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薩之戰後為什麼康熙不滅了沙俄?

아 자신의 가장 좋은


雅克薩之戰是大清王朝與沙皇俄國之間爆發的一場衝突,也是中國第一次與俄羅斯人之間展開的一場較量,儘管這場較量的結果清朝取得了勝利,但是,作為大清皇帝的康熙只是為了保全祖宗的顏面,根本不想與沙俄之間有過多的接觸。



17世紀時期的世界正處於地球小冰期,當時的東北亞正處於極寒時期。因此,大量的北方人需要往天氣較暖的南方遷移。滿清的南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隨著大量北方人的南移,北方極寒之地人煙稀少。與此同時,沙皇俄國崛起,並向周邊不斷蠶食。終於,一股800人的盜匪到達了雅克薩並在此築城。

當時的清朝是聖祖康熙皇帝在位。這位以武功著稱的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對於北方蒙古草原上崛起的葛爾丹產生了擔憂。而葛爾丹之所以能夠如此狂妄,背後正是有沙皇俄國的支持。




為了震懾沙俄,也為了保全自己祖宗的顏面,畢竟那裡曾經是滿洲人的祖先生活過的地方。於是,康熙皇帝決定教訓一下這幫俄國強盜,把他們趕出去,雅克薩之戰由此爆發。但是,當然的沙俄盜匪們已經使用了火藥槍,清軍則仍是冷兵器。

兩三萬軍隊打不過800人的游擊隊,圍困雅克薩一年才最終取得勝利,摧毀了俄國人築的城。有了談判籌碼的康熙馬上組織人去與沙俄談判,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將兩國的邊界劃定。康熙皇帝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去絞殺葛爾丹。



所以,康熙打雅克薩只是為了增加談判的籌碼,而且還是艱難取勝,因此,他根本就沒有想過要滅沙俄,因為他對那些極寒之地根本沒興趣,甚至於康熙把貝加爾湖都讓了。


傅斯鴻


題主實在是太高看康熙和清朝了。

雅克薩之戰,是發生在清康熙年間,即公元17世紀後期的一場清朝與沙俄之間的戰爭。對於沙俄而言,雅克薩之戰不過是一場並不起眼的戰爭,它發生在距沙俄首都莫斯科萬里之遙的黑龍江流域,沙俄參加的人數不過幾百人,而且並非正規軍。


僅僅一場規模並不大的武裝移民戰鬥,對於沙俄而言,這就相當於一場荒僻邊境的村民械鬥,既談不上激烈,也不算多失敗。不知道題主的腦洞到底有多大,怎麼會得出雅克薩之戰後,康熙有滅亡沙俄的實力呢?

雅克薩之戰,康熙統治下的清王朝的確取得了勝利,也擊敗了侵佔雅克薩的沙俄軍隊,但是,一場位於邊境的局部戰爭勝利,並不意味著康熙統治下的清朝就有了擊敗沙俄的實力,更不能證明,清朝此時已經有滅亡沙俄的實力。



雅克薩之戰,清王朝動員了上萬人的兵力,而面對的對手,沙俄的守軍和援軍加起來不過千餘人。同時,沙俄在裝備,尤其是火器方面佔據優勢。這些從戰鬥的經歷就可以看出,佔據絕對優勢兵力的清軍面對只有幾百人困守的雅克薩城,不得不採用長期圍困的方式,才擊敗了雅克薩的沙俄軍隊。


因此,對於沙俄而言,雅克薩之戰雖然失敗了,但是卻並非一敗塗地,更遠遠算不上傷筋動骨,雅克薩之戰不過是沙俄侵略擴張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挫折罷了。相反,雅克薩之戰還讓沙俄看清楚了滿清的弱點。

而事實上,雅克薩之戰雖敗,沙俄卻是佔了便宜的,沙俄利用滿清外交方面的無知,在談判桌上奪取了大片土地。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之後,作為勝利的一方,中國不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失去了外興安嶺以北的部分領土和以尼布楚為中心的蒙古東北部地區。



