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會在二戰中失敗?

Jiashu


希特勒對進攻英格蘭始終猶豫不決,這不但使大陸各國的抵抗力量有了基地,還令盟軍登陸歐洲戰場有了絕佳的出發點和橋頭堡。希特勒一直寄希望於和英國結盟,這也是敦刻爾克德軍已經圍住了英法聯軍的關鍵時刻,希特勒同意倫德施泰特停止進攻的原因之一。

雖然希特勒也有盟友,如意大利、匈牙利、日本,但日本遠在亞洲,自顧不暇,於歐洲戰場毫無助益。意大利早早投降,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及另外幾個小國本就不強,為了自身的利益,首鼠兩端,很早退出。所以,德國基本上是孤軍與強大的美國、英國、蘇聯作戰。

兩大陣營之間,各種實力對比太懸殊。即便不算英國的殖民地國家,同盟國的人口數量,至少是德國的5倍,工業生產能力是20倍。政治上,英美之間有較好的科學決策機制,而德國,希特勒獨攬大權,並不能完全相信他的元帥將軍們,全憑個人意志,胡亂指揮。

德國於1941年突然向蘇聯開戰,從此陷入東西兩面作戰的困境,而且在東線戰場的錯誤一犯再犯。蘇聯嚴酷的冬天和頑強的抵抗拖垮了德軍,盟軍開闢西線戰場,則敲響了希特勒失敗的喪鐘。

希特勒不重視海軍,一門心思在歐洲大陸的領土爭奪上,造成德國的海軍力量嚴重不足。雖然鄧尼茨的“狼群戰術”在戰爭初期大獲成功,與古德里安的“閃電戰術”並稱為德軍的兩大法寶,但直到二戰結束,德國都沒能造出航空母艦。

反觀盟軍的航空母艦陣容,美國71艘,投入戰鬥28艘;英國46艘,投入戰鬥19艘。其他軍艦,如巡洋艦、戰列艦、驅逐艦、包括,潛艇的數量,美英都遠超德國。

因此德國的海軍力量,離控制大西洋和地中海通道所需,還差得很遠。這不但讓英國的軍艦可以自由地出入海上,也使美國的戰略物資、武器和糧食,源源不斷地輸送歐洲,極大地支持歐洲的反法西斯戰爭,直到最後諾曼底登陸,盟軍對德軍形成合圍。

雖然希特勒極端重視空軍,但要和世界抗衡,德國空軍的力量同樣不足。比如,缺乏足夠的遠程轟炸機,戰略轟炸行動也不夠,沒能極大地摧毀蘇聯的軍事、能源工業,導致斯大林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遷移和重組兵工廠,源源不斷地生產武器投入戰場。


世界真的很大


德國失敗的 原因不太複雜

1選錯了盟友,意大利墨索里尼是個笨蛋,意大利更缺少指揮人才導致地中海被盟軍佔領


2北非失利,正因為地中海被盟軍佔領,切段了北非戰場的後勤補給線,才使沙漠之狐隆美爾飲恨

3錯誤的時間進攻蘇聯,春天挺不錯的,夏天蘇聯也不熱,非要快如冬了打,拿破倫都相信“上帝是俄羅斯 人”西特勒就是不信邪


4屠殺尤太,損失了很多人才,這和納粹的本質有關係,他們奉行的就是人種政策,結果“偉大”的雅力安民族戰敗了

5戰爭準備不足,尤其海軍,根本不成全面進攻規模


6西特勒太獨斷,太白痴,很多將軍的話都聽不進去,只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戰爭


北風之神529



1939年-1945年各國基本物資的生產總量

鋼鐵:

蘇聯 9500萬噸 、英國 1億2000萬噸、美國 6億噸德國 1億9000萬噸、意大利 1500萬噸

石油:

蘇聯 2億噸 、英國 1億噸、美國 16億噸、德國 4800萬噸、意大利 700萬噸

煤炭:

蘇聯 9億5000萬噸 、英國 15億噸、美國 40億噸德國 35億噸、意大利 9000萬噸

糧食:

蘇聯 4億2000萬噸 、英國 9500萬噸、美國 9億噸德國 1億8000萬噸、意大利 7500萬噸

發電量:

蘇聯 2820億千瓦時 、英國 3150億千瓦時、美國 16780億千瓦時、德國4140億千瓦時

二戰各國坦克總產量:

