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如果美國不參戰,英國和蘇聯能不能打敗德國?

小龍蝦148499353


先說出我的答案,當然不能。

我們先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局勢:除了遠在美洲的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美國之外,二戰主要戰場都位於歐亞大陸上,而參戰國家和軍隊數量最多、烈度最強的戰場則是歐洲戰場。

當時的歐洲,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已經先後滅亡波蘭、法國、北歐、比利時等國,南邊的意大利是它的盟國,東歐大部分小國則是它的僕從國,西班牙名義中立,實際的偏向德國。


也就是說,除了瑞士等極少數中立國外,整個蘇聯以外的歐洲大陸,其實已匍匐在德國的腳下。此時的歐洲戰場,其實就是統合了整個歐洲的德國與蘇聯、英國的戰爭。意大利雖然號稱德國盟國,但意大利以其搞笑的本質,不給德國添亂已經不錯了,軍事實力幾乎可忽略不計。

那麼,如果蘇聯和英國沒有了美國的支持,這兩個國家對決德國,還有可能擊敗德國嗎?

我認為並沒有。按照二戰的歷史進程,在1941年時,已經基本統治歐洲大陸的希特勒,雄心勃勃的對蘇聯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計劃在幾個月內滅亡蘇聯。

但是希特勒沒想到的是,雖然德軍前期消滅了蘇聯數百萬大軍,幾乎佔據了蘇聯大部分歐洲精華地區。但死硬的蘇聯依然拒不投降,並以其無與倫比的韌勁兒重新集結大軍,對德國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反抗。

從莫斯科戰役開始,德國戰無不勝的神話開始被打破,蘇德戰場進入相持階段。不過,雖然德國陷入了蘇德戰場的泥潭,但德軍其實並未露出敗績,反而在戰場上一直處於進攻的態勢。

蘇德戰場的形勢是,雖然德國無法迅速滅亡蘇聯,也無法快速擊敗蘇聯,但是蘇聯也沒有反擊之力,雙方進入了殘酷的消耗戰階段,就看誰最先頂不住。

蘇德戰場上一直到1943年美英聯軍諾曼底登陸之前,德國的形勢都並不算糟糕。而這種情況,還是在蘇聯獲得大量美國援助之後的結果。也就是說,如果蘇聯單抗德國,雖然德國沒有滅亡蘇聯的實力,但蘇聯也並不具備擊敗德國的可能。

而英國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強大的海軍,德國並沒有登陸英倫三島,滅亡英國的能力,這一點在二戰初期的海獅計劃中已經得到了證明。但是,孱弱的英國陸軍並不是德國鋼鐵洪流的對手,位於島上的英國僅有防守之力,而無進攻之能。



因此,如果沒有美國的幫助,獨立面對德國的英國和蘇聯,戰爭只會進入相持階段:德國統治歐洲大陸,卻沒有能力滅亡英國和蘇聯,蘇聯和英國的聯軍也不可能攻入德國境內,雙方只是進入長期相持階段,並最終等待哪一國家支撐不下去。

但以三國強悍的大國底蘊,英國有最廣闊的殖民地,蘇聯有22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而德國則有整個歐洲大陸積累數百年、底蘊最深厚的工業基礎。短時間內,三個國家都不可能會很快倒下。



在殘酷的相持階段,英國會竭盡全力的對德國進行空中和海上打擊,並支持德國佔領區內的反抗勢力,但並沒有能力攻入歐洲大陸;蘇聯則在蘇德戰場與德軍奮力廝殺;而德國除了一邊與蘇聯廝殺之外,也會盡全力發展海軍,試圖壓倒英國海軍,並徹底將英倫三島覆滅。這時三國的較量,將是包括人口、軍事、科技、工業、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綜合國力較量。


鳶飛九天2018


可以肯定地說,英國和蘇聯基本上沒有打敗德國的可能。

我們來看看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清單:各類飛機18000多架,坦克13000多輛,400多艏軍艦,420000多輛吉普車卡,車,近9000輛拖拉機,8000多門放空炮,32萬臺機車,30多萬噸炸藥,近5億發子彈等等軍用物資,錢105億美元,相比之下,國民政府只得到16億美元援助。


美國對英國的援助更多,光是錢就得到270億美元,武器裝備就更不用說了,不敢說清一色是美國裝備吧,至少也得70%以上裝備是美國援助的。

大家想想,如果蘇聯和英國少了這些援助,你覺得他們有能力打得過德國嘛,特別是英國,就算是有了這些援助,在二戰時除了堅持不投降,其它可圈可點之處真的是少之又少,不管是北非登陸、進攻意大利、還是諾曼底登陸,基本上都是美國為主,英國就是個很小的小跟班,當時的英國還是日不落帝國,控制的領土還是全球最大,可是與美國和蘇聯的近千萬軍隊相比,根本不在一個檔次,簡單說,沒有美國的援助,英國的力量基本上只能自保,要是希特勒不下令禁止進攻敦刻爾克,希特勒進攻英國本土,英國早亡了。