打一場位於滿清“龍興之地”的雅克薩之戰尚且如此吃力,萬里遠征,與沙俄打一場滅國之戰,對於康熙而言,這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更沒有實力。所以說,“雅克薩之戰後,康熙為什麼不滅了沙俄”的問題,不過是完全不切實際妄想和囈語罷了。


鳶飛九天2018


估計題主是被“萬古一帝”和“第一個平等條約”洗了腦了。

滅沙俄,簡直是在開玩笑,要我來說,沒被沙俄滅了,就燒香拜佛了。

雅克薩之戰,幾百個由沙俄土匪,小偷,流氓在內的土匪兵和一個匆匆建立的小城堡愣是抵住了清朝的五千八旗精銳(有資料說是20000人)的進攻,以此時尚未衰落的滿清軍事力量拿十倍乃至20倍的兵力且配備了大將軍炮(射程遠於俄軍火炮)久攻不下,最後靠著最原始的圍困令對方糧盡彈絕才勉強將城堡攻克。

在隨後的簽約中,被後世津津樂道稱作是康熙帝第一大功績的《尼布楚條約》盡然將貝加爾湖區域拱手讓給了俄國,給俄國在我國北方的存在造成了既成事實,沙俄,隨時都有可能再度南下。事實上,後來的沙俄確實也南下了,從“我大清”身上割走了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萬古一帝所在的時代,沙俄正是一個銳意進取的時代,赫赫有名的彼得大帝化名米哈伊洛夫跟著一個由250人組成的考察團,到英法德荷等國考察先進的政治體制和科技文化,回來後就推動了一系列改革,擊敗北方強國瑞典,他徹底改掉俄羅斯人的陋習,實行了從改革皇家禮儀、服飾到生活習慣等“一攬子”新文化運動。他規定朝見沙皇不許下跪,不得留鬍子。他還要求貴族學法語、穿西服,鼓勵吸菸和喝咖啡。回國第一次與貴族見面,他就當眾剪掉一位貴族的鬍鬚。他還頒佈法令,對留鬍子的人,課以額度不等的重稅。

而此時的萬古一帝親自學習了曆法、幾何、西醫和哲學等西方科學著作,還刊行了部分圖書。遺憾的是,康熙除了向臣子們炫耀自己的淵博知識,並沒有在國內大力推廣西方的科技和文化。還在強行落實清初的鐵血“剃髮令”不但強行要求漢人剔陰陽頭、留長辮子,還要求男人穿馬褂、女人穿旗袍,讓文武大臣改做奴才。

彼得大帝興辦多所西式大學,創辦了歌舞團,出版了俄羅斯第一份報紙,改組了保守落後的東正教,大力倡導文化、科研的言論自由。俄羅斯迅速湧現出一批世界水準的文化和科技人才。他照搬西歐強國的軍事模式,組建了一支強大的俄羅斯軍隊。艦隊擁有先進的戰船,陸軍配置近代火槍和火炮,俄軍的戰鬥力迅速提高。他籌建了新都聖彼得堡和新王宮,目的是引領俄羅斯人走向了海洋。


而萬古一帝正在焚燬大量科技和文化圖書,製造文字獄,將繳獲的俄軍扳機擊發式火繩槍,留下二支自己玩,其餘下令毀掉。當時有人發明了連發火器(最早的機關槍),康熙直接將這人送到勞改營幹掉了。又禁止漢人去山海關外謀生,導致東北地廣人稀,防備鬆懈。導致後來,俄國人沒費多大勁兒,就佔領了東北的大片領土。

你說說,康熙憑什麼去滅了俄國?莫非要憑藉後世閻崇年之流的吹捧?什麼暖流一入懷,人們就殺到俄國了?