美國:輕型29680輛,中型50632輛,重型2202輛,自行火炮及突擊炮20633輛

德國:輕型5968輛,中型19516輛,重型1830輛,自行火炮及突擊炮21044輛

蘇聯:輕型17438輛,中型67352輛,重型8467輛,自行火炮及突擊炮18975輛

日本:輕型3934輛,中型2576輛

二戰各國軍用卡車總產量:

美國2382311輛,英國480943輛,德國345914輛,蘇聯197621輛,日本汽車總量為164268輛,意大利汽車總量84625輛。

二戰各國火炮產量(37毫米以上火炮):

蘇聯516648門,美國257390門,德國159147門,英國124877門,日本13350門,加拿大10552門,意大利7200門。

二戰各國軍用飛機總產量:

美國262524架,英國124164架,德國140885架,蘇聯144183架,日本62036架,意大利13371架。

主要資源、武器的各年份具體生產量:

鋼產量(萬噸)德國:

1940年2154萬噸,1942年2048萬噸德國(含佔領區):1940年2610萬噸,1941年3180萬噸,1942年3210萬噸,1943年3460萬噸,1944年2850萬噸意大利:1940年226萬噸日本:1940年686萬噸,1943年765萬噸英國:1940年1230萬噸,1943年1300萬噸蘇聯:1940年1832萬噸,1942年810萬噸,1943年850萬噸,1944年1000萬噸,1945年1230萬噸美國:1940年6076萬噸,1941年7510萬噸,1943年8059萬噸,1944年8132萬噸

飛機產量(架)1939年:美國5856,蘇聯10382,英國7740,德國8295,日本44671940年:美國12804,日本47681941年:美國26277,日本50881942年:美國47836,蘇聯25436,英國23672,德國15409,日本88611943年:美國85898,蘇聯34900,英國26263,德國24807,日本166931944年:美國96318,蘇聯40300,英國26461,德國39807,日本28180

艦艇產量:

1942年:美國86萬噸1943年:美國261萬噸1944年:美國286萬噸,日本46萬噸(最高峰)商船產量1940年:美國53萬噸,日本29萬噸1941年:美國103萬噸,日本21萬噸1942年:美國548萬噸,日本26萬噸1943年:美國1145萬噸,日本77萬噸1944年:美國928萬噸,日本170萬噸

鋁產量:

蘇聯4年衛國戰爭期間鋁的總產量26.29萬噸1942年德國鋁產量26.4萬噸1944年日本鋁產量12.9萬噸1943年美國鋁產量83.46萬噸(戰時最高峰)

坦克產量:

美國 1942年26334輛 1943年37148輛 1944年21267輛蘇聯 1942年24758輛 1943年24227輛 1944年29029輛德國 1942年3975輛 1943年13084輛 1944年18401輛英國累計生產29300輛,日本累計生產48和盟軍兵力對比

歐洲戰場納粹德國及僕從國與盟軍兵力對比

東線戰場:

二戰初期:“巴巴羅莎計劃”動員了德國陸軍152個師2個旅共330萬人,德國空軍120萬人,海軍10萬人;

僕從國軍隊芬蘭16個師3個旅,羅馬尼亞13個師9個旅,匈牙利4個旅,計有90萬人。

東線軸心國總兵力達181個師14個旅共計550萬人,火炮47260門,坦克3712輛,飛機4950架。

二戰中後期:德軍損失大補充也快,根據約德爾將軍的記錄,至1943年11月,德軍在俄國方向仍有390萬人,在芬蘭駐有17.7萬德軍,在挪威和丹麥駐有48.6萬德軍;其它軸心國軍隊28.3萬人。是時軸心國東線部隊共有484.6萬人。

在東線方面俄軍處於優勢。1945年初,俄軍總數約550萬人,略優於德軍。俄軍裝甲車輛是德軍的5倍,火炮是德軍的7倍,飛機是德軍的17倍。

西線戰場:

二戰初期:1939年9月1日,即二戰開張以前,東線指的是波蘭,不是俄國。波蘭淪陷後“東線”才指向俄國方向。法英兩國挺孫子的,想把禍水東引,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盟友波蘭逐漸滅亡也不幫忙,沒想最後還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成為政治史上最大的笑話之一。

1939年9月1日以前德國的總兵力共有103個師,坦克3200輛,飛機2500架,各種火炮10260門。

盟軍方面這時法、英、波三國共147個師,坦克4100輛,飛機3960架,各種火炮12200門。荷蘭、比利時等國的數字不詳。

二戰中後期,德國在法國和比利時駐有137萬軍隊。另外,在意大利駐有41.2萬軍隊(這些駐南歐部隊應算南線)。在巴爾幹地區德軍被鐵托游擊隊牽制住了61.2萬部隊,西線兵力再緊也無法抽出。

