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英國為什麼總是追隨美國?

第一軍情


這個問題表述並不準確,因為至少在二戰期間,英國就已經在追隨美國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對英國進行了猛烈的進攻,當時的西歐大陸幾乎被德國橫掃,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峽的阻擋,英國很可能淪為法國這樣的亡國下場。

因為英國是二戰期間的主要參與國,且戰爭對英國本土造成了巨大影響,最重要的是二戰換起了英國殖民地的民族覺醒,使得英國幾乎喪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因此在二戰期間,元氣大傷的英國就不得不屈從於美國的意志。

無論是德黑蘭會議還是雅爾塔會議,看似是三巨頭,實際上是羅斯福和斯大林之間的明爭暗鬥,丘吉爾作為三巨頭之一,實際上只能追隨羅斯福的腳步。

丘吉爾在回憶錄裡這樣描述參加雅爾塔會議時自己的心情:“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實力決定一切,英國無能為力。

而二戰結束後,英國奄奄一息,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隨之失去,英國在事實上淪為二流強國,世界政治重心開始轉向英國兩側的美國和蘇聯。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選擇了在外交上追隨美國的策略。

除了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及越南戰爭,美國和英國的關係可謂非常親密,兩者在國際事務上的態度也是空前一致。

那麼英國為何總是追隨美國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是因為:英國和美國相互需要。

關於英國和美國在二戰後的關係,與其說是英國忠實追隨美國,倒不如說兩國相互需要。

眾所周知,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兩者都以英語作為通用語言,這就使得美國和英國在民族認同上天然親近。

但是這絕對不僅僅是美國和英國走得更近的原因,畢竟世界上說英語的國家還有好多。

兩國之所以像親兄弟一樣。對於英國而言,可以藉著美國的大樹給自己遮光。

要知道此時的蘇聯在歐洲地區咄咄逼人,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可以說無論在國土面積、人口還是軍事實力等方面,都無法與蘇聯抗衡。

此時選擇和美國抱團,對於英國的國家安全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兩極格局下,第三方國家是很難真正中立的。

而且雖然在一戰後,英國就通過《威斯敏斯特法》建立了英聯邦,將原來的殖民地改組成和自己平級的機構。但是這個機構的前提是英國仍然具備一定的國際影響力。換句話說,這些國家之所以願意待在英聯邦裡稱兄道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國家需要藉助英國的國際影響力。在這個聯邦中,英國是他們需要指望的大樹。

而在二戰後英國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的情況下,如果英國不採取措施維持自己所謂的國際地位,那麼英國被英聯邦其他國家取代,最後導致英聯邦分崩離析的局面將很快出現。

所以英聯邦國家需要英國這棵大樹,而英國也需要美國這棵大樹。

而英國對於美國而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夥伴。雖然二戰後美國成為和蘇聯匹敵的超級大國,但是世界舞臺的中心還是在歐洲地區。對於美國和蘇聯而言,誰能控制歐洲,誰才能取得爭霸的主動權。

而這對美國顯然是非常不利的,畢竟美國和歐洲之間還隔著個大西洋。而如果美國將英國作為其在歐洲的橋頭堡,那意義就大不相同了。

眾所周知法國和德國一直在聯合抗拒美國的控制,尋求政治獨立,歐盟就是他們的產物。在這樣的情況下和英國搞好關係,就相當於在歐洲打入一顆釘子,對美國在歐洲施加影響力,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所以二戰後美國和英國的關係,也印證了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那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正因為合作對雙方有利,所以美英最終走到了一起。因為二戰的巨大消耗,使得英國失去了超級大國地位,所以在合作中英國只能處於劣勢,看起來追隨美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隨著敘利亞局勢的急劇變化,英國也開始宣佈追隨美國打擊敘利亞。目前,英國已經成立了戰時內閣,其海軍潛艇已經進入戰鬥位置,距離敘利亞最近的塞浦路斯空軍基地盤旋著英法意三國的戰機。而且英國首相和美國總統就打擊敘利亞保持了一致意見。有分析認為,英國很可能會搶在美國前頭對敘利亞動武。

實際上,自冷戰結束以後,英國一直在追隨美國。無論是朝戰,還是海灣戰爭,以及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英國軍隊總是和美軍一起協同作戰。在涉及俄羅斯的問題上,兩國更是不約而同,費盡心機。