至於蘇聯,沒有美國的援助,基本上也是隻能自守,甚至滅亡都有可能,德國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就是希特勒後面的指揮錯誤,要不然莫斯科、斯大林格勒被德國佔領基本上沒有懸念,因為德國打到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行時,蘇聯紅軍500多萬已經被殲滅400萬,莫斯科保衛戰時的主力都是遠東的部隊了,而蘇聯可以說70%左右的工業都在德軍佔領的西部地區,可想而知,如果後面沒有美國的援助,光靠蘇聯自己,打敗德國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可以說不可能。


國光軍的奮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打敗的定義是什麼。

其實,即便是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和蘇軍的傷亡比也是好多的。德軍損失50萬人,蘇軍則超過80萬,一說是100萬。

雙方這樣相持下去,德軍並沒有明顯佔下風,大體是旗鼓相當。

也許德國可能受不了長期戰爭的消耗,逐步退出已經佔領的蘇聯領土,比如烏克蘭。

但以蘇軍目前的實力,想要打垮德軍也是非常困難。

大家注意,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後發動了所謂十次大攻勢。

其中3次是在諾曼底登陸前,只是為徹底列寧格勒解圍,加上佔領了烏克蘭部分地區包括克里米亞搬半島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

然而,英美6月登陸諾曼底以後,牽制了德軍大量的軍力,導致蘇德戰場出現大潰敗。

其實,西線的德軍已經無力招架。

諾曼底戰役的盟軍高達288萬,而德軍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這還打什麼仗,沒法打了。

即便如此,德軍也必須抽調大量部隊趕赴西線救急,

在西線被重壓的情況下,蘇軍在東線也勢如破竹,隨後7次攻勢從6月到11月,就基本解放蘇聯全境,還連帶佔領匈牙利、南斯拉夫一部、羅馬尼亞等國、將戰線向西推進1100公里,德軍在東線已退至本土,蘇軍在大部分地區已逼近德國邊境,部分軍隊已經進入德國境內。

當時德軍已經沒有實力抵擋。以白俄羅斯戰役為例,蘇軍有14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3.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輛、空軍5000架戰機。

而德軍名義上有120萬人,實際兵力還不到100萬,武器彈藥大量消耗沒有補充,步兵師只有以往百分之三十戰鬥力。以他們最為驕傲的裝甲部隊為例,僅有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還不到蘇軍的五分之一。德國空軍只有1350架,也就是蘇軍四分之一。火炮9000多門,是蘇軍的三分之一。

這還打什麼打?

又不是葉問真的能打十個。

擺明了給別人痛揍。

說白了,如果沒有美國參戰,英國是絕對不敢單獨在西線諾曼底登陸的。

如果西線不開戰,德軍集中全部實力將蘇軍擋在德國領土以外還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可能保不住其他的軸心國盟友了。

要知道,在阿登反擊戰時,德軍在東西兩線的兵力以及接近1比1。

最後多說一句:薩沙一個人打字,不是機器人或者人工智能。


薩沙


歷史不能夠假設!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是美國主動參戰,而是被動參戰。如果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美國繼續容忍,美國還會存在嗎?既然美國不願意繼續被日本德國法西斯軸心國的奴役,必然集最大可能性全國力量予以反擊。

如果戰爭開始的時候,美國不出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對德國出賣軍火,對日本出售軍火,那末德國能夠與意大利日本結為法西斯軸心國嗎?他們的貪慾會無限膨脹嗎?正是因為德國日本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戰略物資有人失去底線賣給他們,他們的貪汙才無限膨脹,他們才從理性慢慢走向瘋狂,最後美國才被法西斯辱躪,不得不團結反法西斯力量,與英國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國,最後贏得戰爭勝利!



換句話說,如果美國不過與實用主義,堅持原則,主持正義,那末德國日本意大利就不可能如魚得水,他們也就不可能無限遐想!就是因為美國太注重經濟利益,所以呵才成為法西斯的幫兇,最終也成為法西斯的受害者。


故此,我們不能說如果沒有美國參戰,蘇聯與英國中國和其他同盟國的確戰勝法西斯的困難增加,時間延長。但是同樣沒有英國蛾蘇聯中國等國的參戰和竭力抵抗,美國戰勝德國日本難度也增大。

不忘初心,方知始終。歷史不是假設,更不是有些人手裡的文化作品,想怎麼塑造就怎麼塑造。看清歷史本來面目全非,還歷史最嚴肅的課題,讓我們人類在誰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絕對不能重蹈歷史覆轍!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在二戰歷史,開始是不光彩的。為了發戰爭財,出售軍火給法西斯,也出售軍火給同盟國。只是到了美國利益受損後,美國才加入盟國,對法西斯作戰。可以說美國吃虧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真的有苦難言呀!