彼得統治下的沙俄當時的重心在歐洲,所以當時並沒有舉國朝著滿清南下,在他穩定了歐洲邊境之後,沙俄已經擁有了光靠著輸送到遠東軍力就能席捲東北,兵臨山海關實力,事實上,他也做了,沙俄亡中國之心正在實施。


而當時的中國,正沿著萬古一帝的方向一昏百昏,前赴後繼地為摧殘中華民族意志和中華文明的成果添磚加瓦。清朝以後,中華文明突然暗淡無光——再也沒有為世界文明貢獻文化和發明創造!當西方文明不斷提速,東方的中華文明卻被一直在倒退,最終退出了世界文明第一方陣。


關河南望


康熙為何不在雅克薩之戰後滅沙俄

首先這場戰爭的性質是邊境衝突,據史料記載,


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是俄國一名逃獄者引起的,他在俄國是一位小混混,是流氓。為了逃脫越獄的罪名,他決定和夥伴們來到中國探險,他們幾乎隨身攜帶著火槍(火繩槍和遂發槍),他們看中了東北這塊寶地,還用劫掠的手段劫得雕皮一類的珍寶,奉獻給了沙皇,沙皇即刻赦免了他的罪名,並派了幾百名士兵協助這些探險者佔領東北(清軍忙著入關,關外自然兵力空虛),探險者在中國徵集民夫,修築碉堡,打算死守
康熙知道後,大怒,立刻遣兵調將,收復失地,但無奈對方裝備大量的火器(特別是遂發槍),進攻受阻。清軍裝備火器極少,只有火繩槍

再看看俄方大量裝備了什麼



清軍決定圍城,在俄軍後路必經之路上埋伏了視門大炮。圍城十月,俄軍彈盡糧絕,準備棄城,然而只聽炮聲隆隆,後路被截。俄軍只得投降,武器裝備被保留。但清軍撤兵還沒多長時間,俄國人又一次捲土重來,修築了更堅固的堡壘。清軍撤底被擊怒,在當地住民的協助下,在野戰中消耗了大量俄軍,一舉攻佔城池,並焚燬。

雙方簽定了《尼布楚條約》,重新劃分了國界線。至於為什麼清軍沒有乘勝追擊,滅沙俄,這是原因之一,有條約嘛!第二就是清廷通過這兩次戰役看見了俄軍的實力,幾百人都要圍城十月,中國根本沒辦法與沙俄抗衡。

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軍備,俄國在遠東地區的實力並不只火槍加長矛。有大量的軍隊裝備了當時剛出來的遂發槍。
而清軍除了八旗有先進的遂發槍,綠營還在用老舊的鳥槍,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兩次鴉片戰爭之前。

還有就是嚴冷的天氣,拿破崙九十萬大軍都被天氣打敗了,最終回到法國的只有1.3萬。

所以結合以上幾點,康熙如果冒然進攻沙俄的話,其結果可能比拿破崙還要慘!


騎士愛吃雞


能問出這個問題,就充分的說明了題主對北亞東歐地理的不瞭解以及當時國際情況的不瞭解。

從規模上來講,雅克薩之戰應該被稱為雅克薩衝突,因為雙方並沒有明確的要進行大規模會戰,只是在領土擴張時發生了摩擦。1598年,俄羅斯帝國消滅了西伯利亞汗國後進入了衰敗期。1612年動亂時代結束後,俄羅斯進入羅曼諾夫王朝,國力開始緩慢回升,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俄毛子朝廷開始往東擴張,目的在於從廣闊的西伯利亞的確獲得更多的受歐洲人歡迎的皮草,這是當時俄羅斯的主要商業支柱。很快1643年,俄羅斯人進入黑龍江流域,並且開始建城定居。