英國之所以忠心耿耿地追隨美國,主要是由於其霸權地位已經被美國所取代。二戰後,英國元氣大傷無力與世界其他強國爭鋒,美國提出的馬歇爾計劃幫助英國走出了困境。英國對此感恩戴德。而俄羅斯長期與英國緊張對立,英國無法對其形成有效抗衡,唯有藉助美國力量打擊俄羅斯,保住英國的世界地位。

另外,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不甘被世界忽視,更不想成為一個二流國家。為了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英國需要通過切實行動來證明自己,而選擇追隨美國則是最有效的方式。對英國而言,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追隨美國,可以讓英國繼續橫行霸道,為所欲為。同時也說明了英國其實已經是一個狐假虎威,外強中乾極為心虛的國家。(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因為,英國是美帝在全球最大的戰略盟友!

眾所周知,大英帝國曾是19世紀的世界霸主。也算是擁有過輝煌歷史的國家,然而隨著新興帝國-美帝與德國的崛起!英國不僅面臨世界霸主地位的不保,就連歐洲的老大地位也難以鞏固。

尤其是二戰中被納粹德國打的找不著北了,最後還是在美帝的援助下,才拼死拼活地勉強戰勝了法西斯德國。但從此也就淪落為美帝的跟班,再也難以重現往日“日不落”帝國的盛世景象!



另外,戰後掀起的民族解放運動席捲全球,曾經屬於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及各屬國紛紛要求獨立,由於英國在二戰中元氣大傷。已無力鎮壓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最終只能勉強同意各屬國及殖民地獨立,所幸的是大英帝國的落日餘暉尚存,最終成立了英聯邦。將大家名義上又都聚在一起了,共同以英女王為英聯邦的元首!


回過頭來說一下,為什麼英國總是追隨美帝?

因為,戰後雖然德國被打敗了,然而由於新崛起的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勢力,讓處於西歐的英國人不寒而慄,完全對立的意識形態及社會制度使得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抗從此而來,也就是俗稱的“冷戰”!

面對東西方冷戰的局面,英國難以單獨對抗,只得唯美國馬首是瞻。我們知道美國是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真正的“霸主”,戰後的歐洲也是依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才得以復甦!


在此情況下,西方世界也只有美帝有能力和影響力來號召與領導整個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於是在1947年正式成立了以美帝為首的北約組織來作為全面對抗前蘇聯的工具。而美帝遠離歐陸,處於大西洋的另一側!只得從此駐軍歐洲各地,成為穩定歐洲秩序的重要力量。

也就是說,不論是經濟、政治、軍事上美帝都儼然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帶頭大哥”了……英國作為戰勝國順利加入了聯合國,為了加強歐洲的力量又把法國拉了進來,從此美英法三國牢牢地控制住了聯合國安理會的“鐵三票”。但凡世界上有風吹草動,美英法三國都會第一時間響應,尤其是英國人亦步亦趨地緊跟美帝,渾水摸魚,這是英國為了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


東震木


就這個問題有的說是同主同宗,打斷骨頭連著筋,有的說是價值觀相同……其實我認為都不是,而是利益使然,“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就是他們說的😛。
早在沒有美國的時候,那裡是英國的殖民地,雖然美國是由多數的英國人組成的,但英國為了對美國的統治,當時還揍美國呢(什麼同主同宗啊😊)。


一戰後,美國就取代了“大英帝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二戰,英國被德國差點兒打殘,丘吉爾求了羅斯福好幾次,美國才把大量的援助給了英國(當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後來美國被日本拖入戰爭,德國和日本才被早日降伏,不然丘吉爾這個手勢還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發明呢😊。
所以,是美國給了英國重生(起碼有一半功勞),二戰後,美國的綜合國力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更是空前提高,“大英帝國”雖然也是勝利者,但說慘勝毫不誇張,這樣的話不追隨美國就不可能保持其“大國”的地位,而美國呢?在戰後為了在世界推行霸權,也急需英國這樣的幫手,美國是希望英國讓自己在歐洲更有發言權,英國是最好的“代理人”,而英國也是利用美國的支持,來提升自己在歐洲和在世界的地位,所以,啥也別說!美國與英國,就是互相利用的關係,那為什麼英國要追隨美國呢?笨尋思,美國強唄😊……