此時,日軍約一百萬精兵也一直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不能調往太平洋戰場或其它戰場,徹底失去了戰略機動性,使盟軍“先歐後亞”的大戰略從容地走向尾聲。1945年德國人投降,美軍乃能抽出主力,避實擊虛,直搗日本人巢穴。此時駐華日軍實力雖在,卻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終無出路,只得向中國投降。

西線盟軍方面處於絕對優勢。1944年中期,盟軍坦克是德軍的20倍,飛機是德軍的25倍。D日在諾曼底方向,德國軍隊僅用319架飛機對付盟軍的12837架飛機,約有40倍之差。

數據可以說明一切,現代戰爭比拼的就是綜合國力,同盟國在資源、工業、武器、人力等整體實力上遠超軸心國,歐洲戰場納粹德國主要靠意大利的支援和對佔領區的掠奪,和日本結盟沒有絲毫幫助,初期的勝利不過是仰仗納粹德國的局部優勢和強力的軍隊及戰略機遇,在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後沒比拼的就只是綜合國力了,東部蘇聯暴兵一線平推,西部美英盟軍憑藉強大優勢登陸,納粹德國敗亡只是時間問題,納粹德國錯就錯在過於高估自己,低估對手,跟蘇聯英國發生戰爭,和日本結盟把美國託入同盟國,如果二戰德國由俾斯麥掌舵,應該不會與蘇、英、美交戰,而是鯨吞歐洲大陸加以消化,逼迫美蘇英承認德國在歐洲的地盤……


滅法者


二戰中,納粹德國為什麼會失敗?很多人說,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當然是無比正確的答案,但也是一句說了等於沒說的答案。“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或許可以理解為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但不宜用來分析戰爭過程的演變。

很多人比較熱衷於從德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方面去解釋其失敗,這倒是可以從“道義”方面去解釋,但還是過於淺層次了。戰爭成敗有其內在邏輯,比如日本對外侵略為什麼失敗?就是因為它“以戰養戰”的擴張邏輯不具有可持續性。

德國的失敗同樣有其內在邏輯,也同樣是因為它的“不可持續性”。不過和日本不一樣,日本的“不可持續性”主要因為它的資源匱乏決定了它只能那麼大的體量。而德國的“不可持續性”主要是因為希特勒所選擇的路徑本身是一條死路。

希特勒為了對外發動戰爭,是通過許諾給德國人民更好的生活來換取人民對他的支持。他大搞經濟改革,甚至洗劫猶太人的財富,這些自然是收穫了希特勒想要的結果。在二戰中德國橫掃整個歐洲大陸,但是整個國家的戰爭機器始終沒有完全開動起來。你可能想不到,二戰爆發時德國直接投入到軍事領域的工業產值只佔總產值的6%-7%,選低於英國和法國,連蘇聯的一般都不到。直到1942年時,德國的軍工生產幾乎零增長,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前,德國一直實行的是八小時工作制,而開戰後的蘇聯、英國則是三班倒地全力投入生產。

德國的工廠企業在前線打的熱火朝天之時,德國的工廠企業生產的確是大量的消費品。德國到1943年才進行全國性的戰爭動員,而且是以不削減民用消費品的生產為基礎。當蘇聯士兵攻到柏林城外70公里時,那裡的酒吧還在歌舞昇平中照常營業。

德國的擴張有點類似於古代羅馬帝國的擴張或15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擴張,說白了也是一種“以戰養戰”。德國沒佔領一個國家,就把戰利品分發給國內的民眾。這種戰爭模式沒有任何的可持續性,一但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迅速崩塌,沒有任何補救的餘地。


兵說


1.敦刻爾克給了30萬英國人一條生路,這30萬人日後對於保衛不列顛島和開闢第二戰場有很大的意義。

2.在沒有擊敗英國的情況下發動蘇德戰爭,開始了兩面作戰,分兵乏力,留下了巨大的隱患,留下了日後的諾曼底登陸。

3.在1941年春天幫助意大利掃蕩巴爾幹半島和希臘,從而耽誤了進攻蘇聯的最佳時機,事實證明,如果提前一個月入侵蘇聯,蘇聯的歐洲部分十有八九將落入德國手中。這也是日後數個東線錯誤的導火索