錦繡中華一捧土


美國不參戰,歐洲戰場也將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從莫斯科會戰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德軍就算是打贏了這場戰爭,也無法徹底消滅蘇聯,相反蘇聯的工業已經內遷,只要蘇聯有這些在,遲早將讓德軍在廣袤的國土上消失。而英國唯一要做的就是撐下去,這對於英國來說並不是特別困難。

不列顛空戰使得英國重新掌握了倫敦的制空權,這就意味著德軍登陸英國是不切實際,英國海軍依舊保持著壓倒性的優勢,基本上德軍的登陸部隊過不了英吉利海峽。加上當時英國國內工業依舊是比較完整,足夠飛機的消耗。只要英國不傻到自己求和,那麼德軍就奈何不了英國。

如果美國不參戰,充其量就是英國坐看蘇德互掐,最後蘇聯把德國趕出了自己國土,而德國無力在進攻,只能保持現有的佔領區,如此一來英國和蘇聯就算是勝利了。因為只要保證了德軍無法在發動進攻,恢復過來的蘇聯完全可以制衡德國,不過到時候戰爭估計就不是這種形勢了。

只要德軍被蘇聯牽制在東線,構不成對英國的威脅,英國便可以直接封鎖德國,憑藉強大海軍封鎖地中海,爭取在北非戰場上擊敗德軍,一旦如此德國國內工業就將崩潰,沒有石油的德國註定是一蹶不振。可以說二戰後期,德國會如此被動,就是因為石油來源被切斷,所以蘇聯和英國要戰勝德國,是有可能的,只不過用的時間、付出的傷亡要大一些。


小司馬遷論史


歷史上,英國最危急的時刻在1940年9月不列顛空戰那會兒,而蘇聯最危急的時刻在1941年底莫斯科保衛戰前夕。這兩段時間熬過來了,英國和蘇聯基本不會亡國了。

1942年,德國在北非進逼埃及,在蘇聯進逼斯大林格勒,算是又給英國和蘇聯來了一招狠的。但說實話,那時候英國和蘇聯只要繼續這種戰爭作風,堅持下去一點問題沒有。法西斯這已經是最後的掙扎了。

美國大舉參加對德作戰,都是1943年的事情了。那時候,英國和蘇聯已經分別在北非和東線取得了主動權,美國加入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其實看一看雙方實力對比就知道了。德國即使加上吞併奧地利和捷克,人口也只有八千萬,而英國本土人口四千萬,蘇聯未淪陷區人口1.2億。戰前工業產值,德國世界第三,蘇聯世界第二,英國世界第四。德國固然還可以得到歐洲佔領區的資源,但法國、波蘭的人不會幫他打仗。更別說英國還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還有強大的海軍。只要英蘇兩國緩過氣來,德國不是對手。最多隻是戰爭過程延長,同盟國勝利的代價更大而已。


巴山夜雨涮鍋


美國不參戰,二戰必不會勝利!

一,克里米亞戰爭後人類進入現代戰爭階段,勝負的關鍵不是兵力,是戰力,是能供應維持戰爭的一切能力,武器和後勤補給更不用說!否則不會有敦克爾克撤退,更不會有諾曼底登陸,以英軍當時海軍能力無力組織大規模登陸戰!

二,參戰不僅指投入兵力,對英蘇來講 歐戰相持階段,物資支持更重要!戰爭機器是要燒錢的。拋開英國,單說蘇聯的主要工業區幾乎都是廢墟了,沒有美國物資援助,英國只能望洋興嘆,蘇聯 怕是又要發揮紅軍不怕犧牲的精神了!

三,不完全統計,二戰 蘇聯投入兵力2200萬,德國1700萬,美國1400萬(陸軍800萬幾乎都在歐洲戰場),英國1200萬!日本700萬!美國有沒有用,自己去想!

四,珍珠港事件,羅斯福 可以避免 ,但沒有!美國如不對日宣戰,展開太平洋海戰,日本與印度的戰爭 勝率會大大提高!以此支援德國不是沒有可能!

美國在二戰中發揮的作用和貢獻是無法抹滅的,這是史實,不是我媚美!


