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或將成為內容傳播下一個主流

十年互聯網,孕育出來的不僅僅是淘寶、京東等一批霸佔了三分之二電商市場的巨頭,還有無數個為了“變現”而擠到頭破血流的內容創作者。

曾被譽為是創作者藍海的短視頻、圖文市場已經趨於飽和,而一個2018喜馬拉雅123狂歡節就能覆蓋328個行業,2135萬用戶參與,銷售額更是突破4.35億,以喜馬拉雅和蜻蜓FM為代表的音頻平臺能否成為創作者們的下一個春天?

音頻或將成為內容傳播下一個主流

現在年輕人怎麼賺錢,點擊了...

音頻或將成為內容傳播下一個主流

搜狗廣告

今年上半年,傳聞喜馬拉雅獲得了40億元的E輪融資,而蜻蜓FM推出了全新九大內容矩陣,3年10億現金扶持的主播生態戰略。不少人猜測,由來已久但一直在革新的音頻市場正蓄勢待發,或將成為下一個藍海市場。

音頻的前身是七八十年代的廣播,而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慢慢轉化成了手機的收音機、音樂類APP。但是,由於其侷限性,音頻多出現的場景為公交車、出租車以及私家車的廣播中。

然而,場景的侷限性並沒有遏制音頻市場的發展,反而成了它的一個突破口,在移動場景中,當你不能用眼睛看的時候,你只能去聽。

據相關數據顯示,人們對於聲音的需求度和依賴度都在呈上升趨勢。2017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達3.48億,預計2018年該數字將達到4.16億,增速為19.5%,2019年有可能達到4.86億,耳朵經濟正在迎來“第二春”。

1、用戶付費意願增強

耳朵經濟的爆發離不開用戶端需求的改變。2016年知識付費的概念一度成為互聯網的風口,而後,便逐漸地刮到了音頻行業,各個音頻平臺上的付費用戶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據《2018-2019內容付費行業白皮書》顯示,在2018年度市面暢銷的內容付費產品中,僅喜馬拉雅一家就超過了一半。

而在這些付費用戶中,90後顯然成為了主力軍。據喜馬拉雅123上的一組數據顯示,與2017年相比,2018年付費用戶中90後佔比增加超過了6.3倍。

“1年花不到200塊錢,每天在洗漱時、地鐵上、下班時聽幾分鐘,長久堅持下來收穫很大,這種花錢買知識的事情,其實我還是很樂意的,因為平時也沒有很多的時間去學習。”這是一位90後用戶對於音頻付費的看法。

而“短、平、快”內容的獲取不僅緩解了初入職場的90後們對於知識鴻溝的焦慮,也成為了他們在碎片化的時間內進行自我充電的首選渠道。這也是為什麼在2018年的付費用戶中,90後復購率超過了70%的原因。

2、眾多內容創作者轉戰陣地

音頻付費用戶的增加、對內容方面的渴求在促使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加入到音頻平臺。2016年6月,馬東的付費音頻節目《好好說話》上線喜馬拉雅平臺的首日,銷售額便突破了500萬。

隨後兩年,越來越多的內容創作者轉戰音頻,從吳曉波、到陳志武再到詩詞大會的四位嘉賓悉數入駐。今年喜馬拉雅123狂歡節,更是有莫言、餘秋雨、劉慈欣、賴聲川、範景中、馬未都等一批文壇巨匠和藝術大家入駐。

在音頻付費成為趨勢,創作者有變現渠道的情況下,整個市場正在朝著一種更加協同的方向發展。

而這種將內容創作者聚集,從而創建專業矩陣的做法,一方面有利於內容的縱深傳播。目前國內在細分領域方面依舊缺乏專業的內容,這是眾多內容創業者的機會。

另一方面則可以更精準地挖掘用戶。基於音頻平臺的創作者,無需花費巨大的精力在眾多的用戶中尋找精準用戶,用戶會通過平臺主動尋找感興趣的分類,進而在相關領域停留、付費。

音頻平臺在幫助用戶直接通向優質內容的時候,也在幫助創作者主動尋找優質粉絲。而付費模式則是用戶和內容之間進行雙重檢驗的一道關卡,同時,也縮短了整個變現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