海之波濤3


坦率地講,這個問題本身表述不太準確。在二戰之後,英國並不是總是追隨美國,唯美國馬首是瞻。最明顯的兩個例子是蘇伊士運河危機和越南戰爭。1956年,在美國事先不知情的情況下,英國聯合法國和以色列秘密入侵埃及,企圖控制蘇伊士運河,引發了蘇伊士運河危機。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對此大為惱火,不僅公開嚴厲斥責英國,而且還動用強制手段迫使英國撤軍。此次危機可謂冷戰期間英美關係的冰點。另一次就是越南戰爭(1955-1975),美國要求英國派軍協助美軍打越南,但被英國拒絕。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英國並未向越南戰場派一兵一卒。

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英國在二戰之後確實是追隨美國的,參與了絕大多數美國發起的軍事行動,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與美國的外交政策亦步亦趨。這是英國的無奈選擇,也是英國所能得到的最佳選擇。二戰之後大英帝國的轟然坍塌使得英國實力大減,無奈淪為二流中等強國,再也難擠進一流強國梯隊。沒留一流的實力,但依然有追求一流的雄心。一向務實靈活的英國因而覺得抱美國大腿是其實現大國雄心和抱負的最佳路徑選擇。於是乎,英國開始在大多數情況下追隨美國,這使得英國得以以最小的成本維繫其大國雄心,使其成為當今國際政治舞臺上依然最活躍的幾個大國之一。

英國對美國的忠心追隨使得英國在國際社會被貶低為“哈巴狗”。尤其是布萊爾對小布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的傾心追隨和熱情支持讓英國在國際上聲望受損。布萊爾也在政治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不得不提早辭去首相之職,伊拉克戰爭成為他永遠的政治汙點。


睿恪煦


要看到,在美國建立以前至二戰時期,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是主宰,美國追隨著英國。而二者易位,英國追隨美國,也就是最近幾十年來的變化。

這一變化,固然與英、美國家實力強弱的變化有關,也有時機——二戰對於國家前途的影響。例如,以二戰為契機,英國失去了拉美,而美國,則將拉美納入其勢力範圍。

二戰前,1929年經濟大蕭條導致了一系列問題,歐洲大陸的法西斯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前期逐步上升,而美國在致力於挽救國家經濟。在二戰爆發前,雖然羅斯福新政已經陷入了頹勢,失業率再度上升。今天的一些經濟歷史學家認為,羅斯福新政在二戰之前已經失敗了。但是,二戰的爆發拯救了羅斯福新政。

二戰伊始,法國很快投降,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在對抗德國和軸心國集團時非常吃力,基於戰爭需要,向美國借用驅逐艦、購買物資。當英國勢力被徹底地從歐洲大陸趕出時,美國人的機會來了。

首先,過剩的產能得以消耗。經濟大蕭條就是產能過剩這一矛盾的體現,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結果。窮人買不起東西,資本家又造了太多的東西,怎麼辦呢?把過剩的東西都賣給英國。

英國沒錢,怎麼辦?沒關係,美國先借錢給英國。

例如,二戰期間,美國的工廠都是開足了馬力進行生產的。男人們都受徵召去打仗了,後方工廠也需要人,於是美國婦女走出家門、進入工廠:

但是借錢的抵押呢?羅斯福政府開出了條件,英國必須把美國周邊的軍事基地全部租借給美國,英國在南美的投資要(廉價)轉讓給美國。

羅斯福政府開出的條件讓英國非常難受。

有更甚者,當英國迫於現實壓力接受美國條件後,美國國會還嫌不夠狠——不應該僅是西半球,而應該以英國在世界各地的基地和投資轉給美國為條件,作為美國對英國放貸、物資援助的抵押。

當然了,羅斯福政府並沒有做得這麼徹底。畢竟太極端容易引起反彈。

當然,美國並非此時才開始在拉美的滲透的,西奧多·羅斯福任中,美國擊敗競爭對手,拿下巴拿馬運河獨家開鑿權和運河運營權。但是,這樣的滲透哪裡比得上英美權益交換帶來的利益巨大:

