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地名由來

慶陽地名由來

(一)“慶陽”一名,取之宋代政和年間。宋太祖建隆元年置慶州團練,乾德初又升為慶州。到英宗治平年間改設環慶路。乃合環州和慶州首字而得名。政和七年(1117年)在慶州設“慶陽軍”節度。“慶陽”這一名稱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 [3]

(二)慶陽因慶州州治城址位處馬蓮河上游環江(二河中位居西又稱西河)與柔遠河(又名東河)匯流以北的三角臺地內(即今慶城縣所在地),古人以水之北為陽,故名“慶陽”。 [3]

建置沿革

夏商時期,慶陽稱鬼方,為周先祖公劉邑地。西周時期,稱北豳。春秋戰國時期,慶陽為戎狄之地,曾屬義渠戎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滅義渠戎國,置北地郡,沿至漢、晉。西魏時改置朔州,轄彭陽(今西峰區境內)、陽周(今正寧縣境內)、豳州趙輿郡、定安縣、襄樂郡、襄樂縣、獨樂縣(同屬今寧縣境內),北周時廢棄。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慶州,煬帝大業年間改為弘化郡,轄合水、馬嶺、華池、歸德、洛源、弘化、弘德7縣,唐初復為慶州,後改安化郡、順化郡,乾元初(公元758年)置慶州、並升安定軍,統轄順化、合水、樂蟠、馬嶺、同川、華池、延慶、懷安、洛源、方渠10縣;與分設的寧州(轄彭原、彭陽、安定、襄樂、真寧5縣)、原州(轄今鎮原及平涼部分地區)均屬陝西關內道。

五代梁時改為武靜軍,後又復為慶州,轄順化、同川、彭原、樂蟠、華池(今合水縣境內),通遠(今環縣境內)、真寧(今正寧)、安定、定平、襄樂、寧州(今寧縣境內)、通遠軍等8縣1州1軍。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慶州團練,屬陝西路;乾德初復置慶州,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改稱環慶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為慶陽府,轄安化、合水、彭陽3縣,與分設的環州、寧州同屬永興軍路,原州(今鎮原)屬秦風路。

金初改慶陽為安國軍,旋改定安節度;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置慶原路總管府,慶、環、原、寧4州同屬慶原路。

元時仍為慶陽府。明時隸屬陝西布政司,並增慶陽衛,轄寧州及安化、合水、環縣、真寧4縣。

清康熙四年分隸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衛歸併郡縣,統轄1州4縣,即寧州、安化、合水、真寧和環縣。

民國2年(公元1913年),歸屬隴東道(後改屬涇原道);16年(公元1927年)廢道,改隸涇原行政區。民國24年(公元1935年)甘肅省在西峰分設第三區行政督察區,轄慶陽、環縣、合水、鎮原、寧縣、正寧6縣。

1934年11月7日,在南梁鄉成立了陝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隨之,建立了華池、慶北縣的革命政權。 [3]

1935年秋又建立了新正、新寧縣的革命政權。同年11月,成立陝甘省,轄華池、慶北等縣;成立關中特區,轄新正、新寧等縣。 [3]

1936年夏,建立了環縣、曲子兩縣蘇維埃政權。將慶北縣與華池縣合併為華池縣。同年,陝甘省改為陝甘寧省,省址由陝北遷環縣河連灣,冬季又遷曲子鎮,轄華池、曲子、赤慶、固北、定環等縣。 [3]

1937年陝甘寧省撤銷,成立慶環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華池、環縣、曲子3縣。 [3]

1940年春,成立隴東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慶陽、合水、鎮原3縣。秋季,慶環,隴東分區合併為隴東分區,轄華池、環縣、曲子、慶陽、鎮原、合水6縣。 [3]

1949年5月,關中分區改為三原分區,新正、新寧縣歸三原分區。 [3]

1949年6月,新正、新寧縣改稱正寧、寧縣,劃歸隴東分區管轄。7月27日西峰解放,8月,隴東分區改為慶陽分區專員公署,轄西峰市及華池、環縣、曲子、慶陽、合水、鎮原、正寧、寧縣8縣1市,隸屬甘肅行政公署,12月2日,改屬甘肅省人民政府。 [3]

1949年7月8日西峰解放,成立慶陽專員公署。1955年9月慶陽專員公署並於平涼專員公署,1962年1月慶陽與平涼分設,復為慶陽專員公署。 [3]

1968年4月改為慶陽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10月改為慶陽地區行政公署。

1986年元月成立西峰市,慶陽地區行政公署下轄7縣1市。 [3]

2002年6月2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55號,撤銷慶陽地區和縣級西峰市,設立地級慶陽市。慶陽市設立西峰區,以原縣級西峰市的行政區域為西峰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九龍南路。慶陽縣更名為慶城縣。慶陽市轄原慶陽地區的鎮原縣、環縣、華池縣、合水縣、寧縣、正寧縣和新更名的慶城縣以及新設立的西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