用戶264393909


美國不參戰,軸心國也會戰敗的,只是反法西斯同盟勝利會延長五年甚至十年。

美國參戰前,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不然日本不會冒險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德國在列寧格勒、莫斯科和伏爾加格勒一線與蘇軍對峙,雙方都沒有再發動決戰的能力,英倫三島丘吉爾還能硬扛,最後經濟和戰爭物資是這場大戰的左右手。

德國雖然經濟和軍事實力世界第二,但儲備實力沒那麼雄厚,它與稱雄世界、掠奪世界的大英帝國所不能比的。

蘇聯經濟基礎落後,但有龐大的戰略縱深,德軍即使突破列寧格勒~莫斯科~伏爾加格勒防線,又能把龐大的蘇聯如何?即便把全部德國人都遷去蘇聯,人口都不夠用的。所以每前進一步,戰線就拉長一截,補給就更加艱難。

日本已經陷入中國戰場,把國民政府打到趨於西南一隅,就更加逼得蔣介石反抗而不妥協,誰被逼得那樣都要採用不投降策略,何況日本政府大有把蔣介石政府趕下臺的意思,誰幹?可是日本經濟完全進入到崩潰的邊緣,如果不再發動對東南亞的戰爭,戰略資源就會枯竭,到時佔領中國的土地都站不住腳了。可奪取東南亞獲得戰爭資源就等於對美英法宣戰了。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那肯定不能,美國不參戰,英國好一定是龜縮英倫三島,倒黴點也被德國拿下。而蘇聯,雖不至於亡國,但是最多能與德國打平。

德國閃擊法國之後,成立了維希法國傀儡政權,同時向英國用兵,隔著淺淺的英吉利海峽狂轟亂炸,雖然沒拿下,也把英國揍得夠嗆。德國之所以沒在滅亡它之前就去暴揍蘇聯,是因為英國當時確實已經成不了氣候,被困死是遲早的事兒。真要沒有美國,英國可能內部就出現了類似貝當和賴伐爾的奸細,直接組建個親德政權。

正是這種狀態下,德國覺得西方無憂,遂大舉東進,進攻蘇聯。蘇聯當時被揍夠嗆,但是好在自己有大量的國土可以當緩衝,可以有效的阻遏德國軍團的衝擊力,即使德國佔了很多地方,也不至於亡了,雙方就這麼耗著,最終講和。是不是覺得蘇聯會最終反擊?那是因為美國參戰消耗了德國很多力量,如果沒有美國幫著消耗德國,蘇聯想必也不能一個人幹掉德國。


北玄武


這個問題問得毫無意義。這就相當於問:“假如高考成績排在我前面的那些人都發揮失常,那麼我能不能考入清北”。雖然性質不同,但其表示的疑問都是無意義的,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所需要的是總結而不是馬後炮去假設;再有,歷史是複雜的,不存在任何一種模型能夠分析出“美國”這個變量不存在情況下的二戰走向,因為現在無法完全掌握美國對二戰的隱形影響有多大。


所以說,這種假設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為什麼要做這個假設?法西斯為什麼要勝利?難道有人對德國的失敗不甘心,想為納粹招魂嗎?這很值得注意。

題目中說“假如美國不參戰”,這種假設性根本不存在。

美國對德宣戰,直接原因是日本進攻珍珠港,對美國不宣而戰,於是美國發表申明,對法西斯陣營(包括德意日)宣戰。珍珠港事件,看似是偶然,但實際上,日本由於其“稱霸亞太”的野心,意欲將整個亞洲都收入囊中,那麼,在太平洋地區與美國開戰,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而又因為法西斯軸心國簽訂的條約規定,第三方對法西斯任意一國宣戰,視為對軸心國共同宣戰。因此,由於軸心國在地緣政治上與美國的衝突,早晚必有一戰。


再者,納粹宣傳的那一套,從經濟,政治再到價值觀,都和美國所奉行的那一套存在著嚴重矛盾。德國領袖的克里斯瑪型權威,與美國的發理型矛盾;德國的國家百分之百控制經濟和自由競爭存在矛盾;德國的雅利安人最優與反猶,與美國的多元主義矛盾。

難道美國不想主導世界政治?它怎麼可能允許一個在意識形態,經濟等領域和自己完全衝突的國家控制整個歐洲?

最重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那一套理論,對美國的內政造成了嚴重的威脅,不收拾納粹,美國國內不會穩定。在希特勒掌握政權後,鼓動全世界的德國裔宣傳他的那一套理論,美國國內於是產生了無數的德裔美國人團體,鼓吹“美德親善”,在美國大肆宣揚反猶太和其他納粹思想。這些團體甚至打算去參選以奪取美國政權。美國國內那一票新家肯定不同意,所以,德國實際上是先惹了美國。

綜上,美國實在沒有理由不參戰。


最後,退一萬步講,即使美國中立,就憑英國滿世界的殖民地能提供補給,蘇聯廣闊的戰略縱深和足以擊敗拿破崙的天氣,再加上蘇聯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紙面實力甚至要強於德國。再加上,德國兩線作戰本身就吃不消,再加上被佔領的國家內部存在大量的反抗納粹的力量,德國根本沒有站穩腳跟。因此,德國一開始,不過是打了歐洲一個措手不及,等歐洲反應過來,德國根本消耗不起。

所以,這個問題,毫無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