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什麼傳位給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兒子?

騎著蝸牛周遊世界12


宋太宗趙光義之所以能夠成為宋朝第二任皇帝,有“金匱之盟”和“斧聲燭影”兩種說法。

金匱之盟說: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他的筆記《涑水記聞》中記載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在臨終前曾經問趙匡胤知道自己為什麼能夠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嗎?趙匡胤回答說是因為祖宗的陰德,而杜太后卻說是因為後周世宗立了幼子柴宗訓為帝,如果接替柴榮的是成年的皇帝,那趙匡胤是沒有機會取代後周的。所以杜太后臨終與趙匡胤約定,將來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以保證宋朝的穩定。他們之間的這份約定就是“金匱之盟”,而趙匡胤在駕崩之後也如約傳位給了弟弟趙光義。

斧聲燭影說:北宋野史《湘山野錄》中記載,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晚,趙光義曾經入宮與趙匡胤飲酒,但是後來宮中傳來了玉斧的撞擊聲,並且窗戶上有兩人搏鬥的身影,而當晚趙匡胤便駕崩了。這種說法雖然是野史,但是流傳非常之廣,再加上趙光義即位之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先後離奇身亡,所以很多人懷疑趙光義是在謀殺趙匡胤之後篡位的。

趙匡胤不是被趙光義所殺,有以下兩點理由:

第一、趙匡胤有傳位給趙光義的計劃。如果說“金匱之盟”的可信度不高的話,趙匡胤計劃傳位給趙光義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即趙匡胤終生沒有給兩個親生兒子封王,也沒有讓他們處於高位,反而是把“親王尹京”的身份給了趙光義。而按照五代十國時期的慣例,親王尹京就已經代表了此人擁有皇位繼承人的身份,所以趙光義沒必要殺害趙匡胤。

第二、趙光義擁有龐大的政治勢力網,開寶九年(公元976年)趙匡胤想遷都洛陽以及長安,卻被所有大臣反對,趙匡胤都不予理會,最終還是趙光義站出來明確表示不能遷都,趙匡胤才放棄了這個計劃。這就說明,趙光義在開封已經有了龐大的勢力網,趙匡胤已經很難動搖他的地位了,所以趙光義沒必要殺害趙匡胤。


國史通論


宋太祖趙匡胤之所以黃袍加身做了黃帝,是因為他的外孫年齡太小,孤兒寡母無力抵抗。這在趙匡胤心中形成一個心結: 皇帝繼任者年紀太小,容易被人顛覆。為了趙家的江山長治久安,必須讓合適者接班。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解除功臣權力,卻有一個例外,他的弟弟趙光義沒被解除。如果堅持讓自己的兒子繼任,趙匡胤完全可以解除趙光義的職權,甚至殺掉趙光義,以免除後患。這至少說明趙匡胤讓兒子繼位的決心並不大。換句話說,趙匡胤並不反對弟弟趙光義接班。因為弟弟比兒子年長,有能力,更適合接班。



趙匡胤是個仁慈的皇帝,他作為開國之君,沒有殺功臣,而是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功臣們的權力。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沒有血腥的開國。而且,他還立下規矩,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彰顯了趙匡胤仁厚開明的性格。也正是他仁厚開明的性格,才有了弟弟接班的可能性。

趙匡胤的理想狀態因該是,他弟弟應該把皇位再讓給他趙匡胤的兒子,奈何趙光義沒有趙匡胤的胸懷和品格。



豫有得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怎樣當上皇帝的呢?先要從這個問題講起才能回答完整。



趙匡胤與後周世宗柴榮,在年輕時就一起投奔到了郭威帳下,趙匡胤乃前朝大將趙弘殷之子,從小習得一身好武藝,周世宗柴榮也是出自名門,只是父母早亡,被姑父郭威收留,在姑父家習文習武。在那個動亂時代,有志青年都想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柴榮與趙匡胤都是有志青年,情投義合走到了一起,曾對拜天地,飲血酒結為異姓兄弟,後來柴榮得勢,接替了他姑父郭威的皇位(就是後周,因他姑父郭威無子嗣),柴榮登上皇位,沒有忘記他的兄弟,把軍權交予趙匡胤,封他為都檢尉,讓他帶兵對付外族入侵。然而好景不長,柴榮病入膏肓,最後臨終託孤,要趙匡胤扶助幼子,輔佐他繼承皇位,結果如何?大家都知道,就是歷史上的"陳橋兵變",最後黃袍加身。