因為俄羅斯對周邊的鄂倫春族和索倫族人採取了掠奪式經濟政策,這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反感,於是他們轉而像大清的康熙皇帝尋求庇護。因為黑龍江也是清國以至於整個東亞的皮草供應基地,自然是不會捨棄丟給俄羅斯人,再加上康熙從安插在準格爾那裡的間諜口中得知,俄羅斯人對準格爾進行了軍火支持(其實就是軍火貿易),因此害怕俄羅斯會和噶爾丹配合作戰,於是決定抽空先驅逐俄羅斯人。就這樣雅克薩之戰爆發了。


戰爭結束後,雙方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康熙忙於對付日益強大的噶爾丹,而俄羅斯也得直面奧斯曼土耳其的壓力,因此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矛盾暫時化解。說康熙為什麼不滅了俄羅斯,一方面康熙並不知道東歐的地理情況,而且當時準格爾實力強大,已經威脅西北邊境,這比俄羅斯的威脅要大的多。再就是勞師遠征東歐,這是不現實的,西伯利亞糧食資源匱乏,無法做到以戰養戰,更不用說千里運糧了。總而言之不現實。


火器工坊


雅克薩,唐代為治下渤海國管轄,元朝屬遼陽行省統轄,明至置奴兒干都司,清設駐地黑龍江將軍管轄,從歷史沿革來看,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的雅克薩有著無可辯駁的主權管轄。

然而,在1858年5月,清政府以一紙《中俄璦琿條約》文書將統轄1000多年的雅克薩等東北地區悉數劃歸沙俄領土,從此,雅克薩有了阿爾巴津鎮這樣一個俄文名稱。

其實在三百多年前,雅克薩這塊面積不大的小鎮上曾經上演過影響後世的雅克薩之戰,這場戰役與其說是清朝與沙俄的武力對決,倒不如說是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鐵血雙雄間的較量。

戰爭背景

13世紀末期,莫斯科公國誕生於東歐平原的弗拉基米爾大公國,此後,莫斯科公國國勢日漸強盛逐漸吞併周邊城邦國家,並接受了來自歐洲草原北部欽察汗國的冊封,取得代徵全俄貢納的絕對權力。

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一舉擊潰了由欽察汗國分裂而來的金帳汗國,並以莫斯科為中心逐步統一了東斯拉夫地區,承繼王位的伊凡四世馬不停蹄繼續東擴,相繼滅亡了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成吉思汗後裔建立的各大汗國,並一路東進,伊凡四世也由此加冕為俄國沙皇。

繼承帝位的彼得一世開啟俄羅斯西化運動先河不久,沙俄的國力有了質的飛躍,彼得一世傾盡沙俄艦隊與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展開激烈的戰爭,並最終以《尼斯塔特和約》取得了對瑞典的絕對完勝,彼得也因此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稱號。

這一時期的沙俄綜合國力在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效應下得到了逆天的增長,沙俄勢力藉此加強了東擴的步伐,並於大明崇禎五年翻越外興安嶺抵達黑龍江流域,多次展開罪惡滔天的殺戮和禽獸般的食人行為,當地邊民稱其為“食人惡魔”。

然而,此時的中國正值改朝換代之際,明廷和大清在山海關外的寧錦附近展開著激烈的廝殺,雙方都無法顧及在背後捅刀的沙俄勢力。

比至1636年,滿清入關順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清王朝正式在法理上取代了明王朝。然而,此時的滿清尚未完全平定中原大地,彼時的華夏九州仍舊出現了以永曆帝朱由榔為首的南明、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和張獻忠為首的大西政權,外加此後不久出現的三藩之亂,清王朝初期始終陷入內戰不斷的泥潭,因此無法分身顧及北部邊疆問題。

而面對沙俄殘匪肆無忌憚地侵吞東北的黑龍江流域,康熙皇帝所能做的唯有多次警告和抗議,但此時的俄匪卻已經憑藉著先進的火器在黑龍江流域的雅克薩建立了堅實的據點,並以此為前進的橋頭堡步步蠶食東北黑龍江流域的領土。