此舉使英國從此喪失了在西半球的軍事存在,在新大陸(尤其是拉美地區)經營了一百多年的金融和經濟帝國土崩瓦解了。

相對地,美國成功地壟斷了西半球和整個拉丁美洲的經濟,以至於拉美左派人士認為,二戰之後美國切開了拉美經濟的動脈,不斷“吸拉美人的血”。

藉著二戰的東風,美國實現了它長久以來的願望,推翻了英國人(特別是西半球)的霸權。

不僅如此。無論是歐洲大陸,法國、英國、德國以及蘇聯(對蘇聯而言,二戰是一場慘勝),還是世界其他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戰火摧殘、民不聊生。

美國卻有餘力在歐洲和日韓開展所謂的“經濟援助”。美國在歐洲推行馬歇爾計劃,在其亞洲傀儡國推行戰後重建項目,使得這些國家在戰後二十年裡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

而歐洲,尤其是英國,再未重現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反而在很多時候,成為了美國的擁躉,例如,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By Pansesus


明白人


二戰結束後,英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在經貿、軍事和情報等諸多領域不斷深化合作,英國和美國稱彼此的關係為“獨一無二的大國間關係”。而兩國關係這麼親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英國和美國擁有共同的一種語言——英語。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說過:“英美是一個民族、兩個國家”。從歷史上來看,美國曾經是英國的一個殖民地,美國許多政治家和商人的祖上大都來自英國。

其次,英國曾經憑藉多個世紀的經營,成為名副其實的“日不落”帝國,歷史上雄極一時,但是近幾十年,卻淪為一個二流國家。英國不甘心平庸,希望能夠維護自己的大國地位和歐洲各個勢力的均勢。英美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加之兩國在二戰期間展開了親密的合作,基於此,英國緊跟美國,如此,以來維護自己的大國地位,二來可以維護自己的傳統利益。

所以現在國際社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許多國際事務的想法,美國往往通過英國的來表達,而英國則對美國言聽計從。

最後,美國奉行實用主義。當今國際關係中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各個主權國家的利益才是永久不變的。比如“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和英國採取積極措施,加強了在反恐情報上面的合作與共享。然而,倫敦“7·7”地鐵爆炸案乃至多起恐怖襲擊事件都表明,美英的反恐情報合作存在諸多障礙,效果並不理想。因此,所謂的盟友都是基於美國的戰略需要和國家利益。


環球網


木叔談兩點,1000多字,舉幾個小例子,挺有意思:

第一,這是由二戰後國際局勢變化決定的。英國是識時務者。

英國和美國的國際地位轉換其實發生的更早。

一戰前,歐洲人都在擴軍備戰。美國當時奉行的政策是不干涉歐洲,換句話說,很像是韜光養晦,在美洲大陸這裡完全自成體系,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還與歐洲做生意。

一戰中,美國剛開始也是兩邊都不得罪,而且向雙方都出售軍火。發了不少戰爭財。再加上一戰對歐洲大陸列強的破壞幾乎是毀滅性的,美國地位就相對提高。甚至英國也不得不依賴戰爭中的美國軍火來維持。

一戰後,美國開始登上了霸主的舞臺。當時的威爾遜總統在巴黎和會和華盛頓和會上讓美國把英國的很多利益收入囊中。比如規定美國軍艦數量和規模與英國相等。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當年的日不落帝國,首次承認有一個其他國家在軍事上和自己平起平坐了。而經濟上美國早已超越了英國。

實際上一戰後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了。只不過這時候美國軍事實力和列強比要差,所以還是很“謙虛”。

二戰後美國實力大增,一度佔據全球黃金儲備的40%。歐洲的英國法國等大國都需要美國提供“馬歇爾計劃”來維持運轉。美國是徹底成為全球霸主。

英國百年來力量一路下滑,最終也認可了美國的地位,它能接受“馬歇爾計劃”就是證明。說明英國人識時務者為俊傑啊!

第二,美國和英國其實本質上是一體的。英國追隨美國,也是因為美國實現的也是英國的利益和價值。

英國和美國走,其實還是很聰明的。有點類似日本人在戰後和美國親近的意味。

靠著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援助能力,英國很快走出了二戰的陰霾。在歐洲成為美國最親密的夥伴。在德國沒有崛起時,歐洲就是英法說了算,而法國的獨立性太強,英國則被視為是美國在歐洲的代言人,所以英國的地位在歐洲其實也是說一不二的。這點,英國自然也滿足。

原因主要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利益幾乎完全重合。雖然英國在歐洲,但是在英倫三島,和法德等歐洲大陸國家利益並不完全一致。從這次英國脫歐就能看到,英國人本質上還是和歐洲有些不同的。當年整個歐洲幾乎都用歐元,英國就不放棄英鎊。這也算是一個例子。