4.在中央集團軍勢如破竹之時,將霍特和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南北分兵支持南北集群進攻列寧格勒和烏克蘭,導致颱風計劃至十月底才重新開啟,此時已是隆隆寒冬,德軍強弩之末。莫斯科不能拿下,蘇聯人才能緩上這口氣

5.將南方集群分為AB兩個集群分別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導致兩邊兵力不足,分身乏術。在該撤退的時候希特勒決定繼續強行攻打。


瞰觀


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最後都以失敗告終,真是天道昭昭,邪不勝正,德國在二戰中的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簡單扼要說幾點。



第一,資源不足。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除了中國工業城市被佔領,土地和人口被劃分出去一部分,國家軍事力量被人重遏制外,還需要向協約國支付天價的賠償金,而這些全部需要用金條來償還,希特勒真是一位天才的商人,從一戰到二戰不過20多年的時間,他就帶領德國恢復國家經濟,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但是德國卻有一個硬傷,就是許多戰爭需要的資源,德國並沒有,比如打仗需要橡膠製作輪胎,德國沒有,怎麼辦?只能通過和其他國家交易換取所需要的物資,所以隨著戰爭時間越來越久,這些應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最後只能拖累德國。



第二,豬隊友。

好不容易鹹魚翻身的德國,卻沒有挑好自己的盟友,希特勒的納粹思想來源於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所以希特勒對墨索里尼非常尊崇,哪怕墨索里尼經常對希特勒傲慢無禮,希特勒也一笑置之,而墨索里尼沒少給希特勒製造麻煩,他不滿足於只在德國身後撿東西,想要有自己的輝煌,結果一次次的需要希特勒的救援,而且還嚴重拖延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時間,讓德國士兵凍死在了德國的冰天雪地裡。



而北非戰場的開啟無疑又增加了德國的壓力,加上有日本這個和德國一樣缺資源且腦子也秀逗的國家,因為資源稀缺,害怕美國會隨時切斷石油供應,攻打東南亞資源區,又會觸犯美國的利益,不得已對美國開了戰,又把希特勒給氣個半死。



第三,指揮失誤。

希特勒作為最高統帥,在某些軍事部署上並不高明,比如敦刻爾克大撤退,就給了英國很大的喘息機會,為後來大反攻留存了有生力量,在攻打蘇聯時,也曾經犯過許多貽誤戰機的錯誤 。

總之希特勒最後沒有為德國復仇,也沒有親自帶領德國走向輝煌,最後只和愛娃舉行了婚禮,給了她一個名分,最後雙雙自殺。


軍事一點通


德國戰敗原因彙總 天時 天時好不好很重要。 1、太冷。科爾松戰役。 2、太熱。庫爾斯克戰役。 3、不冷不熱,不能給敵人造成阻礙。諾曼底戰役。 4、陽光太好了。阿登戰役。 5、陽光太差了。斯大林格勒戰役 。 地利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某種程度上,地皮不好更加損害運氣。 最麻煩的事: 東線公路不好,妨礙德軍車輛機動; 西線公路太好,不便於妨礙敵人車輛機動。 具體小事例: 1、林地太複雜。列寧格勒戰役。 2、城市太立體。斯大林格勒戰役。 3、山路太崎嶇。高加索戰役。 4、地勢太平,不能給敵人帶來阻礙。莫斯科戰役、羅斯托夫戰役,法萊斯口袋戰役。 人和 所謂地利不如人和,雖然德軍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某些情況下還是不幸出了紕漏。 最氣人的事: 法國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保加利亞人(以下省略若干)。。。。。。。不幫德軍幫盟軍。 其他一些小麻煩: 1、客場作戰,氣氛影響。害得德軍三個月攻不下蘇聯首都莫斯科。 2、主場作戰,干擾太大。害得德軍半個月被蘇聯攻克首都柏林。3、羅馬尼亞人幫德軍。害得德軍在斯大林格勒 被包了餃子。 4、羅馬尼亞人幫盟軍。害得德軍在羅馬尼亞又被包了餃子。 5、意大利人幫德軍。害得德軍輸掉了北非戰役。 6、意大利人幫盟軍。害得德軍需要整整一個集團軍群守衛狹長的意大利半島,結果救不成諾曼底。 7、希特勒不肯聽職業軍官博克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 8、希特勒聽信職業軍官萊布元帥和龍德施泰特元帥的職業見解,轉兵列寧格勒和基輔。害得德軍喪失了閃擊莫斯科的時機。 9、希特勒不相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冬季風暴。害得德軍在 斯大林格勒被打斷東線脊樑 10、希特勒輕信軍官團的眼光,下令執行巴巴羅薩。害得德軍陷入了二戰最大的泥潭。