戰前準備

1681年,滿清王朝歷經八年平定三藩之亂,意識到東北沙俄殘匪頑疾的康熙皇帝遂於次年親自巡視黑龍江流域,同時派出以郎坦和彭春為首的將領北上暗中偵查雅克薩附近地形和民情,經過大量前期偵查準備工作,康熙皇帝確立了恩威並用、剿撫兼施的指導方針。

即派兵駐守沙俄增兵通道、斷絕俄匪援軍,屯兵永戍黑龍江流域與雅克薩據點的俄軍形成戰略對峙的態勢,同時,斬斷蒙古車臣汗部和尼布楚附近居民與雅克薩據點俄匪的貿易斷其外援,並派出兵士收割雅克薩城附近俄匪種植的莊稼徹底剝離其生存物資。

在作完上述部署後,康熙皇帝還下令加緊趕製攻城火炮,沿路修建驛站負責後備軍糧的輸送,同時開闢水路交通線,建立一條穩定的後續軍需供給鏈條。

康熙皇帝鑑於此前“我進彼退、我退彼進,用兵不已, 邊民不安”的俄匪游擊戰特點後作出了定點清除的方針,即採取派出大軍逐個擊破雅克薩周圍的俄匪營寨,並以“鐵壁合攏”的方式逐漸迫使雅克薩徹底陷入孤城一座的局面。

戰爭經過

截至1683年9月,康熙皇帝對盤踞在雅克薩孤城的俄匪多次放出了投降不殺的善意警告後,據守雅克薩孤城的托爾布津自恃城高牆厚拒不投降。康熙皇帝遂令彭春為統帥攜戰艦、鳥槍和火炮以及藤牌軍等各式輕重武器和軍種採取水陸並進的方針進抵雅克薩城外。

而此時的雅克薩城內俄匪頭目托爾布津以450名訓練有素的哥薩克騎兵和3蹲火炮以及300支鳥槍為依託嚴陣以待清軍的到來。

清軍以陸軍佈於城南,戰艦集於城東南,列炮於城北採取三面圍困的方式在黎明向困守雅克薩城的俄匪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俄軍傷亡慘重,託布爾津乞降不得不退出雅克薩城,其後,清軍夷平雅克薩城,並分派兵力駐守璦琿、墨兒根等地,班師凱旋。

然而,不甘失敗的俄匪頭目託布爾津,於1685年秋,在沙皇彼得大帝的支持下再次率領600哥薩克騎兵抵達尼布楚,並劍指雅克薩。

勃然大怒的康熙皇帝以2000雄師水陸並進再次圍困雅克薩城,並勒令侵華俄軍投降,俄匪頭目託布爾津斬殺清使,殘忍地拒絕大清國皇帝康熙的善意,清軍以各類輕重火器向雅克薩城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俄軍匪首託布爾津當即斃命於雅克薩城,但雅克薩城繼續由俄匪杯敦固守與清軍死磕。

俄軍明知面對大清帝國2000多人的火力圍攻為何卻負隅頑抗?其實他們是想拖延戰事妄圖等待沙俄援軍的到來扭轉戰局,統帥彭春不傻,他看出了對方的意圖,於是將戰艦移師西進,並採取南、北、東三面掘壕圍困雅的方式徹底堵截了沙俄援軍的支援道路。

在經過清軍強大的火力覆蓋後,原先不可一世的哥薩克勇士僅剩66人苟延殘喘,雅克薩城彈指之間化為粉齏已成定局,沙俄攝政王索菲亞遣使乞降,至此傲視歐亞的沙俄帝國臣服於大清腳下,雅克薩之戰以清軍完勝而宣告終結。

雅克薩之戰的意義

雅克薩之戰是清王朝對壘西方軍事強國沙俄的搶眼戰役,之說以說它搶眼,是因為此時的東方帝國遭遇了西方龐然大物沙俄的侵襲,就連北歐強國瑞典都被沙俄揍的滿地找牙,要知道,連維京人後代都對付不了的主,大清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儘管沙俄匪徒東擴人數不多,可就是憑藉著先發制人的武器優勢和天生的哥薩克騎兵戰士,沙俄才能在東進的道路上所向披靡拿下大片廣袤的領土,而也正是英勇善戰造就了沙俄過人的單兵作戰能力。