趙匡胤的母親杜氏,在臨終時,立下遺囑,告誡自己的兒子,如果趙匡胤百年之時,兒子未成年就由弟弟繼承皇位,這樣做才能保住趙家的天下,還說周世宗柴榮的兒子如果當時成年了,你能得到今天的地位嗎?於是才寫下了遺囑,作為以後的憑證。後世史官認為這是趙光義的藉口,其實金蠱之言是真的,後來宋太祖趙匡胤把兵權都交給了弟弟掌管,皇宮內外的把守都在趙光義管轄之內,平素出入皇宮如無人之境,可想而知,以後發生的變顧,又有遺囑在此,也就順理成章了!謝謝邀請!

夏普洱


趙匡胤從一個士卒到皇帝,可謂是開掛的存在!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這貨武功高,頭腦好使,但是他掛得也很年輕啊不到五十歲就一命嗚呼了!

對於他的死一直也是個迷!因為趙光義進去後。出來就一句是我哥死了!

好吧,你哥死了就死了吧,問題是。你哥死了你當了皇帝,這不合理,非常的不合理!趙匡胤的兒子已經是成年人了,趙匡胤死,兒子繼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是老趙的兒子還是年幼時期,那麼小趙不當皇帝還略微說得過去。但是,他還不至於大度到把皇位傳給趙老三啊。

所以很多人都會認為趙匡胤是被趙老三給弄死的,畢竟任何一個武林高手伶仃大醉的時候也是不堪一擊的!比如那個所謂的燭光斧影就是說的趙三弄死了趙匡胤!當然這個事情可以認為是老趙死得一個原因!姑且認為是篡位!畢竟,他上位以後逼死了趙大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兒子!

當然,我要說的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的問題!

我認為老趙死於飲酒過度引起的腦溢血!

老趙是個武術高手這個毋庸置疑,畢竟憑藉一棍棒打了幾百個軍州而奪冠的猛人也不是鬧著玩的!這樣的武林高手自身修為自然不弱!

不過,在軍營裡混跡的武林高手自然也是酒仙一個!老趙酒量自然也不低,但是再好的酒量也禁不住一直喝啊!老趙一頓酒解決了藩鎮問題,同樣是一頓酒解決了自己的人生!

酒喝太多容易引發各種問題,比如一代詩仙,劍仙李白就是酒喝太多掉湖裡掛了!那麼,老趙拉上三弟極有可能喝太多引發腦溢血或者胃出血,掛了!

當然,老趙怎麼掛的是個迷,但是趙三突然獲得了皇帝位置更是個迷,所謂他媽說的傳位給他。你們覺得靠譜不呢?





馬豌豆


這個問題存在很多爭議,宋太祖趙匡胤在傳位這件事上有兩個著名的故事,一個是“金匱之盟”,一個是“斧聲燭影”,我們由這兩個故事來推測事件的真相。

金匱之盟是發生在杜太后臨終之時,母親把趙匡胤叫到床前問:“兒啊,你是怎麼得來的天下?”

趙匡胤回答:“是受眾將擁戴的結果。”

杜太后搖頭說道:“如果周世宗在世,或者他的繼任者不是個孩子的,即使眾將擁戴,你做得成皇帝麼?”

趙匡胤說:“不能。”

杜太后循循善誘,讓趙匡胤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表示答應。杜太后不放心,又把趙普找來,讓趙普把她的遺囑寫下來,封到一個金色的盒子裡。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杜太后說的非常對,要不是柴榮早死,兒子年幼,趙匡胤不可能那麼容易得到皇位。

另一個著名的故事斧聲燭影,發生在趙匡胤臨終之前。趙匡胤招趙光義議事,談話間有人看到在燭光下趙光義有閃躲避讓的架勢,又聽見趙匡胤拿斧戳地的聲音。並大聲說“好之,好之”。後來趙光義繼位,史稱宋太宗。這個故事存在很多爭議,也有人說只是交代後事而已,並無篡位。