Taki5


二戰德國失敗的真正原因是陷入了二線作戰,德國本土面積和人口規模根本不可能同時應對多個敵人,在沒有消滅英國的情況下先進攻蘇聯就是致命錯誤。德國高估了盟友意大利的能量,加上日本突襲珍珠港,強大的美國參戰加速了德國的失敗。在蘇聯德軍根本不適應那裡的氣候,加上俄羅斯民族是勇於戰鬥,敢於戰鬥的民族,德國陷入了蘇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德國面對美俄戰略大轟炸只有等待死亡,因為戰爭後期德國武器產量己嚴重不足,面對美國的閃電戰無所適從,德國的噴氣式飛機又不成熟,是美國的參戰,助長了蘇聯的勝利。二戰德國對蘇聯先下手就是因為資源不足所以必須立刻發動戰爭立刻獲勝。且況蘇聯也在準備偷襲德國。德國就敗在人力和資源的不足再加上老天又下了一場雪這一敗就無法翻身了。


貞觀防務


德國的失敗我認為是輸在了幾次錯誤上

1,英法聯軍敦克爾刻大撤退之後,希特勒沒有進攻英國本土,致使英法實力尚存,為以後諾曼底登陸埋下惡果

2.進攻蘇聯沒有準備好在冬季打大仗的準備,沒有吸取拿破崙在敗在俄國嚴冬的教訓,妄想可以速擊成功,致使德軍在圍困莫斯科如此大的戰役中全軍竟然缺少冬季裝備,因而錯失了滅掉蘇聯的最好機會。

3.統治者希特勒在運用人才上後期不行,後期希特勒獨攬軍政大全,軍隊指揮權完全在自己手裡,而他本人軍事才能有限,導致了德軍在各個戰場上的小失敗,最終演變成大潰敗,

4.美國的介入,大家一定相信美國在二戰中奉行中立政策,如果不是偷襲珍珠港美國不會參戰,其實原本是這樣的,但是美國在德軍橫掃歐洲之後,已經要迫不及待的參戰,因為它們怕德國拿下蘇聯之後,與日本控制亞洲,最終打下非洲,這些地方在德國的控制下形成一片,而把美國排斥在世界體制之外,那樣,美國人絕對不想看到,所以日本的偷襲珍珠港事件一出,美國便迫不及待的宣戰,而美國的戰爭機器一發動,幾乎可橫掃世界。

5.斯大林格勒戰役末期,希特勒竟然下令德軍不得撤退,要戰鬥到一兵一卒,無奈,三十萬德軍全軍覆沒,德軍精銳淨滅,德國喪失進攻的力量,淪為盟軍待宰之羔羊


緣亻分d兲空80687331


總得來說是總戰略出錯,因為戰爭開始就註定是德國戰敗,畢竟綜合國力不如敵國,甚至比不上蘇聯,更不用說英美了,即使是戰術很成功,也抵不過前線消耗。




問題很多,一是沒有消化佔領國資源和工業,只是簡單卸,搬運到德國,沒有發揮原本工業潛能。

二是希特勒輕敵,直到1945年才發佈全國總動員,已經晚了。

三是戰爭中大力進攻英國,讓美國有了進攻歐洲跳板,但這也不怪德國德戰略,因為攻擊英國損失比較大,可能比打蘇聯還要大,還得不到戰果,畢竟英國海軍,大家懂得。

四是豬隊友,沒有提供穩定的後方,意呆利打不過希臘,佔領不了南歐,在非洲又打不過英國,拖延了的國的戰爭時間,但也不能怪意呆利,因為它也沒做好戰爭準備,看德國打的爽,也倉惶的參戰,想得點好處,士兵厭戰,戰鬥力低。而日本又太遠,幫不了德國,還挑釁了美國,不過也不能怪它,因為美國製裁它,讓它吐出1937年後佔領的土地,不然就不賣它戰略物資,逼得日本只能佔領東南亞,偷襲珍珠港,想一舉打敗美軍,然後談判,不過美國硬,它不談判,直接開戰,也怪日本的有限戰思維,因為打清朝和俄國都是這樣,太自信了。


五是德國本土戰爭資源太少,打英國又怕蘇聯偷襲,只好打蘇聯,想搶點資源,好繼續戰爭,但沒想到蘇聯太大了,德的國根本打不下來的。的

我暫時只能總結這麼多,希望懂的繼續總結。

最後來張元首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