然而,大清王朝最終還是取得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並以獨特的戰法和果決的勇氣將稱霸歐亞的沙俄打得七暈八素遣使求和。可以說此戰的意義既奠定了康乾盛世穩定的外部環境,提升了大清國的國際地位,同時也遏制了沙俄南下的勃勃野心,被打怕的沙俄不得不就此偃旗息鼓、止戈息兵。清王朝也由此打出了與沙俄170多年的和平時光,可以說此戰功不可沒。

康熙為何不逐出西伯利亞的沙俄勢力

既然雅克薩之戰清王朝取得了絕對優勢,按理說應該依仗兵威劍指西伯利亞,然後,北逐胡虜徹底將沙俄勢力驅逐出西伯利亞,方能完全解除沙俄北部勢力的威脅。要知道,此時沙俄吞併西伯利亞汗國尚不足百年時間,亡國之恨、奴國之恥依然擺在西伯利亞韃靼人心中揮之不去,而早已適應苦寒氣候的滿清勇士足可以憑藉驍勇善戰的威名兵鋒直指西伯利亞的沙俄殘匪,況且叛軍在西伯利亞的沙俄匪軍人數和勢力單薄,加之交通不便拿下西伯利亞驅逐沙俄殘匪指日可待。

那為何雅克薩之戰後,清朝卻與沙俄簽訂了看似平等而實則喪失了至少1000萬平方公里的《尼布楚條約》呢?這其中除了首席談判大臣索額圖愚笨無能造成了重大領土損失,其實與清朝此時面對的險惡環境也息息相關。

清朝前番結束三藩之亂,而剛剛以雅克薩之戰平息沙俄殘匪,此時卻又不得不面對強勢崛起的準噶爾丹汗國問題,然而,滿清統治者卻不知道的是沙俄此時也同樣遭遇著西方戰線上沙俄與土耳其的死磕,抽身乏術的沙俄既然能兩線作戰,滿清王朝為何卻不能?康熙為什麼不將沙俄勢力徹底逐出西伯利亞?這樣一來或許此後也就不存在所謂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以及《中俄伊犁條約》等等令國人痛徹心扉葬送361萬平方公里國土的人間慘劇了。

康熙皇帝沒有趁勢將沙俄勢力徹底逐出西伯利亞,其實並非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首先,這對於康熙皇帝來說簡直就是一項耗資不菲的超級戰略工程。東北的漁獵文化與中原農耕文明雖然有著本質區別,但二者的共通之處在於可以就地取利,即無需像遊牧民族那樣採取對外擴張的方式來掠奪資源維持帝國的運作,這樣的文明生存方式註定了以漁獵起家的滿族不大可能像成吉思汗統帥的蒙古騎兵那樣橫掃歐亞以充盈大本營,加之滿族雖長期客居關外,但自唐至明深受漢家農耕文明的薰陶和影響,這就更決定了漁獵文化與農耕文明相對的保守性,相比較由農奴社會向資本主義文明過度階段的沙俄,後者的土地嗜好自然顯得無比強烈,因此對比之下,康熙不會趁勢北逐沙俄。

其次,準噶爾汗國問題猶如達摩利斯之劍時刻高懸於康熙頭頂。相對於沙俄北部邊疆的侵擾,準噶爾汗國的強勢崛起著實讓康熙寢食難安。這從後來的歷史發展趨勢來看,康熙的判斷確實精準無誤。我們知道雅克薩之戰驅逐沙俄殘匪僅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而準噶爾汗國的徹底瓦解,則是歷經康雍乾三代人,以整整85年耗費大半個世紀為代價才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而以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準噶爾汗國在噶爾丹的統帥下崛起於漠西,佔據有新疆,進抵於蒙古高原,滿清王朝在噶爾丹弧形鉗制下大有傾巢覆卵之徵兆。此時,倘若捨近求遠、避重就輕以武威之師北征西伯利亞驅逐沙俄殘匪,屆時清王朝必將為準噶爾汗國所取代。