對於此事史料記載不統一,爭論一直存在。歷史已經過去,留給後人去慢慢爭論吧,無論怎麼樣,都會給我一些教訓。以史為鑑。


天下兵馬大元帥


這個問題提到點上了,歷史上關於宋太宗趙光義能坐上大宋王朝第一把交椅之事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趙光義是弒兄篡位,“燭影斧聲”疑竇重重;有人則認為“金匱之盟”確有其事,趙光義的皇位是太祖傳給他的。

“燭影斧聲”派的說法是,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長繼承製度,趙匡胤自己有兒子,並且已經成年,根本不可能將皇位傳給弟弟。而趙光義對此也是心知肚明,因此,才有了“燭影斧聲”,年富力強、又是功夫皇帝的趙匡胤突然莫名其妙的爆斃。

“金匱之盟”派則以官方史料為依據,說是太祖的母親杜太后臨終之前,由於見證了兒子代後周自立的全過程,認為趙匡胤能夠順利坐上皇位,是因為柴宗訓年幼的緣故,如果換成是一個成年人在位,趙匡胤是沒有機會取而代之的,為了不重蹈前朝的覆轍,只有讓成年的人來出任國君,因希望太祖能夠傳給弟弟趙光義,太祖看在奄奄一息的母親懇求的份上,含淚答應了母親的遺命。

可是關於“金匱之盟”之事,是趙光義成為宋太宗之後,為了讓自己的繼位變得名正言順,合理合法才冒出來的,而且見證人只有趙普一人,更加而且的是,趙普之前已經被趙匡胤免去了宰相一職,趙光義一上臺馬上讓他官復原職。因此,“金匱之盟”是真是假,只有天知道,後人更是無從知曉。


高山流水品歷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對這個問題是想了很久的,首先,守仁君並不贊同五代時期兄終弟及是傳統。其次,守仁君也不完全贊同趙光義奪位說,起碼不贊同斧聲燭影。



守仁君認為,趙匡胤是做了兩手準備,但是最後他弟弟尾大不掉,才導致皇位沒有傳給自己直系後代。

五代亂世,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一定能看見明天的太陽。

趙匡胤怎麼篡的位,不就是因為周世宗正值壯年卻暴死,柴宗訓年幼好欺負。

所以趙匡胤登基後,是有把他弟弟作為繼承人培養的。趙匡胤登基後,他的大兒子早亡,二兒子年方九歲,不足以成大事。宋朝建立之初,南方尚有南唐,後蜀,南漢,武平,荊南等割據勢力,北方有北漢和契丹虎視眈眈。而且國內並不穩定,藩鎮割據不說,北有李筠,南有李重進都對趙匡胤篡位心懷不滿。如此危局,一但趙匡胤出什麼事,年僅九歲的兒子定不能成事。

所以為求穩,趙匡胤必須得培養他弟弟。

建國後不久,趙光義就被封為開封府尹,後來又封其為晉王,位列宰相之上,這在五代就是標準的繼承人配置。

但是經過趙匡胤的努力,還是掃平南方,鞏固國本,宋朝已經不會再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了。而且趙德昭已經成年,完全有了當皇帝的資本。趙匡胤此時難免想傳位於其子。有兩個行動很明顯。第一沒立太子或太弟。只要不從法律層面確定你的繼承權,那就不一定是你,趙匡胤雖然把他弟弟當繼承人培養,但是也有兩手準備,萬一自己撐過去了,統一了全國,那還能讓趙光義繼位嗎?所以他一直沒立太弟。

第二,趙匡胤在最後的幾年其實一隻在想辦法弱化趙光義的影響力,為自己的兒子繼位做鋪墊,最典型的就是打算遷都洛陽。

趙匡胤不止一次打算遷都洛陽。明面上來說是打算通過洛陽的山川地勢來削減軍隊,保護民力,休養生息。

但是守仁君認為他其實是想擺脫趙光義的實力,另起爐灶,為其子繼位做準備。



趙光義任開封府尹多年,其勢力在開封是盤根錯節。趙匡胤想遷都,但是還是被趙光義帶著百官給堵了回來,趙光義已成氣候,動不了了。

隨後就簡單了,守仁君相信趙匡胤是暴斃,他不立太子也是想給兒子一個機會。要是成了自然不必多說,敗了也不太難看,說不準還能保住一條性命。只是趙匡胤還是低估了他弟弟的手腕和狠辣。


