辦的大冶鐵礦代替;兵工廠原來是用的燃料是由日本控制的千金寨煤礦提供,隨後則採用西安八大壕煤礦產品來代替。其如硝石、硫磺、銅等諸多原材料,都儘可能的選取國內產品,在這種努力之下,兵工廠不但大規模的降低了原材料價格,也使得東北兵工廠不再受制於人。

東北兵工廠

正是得益於張作霖會用人,敢用人,重視人才,捨得花錢,同時經營有方。最終,只用了短短十年的時間,就將東北兵工廠經營建設成中國最大的兵工廠,也使得東北軍成為當時中國最具實力的軍閥部隊。


鳶飛九天2018


旁邊都是強敵,不建怎麼行?蘇聯和日本都是工業強國,老張必須建,所以說他有魄力也有遠見,兵工也是其立足的根本!東三省兵工廠始建於1919 年,是在原奉天軍械廠基礎上擴建而成,後來老張還弄了奉天迫擊炮廠,其始建於1922 年10 月,張作霖聘用英國人沙敦利用奉天佔地50 多畝的北大營陸軍第27 師修械司及醫院舊址,設置廠房,從事迫擊炮製造。

1926 年6 月,張作霖任命李宜春為廠長,沙敦為總工程師,共同掌管全廠的行政和技術工作。工廠下設工務科、總務科、材料科、會計科、兵器科五個科,炮廠、炮彈廠、裝藥廠、翻砂廠四個工廠和衛兵一隊。除以上機構,廠內還設有木工、油漆和醫務所。全廠職工達到1400 多人。在沙敦時期,每年經費預算約為78 萬元。1926 年,李宜春接任廠長後,常年經費達到130 萬元。新舊兩廠合併後,每年經費增至260 萬元。1928 年,張學良對軍隊進行縮編,迫擊炮廠的經費削至每年100 萬元。

從1922-1928 年該廠所用經費近千萬元。 奉天迫擊炮廠為製造迫擊炮、迫擊炮彈及其附屬品的軍工企業。其產品為:82 毫米迫擊炮、82 毫米迫擊炮彈、82 毫米迫擊炮馱鞍及附屬品,150 毫米迫擊炮、150 毫米迫擊炮彈、150 毫米迫擊炮車、150 毫米迫擊炮彈藥車。在沙敦的主持下,從1922 年開始製造迫擊炮,比上海和漢陽兵工廠早一至二年,造出的炮為英國斯托克斯式,後來國內其他廠的炮多屬82 毫米口徑,該廠出品的炮兼具82 毫米和150 毫米兩種口徑。此炮為滑膛炮,以炮尾底鈑及兩足支地,炮彈自炮口裝入,因擊針擊發底火而射出。構造簡單,重量較輕,運動方便,適於在各種地形上戰鬥。

其初速小,射角在45 度以上,彈道變曲,主要用於殲滅遮蔽物後的目標和摧毀野戰防禦工事。迫擊炮廠製造的82 迫擊炮經過三次改良,1922 年生產的稱為11 年式,1924 年生產的稱13 年式,1926 年生產的稱15 年式;經過改良的82 迫擊炮一個比一個性能好,操作靈敏,在第三次改良時,還製出可拆可裝的炮車和水陸兼用的馱鞍。150 迫擊炮也經過兩次改良,老式為11 年式,新式為16 年式;新式性能良好,不僅射程遠,威力大,每門炮還隨帶炮車1 輛,彈藥車1 輛,每輛彈藥車可載10 發炮彈,炮車和彈藥車使用方便,節省人力。炮彈及其他附屬品、備份件也都經過改良,更符合兵器原理,適合軍用。奉天迫擊炮廠初時產量不大,工廠規模擴大後產量增長,正常情況下,每月可製造迫擊炮80 門,炮彈4 萬發。使奉軍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強,在戰爭中發揮巨大的威力。1929 年5月,張學良將奉天迫擊炮廠更名為遼寧迫擊炮廠。 工廠的規模逐漸擴大,廠房增多,設備也不斷增進和完善。擁有車床、刨床等各種金屬切削機械298 臺,鍛壓設備14 臺,翻砂用機械70 多臺,制暖氣爐片機械四部,風扇機九部,水泵五臺,空氣壓縮機三臺,各種檢驗設備300 餘種,地磅、天平等度量衡器50 餘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