另外,美國對英國的保護也不遺餘力。英國至今還有美軍駐紮,當然主要是空軍,防止俄羅斯的作用和明顯。兩國對俄羅斯的最新例子就是俄羅斯雙面特工“投毒案”上,美國堅決支持英國,對俄羅斯制裁的兩個大國,除了英國就是美國,歐洲的德國和法國在這個問題上則相對謹慎。

從木叔以上說的幾個小例子就能看出,英美其實是同文同種的真親戚,英國和歐洲只能算鄰居。所以英國和美國無論誰跟誰,實現的都是一家人的利益,不分彼此,也就無所謂了。


你怎麼看待美國和英國的關係?


木春山談天下


歷史淵源,救世主,利益共同體造就了英美的鋼鐵友誼。


兩國淵源:

丘吉爾曾說:“英美是一個民族,兩個國家”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當年英國五月花號航行美洲,真正意義上的促進了美國的發展和行程,而早期,美國也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之一。發展至今,英美兩國具有相同的語言,文化傳統也是相對一致,美國早期的政黨,基本國家體系,大部分都是從英國搬遷過來,美國後期的民主,自由,法律,文化等都充滿了英國的影子,這種從骨子裡頭的文化關聯,造就了英美兩國外交的友好底蘊。

美國--英國二戰的救世主

瀕臨滅國

這層歷史關係,我想是造就英美鋼鐵友誼的真正原因,二戰時期,德國鐵軍勢如劈竹,碾壓西歐大陸,法蘭西戰役結束後,法國,比利時,荷蘭等西歐國家紛紛被拿下,希特勒一統西歐的計劃,只剩英國再苦苦針扎。隨後,希特勒提出海獅計劃,通過強大的空軍,逐步對英國的船隻,港口,機場和城市發起了總攻,再後續的戰爭裡,英國頑強抵抗,英軍的空軍體系,基本被摧毀,接連的城市轟炸,也讓英軍損失慘重,短短一年,死亡人數逼近10萬人,國家進入了危機存亡的時刻。

美國參戰

隨後的歷史故事,我想大家也很清楚,在歐洲戰場,徹底打擊德軍希特勒的有兩大因素,一個是蘇聯,另一個就是強大的美軍,在英國危亡時,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通過一系列的事件,不斷引導美國民眾,支持美軍參戰,並給予了英軍在背後的強大支持,而德軍迫於美軍參戰的壓力,暫時性的放棄了對英國的攻擊,轉而東進。而英國也趁此時機,進行國力恢復,而後在美國的支持下,逐步展開了對德軍的反攻,成為了領導當時西歐戰敗國家反抗法西斯的唯一核心。可以說美國對英國有救命之恩,生死之交莫如是,所以後期英國對於美國,是非常曖昧的一種關係。

經濟利益體

國家外交也奉行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我想這句話,用在英美關係上,也是相當恰當,作為18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前後的兩大絕對霸主,英國和美國,可以說在經濟全球化的道路上,賺的盆滿缽滿,即時現今,英國脫歐沸沸揚揚,英國的經濟地位依然不容小覷,美國和歐盟還是世界經濟遊戲的制定者,英美兩國如何互通有無,更好的把控和發展世界經濟,為本國換取最大的利益,是兩國共同追求和商榷的,這樣的一個捆綁,也促成了英美兩國的關係,當然時代不一樣的,如今更多是英國這個老大哥,跟在美國後頭,換取一定剩餘利益了。

最近敘利亞的態勢發展,感慨弱國無外交,世界和平的發展下,太多暗流湧動,各國都在追求和保護本國的利益,感恩國家的發展,也相信,我們的祖國會越來越強大,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娛樂大話筒


英美聯盟是一個天然的聯盟,原因包括:

(1)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他們文化相同,便於溝通。

(2)他們的民間、財團間、政客間一直以來都是合作密切。

(3)一戰和二戰時美國都加入英國的一方,共同對敵。


(4)二戰後美國發動馬歇爾計劃,幫助英國復興。

(5)一直以來的軍事行動,包括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他們都是共同行動。

英國是美國的堅定盟友,可以說養狗都找不到那麼忠實的。但是,狗也有自己的利益,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