再次,水土不服問題勢必引起北征受挫。西伯利亞雖然地廣人稀,自然資源極其豐富,但西伯利亞地區處於永久凍土層帶,且氣候極度寒冷,甚至歷史最低溫度一度逼近零下69度,在這種冷到撒尿成冰的酷寒地獄裡,別說揮戈殺敵兩軍對壘了,刀槍劍戟在嚴寒的催化下也會秒成薄脆如冰,仗還未開打清軍早已凍得不省人事了,相對於沙俄匪徒耐寒的秉性而言,滿清勇士雖然也打小耐凍,但終究敵不過人家冰窩子裡爬出來的老毛子。因此即便滿洲巴圖魯勇士再厲害最後也不得不鎩羽而歸。

因此,就當是的歷史條件和氣候地理因素來看,康熙皇帝確實沒有動過北征西伯利亞徹底將沙俄勢力趕回歐洲的想法,而放在彼時的大環境下,保住家底、守穩江山才是他的明智選擇,否則一旦江山改旗易幟,歷史上也許會變成另外一番模樣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大清聖祖仁皇實錄》、《平定羅剎方略》等


歷史偵查處


這個口氣有點大了,康熙滅沙俄,那得源源不斷的支持大軍跨越橫穿西伯利亞,來到歐洲的波羅的海,打下聖彼得堡。

康熙時期的沙俄核心區域在歐洲

而亞洲地區的西伯利亞,雖然是沙俄的領土,但是大部分是未開發之地,俄羅在遠東地區以據點支撐的網絡統治這篇區域,康熙即便是打到烏拉爾山都不會影響俄羅斯的核心利益。

而且光看這個路程就知道有多麼遙遠,這麼遙遠的距離根本就不是大清國力可以支撐的。

另外,康熙時期,準格爾部葛爾丹時刻準備叛亂,內憂未平,康熙無力遠征

從地圖上看就知道,準格爾橫在沙俄與大清中間,如果康熙在雅克薩,勞師遠征歐洲,這個距離即便是放在交通發達的現在也是噩夢般的後勤補給,更何況在清朝那個馬拓牛拉的時代。

後勤完全無法對前線補給,而準格爾卻隨時可以發動叛亂掐斷遠征軍的補給線,所以康熙這個時候去打沙俄,只會浪費士兵生命,恐怕到時候先滅亡的反倒是大清了。


妖鬼雜談錄


幾百個沙俄冒險者在雅克薩建起了一個土木結構的稜堡,而康麻子有上萬軍隊,二十門紅衣大炮,結果是看著刺蝟乾瞪眼,只能用笨辦法,圍起來再說。冒險者們實在沒辦法只好投降。在這裡要說明一下,鄭成功打呆灣的時候,荷蘭殖民者在臺南修建了大大小小上千個稜堡,注意了,鄭成功的部隊只有青銅炮和鐵炮,但是國姓爺還是打跑了荷蘭人。兩相比較,可見康麻子是多麼屎。


靜夜思160519196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理解為什麼兩國會爆發雅克薩之戰。

第一,沙俄國的擴張

話說沙俄在13世紀時不過是一個二流小國莫斯科公國遠在歐洲腹地,與中國毫無交集,後300年,沙俄就像開掛一般不斷向東擴張,明崇禎五年(1632年),沙俄終於打到勒拿河流域後,修建雅庫茨克城,並開始蠶食黑龍江流域土地。當時中國的兩大勢力-明和清正在交戰,無暇顧及這個外來的老毛子,明崇禎十六年夏,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南侵入中國領土。老毛子四處作亂,竟殺人吃肉,黑龍江流域百姓苦不堪言。