守仁看劇


根據野史記載,趙匡胤去世的那天,找他弟弟趙光義,喝酒閒聊,命一妃子(也可能是小周後)在一邊伺候。倒黴的是這個妃子趙光義也喜歡,可他哥是皇帝,沒辦法,皇帝喜歡的女人,誰敢搶,所以平時趙光義也只能乾嚥唾沫了。趙匡胤年齡大點,喝著喝著,不勝酒力,就有點犯迷糊了,頭一歪,打著呼嚕睡著了。這下子只有趙光義和這個妃子兩人尷尬的在一旁。酒壯色人膽,這趙光義就對這妃子毛手毛腳的,結果人家妃子不願意,爭執爭執動靜就大了。結果把趙匡胤給驚醒了,一看這事還得了,便大聲的喊好啊你,敢做這事(好為之)。於是順手操起邊上擺設用的斧子,便劈向趙光義。趙光義一看事情敗露,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搶過斧子,便把老哥給殺了。這也就是‘’燭影斧聲‘’的來歷。殺了老哥後,趙光義夥同太監王繼恩告訴宋皇后,先帝突發重疾駕崩了。宋皇后,大吃一驚,知道事有變故,而且無法挽回,只能以皇帝的稱呼對趙光義乞求,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託付給官家你了。’’趙光義說保你們富貴,不用擔心什麼。就這樣趙光義就當了皇帝。趙匡胤的兒子趙德芳最後還是不明不白的死了,八賢王只是民間美好的傳說罷了。


不要太好奇


這是宋史中爭議很大的問題。

1,趙匡胤是不是要傳位給趙光義?

是的!

趙匡胤生前雖然沒有立儲君,但是趙光義封為晉王,開封府尹,這是典型的儲君配置。因此,趙光義登基完全在趙匡胤意料之中。

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都沒有封王爵,更沒有擔任重要職位。可見,趙匡胤生前並沒有讓兒子繼位的意思。

2,趙匡胤為什麼要傳位趙光義?

北宋之前的五代,大都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是繼任的年輕君主不能服眾,藩鎮權臣實力奪權。趙匡胤生前就讓趙光義獲取權利,有效避免趙家江山不丟。

趙匡胤在外風光,在家卻地位不高,杜太后要求他傳位趙光義可能是真的。金匱之盟也許也是真的。

趙匡胤之前的皇帝,朱溫,李嗣源,石敬瑭這些人的孩子大都死於非命,不讓自己兒子當皇帝,也許是最好的保護。

3,趙匡胤傳位趙光義,效果怎麼樣?

非常好!

趙光義的繼位,沒有任何風波,也沒有其他政權趁火打劫來開展。

趙光義接過哥哥的位置,完成了漢地的小一統,開創了300年宋朝。趙光義也許不算英明神武,但明君還是稱得上的。

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都是20多歲身體不好英年早逝,如果他們當皇帝,趙家少不得一場腥風血雨。

趙光義登基後,對歷史做了一些修改掩飾是肯定的,但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也是保證大宋江山延續的最好選擇。


歷史知事


首先是金匱之盟,趙匡胤的母親在死之前為了避免重蹈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的覆轍,要求趙匡胤在死之後,將皇位傳給其弟趙光義。但是金匱之盟並沒有詔書,只是口頭上的約定,見證人就是宰相趙普。

趙匡胤在繼位之後,封其弟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府府尹,簡稱"親王尹京"。這個舉動在當時的群臣看來,就是確定了趙光義為繼承人的標誌。因為"親王尹京"是五代十國以來,確定繼承人的潛規則。

趙光義大權在握,而且位列宰相之上,極力培植私人勢力,結交江湖人士,無論在朝堂還是在民間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但是宰相趙普極力反對趙匡胤立其弟趙光義為繼承人,在朝堂上,處處和趙光義作對,打擊其官場勢力。可惜的是,趙普最終還是被罷相外放。

當趙匡胤終於改變想法打算立其子趙德昭為太子時,開始了與其弟趙光義的政治博弈。遷都洛陽是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的最後一次較量。因為開封府在趙光義的長期經營下,其勢力達到了作為皇帝的趙匡胤都不得不忌憚的地步。然而這個想法遭到了群臣的極力反對,趙光義勸諫的一句話"在德不在險"成為千古名句。

同年十月發生“斧聲燭影",趙匡胤暴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