終於康熙二十二年九月,康熙帝命令沙俄軍隊滾出中國領土。老毛子自然不予理睬,吃進去的肉怎麼能吐出來,沙俄與清將薩布素作戰,被其擊敗,清兵圍雅克薩,雅克薩之戰一觸即發。清朝將雅克薩之戰看做事驅除入侵者的戰爭,並無意順帶手滅掉沙俄。

第二,清入主中原後,接受了漢族封建制度,農耕文化。對當時還是不能出產糧食的冰天雪地西伯利亞沒有興趣,同時清以天朝上國自居,不屑於消滅蠻夷之國。

第三,沙俄幅員遼闊,雖大部分國土在亞洲,但其根據地仍然遠在歐洲,清軍不可能跨越萬里遠擊莫斯科後勤供給跟不上,當年蒙古騎兵是就地補給,而漢化的清朝鐵騎做不到這點。

第四,第一次雅克薩戰爭時,俄軍兵力450人,清軍史料3000人,清在人數上有巨大優勢的同時打得依然很艱難,是時俄軍已經裝備了火槍,大清仍然是冷兵器為主,雙方戰鬥力相差很大。


電視劇裡看歷史


鴉片戰爭後的大清朝迎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其實大變局的種子早在雅克薩之戰時便已埋下。

雅克薩為黑龍江的咽喉之地。

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雅克薩,由於雙方武器懸殊過大,沙俄佔領雅克薩。沙俄強迫雅克薩周圍的少數民族繳納貂皮作為“實物稅”。

1685年6月,彭春率清軍利用紅衣大炮圍攻雅克薩,沙俄殖民者被圍困三天後乞降。

清軍班師回朝後,沙俄殖民者捲土重來,8月重新佔領雅克薩。

1686年夏,薩布素率領清軍圍困雅克薩長達10余月,最終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宣告雅克薩之戰結束。

清朝對雅克薩之戰可謂是精心準備,利用三年時間,建立黑龍江水師,準備軍糧。參加雅克薩之戰的清軍也是當時最精銳的軍隊。

和雅克薩的沙俄殖民者相比,清朝軍隊完全佔有數量上的優勢,

但雙方火器差異懸殊,沙俄普遍裝備火繩槍,並配有先進的燧發槍。而清軍以刀弓為主,火繩槍寥寥無幾。清朝也有燧發槍,但僅為宮廷御用獵槍,從未裝備軍隊。

清軍主要的優勢在紅衣大炮,而使用紅衣大炮圍困沙俄,也是彭春的強烈要求。

表面上看,清軍取得雅克薩大捷,但背後卻隱藏著種種危機。

首先,清朝步兵火器明顯落後於沙俄。作為舶來品的火炮,也屬於較低等級,清朝重型火炮“神威無敵大將軍”的炮彈為6磅,炮彈的磅數是衡量火炮威力的因素,同期的西方火炮炮彈為32磅,甚至還有68磅,鄭成功收復臺灣所用火炮為12磅,18磅,24磅。

其次,雅克薩之戰表明沙俄是清朝最具威脅的北方強國,1689年後,沙俄在彼得大帝的現代化改革中逐漸崛起,成為歐洲強國。

雅克薩之戰已經把清朝整的疲憊不堪,哪裡談得上遠征沙俄。《尼布楚條約》簽訂時,沙俄代表戈洛文伯爵帶領1500哥薩克人隨行,並且有攝政公主索菲婭密約,如果清朝不接受條件,戈洛文伯爵可不經過請示就對清朝展開軍事行動。試想清朝軍隊能否對抗這1500哥薩克人。

除了軍事能力弱後外,康熙對沙俄完全沒有領土要求,他認為雅克薩之戰後,沙俄會臣服於大清朝,並設立“俄羅斯館”。當然這完全是他的自我聯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